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C)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解析:材料“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了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选C项;秦汉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强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汉以后宗法制尽管不存在
2、,但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如尊宗敬祖观念,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推行的选官制度,非秦汉以后的史实,排除D项。2(2020山东济宁调研)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民上书的机构。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被简拔为官员。材料表明汉代(D)A君主专制的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B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C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解析:由材料“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可知官民可以上书参政且受到朝廷重视,故选D项;君主专制从战国时期尤
3、其是秦朝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简拔是“简直拔选”的略称,不拘一格降人才,多用来赞美明君英主对人才的慧眼识珠,不是通过察举制录取的,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3(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C)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 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解析: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
4、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依所学,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而未涉及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4(2020河南洛阳检测)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B)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 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解析:材料“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只反映出枢密院地位的明升,故A项错误;统治者利用枢密使与中书省同平
5、章事相互牵制,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相权的削弱,但没有反映出君相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5(2020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B)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
6、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D项。6(2020安徽蚌埠调研)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解析: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
7、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形成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实行并未改变察举制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也是德行,排除C项;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形成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7(2020广东肇庆调研)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B)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
8、层流动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解析: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选 B项;由材料“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说明是政治不是商品经济,排除C项;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在南宋,排除 D项。8(2020湖北高三月考)元代行省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其范围远超过了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
9、显有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元代这种情况(A)A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B总结吸收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训C行省扮演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D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中央集权的困扰解析:元朝基于现实治理的需要,地方权力有所增加,但是地方大员多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充任,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选项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在加强中央集权上的特异性,而非强调其对前朝制度的改弦更张,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元朝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9(2020河北廊坊联考)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
10、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这一变化(C)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 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解析: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监察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A项;只有分化事权才能有效制约相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排除D项。10(2020辽宁铁岭调研)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刺史(D)记载出处 “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汉书 “武
11、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汉旧仪 “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 后汉书 A.位卑权重 B权限不断扩大C居无常所 D行使监察职责解析: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监纠非法,不过六条”,表明刺史掌管地方监察的职能,故选D项;刺史本身就是掌管地方监察的官员,位与权相符,排除A项;三则材料均表明刺史“以六条问事”,排除B项;根据材料“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排除C项。11(2020福建厦门质检)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
12、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D)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13、。12(2020湖南衡阳质检)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B)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解析: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中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
14、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是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制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
15、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卷91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三: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
16、立足于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10分)(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7分)(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8分)答案:(1)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变化: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2)原则:犬牙交错。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3)关系: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
17、;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即可,要注意在归纳过程中把握行省制度设置的根本目的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分析“犬牙交错”的基本含义,理解其实行的意图是围绕加强中央集权来进行的;第(3)问,根据所学行省制度的意义,结合材料分析其特点即可,历史地位主要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朝高级官员出身一览表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该表能够反映出宋朝官员任职情况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答案:示例:趋势:宋朝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占高级官员总数的比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原因: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宋朝重文的社会氛围;统治者重视科举;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首先,通过对比题干所给数据,从宋朝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占高级官员总数的比例、宋朝高级官员的总人数归纳其变化趋势;其次,依据宋朝“冗官”形成的原因、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宋朝的政治环境及思想氛围说明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