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命题解读】这道作文题材料虽短,却极富文采和文化底蕴,拓宽了考生的写作思路,暗示了考生立意的方向,括号中的翻译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难度,能迅速激发考生的写作激情。首先,反复品读材料可知,材料所引用的4句论语中的名句,前一句从正面暗示,后三句则从反面强调:无论处世、赏花、读书,还是立志、交友等,人生所有的追求都要追求高品位,追求高品质。读不懂这段材料,就有可能把立意定在吃上。这样,不但立意不高,而且还有偏题的危险。其次,推敲作文要求:“选一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即构思时应尽量展开联想的翅膀,如读书,要读有品味的经典之作;立志,要志当存高远;生活,要追求乐
2、观向上;交友,要与君子相交,等等。由此选择一个角度,大写特写如何讲究品位,如何注重生活质量,文章就一定不会跑题。 例文展示: 择书如择食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吃”很有讲究,而现在社会中,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把书作为精神食粮。由此对书的选择则也上升到犹如古人对食物选择之慎重,即择食如择书,好书使人受益无穷。 在择食方面,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也就是说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虽只寥寥数语,但其蕴意深远,古老的学者用简练的文字向我们诠释“好”的食物可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而本质“不好”的食物则会伤害你的身心。 孔子谨慎的择食态度正是一种谨慎的
3、择书态度。“色恶”之食与“臭恶”之食象征着内容低俗辞藻庸懒之书。因此看来我们看书就要择一本好书,择一本好书来读如同与一位知心朋友促膝谈心,如品一道珍馐美味,享受其间。好书能使你的喜怒哀乐如溪流淌过心田,抚慰伤痛。 当你慨叹生活的忙碌与苦闷、挫折与苦难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给你一个诠释生命与现今生活的真谛。你将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是,催你奋进。一本益食般的益书,会使你的身心从中获取无惧无畏的营养。 真正的好书如同美味的食材,外,鲜美可人,内,意味悠长,使人回味无穷,就像孔子的论语外,把语言文字演绎得朴实真挚,内,蕴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让人受益一生。可见,一本益食般的益书,会使你从中反省自己并完善
4、自己。 相反的,“坏书”如同“恶食”,使人的健康受到侵害。所以,择书如“择食”,态度需谨慎,要精挑细选,切勿选择坏书。因此,要不断积累你的洞察力和鉴赏力。 择食如择书,择益书如择益食,可以好好端正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我们谨慎择书,好好享受每一顿健康美味的精神食粮。【评语】食物与书本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因为一个是“物质粮食”,另一个是“精神粮食”。都是维持人体生存的基本物质。然而作者将这种联系更加具体化,从“择书”与“择食”展开了自己的话题。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凝练明快,娓娓道来,但在不经意间,却给人启迪与思考。小作者从“择书”这一角度精准地诠释了“择食”的真谛,于平实的论述中蕴
5、涵深切的感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真切感受,读罢令人为之动容。例文2: 严谨是一种明悟 每一只精致完美的蜂巢都是由数以万计的蜂儿在认真严谨的态度下完成。 每一只伶俐的海豚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精细“声纳”在碧海汪洋中遨游。 没有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哪来令科学家都叹为观止的精巧蜂巢;哪来令孩子们拍手叫好的水中精灵与海洋使者? 由此看来,严谨也是动物们的生存之道。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与南开大学穿衣镜上的箴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这看来俱是桩桩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体现着他们严谨的治学之风。 由此看来,严谨是治学之人的修身之道。
