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008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桃花源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 陶渊

3、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12. 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答案】9. (1). 交错相通 (2). 同“邀”,邀请 (3). 沿着、顺着(4). 做标记10

4、. (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1. C12.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交通,交错相通。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

5、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1题详解】C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

6、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

7、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

8、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9、二、(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8分)【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10、,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共

11、4分,每小题1分)(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3)屋舍俨然( ) (4)寻病终( )13.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4.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15.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 16.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答案】12(1)同“举”,选拔 (2)以为子 (3)整齐的样子 (4)随即,不久13(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12、,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4.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1分)15.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16.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

13、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1)“与”(j)是通假字,“与”同“举”,选拔;(2) “子”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子”;(3)“俨然”指“整齐的样子”;(4)“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随即,不久”。【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1)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理解为“对于货物”,“恶”是“憎恶”的意思;第(2)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是“竟然”,“

14、无论”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不用说,更不必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讲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大同社会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当听渔人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之后,桃源人既为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桃源

15、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叹惋。【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小问: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总体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后面再进行具体阐述;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所以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第2小问:大道之行也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方式侧重于记叙(或描写)。三、(2019年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16、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文中加点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2)欲穷其林 穷:_(3)鸡犬相闻 闻: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答案】1 (1)作为 (2)尽 (3)听见 2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3逢桃林 入洞口【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

17、,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武陵人捕鱼为业”翻译为“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为”意思是“作为”。“欲穷其林”翻译为“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穷”意思是“穷尽”。“鸡犬相闻”翻译为“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闻”意思是“听到”。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句中“鲜美”意思是“鲜艳美丽”,“缤纷”意思是“繁多的样子”。据此翻译即可。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

18、概括。文中武陵人先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接下来“忽逢桃花林”,出于好奇,他“复前行,欲穷其林”;溪水在桃花林发源的地方到了尽头,于是“便得一山”;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在狭窄的山洞中走了几十步,变得“豁然开朗”,渔人到达了桃花源。据此概括作答。【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

19、,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四、(2018年辽宁铁岭中考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选自世说新语)注:率:率直。尽讦漠(x m)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贶(kung):赐予。乞:这里指“赠送”。陈:陈述。翛(xi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9.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 村中闻有此人

21、 骥之闻命B. 悉受所饷 悉如外人C. 缘道以乞穷乏 缘溪行D.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征为长史10. 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11. 【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答案】9、D10、(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了鸡做饭(来款待他)。(2)碰到自己缺衣少食时,村中人也同样帮助他。11、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脩然而退。12、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但在【乙】文中刘辚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解析】【9题详解】D加点词意思不同。前者“对”

22、,后者“担任”。A听说。 B都。C沿着。【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要”:通“邀”,邀请。“设”:置办。“值”:正碰上。【11题详解】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做的事可直接提取“悉受所饷”“缘道

23、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脩然而退”作为答案。【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甲】译文:(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

24、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乙】译文: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

25、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五、(2018年江苏新洋第二实验学校中考模拟)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7.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 有良田美池桑竹

27、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 此中人语云 卒中往往语D.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9. 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答案】7. A 8.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9. 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解析】7.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异”;B项中的“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中的“语”分别是“告诉

28、”和“谈论”;D项中的“向”分别是“从前的,旧的”和“假如”的意思。故选A。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阡陌、交通、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评价。作答时要从时代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

29、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末年能提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有其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空想。据此理解作答。【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

30、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

31、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六、 (2018年甘肃省武威市中考题)(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19题。(10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

32、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33、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3分)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2分)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

34、的社会理想?(2分)【答案】16. 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17. (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8.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19.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

35、即可)【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把握,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能够灵活运用。如: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

36、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率领、妻子、绝境。【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结合本文的学习,把出自本文的成语按要求写出两个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作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的描绘,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追求。七、(2017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37、。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

38、问津者。愚溪诗选(节选)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

39、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注:断断:争论不休。(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

40、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 诣:到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利益(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

41、,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答案】(1)B(2)D(3)D(4)(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

42、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B选项正确(2)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延:邀请解释正确B句意: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诣:到解释正确C句意: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故:缘故解释正确D句意: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43、解释不正确故选:D(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结合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可指,D项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错误。(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向”,旧的,原来的;“志”,做标记。句意为:(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第二句话,注意“入”,沿着;“得”,发现句意为: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44、八、(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真题)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倾斜词的意义相同?(2分)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阅读下面的文

45、字,完成11-12题。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浮图,僧人。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译文: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译文:12.用简洁

46、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2分)答:【答案】9B(2分)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11.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2)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2分)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2分)【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入:进入;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入:收入。B句意: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行:走;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行:走。C句意:房屋整整齐

47、齐。舍:房屋;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舍:舍弃。D句意: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之:这;(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故选:B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一般按照修辞+写出的内容+表达了的格式来作答。这句话要结合全文写的桃花源内的景象和整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来思考。11.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中重点词语有昔:以前;句意为: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中重点词语有之:的;句意为: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48、。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乙】参考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

49、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九、(2019年河南省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0、,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

51、,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节选自顾况仙游记)(注)象耕鸟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袁是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

52、隔绝的地方。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能够。10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1. 语段(一)结尾两段为什么要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12.钱钟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请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析钱钟书作此评价的原因。【答案】9D10(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11与上文“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照应。通过真实世界的人对桃花源的寻找,把它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桃花源的“寻而不得”,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

