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56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28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空坐标单元概述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开始富起来了,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程标准

2、: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2.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3.认识“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2.从“历史阐释”角度归纳对外开放的特点。3.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形式及发展阶段。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原因和意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确立了指导思想。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全会决定停止

3、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二、改革开放进程1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试行:1978年在安徽和四川的一些农村率先实行。主要形式: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主要内容:土地所有制形式不

4、变,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上享有自主权。(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程思想解放: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政策制定: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主要内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等。(2)主要特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对外

5、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经济特区: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意义: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起探索和示范作用。沿海开放城市时间:1984年。地点: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其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沿海开放区时间:1985年。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浦东开发时间:1990年。意义: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

6、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4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思维升华中国经济的转型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三、

7、“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1)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内容: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2“一国两制”实践(1)香港回归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历程: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意义:洗雪了

8、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澳门回归背景: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历程: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3海峡两岸关系(1)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3)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

9、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易错提醒(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问题

10、探究: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有利因素有正确指导“一国两制”构想。有共同信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盼望和平统一。政党的努力共产党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祖国强大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综合国力提高。经济文化交流两岸交流频繁。(2)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探究点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史料二我国

11、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思考:(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的变化、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僵化的模式”是什么。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3)综

12、合上述史料,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信息解读(1)史料一论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明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史料二阐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表明僵化的模式造成管理上政企不分,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必须改革经济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提示(1)变化:由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内容:给农民生产、分配的自主权。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僵化的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

13、经济体制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原因a.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特点a.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

14、义制度。b.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2)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

15、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典例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审题指导定时空:改革前后。抓关键:“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提高农业生产率”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较快,有些农户不是自愿加入的。错误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错误C项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上,

16、前者是集体统一经营,后者是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正确D项“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都坚持土地公有制错误答案C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探究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史料一根据统计,从1979

17、年建立深圳市到1984年底止,深圳市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共达3382项,协议投资总额193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46.8亿港元。其中特区内所占的比重都在80%左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史料二开放不再是沿海地带的“特权”,从青藏高原到额尔古纳河,各地都在探索开放的适当形式。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西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它是西藏走出封闭、走向世界的起点。思考:(1)依据史料一,经济特区创办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信息解读(1)史料一中的数

18、据表明经济特区的创办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2)史料二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提示(1)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2)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

19、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20、典例2】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5个沿江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D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初步形成审题指导定时空:1992年。抓关键:开放沿江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开放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沿边城市。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从成立特区到开放沿江城市,再到开放省会城市、沿边城市,材料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21、正确B项不能从整体上全面揭示材料的主旨。错误C项开放城市只是享有较为优惠的经济政策,并不享有政治上的特权。错误D项不能体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错误答案A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上题考查了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过程,形成了这样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过程用图示总结如下:一、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1)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曾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

22、个基本原理。(2)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2主要区别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经济运行机制一切经济行为都由国家制定计划实施、完成运用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进行调节调整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调整方式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多元利益分配平均主义严重按劳分配,注重效率二、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现代中国对外开放背景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

23、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教材必背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具有伟大的转折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

24、期的治国方略。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政治迅速恢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治生活逐步制度化、法律化。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则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4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5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1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

25、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A思想上拨乱反正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C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1956年的中共八大制订了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经济方针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在根本目的上体现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B不符合二者的共同点,排除;D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答案C21978年3月,邓小平在中央一个有关国民经济调整的会议上指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调整。过去提以粮为纲,以钢为纲,是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这表明当时()A改革开放已经拉开序幕B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还未得到纠

26、正C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D开始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要求总结过去“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说明当时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还未得到纠正,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选项错误,冲破了“两个凡是”禁锢的是1978年5月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选项错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才开始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此时期中央并未开始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3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A适应国