6、方孝孺的话时常在人们耳边回响:“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晚年时曾为大文豪巴尔扎克塑像。为了做到惟妙惟肖,得其精髓,仔细阅读了巴翁的著作,收集到许多照片,他甚至跑遍了巴黎的衣店,只为获得巴翁的身形数据。再加上七年的精雕细作,这座震惊世界的雕像终于问世,并流传千古,成为艺术天幕中最璀璨的明星之一。罗丹顺着严谨精细的阶梯,终于一步步走入成功的殿堂。而片刻的疏漏则可能将轻视严谨的人打入无底深渊。 由此看来,严谨是追梦之人的成功之道。 瑞士、日本与中国、印度、加拿大相比,不过是指甲壳上的区区小国,却依仗着精细的仪器制作与一丝不苟的治国理念驰名世界。严谨使他们贫瘠的国土上盛
7、开出了文明灿烂之花。 由此看来来,严谨是国家的兴旺之道。 严谨是一种明悟,无论体现在动物还是人,个体还是国家,它都是一条散发出智慧芳香的箴言。例文3: 生命中的不食 “不食”是一种饮食习惯,也是一种生命态度。 项羽,你的“不食”是在四面楚歌的包围中,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父老乡亲,不由得泪湿衣襟江山已随他姓,爱人自刎在怀,到底是“食下”屈辱,乘船逃走,待下次重振山河,还是投死就义,“死亦为鬼雄”?有人劝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有人为你惋惜,然而你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义无返顾。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你在冥冥中书写着豪言壮语,你的生命不可承受尊严被轻视,你的生命“不食”屈辱就算死
8、,也要显出英雄本色。 梵高的“不食”是对疯狂人世的“不食”。你说你是精神上的圣徒,但你的精神并不糊涂可你偏偏生在这样一个世界,偏偏有人固执地认为你是疯子,大疯子。 你在星空下,在向日葵中怒吼,你用生命的激情,告诉人们你笔下看似儿童绘画的作品中,每一件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 你在疾病,贫穷的折磨下坚持对艺术的至死不渝,可为什么你将生命断送在一望无际的麦地里? 其实你在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头时,就已经对天空表明,燃烧的热情才是你所追求的,而那些尘世的挤压,批判是你所不食的你决不允许自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变得苍白,你的生命应该如星空一般灿烂,像葵花一样热烈。“死亡不是结果,而是你重新的开始。”
9、“人之一生,殊为不易。”生命诚可贵,可为了自己的信仰,追求,轻一次生,又有谁会唾弃? “不食”是一种气节,这需要对所追求的事物有足够的坚定。而“不食”之人,就像栀子花般清洁,隔夜萎谢,衰败得刺目,骨子里注定是金销玉碎,不能两全,这种人无论岁月如何叠加,灵魂始终锐利洁净。 项羽,梵高,他们这样生命中的“不食”,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随着时间的罅隙而汩汩流淌。 【评语】“生命的不食”给的是这样一种鲜明的判断:宁要气节,不要生命;有辱气节的生命我不要。事例论证中,项羽和梵高两个人物并不陌生,但可贵的是小作者对项羽和梵高的生命观诠释的颇有深意。文章一连用了二十多个“你”,向他心中的尊者寻寻诉说生命,既写
10、出了人物的“不食”性格,也昭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依靠较为丰厚的学养和笃定人物的深情,小作者照亮了读者的视野,沸腾着读者的胸膛。略显不足的是文章的段落安排稍显零乱。例文4: 吾日三省吾身 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吾自问:“吾日三省吾身:可有气节相伴?可有严谨相随?可有方正同行?”题记 我非圣贤,但我同样经常三省自身,此三省,是人本性之必需,生活之标准,快乐之根本。 一省:可有气节相伴?人不是死物,是有思想、有作为的高等生物。孔子有云:“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况且都被下予这样的评语,更何况人呢?一个人,若无气节,甚至没有自己的想法,
