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845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48页
2020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设计美学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是一门立足于现代,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但就研究范畴而言,设计美学又不同于纯粹的美学思辨。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而传统的美学则侧重于纯粹的艺术方面,看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虽然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后,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却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了,并且在中国古代就

2、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注重抽象化与意境,这有别于西方注重写实和逻辑思维的设计美学。因此古代器物在制造时也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有形的东西传达无形的思想,借而抒发造物者的情感、志向,并且关注人与自然平等包容关系。以座椅为例,中国传统比较讲究意向与象征意义,手工也非常精细,会把重点放在椅子材料(木头等)的选用及装饰与做工等,以求更好地达到与自然结合的目的。而西方设计美学则强调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设计的时候会把精力放在研究人的坐姿、椅子的尺寸、舒适度等具体问题上,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姿态的座椅。东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在文化、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也很明显。不止这些,确切

3、地说,凡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的领域,在东西方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但尽管如此,设计美学思想却是源于相同的出处新石器时代。设计美学便是从那时起,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并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设计。这些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且璀璨至今,每一个都饱含了设计者聪颖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然而在这些优秀的器具中,中国古代灯具以现存数量众多,记载之详尽,且拥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脉络,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本质内涵。(节选自朱天阳 姜晓童浅论中国传统灯具中的设计美学内涵)下列对文中“设计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立足于现代设计理论,结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

4、。B设计美学涉及到功能造型、工巧、内涵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C它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D设计美学学科在工业革命后才产生,但其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错因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试题解析】根据原文“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要的产品。”C项“设计出符

5、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偷换概念,应该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参考答案】C理解概念含义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或者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让考生判断哪些是不符合或者不属于这一概念的,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要注意分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以言创造。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解剖出来。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

6、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这个心理学的结论与本题有什么关系呢?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

7、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

8、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

9、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自朱光潜谈美)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是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C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后来又能达到脱化格律的境界。D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如果是真诗人,能从格律束缚中挣得自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

10、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格律”的内容,并与选项进行比较。C项,“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错误,选项以偏概全,第五段说的是“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由此可见,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故选C。【答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故意曲解文意或者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的一些关键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将“了解甚浅”说成“并不了解”,

11、这个就是偷换概念、故意曲解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指津 “重要概念”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对论述对象或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

12、念。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近几年的题型都是以客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总体来看,理解概念题的主要陷阱是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时空、胡乱组合、偷换概念等。作答此类题的技巧: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锻炼思维能力。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的

13、阅读理解能力。3掌握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方法:(1)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区间找准信息区。可能是上文、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一层、一段,也可能是若干段甚至全文。要看题干和选项的内容而定。(2)方法二:识破干扰保准确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的陷阱有: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过

14、于武断,以偏概全。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或用部分代整体,以偏概全。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3)方法三:文题比对细排除通过对比会发现,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

15、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4)方法四:标志词语助判断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范围、

16、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

17、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

18、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

19、,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选自人民日报,有刪改)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错因分析】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的句子”多数是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是作者对文章中某一个概念的阐述。这些观点和要点是作者在相关篇章中反复展开论证的。

20、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就是说,要答出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如果只是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在理解上就会失于浅显,缺伐深度。如本题,“心灵上的脂肪”“古典的清瘦等风”都是取比喻义的,但是整个句子到底是要说什么,这就必须结合作者的论述观点了。【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鉴赏句子要注意句子使用的修辞和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本句“心灵上的脂肪”显然是比喻,喻体是脂肪,现代人的心灵上覆盖了脂肪,因此没有心思去领会古典诗词的美。可见,本体应该是现代人生活的浮躁心理和过多的欲望。“古典的清瘦的风”自然就是指古典诗词了。如此综合而言,不难理解作者写

