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中国的孝道法文化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极大地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以“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
2、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其温情有三。一曰,强调情感反哺。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及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二曰,顾及人伦纽带。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3、韩非子八经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为了顾及人伦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三曰,注重精神传递。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国家法律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亦加以确认。然而,孝本为人类朴素情感,应出自血缘亲情之自然流露。如纯以伦理观念加以宣扬倡导,或不至于出离孝道本旨。然而其后孝道法文化日渐强化,以法律强制手段要求人人皆须按照特定礼制履行孝道,实践过程中则难免有矫枉过正或流于形式之嫌。其流弊亦有三。一
4、曰,诱发人性虚伪矫饰。孝与不孝皆源自内心情感,法律无法拘束人心,只在外在形式上强求一律,就难免出现不愿为繁文缛礼束缚以致违法犯罪的情形,或出现徒有其表而内心虚伪的现象。如汉末,就有“察孝行,父别居”之讽谣。二曰,漠视个体价值。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尊崇与顺从,本为矫正人性向下之弊,然而以法律相强制,久之则导致父权过度膨胀,子女自身正当之权利诸如婚姻自主权、生命健康权等都因压迫而萎缩。甚至以己身代父刑这种愚孝行为都得到法律认可与社会褒奖。个体价值遭到法律之极大漠视。三曰,扭曲国民性格。孝道法文化强调子女恭顺、父祖权威,代代沿袭中,国民遂生出屈服、顺从之性格。少年老成、谨慎持重、禁锢保守、全
5、无创造思维竟成为社会舆论推崇褒扬之优良德行。此实为对健全国民性格之压抑与扭曲。(摘编自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核心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情感天然具有向下的趋势,父母多愿为子女无条件、无保留地付出,这种情感,奠定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基础。B在中国,下代对上代反馈、反哺的尽孝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大力提倡,并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的结果。C中国孝道的要求包括物质、精神、宗教三个方面,不仅要有物质的供养,还要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言行亦须毕恭毕敬。 D孝道法文化日渐强化,不仅要求人人履行孝道,还用法律手段强制人们遵从特定礼制,实践过程中难免生出弊端。 2下列理解和分
6、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为父母者始终付出多于回报,幼年子女则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中国先哲提倡孝道,正是期望借此对人性的弱点加以矫正。B重视道德上的宣传教化,再加上法律制度的影响,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因此,中国人一直生活在父慈子孝的脉脉温情中。C国法将杀、殴、骂、告父母及供养有阙等不合孝道的行为列为打击对象,是因为这些行为完全无视对反哺父母的要求,恩将仇报。D孝道法文化强调子女要尊崇、顺从父母;矫枉过正,导致父权的过度膨胀和子女诸多正当权利的萎缩,法律也抹上了漠视个体价值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本是出自血缘亲情的人类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行孝道是反哺报恩
7、之举,它使年老力衰的父母不但衣食无缺,还能获得精神慰藉。B父母过世,子女一要尽心服丧,二要传递香火,因为丧期违礼固然违反国家法制;若无后代,也会致使尊亲绝祀,孝道精神无法传递。 C孝道法文化强调长辈威权、子女恭顺,将屈服顺从、少年老成、禁锢保守等视为优良德行大加褒扬,造成对健全国民性格的压抑与扭曲。D中国孝道法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利弊并存,得失难分;如能推陈出新,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必有裨益。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
8、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9、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B赢粮而景从 赢:赢得
10、C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絜:衡量5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敲扑,鞭打犯人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亦指敲打鞭笞。B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C陶朱,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
11、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D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交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注】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湔祓:即荐拔。割
12、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8首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9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有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4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局面、孙权英雄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 , 。(2)阿房宫赋以“ , ”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提 琴阿城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
13、,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
14、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
15、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
16、单位去。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小说以“提琴”为题目,应该写的是老侯修提琴的事情。而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老侯学木匠的过程,意在为下文老侯修提琴手艺了得的情节
17、作铺垫。B在到处抄家砸东西的时期,老侯寻到干部模样的人的单位,看到提琴被当作勺子使用时却只是站在那里看,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C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以一把提琴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思精神。D通过提琴的最终命运,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技术工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E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大量的运用短句,语言简洁,不用多余的修饰语,朴实无华,在看似平淡的述说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2)小说中三次写到神父的那把提琴,有什么用意?请分别说明。(4分)(3)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4分
18、)(4)谈谈小说以“提琴”为题的好处。(6分)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1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楚国先民_、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仅使楚国在蛮荒之地立足壮大,成为声势煊赫的大国,更使楚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_。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_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A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B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C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
19、淡经营D筚路蓝缕 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较低。B近年来,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增幅显著,这无疑暴露了这一群体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成长危机”,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伤痛”。C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面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D经过学者的长期争论,转基因食品问题终于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会员国提出了审慎的科学建议。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20、,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_,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_,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_,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15下面是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明确,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3分)五
21、、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0分)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在草地上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微笑地点头。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的微笑。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而禅师未来,弟子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都不能彻底铲除杂草,早就放弃了,如今只是为了看看禅师用的什么方法。禅师那块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顿时领悟到一个真理:欲除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读完后有何感想体会?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