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政治专题专题线索一、近现代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
2、: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5抗日战争(19311945年)(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侵华日军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3)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工
3、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战略相持阶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抗战胜利: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4)意义:近代中国一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6抗美援朝战争(1)原因:美国侵朝,威胁新中国利益。(2)结果: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3)影响:打击了美帝侵略,维护了东亚和平,保卫了中国主权。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阶级
4、纲领(主张)实践活动特点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革命性: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落后性:其阶级属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三民主义或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运动;妥协性、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思想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具有革命性和彻底性;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三、近代以来中国求民主、建设民主、发展民主的斗争与努力1近代中国人民求民主的努力(1)反对满清专制统治的民
5、主思想的发展鸦片战争前后,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开阔中国人的视野,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史等。19世纪60年代,王韬、冯桂芬等早期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他们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运动开创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民主共和的思想成为潮流。引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
6、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斗争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为维护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共和的成果,先后与袁世凯、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重要斗争。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维护专制统治的封建思想文化。国民革命时期,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共合作发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中心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斗争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如建立红色政权,在抗日
7、根据地用“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初期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等。民主党派成立,逐渐走上了与中共联合进行民主斗争之路。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北平政协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正式建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都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标志着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3新时期民主政治的新发展(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3)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专题专题线索一、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近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形态及变动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
9、历史影响自然经济古代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在近代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后兴起,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日益增多,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19世纪60年代兴起,19世纪90年代破产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
10、动的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新中国成立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时期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划
11、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实现工业化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国际形势变化,认识国情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思想进一步解放,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
12、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使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二、中国近代现代的土地制度的变革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2)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社会革命)(1)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2)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
1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并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路线的确立,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土地革命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原因广大
14、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阶级共同抗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9月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
15、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原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4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
16、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特点:采取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运动:19
17、58年,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8、,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总趋势(1)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官僚地主投资近代工业。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的斗争。19121919年:出现短暂春天。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9271937年:发展较快。原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币制改革。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
19、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官僚资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解放战争时期:濒临破产。原因:美国独占中国市场;国民政府的掠夺;战争的破坏。(2)趋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2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1)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3)从思想领
20、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从社会生活上看,深刻地影响着近代的社会生活,如近代服饰、饮食、住房、交通、通讯及婚丧礼俗等。3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不利因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民族资本主义的自身力量薄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2)推动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
21、灾难的同时,也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时代潮流的冲击,为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政者都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实业家“实业救国”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4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以及思想观念陈旧。(2)从发展来看:后天严重畸形。表现为投资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从环境来看: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艰难。(4)与外国资本相比:力
22、量十分薄弱,依赖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因此,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5)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文化专题专题线索一、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及特点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1)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代表:林则徐、魏源。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2)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作为:创办军事工业、
23、民用工业。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3)19世纪7090年代,维新思潮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倡导君主立宪。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4)20世纪初,民主、科学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5)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代表:李大钊。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主张:学
24、习俄国,改造中国。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2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2)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共同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4)发展历程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二、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
25、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三、近代中国主要的“救国”思潮(1)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资本
26、主义改良思想。其思想特点主要是:“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维新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更没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以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主体。(3)民主与科学思想: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倡导民
27、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促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其局限性在于这种思想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因而也不可能指导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思想解放运动。(4)“实业救国”思潮: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以实现救国、富国、强国的思想。它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四、新、旧三民主义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初旧三民主义(1)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
28、地权”(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0世纪20年代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3)意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五、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演变及特点1演变(1)中共一大,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29、。(2)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3)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中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4)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
30、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5)中共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6)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2特点(1)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活的灵魂都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