21、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现代人减少欲望而接受古典诗词带来的轻盈灵动的美。【参考答案】“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理解句子的含意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二是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三是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四是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记住这几点,基本上答案就没有大问题了。如典例部分,先答出句子中的重要词语的比喻义,再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答案就完整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年,雪菜在为诗辩护中写道

22、,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最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

23、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安放作

24、者的灵魂。 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 【解析】语句理解题的解答,首先要在文中定位该句,然后找出关键词,遵循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托修辞,结合文本的观点主旨进行解答。解答要抓住“写诗的荒谬”和“不写诗的荒谬”。注意文中的句子“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答案】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指津 “重要句子”,是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常指那些承载了较多、较重要的信息或感情的语句。包括:内容

25、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不同层次的中心句:如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结构上,起连接或呼应作用的语句。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结构较复杂的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反复出现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用法“反常”的语句等。主旨句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线索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关键句提请注意的句子(如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带有提示语的句子等);特殊句结构复杂、含意丰富深刻、特殊句式的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最近几年高考单独设题情况不多,而是与理解概念、分析概括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

26、综合命题趋势。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出现。作答此类题的技巧归纳如下: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锻炼思维能力。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类试题解答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例如:我

27、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分析: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复杂的单句,要能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主语),划出

28、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要善于识别使单句复杂化的标志性词语,弄清复杂宾语前面的动词所管辖的范围,弄清介词所统率的对象,弄清连词所关联的范围,从而明确语意的核心所在。复句,要弄清它包含几个分句,每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整个复句的层次关系,整个复句的意义重点,把握具体特征与概念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例如:

2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段首句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许多同学都觉得无法回答。其实其前文是评述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贡献及其对其他科学家在科研成果上的关注,其后文是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再依句“因为”和“首先”可知,这句话是说明马克思为什么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本句的意思是:马克思重视科学研究是为了用科学来推动革命实践。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带有鉴赏的性质。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

30、化上“有爹可拼”“有老可啃”,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使我们的创新能力严重萎缩;而反观历史不长的美国人,因“无爹可拼”“无老可啃”,只好拼创新,拼创意,拼匠心独具,“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他们利用中国故事拍成电影花木兰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埃及故事拍成埃及艳后占领埃及市场,利用古罗马故事拍成角斗士占领欧洲市场(节选自陈鲁导文化“拼爹”与“啃爹”)问 题:请简要概括“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一句在文中的含意。参考答案:利用别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创新,创作出独具匠心的文化作品。参考解析:这是“仿造”句,“爹”“玉”是喻体,把它们的比喻义说出即可。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

31、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你只要写出即可。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4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32、。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举例阐述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

33、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

34、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

35、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

36、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错因分析】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作答时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注意一些关键性的修饰限制词,选项B就是故意删掉了关键性的定

37、语,造成了范围过大,从而出错的。【试题解析】B项,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参考答案】B作答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常见的设误手段有:1“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2“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3“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4“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考生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38、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

39、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40、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

41、“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选自文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有改动)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C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D反讽不只是语言技巧,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

42、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表述不当,应是: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完全相反、完全冲突。根据原文“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可以确定。故选B。【答案】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指津 “文中的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息,哪些是隐含

43、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整合”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这一考点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必考考点,有单独设题,也有与分析结构思路、概括主旨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重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出现。主要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针对这一考点,技巧归纳如下: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

44、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论述文的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信息的筛选并整合能力。3掌握筛选信息类题目选项设置的特点:(1)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2)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如空间错位,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

45、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3)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4)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5)因果混乱。(强加关系)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强加。(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有意将阅读

46、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8)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9)混淆程度深浅。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11)答非所问。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

47、不相干。(12)曲解原文。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13)遗漏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遗漏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选项“错误”。(14)指代不明。对原文中出现的代词或指代性短语,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对其指代意义的表述模糊、不明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4注意以下几个“记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阅

4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这便是“和”,

49、是一种互补的和谐。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

50、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条、水墨、造型、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有的画偏重于精细,有的画偏重于简约,有的雄浑,有的清奇,有的恬静,有的飘逸。为表现某种风格或特点,画家在笔