27、家工业化要求 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适应经济市场化发展解析农村改革是要顺应工业化发展需要,但不是农村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排除A。农村的改革是从“大包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突破的,打破了集体经济的平均主义,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巨大提高,故B正确。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在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的进一步探索,不是农村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故C错误。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错误。答案B4我国宪法中关于市场经济的有关表述发生了如下变化,这表明()修宪年份修改内容(部分)1988年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1993年“实行计划经济”改

28、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对非公有制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A.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逐渐上升B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国家要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私营经济”“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等可知,我国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入,以宪法的形式确保其地位,故A项正确。国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点扶持的是国有企业,故B项错误。表格信息没有体现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故C项错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故D项错误。答案A

29、51979年广东设想划一个地方出来,搞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邓小平很赞成,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B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C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实质是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属于经济特区的特殊性的表现,排除。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D选项排除。答案C课后作业(二十八)一、选择题1

30、有学者认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该观点提出的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故A项正确;B项是1982年;C项是1987年;D项是1992年。答案A2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经济(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由材料“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可

31、知,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故D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1956年,以国营经济为主,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公有制经济,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的是19561966年,此时是公有制经济形式,故C错误。答案D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新探索是()A设立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深圳等经济特区的

32、设立始于1980年,排除A;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表现,故C正确;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答案C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A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互助组个

33、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解析1949年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又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1978年又变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封建剥削制度不符合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事实,A错误;土改之后是农民土地所有制,B错误;互助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形式,不是1949年的土地形式,D错误。答案C51979年6月25日,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下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原料和产品基本实现了市场配置C四川开启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探索D国企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4、是在1984年,而此题是1979年,故A是错误的;原料和产品基本实现了市场配置是在21世纪初,故B是错误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故D是错误的。四川宁江机床厂的可以直接订货,反映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有所松动,故C是正确的。答案C6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发展乡镇企业 D加强计划经济管理解析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A正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发展乡镇企业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农

35、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并非加强计划经济管理,排除D。答案A7中国经济60年中写道:“自从1985年广东省的广州、佛山、江门、湛江等四个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城市,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从中可以看出()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上述四个城市开始B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D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

36、”可知,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就已经开始;C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不能得出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A一个中国 B三民主义C和平统一 D两岸三通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两岸一

37、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不是“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排除B项;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不是政治基础,排除C项;两岸三通也不是“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排除D项。答案A9港珠澳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属于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B的回归实现于1999年C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D问题的解决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解析本题考查港澳回归。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地是珠海,地是香港,地是澳门。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珠海设立经

38、济特区,不是1984年中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B选项错误,香港回归实现于1997年;C选项正确,澳门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D选项错误,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答案C10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C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由“计划”改为“规划”正是建国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

39、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变的表现,故选A。B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排除;“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C;中国正式加入世贸是在2001年,排除D。答案A111980年8月,美国纽约时报以惊叹的口吻报道说:“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此报道中的“轰然鸣响”是指()A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 B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C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 D对外开放的正式确立解析根据材料“1980年8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举措,1980年开始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拉开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故C项正确;A项

40、是在1978年开始实行,排除;B项是在1984年开始实行;D项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排除。答案C12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解析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故选A。B、D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排除;C项不符合特别行政区,排除。答案A二

41、、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材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

42、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不变”与“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84年以后,我国

4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解析(1)“不变”:从材料“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可知是1978年以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所有制并没有改变。所以,“不变”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没有变。“变”是指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2)重心:从材料“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可知改革转向城市,联系1984年在农村改革完成后重心转移,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

44、向国有企业。(3)从材料“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得出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从材料“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得出在城市全面展开;从材料“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得出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后加以总结得出答案。答案(1)“不变”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没有变;“变”是指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2)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3)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

45、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材料二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

46、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材料四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的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

47、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2)根据材料二,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3)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试说出该方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2)依据材料二“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以及所学可知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反对台独。(3)依据所学可知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是一国两制;成功运用:依据所学可知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4)认识:依据材料四“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的信息和所学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以及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等回答。答案(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条约:马关条约。(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的意图。(3)方案:一国两制。事例:香港、澳门回归。(4)认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