11、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谈古论今,李白挥下“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贝多芬拒绝为侵略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演奏。这样的气节,使他们立于凡夫俗子之上,这样的气节,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性之必需。 二省,可有严谨相随?严谨是一种生活态度。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旧。”精致食物是招人喜欢的,而严谨、细心的人更是这个社会所渴求的人才。韩非子讲:“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罗丹细心地收集资料,研究考证,历时七年塑造巴尔扎克塑像。流传甚久的警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都在阐释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做事的严谨态度。严谨,乃生活之标准。 三省:可有方正同行?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标准。
12、孔夫子曾说:“割不正不食。”割的不方正的肉都是不吃的,那么一个不方正的人是人们审美理念所能接受的吗?苏轼曾告诫:“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包拯也作诗劝回张奎的寿礼,其诗曰:“寿曰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这样的方正的品质下正是他们的原则,那么日子还会少了快乐吗?故我说:“方正乃快乐之根本。” 吾日三省吾身,满足相伴一生。【评语】本文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其明显的优势有二:一、化虚为实,审题精准:小作者由题目中孔子在“吃”的问题上的三句议论自然引发出“吾日三省”,不仅准确把握了题旨,而且以“气节,人性之必需”、“严谨,生活之标准”、“方正,快乐之根本”对题目中抽象的人生追求、生活态
13、度、人生志趣进行了具体而独到的诠释;二、信手拈来,匠心独运: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借“三省”为三个分论点,从引用名言、巧拟标题到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可谓有理有据,展示了小作者较高的语文素养与极强的把握材料、驾御语言的能力。例文5: 筷子的自述 我本是桃源内良木一株,经人砍伐,成为了孔丘之箸,便开始了一次灵魂的涅槃。 孔丘之食,要求极高,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我每天都享用着精细的美食,我也不后悔了。直到一天,厨师端来了一盘肉,色香味俱全,只是割得不方正,孔丘严肃了,生气了,将我置于桌上,拂袖而去,我只有饿着肚子。 孔丘绝食三日。 我饿了,孔丘,你不饿?这肉仅仅只是形态上不完美,
14、何苦呢?一点点瑕疵又何苦如此认真?难道受饿的滋味好受吗?孔丘不语,眉头紧锁。 第二日。 我饿了,孔丘,你不饿吗?孔丘不语,眉头紧锁。一心专注的看书。在他的坚毅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庄严的灵魂。饿吗?在他的世界里,体肤之饿,筋骨之劳又算得了什么?而对精神的完美追求,才是一个“圣人”的本性,满腹经纶是他的食物,追梦的壮志是他的食物,他正襟危坐,不看我一眼。 第三日。 孔丘,谢谢你,我不饿了!在“空乏其身”的洗礼后,我,在你的精神海洋中汲取了多少精华啊,一种何其珍贵而受用的生活态度,您的品性包围了我,让我在前所未有的温暖中,涅槃重生! 今后的日子中,我一直在向孔子学习着。 直到孔子逝后,我流落于市井,
15、一个满头大汗的汉子拿着我触碰到那粗糙劣质的食物,我灰飞烟灭了,在他的惊愕中,我只想平静的说:“志士不饮盗泉水,廉者不食嗟来物。”这是一种气节,是千百年也不会湮灭的追求完美的态度!这是我向孔子学到的。【评语】第一人称的写法、筷子的视角让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读着这篇别出心裁的考场作文,我一面惊叹于小作者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一面更被小作者深刻的思想、个性化的表达所折服,情不自禁地走进小作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为我们安排的那一场“色香味俱全”的精神盛宴,和“孔丘之箸”一起经历了一次“空乏其身的洗礼”、一次“灵魂的涅磐”,在孔子的精神海洋中汲取了满腹的经纶和千百年也不会湮灭的追求完美的态度。勤于积累、乐于思
