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火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 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 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 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 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东汉光武帝更换太子称引儒经之说为据,用儒经权威证明诏书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分析出此时儒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了,
2、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应该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B项是宋元时期;C项中的选官与材料无关。2.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赦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A. 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 保障君独断之权C.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 剥夺丞相行政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意在强调这是在平衡、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涉及行政运作程序而不涉及君主独断的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行政运作程序而不涉及办事效率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
3、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 下图为明朝的墨葡萄图,图中水墨葡萄一枝,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不求形。该画作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 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科技、文学艺术绘画艺术文人画4.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列强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
4、渐走向瓦解,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的信息,排除D;材料反映人地矛盾突出,但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增殖说明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农业5.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C.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找到题干的关键词“生死竞争
5、”“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意思是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出于为清政府的生死存亡考虑,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不能承担民主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刺激了其他有识之士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并未分析它本身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说明此观点的重点不在于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
6、;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6.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新约”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银国政策 D
7、.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设机造货,夺我生产”等字眼体现的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样就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银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开设工厂”使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拓展为资本输出。7.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
8、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正清的观点提供论据的是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 寒食祭扫家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答案】D【解析】从“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以看出材料中提到的是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A选项是抓周的习俗,是中国本土的风俗,与外来文化无关;B选项是皮影戏,也是本土的文化;C选项是寒食节祭祖习俗,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D选项是留声机,收到了外国文
9、化的影响。点睛:本题是关于民国时期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的考查。近几年高考中流行运用新史观新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其中社会史观就是一个经常会考到的史观,例如本题就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考查的。复习备考中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从衣、食、住、行、习俗变迁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复习。8. 民国十八年七月,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次年二月又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民国二十三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这些做法A. 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B.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 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知是1929年,和1934年,这一时期不属于抗
10、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民政府颁布的特种工业奖励法和工业奖励法,结合所学知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法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些做法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官僚资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9.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白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
11、始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艰苦悲壮A. B. C. D. 【答案】C【解析】说法错误,因为正面战场是国民党的战场;错误,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淞沪会战;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由表中东北抗日联军阵亡数据可以看出正确。10.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A. 通过了“共同纲领” B. 颁布
12、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 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即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通过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1956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取得了社会
13、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会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探索中共八大11. 下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 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到“一五”计划影响B. 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C. 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D. 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
14、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开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城市化发展,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0年代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化,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2.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
15、改革要求C.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在文革结束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出;紧扣题干中“1985年5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为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1985年的我国进行如题干中的教育改革,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故C项排出;据所学可知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形成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出。13. 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请勿就部落论事”。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与此俗语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 实行分区选举制度 B. 建立公民陪
16、审法庭C. 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D. 发放公民“观剧津贴”【答案】A【解析】实行分区选举制度打破了部落的界限,有利于民主的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陪审法庭、财产等级制度、发放公民“观剧津贴”均与此俗语流行无关联,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 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A. 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 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C. 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 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答案】C【解析】依据题文中
17、最高外事官的职责“处理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可以推导出罗马万民法的逐步形成,故C项正确。A项错误,罗马法体系形成于东罗马帝国时期民法大全颁布。B项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原因。D项与题文中的内事最高裁判官和外事最高裁判官的表述不符。15. 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1400年1600年1800年印度74145180欧洲5289146非洲撒哈拉以南6010492拉丁美洲361019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B. 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C. 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
18、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D. 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英国的殖民扩张顶峰期是18世纪,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者对拉美展开屠杀的政策,导致拉美人口的减少,故B正确;奴隶贸易的盛行会导致非洲人口减少,不是欧洲,故C错误;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三角膜易,故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影响【名师点睛】正确认识早期殖民战争英国对西班牙的胜利,实质上体现出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英国对法国的胜利,实质上是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英国能够战胜荷
19、兰是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发达,而荷兰过分注重商业发展。16. “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C.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理性”,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复兴了古代希 腊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故A 项错误;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是宗教改革,故B 项错误;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是启蒙运动,故C 项正
20、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是文艺复兴, 故D项错误。17. 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 内阁只对皇帝负责C. 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 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为君主立宪政,因此皇帝是国家元首,故A项错误;依据宪法,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从而使帝国成为名义上实行君主立宪,实际上只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实行君主专制的“怪胎”国家,故B项正确;依据1871年德意志
21、帝国宪法,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内阁并非真正掌握行政大权,故C项错误;依据1871年宪法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虽然作用很小,但它是民主的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18. 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A. 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 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C. “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 “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