51、墨运用、造型构图上就有所侧重。画家们常常采用夸张手法,以突出其特色,与这种特色不协调的东西就大胆舍弃。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画家常对次要的、细小的情节省略或简单概括。我们有时看到一幅画的细节似乎很粗糙、很随意,可是当观看整幅画时,立时感受到它的确气韵不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整体美。和谐与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有机结合的。只有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而统一也不是毫无差别、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由于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

52、是( )A从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上,可以看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印迹俯拾皆是。B“统一”的观念常常支配着中国传统画家的创作,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C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韵味独特的形式美和气韵不凡的整体美。D如同“和”不是完全的同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统一”也不是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本题,关键还是将选项内容和原文进行比较,分析正误。题中四个选项,单独来看都没有问题,但是本题答题的关键词是“本文主旨”,而A项只是说“和”在传统绘画中的体现,B项只提到

53、了“统一”,没有言及“和”,D项更属于顾左右而言他了。【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C项表述合理。A项只是提及“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理解片面。B项只是关注到了“统一的观念”,忽略了“和谐”的角度。“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与主旨无关。D项表述仍然不够全面。【参考答案】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常见的设误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

54、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网络文学在类型写作中不断进化邵燕君据2018年相关统计,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4亿,注册作者超过1000万。“零门槛”使网络文学拥有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作者队伍。其中一些作家通过筛选,获得和网站签约资格,再经过激烈竞争,一部分成为职业作家,而只有极少数脱颖而出,成为一线作家。有人说,在以类型文学为主体的网络文学界,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然而,这些似乎千篇一律的“套路文”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读者乐此不疲呢?其价值在哪里?网络文学读者们有自己的一套语汇称呼那些跟风模仿的“套路文”,如“速食”“快餐”“粮草”“干草”,背

55、后的心理是,这些“套路文”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套路本有价值,并且是原创价值,就像老北京炸酱面的独特配方。只不过,网络文学套路配方是开放式的,有开创者,没有专利拥有者,是在无数“跟进”创作者的积累中自然形成的。可以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发明,扎扎实实的类型构成网络文学的“核心资产”。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是一套最易导向成功的成规惯例和写作攻略,那么,那种流行类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却是不可预测。网络文学发展20年,借助媒介优势,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大类几十种,小类不计其数),但是,基本没有哪一种类型是作者或网站设计的结果。往往是一本书火了,引爆一个类型。网络

56、文学自建立VIP在线收费制度以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但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迎合。原因是,读者也不知道自己还喜欢什么。他们知道的都是已经被戳中的“萌点”,那些已成套路。所以,一本引爆潮流的书,就是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心理赋予文学的形状这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如果再能发明一种特殊的设定,就能把这种心理放置在一个叙述模式里,放大其尺度,以便全方位地开掘、拓展,有层次、有节奏地满足这就发明了一个类型。在类型文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形成类型套路。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中,类型套路的形成总是一项众人参与的群体工程。当一个类型空间被打开后,就会引来很多跟进者。这些跟进者未必只是模仿,很可能同时也在创造。他/她未必是

57、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在一个“新大陆”被勘探之际,想出一个脑洞、戳中一个萌点、开发一个桥段,都可能引起读者关注。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集大成”的作家将该类型推向高峰。这样的作家还可能同时出现几个,那就会有几种不同的风格。之后,可能还有升级换代。直到所有功能都被开发尽,招数变老,就会形成“套路”,这时可能出现“反类型文”,这就意味着这种类型被“终结”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套路是某种类型的背影。类型过时了但并没有消失,会成为后来类型的背景设定,所有的类型元素都将进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被反复重组挪用。有些类型或许产生不了高质量作品,但不能因此低估类型本身的重要性。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无论从社会