16、考、善于表达当是本文作者能够出奇制胜的经验与法宝。 不知礼者不成人只应深信尼山语,磨不磷兮涅不缁 -题记礼记中,孔子这样说儒者其饮食不溽。看来不仅“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曾厄于陈蔡之间,饱尝过饥饿之苦的孔子,如今竟如此苛求饮食了。是他要求过高,还是身体太娇贵?都不是。问题就出在一个“礼”上。“克己复礼”,孔子一生都在为礼教奔波。他所在意的不仅是“食”,衣食住行无不在“礼”的约束下。品格上“儒者”以忠信为宝,“涅而不缁”,到春秋时一切礼法已成了繁文缛节,倒的确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已让人无暇顾及礼数,见人匆匆问声好,日日“趋庭”,已然失去了君子风范。孔子有闲心去较
17、生活的真,他“学而为己”,修身养性。我们现代人却是为考试而学习,为赚钱而工作,衣食住行已无了“礼”的约束。“礼”已渐渐淡去了。但是,一个不礼的人又如何能心清如水,成为谦谦君子。一个为世俗名利所包围的人又如何能成为大写的人?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由于他不变的情操,是由于他“大同”、“复礼”的人生追求,是由于他谦和、端正的生活态度。我们没有学到他的礼、他的魂。我们只能是忙忙碌碌地终此一生。淡了规矩,弃了品性,丢了原则,因而也淹湮在茫茫人海中了。穿越千古的尘埃,在古人的心中,寻找那一方净土。虽身处尘世,但那“繁复”的礼节却给浮生以宁静,予心灵以平和,赋人生以感悟。不知礼者,也枉来人世了。无束缚
18、不成器,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不仅适用于古代,亦适用于现代。今生有礼今世好,莫笑尼山说旧辞。【评语】开篇简洁的题记让人眼前一亮,乍一看有些不明所以。然而慢慢看下来,才不得不为作者缜密的思维感叹。首先引出了材料中的孔子,更是深刻的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他要求过高,还是身体太娇贵?”其实后面的文段便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从行云流水的文笔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奋笔疾书、面带会心微笑的学子不再是简单的考生,而是我笔诉我心的读书人。而最后从“读书”又联系到了生活,看到“现代人生活的节奏”,更加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度。最后三段收尾,可以说是文章的经典所在,不仅涵括了前文的内容,而且起到了卒章显志之效,末尾一句诗也
19、巧妙地照应了题记。(常红艳) 认真面对生活 生活就如一道菜肴,认真去做,便会做出精致细腻的美食;但只为应付差事去做,做出来的菜便色恶味差,让人难以下咽。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这既是对吃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古今中外,又何止孔子一人如此认真面对生活?如果李时珍没有认真对待医学的态度,哪来这一著作的出现?如果没有林季贞认真对待孤寡老人的态度,哪来感动中国的精神?如果毛泽东没有认真对待革命的态度,哪来领导革命的伟大创举?如果贝多芬没有认真对待音乐的态度,哪来交响曲的诞生?认真面对生活的态度成就了一代代伟人,使世界不断前进。不仅人需要认真面对生
20、活的态度,放眼大自然,每一种事物都需要这种态度。小水滴有认真面对挑战的态度,才能滴水穿石,让人为之赞叹;小树有认真面对成长的态度,才能枝繁叶茂,让人为之感叹;江河有认真面对困难的态度,才能一泻而下,让人为之敬畏。曾因贪玩失去了面对生活的态度,我得到了时间的惩罚,小学六年一晃而过。而因读到孔子的言语,我不禁悔悟。因而初中三年,我认真面对了生活,虽不曾有些伟大的创举,却也在生活中收益匪浅。认真面对生活,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才能不断成长,才能将生命的美演绎到无悔,才能让自己在生活中品尝到精致细腻,值得品味的佳肴。【点评】本文的长处在于思路清楚,观点明确,行文规范。作者立论在先,以材料中的孔子之言强
21、化佐证,并顺此生发,列举典型事例突出观点。较为吸引人的是“放眼大自然”这一段,使文章有了扩张。当然,文中诸多的排比句,也为阐述观点增色不少。但其缺陷,也正是在其过于“规范”。引议联结,一丝不苟,却让文章少了灵动,“做”的痕迹明显了些。(华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何曾只是一种饮食习惯,这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生活态度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们琢磨思考。尤其蕴涵的阅读品味也是十分特别的。蚕吃桑叶,吐出来的却是丝;蜜蜂采的是花粉,却能酿出蜜。这是什么原因呢?不难想象:这是因为蚕和蜜蜂把桑叶和花粉分别在自己体内进行了咀嚼,分解再创造,所以才可以吐出丝和酿出蜜 。这告诉我们:读书要品
