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462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03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发展考点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改变社会的混乱状态,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实行“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尚贤;等等。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等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

2、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等等。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考点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人事,虚天命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

3、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考点3汉武帝时期为促进“大一统”形成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1.政治方面(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2)选拔人才,加大监察力度。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

4、行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3)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专卖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政治统治。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起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考点分类考点内容考查情况常考点(高频)儒家思想2019全国文综,252018全国文综,242017全国文综,242016全国文综,242016全国文综,242015全国文综,24轮考点(轮流)文字与书法2017全国文综,2420

5、16全国文综,24冷考点诸子思想2018全国文综,241.(2018全国文综,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他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B项错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

6、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答案A2.(2017全国文综,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的文字书写载体以龟甲、兽骨以及青铜器为主,竹片也有少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开始大规模使用。书写材料不同不是文字笔画发生由繁到简变化的主要因

7、素,B项错误。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字形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A题序短板分析技巧归纳1忽视“乃去其三面”的意义,混淆选项主语与题干主旨的差别注意积累选项中的敏感词。“主因”“主要”等过于绝对的表述往往是错误选项。而“重要”“之一”“折射出”等词往往正确2忽视题干中的时间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图中文字由繁到简,表面上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于文字使用频繁,人们只好将字体简化,以利于平时的书写。正确答案是A项。学生易错选D项多因忽视了题干中的“战国”二字古

8、代中国的“多元一体”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种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如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混合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融合,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15年)【典型例题】

9、(2019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解析据材料“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可知分封制使南方汉水流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推动了族群的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远离中原的汉水流域,由此可知为异姓诸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战争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礼乐制度,排除D项

10、。答案C对 点 训 练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的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等级森严,威胁了中央集权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解析周公要求诸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效仿商代哲王。这是周公对诸侯提出的政治要求,有利于约束诸侯,引导他们以良法治理百姓,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故A项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有利于稳定政局,有利于西周势力的拓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分封制有利

11、于稳定政局,没有涉及等级森严和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分封制有利于镇抚各族,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答案A2.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A.受宗法传统影响B.推行郡国并行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解析秦王嬴政让东周国民“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故A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推行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考点二:秦

12、汉时期的政治制度3.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A.朝议制有利于加强王权B.利用宗教加强君主专制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解析题干未提及朝议制,且应该是皇权而非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宗庙与宗法制相关,与宗教无关,故B项错误;据“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可推知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宗庙对皇权的作用,而非宗庙祭祀这一形式,故D项错误。答案C4.秦以郡

13、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C.秦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解析题干提及秦朝以郡县治东方而遭到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说明汉朝秉承秦制有

14、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答案B考点三:先秦时期的经济5.墨子非命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升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C.为了生存而艰苦劳动的情景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解析材料“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说明当时农民为了生存而艰苦劳动,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发展对秦统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农民的艰苦劳动,没有反映出农民对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民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答案C考点四:秦汉时

15、期的经济6.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A.解除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解析汉武帝的“推恩令”解除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故A项错误;汉武帝让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其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动,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农民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政府将贡品投入市场参与竞争,没有体现政府对市场的独

16、占,故D项错误。答案B考点五: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7.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具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动荡D.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是分封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的是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表明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这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

17、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不是政治制度的转变,郡县制的推行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B8.易中天说:“从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横线处依次应为()。A.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B.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C.墨子韩非子孔子孟子D.墨子孔子韩非子孟子解析据材料“爱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依据材料“正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依据材料“热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依据材料“冷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法、

18、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故B项正确。答案B考点六: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9.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解析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与材料中“立太学以教于国”相符,故选C项;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传承了先秦教育”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郡国并行不利

19、于“大一统”,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答案C10.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该地出土了公元前49年的木简。由此推知()。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解析根据“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和“公元前49年”可判断西汉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仅仅反映了纸的传播情况,未涉及造纸技术的发明地,故B项错误;

20、材料“同时该地出土了公元前49年的木简”说明西汉是纸和竹简并用的年代,造纸业并不是十分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整个新疆对纸的使用情况,因此不能说新疆普遍使用麻纸,故D项错误。答案A专 题 训 练一、选择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是故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这说明()。A.诸侯是天下之大宗B.诸侯大宗形同虚设C.天子、诸侯均行宗法D.诸侯冲击天子地位考点宗法制解析从材料“天子、诸侯有大宗之实”中可以分析出,无论天子还是诸侯都有“大宗之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推行宗法制,故C项正确;天子是天下之大宗,A项错误;材料“而有大宗之实”说明诸侯大宗地位并非形同虚设,故B

21、项错误;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天子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2.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得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C.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D.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考点分封制、宗法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是宗室子弟,故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曹侠被分封是因为他协助武王有功,并不是因为他和武王有血缘关系,故排除D项;根据“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

22、有功,封国于邾”可知,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故选C项。答案C3.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史料出处史料引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子县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A.贵族政治开始被官僚政治取代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C.西周后期宗法制度逐渐瓦解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考点分封制、郡县制解析三段材料内容都提到了“郡”或“县”,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故B项正确;贵族政治开始被官僚政治取代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材料仅仅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大宗、小宗

23、的关系变化,不能说明宗法制逐渐瓦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统一的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B4.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秦国的这种做法()。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具有形式主义的突出特征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保证了审判的公正合理性考点秦朝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对司法审判的过程记录得非常详细,反映出对司法程序的重视,故C项正确。

24、睡虎地秦墓竹简与秦统一六国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于司法程序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不是形式主义,故B项错误。司法程序的严格并不一定能保证审判的公正合理性,故D项错误。答案C5.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捕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考点汉代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

25、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履职权限的扩大,故D项错误。答案B6.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考古发现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B.石犁在商周时期开始出现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悠久考点商周时期

26、的农业解析考古发现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故A项错误;材料中一些地方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但这不能说明石犁在商周时期开始出现,它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说明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悠久,故D项正确。答案D7.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D.随

27、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考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解析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得到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古代墓葬中的玉蚕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答案C8.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由“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

28、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故A项错误;B、C两项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由“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当时思想上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答案D9.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学术氛围空前浓厚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A、B两项都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现象,故错误;C项与材料

29、无关,故排除;根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答案D10.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考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解析由题干“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之人,故选A项;“丧葬习俗产生儒学”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只能说儒与丧葬习俗有关,排除B项;由题干中

30、“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的是六艺,而不是各类知识和技能,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儒,而非儒学的来源多元化,排除D项。答案A11.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考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解析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隆礼重法、礼法并用,材料最后一句话正体现了这一思想,故选B项;民本思想强调重视百姓的力量,题干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孟子认为义利对立,主张求“义”就是道

31、德的,求“利”就是不道德的,这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的爱,与题干中董仲舒的“重君”思想相悖,排除D项。答案B12.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早的本质内涵是()。A.参天察地天命所归的正义思想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C.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道D.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考点文学艺术成就解析到一定季节母鹿产仔、动物进行迁徙,这是“道法自然”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法”意指标准、规范,人们必须按照“法”来行事,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故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3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

33、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维护“大一统”的

34、制度保障。考点西周的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度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由所学知识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据材料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第(2)问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由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第(3)问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和官

35、僚制度。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分封制走向瓦解。(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陕西临潼下刘村秦始皇陵西刑徒墓秦始皇

36、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江西遂川铁戟2件铁剑1把铁匕首1件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铁铤铜镞80件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 751件,其中兵器1 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解析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和“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

37、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可以总结有关“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的观点,然后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答案(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左传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示例二)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的发明年代。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的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总结:铁器的开始使用年代、冶铁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我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