22、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故A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恢复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故B选项错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固定的粮食税,故C选项错误。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后,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故D选项正确。故选D。19. 某位作家在为自己的作品写前言时宜称:“我不过是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收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写出一部史学家们忘写的历史,即风俗史。”该作品是A. B. C. D. 【答案】B【解析
2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收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反映了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故B选项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故A选项错误;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故C选项错误;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故D选项错误。故选B。20.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该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
24、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21.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张
25、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木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维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2)据材料二,概括董忡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
26、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王道、君舟民水。(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3)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说明: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即可从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方面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仁政”“民贵君轻”、“王道”“君舟民水”等内容分别指出孟子、荀子
27、的政治思想。(2)本题根据材料二“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兼采各家、神秘色彩方面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再据材料二“重论证君臣父子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加强君权、国家统一等方面概括政治影响。(3)本题根据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即可从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等方面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程朱理学为例从融合佛道思想、以理为核心等方面加以说明。22. 每一代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长征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8、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5月8日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苏联对
29、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9月2日材料三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诚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简要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3)“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建国以来,中国人民“长征”的目标有何发展?综上所述,指出近代以来“长征
30、路”的本质含义。【答案】(1)局限: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原因: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2)特点: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争取民族独立;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国际地位。(3)变化:建国初期: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之路。【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朝换代、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再据材料一“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
31、帝制,创建宪政共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要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可知,中国战场的时间最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从时间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独立、民族自信、国际地位等方面说明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3)本题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方面概括建国以来中国人民“长征”的目标有何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独立、国家富等方面指出近代
32、以来“长征路”的本质含义。23. 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反全球化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材料二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
33、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答案】(1)特点:全球化迅速发展。因素:科技革命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2)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1、
34、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为各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3分,每点1分)2.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反全球化是因全球化过程中所引发问题而产生的,如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影响;恐怖主义等);(1分,任答1点) 正视全球化带来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两个方面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据材料
35、一“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上,两级格局的瓦解,经济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科技上,科技革命的推动,组织上,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 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围绕经济全球化分析归纳,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首先论证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结合资源配置方面的全球化,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分工,加强了各个国家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反经济全球化是
36、全球化的伴生物,从全球化引发问题的角度进行论证,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影响,恐怖主义的威胁等,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融入全球经济。(2)9分论点方面(2分)论据方面(6分)论证方面(1分)一等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2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3分,任答3点)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为各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3分,任答3点)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过
37、程中引发的问题而产生的(如,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影响;恐怖主义等);正视全球化带来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两个方面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1分)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按点给分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三等观点片面;(1分)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0分)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0分)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武士阶级的变化是近代日本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
38、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土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于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曾经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长、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材料三
39、 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并对“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予以说明。(3)材料三中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答案】(1)原因:有政治经验;有组织能力;有
40、使命感;有冒险精神。(2分,任答两点)(2)表现;废除等级制(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说明:成功领导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发展。(3)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保留天皇制度;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的原因可以在材料一中直接找到答案,例如,武士是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土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主要从武士取消武士特权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可。“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要从武士成功领导了明治维新,而明治
41、维新则推动日本近代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3)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的局限性主要从保留了封建残余并且带有军国主义色彩,保留了封建残余体现为保留了天皇制而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则体现为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给亚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材料二
42、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民生主义所以占有如此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材料三 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视角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适乎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摈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具有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张磊、张苹孙中山传请回答:(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3、?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要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最看重“民生主义”?(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并指出孙中山研究的现实意义。【答案】(1)内容:平均地权。发展: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关键:废除不平等条约。(2)原因:民生主义能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3)特征:从世界视角认识中国问题;顺应世界潮流(吸取国外先进思想);立足本国国情。意义:有助于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新旧三民主义的知识点来思考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的信息可归纳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2)依据材料二中“民生主义之所以占有如此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民生主义能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3)特征从材料三中“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角度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适乎世界潮流的大趋势”和“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的信息来归纳即可。(4)现实意义可从民族主义民族团结,民生主义经济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如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