22、味。要精细,不可不求甚解。很多人读书常常浮于表面,往往囫囵吞枣,断章取义。这是很值得忧虑的现象。只有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领会其中的内涵和真谛。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一位名人葛洪,年幼时因家贫而废读,故开始读书时就认识肤浅,“大义多,有所不通,”但他并未浅尝辄止,而是对所学内容所读之书,暗中背诵,逐渐加深理解。仔细揣摩玩味,终于达到了博闻绝伦的境界。这使我们知道了“读书求精细”能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而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客观条件优越,却不能在读书时“精细”,往往书读的很多,但收益却很少。大诗人朱熹的读书见解值得我们借鉴,他说:“读书之法,读了一遍,又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书者,所以助
23、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传。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无论如何也读不仔细。我一直将这几句话放到摘抄本的最前面。用来警示自己读书要仔细。俗话说的好:“涉浅水者得鱼虾,入大海者擒蛟龙。”我们应时刻记住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折射出的读书思想,在书的海洋感受无穷的魅力。【点评】文章开门见山,紧扣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由“饮食习惯”自然联想到“阅读品味”,生发合理贴切。接着以蚕和蜜蜂的事例作比展开全文,新颖生动,观点鲜明文中议论结合名人故事和个人生活实际,娓娓道来,并引用朱熹的话,使得议论不显枯燥,反而环环相扣,颇具文采,行文自然流畅,读来耐人寻味。考场之上,能文思敏捷,有条不紊,摆事实讲道理
24、,侃侃而谈,可见功夫在平时,“摘抄本”更是功不可没。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做好自己的“摘抄本”。(朱丽萍) 远逝的诗意 或许城市的钢筋混凝土让你迷失了对古色古香、古韵遗风的依恋。或许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让你有些机械麻木了。古韵已经蒙上了灰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变质变味的书。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什么沙僧日记、八戒日记更是铺天盖地,真像庄稼地里发了蝗灾。单纯善良的唐三藏被化为一个念念叨叨、满身肥膘的大秃驴,而偶尔使点小聪明的八戒也化身为一个世故圆滑、满肚子花花肠子的负心薄情郎。真不知道吴承恩本人看见这些变质变味的西游记会有何看法?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书也能畅销。是年轻人爱求刺激,还是不满于
25、了原作?还是你们身上传来的铜臭味,让这些经典之著变质了。孔子语:“臭恶不食”。时隔两千年,我们再来品味这句话,就能隐约看到它的光辉。少看点这些变质变味的书吧,就像不食变质变味的东西,这些书,往往显出作者内心的无知与市侩,将一些低级的、成人化的思想掺于书中,根本让人无法品读出原著作者想表达的惩恶扬善的思想。对于我们这些社会观、人生观还未形成的学生来讲,这些书籍简直是误人子弟。放下这些书,回头看看诗经唐诗宋词吧,它们不如那些书刺激,但好比深谷幽兰,暗暗地、慢慢地散发着文化的芳香、只要用心去体会、感悟,一定能激起思想的火花。别再让诗意远逝。【评语】文章列举现实生活中的“水煮”“大话”这种文学现象,证
26、明如今书的诗意远逝(古韵已经蒙上了灰尘),自然引出一个暗含的疑问:我们该读何种书?作者以孔子的“臭恶不食”作答,号召我们回归经典,重温诗意。难得的是作者对时尚表现出的思辩精神及深深的忧虑,这才是本文真正的亮点。文章中对于孔子的“臭恶不食”的“光辉”是什么应该明确进行阐述,不然过渡就太生硬了。(吕韦华) 眼睛挑食 书是这样的东西,读书又是这样兴味无穷的事情,以至于眼镜度数不断加深的同时,依然抵御不了她的诱惑。培根说:“读书是以怡情,是以博彩,是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但如今,书的种类是越来越多。让人在书海中眩晕所以眼睛开
