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一、选择题1.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里主要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有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故B项符合题意。2.1946年后,由于苏联政府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牲畜。为减轻农民负担,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种植B.取消农产品
2、义务交售制C.改革工业管理体制D.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答案:B解析:“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种植”“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都与减轻农民负担无直接关系,排除A、D两项。赫鲁晓夫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项正确。“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属于工业方面的改革,排除C项。3.某学者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曾指出:“在他的执政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几十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材料中的“他”是指()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答案:D解析:勃列
3、日涅夫执政时期,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职期间,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D项正确。4.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曾说:“戈尔巴乔夫使我想起决定用油漆盖住自己家墙上污点的人。但是在开始刷墙的时候看到一块砖在晃动,试图把它换下来却弄塌了整堵墙,在重新砌墙的时候又发现整个房基都腐烂了。”其中“腐烂的房基”是指()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B.苏联内部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答案:C解析:“腐烂的房基”是指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西方资
4、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而非根本原因;苏联内部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5.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曾经提出:“我们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一特定场合,在于它与存在于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南斯拉夫最终建立了()A.计划经济模式B.混合经济模式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D.新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C项正确。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而到1990年,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签署统一条约,民主德国作为5个
5、州加入联邦德国。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A.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B.东欧剧变,脱离苏联控制C.欧盟成立,加速一体化进程D.美苏冷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答案:B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B项正确。1991年12月,苏联解体,A项错误。欧盟成立与德国的统一无关,C项错误;20世纪末,世界的整体趋势是走向缓和,D项错误。7.20世纪后二十年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时期,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在挫折中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道路是指()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B.南斯
6、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普京的民族主义国家道路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南斯拉夫的改革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隐患,排除A、B两项。D项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无关,排除。故选C项。8.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雅克曾断言,“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 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文中的“中国的转变”是指()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实行改革开放答案:D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
7、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虽然也发生在1978年,但与向市场经济过渡无关,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也是在1978年以后,B、C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还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120万吨,比1940年还少440万吨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
8、性,农业发展缓慢。(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苏联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针对材料中的这些问题,谁最先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什么结果?参考答案:(1)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2)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年82.51954年85.61955年106.81956年127.61957年105.01958年141.21959年124.71960年133.2摘编自樊亢
9、、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苏联经济发展史根据材料,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参考答案:(1)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赫鲁晓夫执政后进行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一些成效,赫鲁晓夫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2)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苏联模式,且一些改革措施脱离实际。选考奠基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
10、,但他还没来得及实施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B项正确。这些措施不过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废除”“放弃”说法过于绝对,A、C两项排除;D项表述与改革的总方向相反。2.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
11、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苏联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苏联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材料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3.从1965年到1979年,苏联政府先后七次大范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同时规定对农产品“固定收购,超售奖励”。这表明()A.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改革重点B.政府重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C.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得到有效解决D.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固定收购,超售奖励”,可知政府一定程度上
12、改革了苏联模式下义务交售制的农业管理体制,故B项正确。4.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答案:D解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虽然不同,但是都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D项正确。5.20世纪70年代,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后来甚至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这一时期苏联的领导人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
13、夫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增,美苏军备竞赛逐步加剧。但是他执政后期,改革停滞,经济出现全面滑坡,C项正确。6.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国家走向分裂B.外交政策发生变化C.经济体制发生变化D.社会制度和政权性质发生变化答案:D7.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相同的变化,与其变化正好相反的是()A.波兰B.德国C.苏联D.罗马尼亚答案:B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相同变化是国家发生了分裂,而与分裂相对的是国家实现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B项正确。8.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
14、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1.20世纪80年代2.苏联放松了控制3.各国执政党改变4.社会制度发生变化A.东欧剧变B.华约建立C.美苏争霸D.苏联解体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材料,可知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9.“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莫洛托夫提出的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口号,被各国革命人民看作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这一“真理”()A.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B.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的特
15、点C.影响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D.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多样的,但是大多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南斯拉夫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走出了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故选C项。10.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下列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6、道路D.法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答案:C解析: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多样的,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C项正确。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多照搬苏联模式,不是本国国情的产物;法国不存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排除A、B、D三项。11.1979年创办的计划经济研究学术期刊,1993年更名为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又再次更名为宏观经济研究。这反映了我国理论界()A.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B.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C.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彻底放弃传统社会主义的研究答案:B解析:杂志名称
17、由“计划经济研究”“经济改革与发展”到“宏观经济研究”的改变,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这说明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故选B项。12.邓小平认为,探索中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别国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但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据此可知,中国模式()A.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模式B.只能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C.可能被其他国家成功复制D.是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模式与他国模式的关系,没有反映出中国模式的地位,A项错误;材料认为任何模式只能被借鉴,只能解决本国问题,不能被复制,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18、“吸收和借鉴别国经验”,可知强调的是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
19、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进行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参考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形式,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
20、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脱离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国学者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已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
21、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参考答案:(1)意义: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性: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