53、虚无缈的世界,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耐人寻味,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12因为两篇文章情节非常相似,都是“发现乐土辞别乐土一一再寻乐土而不得”;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解析】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是“不值得”的意思,不是“不

54、能够”。故答案为D。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文章的结尾两段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首先,在结构上,与上文所写

55、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内容相照应;内容上,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是作者理想的寄托,而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间接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既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的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从情节上看,使文章的情节变得曲折多变,更具吸引力。据此理解作答。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作答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仙游记和桃花源记的相同点来分析作答。从两篇所表达的主旨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从情节安排上看同,两篇文章也极为相

56、似“发现访问辞别再寻不得”;从描写的内容来看,两篇文章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据此来说,钱钟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有道理的。【参考译文】【甲】桃林在溪水的的尽头消失了,(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

57、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58、)。”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乙】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温州人李庭带领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见了漈水(瀑布),漈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循着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村落,村落大约坐

59、落在温州与福建的中间,天地之间有草木茂盛,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廊桥),村落约有三百余户人家。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中间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崇山倒影如墨。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做鸲(亦称“八哥”),飞起来很像鹤。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它,杀则地震。有一个族长模样的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后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现在国家形势如何,当时的朝政怎

60、么样。李庭据实回答。因此说:愿意来这里居住吗?然而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接着,老人把他们带回家中,被留下吃饭,期间被当做主客敬重对待。然后辞行,并在一路上作上记号。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再次拜访老人,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十、(2019年福建省中考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北雨泽各异。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而东坡诗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至秋则霖霪苦雨,岁以为常。二浙四时皆巨风。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至夏为“梅雨”,相

62、继为“洗梅”。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迨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此南北之异也。(节选自庄绰鸡肋编)注迨:等到,到。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具答之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岁以为常 (4)霖霪不已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B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C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D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15甲文“

63、渔人甚异之”的“异”和乙文“南北雨泽各异”的“异”,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2(1)详细 (2)邀请 (3)每年、年年 (4)停止13B14(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2)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15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

64、上下文来判断。“延”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邀请”的意思;“霖霪不已”的意思是“久雨绵延不停”,“已”的意思是“停止”。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1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

65、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交通”“闻”“数”“尝”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15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结合上文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知,“异”指的是桃花林的美景使渔人诧异;从“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至秋则霖霪苦雨”和“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迨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可知,“异”指的是北方和南方雨水的特点不同。【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

66、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67、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68、” 【乙】: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因此杜甫诗说“(细雨)滋润万物细细密密一点儿也没有声响”。而东坡诗说道:“春雨来时如同积累的尘埃,东风的猛烈可以把人刮倒。”韩持国也填有“轻柔的云,淡薄的雾,散作催花开放的春雨”的词句。到了秋天,就是久雨绵延,为多雨而受苦。每年都把这当成是常事。两浙地区四季都有大风。春天多打大雷,下大雨,久雨绵延不停。到了夏季先是“黄梅雨”,接着是“洗梅雨”。(人们)把五月二十日前后的雨称为“分龙雨”。从此下雨不再到处都下,就像北方人说的“隔辙雨”。等到秋季,稻子将要抽穗长熟,稻田地里需要水的时候,竟反倒大旱。

69、我自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这是南北(气候)不同的地方。十一、(2019年安徽省中考模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下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略无阙处_(2)自非亭午夜分_(3)沿溯阻绝_(4)缘溪行_(5)芳草鲜美_2把下面的句子

70、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复前行,欲穷其林。3【甲】段中的画线句子在写夏季江水时运用了_手法。(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除了描写外,还用了_。4【甲】【乙】两段文字都以写景为主,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案】1 (1)同“缺”,空隙、缺口 (2)如果 (3)断绝 (4)沿着 (5)新鲜美好 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3 侧面描写 记叙 4【甲】段文字写景,突出山的多、高,水的大、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乙】段文字写景,突出桃花林景色美好,让渔人“甚异之”,为下文渔

71、人探寻桃花源埋下伏笔。【解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自”:如果。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断绝”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穷”:走到尽头

72、。3考查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写作特点的前提和基础。如“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是侧面写水的流速迅猛。“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都属于记叙的表达方式。4比较阅读。考查两文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文句分析并概括情感。如甲段文字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乙段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做铺垫。

73、【甲】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乙】译文: 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十二、(2019年辽宁省中考模拟题)阅读【甲】

74、【乙】两个语段,回答问题。【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

75、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选自晋书)(温馨提示)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9下列各项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11请用“/”给下面的两个句子各断一处。

76、每 朋 酒 之 会,则 抚 而 和 之。1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案】9B10(1)(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2)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就行了),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11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12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解析】9B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呼尔而与之”的“与”是“给”之意。题干句与其它三项的“与”都是“和,跟、同”之意。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

77、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竟然。“无论”:不必说,更不用说。“但”:只要。“识”:体味。“何劳”:何须烦劳,用不着。引申为“何必一定要有”。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译为: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此题要注意在虚词“每”和“则”之后划开。12一问,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78、手中无琴,心中有琴,万物皆是琴。兴之所至,抚而和之,抚者是用心去抚,听者是用心去听,陶渊明的自然洒脱,随性逍遥。所以说陶渊明并没有抚琴,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二问,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从上一问分析可得出正确答案,即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陶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甲】译文:(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

79、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乙】译文: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有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释然感受。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