27、始变得“挑食”起来。正如孔子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过在这里似乎应该改成“书不厌精,书不厌细。”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冒牌书涌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开始在这种书的诱惑下踏上了不归路。从此许多阅读爱好着对这些书是“敬而远之” 。为了了解眼睛喜欢什么样的书,我和他进行了一次亲切的访问眼睛告诉我:非好书而不读,非文字优美而不读,非情节动人而不读。看着眼睛的一本正经,方觉得有些好笑,却又笑不出来。读书后,方才明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奈;读书后,方才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读书后,方才明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孤独是书让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父爱的
28、严格,那是亲情的可贵。让我与父母化干戈为玉帛也许这就是读好书的魅力所在吧!读就要读好书,这是一个永久不变的真理 。好书读来,细细品味,发觉竟有一丝淡淡的幽香,让人迷恋于那股生生书香;坏书读来,细细品味,那是一股令人厌恶的臭味,那臭味竟久久不能逝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运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我们读书也应该根据需要,有所选择。总之,读书能造就人,也能迷惑人。让眼睛挑食不失为一件好事,让我们多读好书吧!【评语】这篇作文标题活泼,“挑食“一语风趣地道出了读书须讲求原则重视选择的道理。“读书就要读好书”,这是小作者借助“挑食”的眼睛向我们传达的观点,而眼睛
29、“一本正经”的道白则是作者内心对“读好书”的独特体验非好书而不读,非文字优美而不读,非情节动人而不读。从论语对饮食的论述中,小作者自然得体地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态度。(郭峰) 远离臭恶,追求卓越 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讨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割不正不食”。这就告诉我们:“做人应追求卓越,不能沾染不良习气”。正如俗话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沾染不良诱惑就如“食臭恶”,是“百害而无一利”,会使人丧失高尚的品质。这不禁让我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使儿子“远离臭恶”用功读书,孟母不辞辛苦地三次举家搬迁,终于换来宁静、良好的读书环境。这也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光要“不食臭恶
30、”,更要远离臭恶,追求完美与卓越。正如文学家贺瑞斯所说:“不近洪流,不沾风雨,此可成功也”。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臭恶”正如洪水猛兽,风雨闪电,可使人偏离通向成功的航线。这又不禁使我想到孔子“韦编三绝”的勤奋;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的发奋读书;苏秦“头悬梁锥刺骨”的艰苦奋斗;扼住生命咽喉的贝多芬的刚强。他们远离了纷扰的社会中的诱惑,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远离了臭恶,成功地光芒照耀了他们。脑海中又浮现出仲永诗才泯灭的画面。他的家人未能远离世俗荣誉与名利的臭恶,带着他到处卖弄文艺,使他不思进取,不能认真学习,最后只能“泯然众人矣”。在为仲永感到悲哀的同时,我们也
31、清晰地了解到了臭恶带来的危害与不利。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就如臭恶的食物,会使人丧失高尚的品质,只有用“愿乘风破万里浪”的信心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来“远离臭恶,追求卓越”,才可能到达光辉的彼岸。【点评】“远离臭恶”诠释的观点是“远离纷扰的社会诱惑”。在这个要旨的统领下,行文似乎是一气呵成,由孔子的原文逸出“孟母三迁”的事例,确定“远离臭恶,追求卓越”的中心,进而名言佐证,又信手拈来多项事例映证,课本上方仲永的故事作者也熟稔在胸,从另一面来例证靠近“臭恶”,贪图名利的可悲结局。最后富有感召力的少年朝气,通过古诗词的连续引用奏出篇章的最强音。小作者所长的不是灵性,而是扎实的功底,写议论文已很有一套了。(岳英) -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