58、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都值得肯定。我们今天总结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可以从类型入手,这些类型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学成果。(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9日,有删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类型文学为主体的网络文学界,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这一说法,作者也表赞同。B网络文学中的“套路文”满足了读者们的基本需求,网络文学读者们常常把这些“套路文”称呼为“速食”“快餐”“粮草”“干草”。C网络文学常常是一本纸质小说火了,引爆了一种类型。然后作者或者网站设计出大类几十种,小类不计其数的小说类型。D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中,一种类型套路的形成常常是网络

59、作者和跟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类型空间打开后,跟进者不断创新,然后“集大成”作家推向高峰。【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一本纸质小说火了,引爆了一种类型”分析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文中多次提到“一本书”火了,而没有特别指出是纸质书,从全文来看,指的是网络文学,也不是纸质书。故选C。【答案】

60、C作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题目的注意事项:1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句子常常是归纳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依据。 2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3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4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 5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

61、点指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在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归纳内容要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概括中心意思则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驾驭文章,通过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章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这一考点是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考点,一般为单独命题,个别省市将这一考点与理解概念、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也有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的。试题内容一般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对于这一考点,技巧归纳如下: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归纳内

62、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试题常见题型、命题规律及选材范围,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提高归纳概括能力。论述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论述文来读,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归纳概括要点能力。3掌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通读选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寻找答题点;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字词;综合句意,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整体把握,得出答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63、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

64、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

65、新的形态。“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

66、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错因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67、内容,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如果考生对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特征不熟悉,就有可能错选答案。【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参考答案】A 涉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的,必是论述类的议论文,考生要具有分析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基本能力,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一定要明确议论文的这三个要素,熟悉其基本特征和常用表现手

68、法。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

69、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一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一家庭一国家一世界一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

70、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

71、优先的立场。(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尾两段通过对比强调了在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中,社群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观点。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C论语礼记中的话说明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了、扩充了。D文章写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内容比写西方的多,是因为中华文化和价值观更为优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

72、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是因为中华文化和价值观更为优越”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内容比写西方的多,是由其为了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故选D。【答案】D“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指津论述类文本主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其中论据有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两种,而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就是论证。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2017年高考以来考试大纲中新增加的考点,这一考点的调整,预示着待选文章必须具有鲜明的论证性。换句话说,选文应该是标准的议论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是备考者对其

73、误解一直普遍存在,即将其和其前身自然科技文或社会科学文等同看待,忽视论点论据的考查,忽视语言逻辑性的把握。其实,2016年及其之前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都有意识无意识地涉及了对这一能力点的考查,但是2017、2018、2019这三年“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被明确写入考纲,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类似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试题将会成为稳定的常规试题。对此考生要快速培养找准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及论据作用的能力,加强相关训练。1找准论点高考试卷所选论述类文本一般有着典型的特征:一是观点鲜明、二是结构清晰。中心论点:题目(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开篇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结尾(回扣中心论点)。分

74、论点:一般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注意区分论点和论题:论题是作者所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2熟悉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又叫归谬法)。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真实可信,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加文采;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对比论证:对比

75、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作用: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3把握论据的作用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证据,证明论点,不同的是,有的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

76、,有的论据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分论点,应注意区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文化活动和

77、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

78、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下列推断与

79、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考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错因分析】由题干“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可知这是考查考生能否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首先就要明确原文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然后将各选项与原文观点进行对照,排除错误选项即可。如果单纯看选项内容,

80、而忽略与原文的比较,就容易造成混乱,造成错选。【试题解析】A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说法错误,根据第一段“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推断。B项“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说法欠妥。根据原文第三段“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推断选项B判断错误。C项“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说法错误,可根据原文第二段“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

81、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推断。【参考答案】D 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晾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

82、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

83、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晴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

84、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恩障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好的舆论可以成为

85、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86、)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观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找出重点语句,把握主旨,然后仔细分析选项。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于对创作者创作深度的思考。A项,“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对创作者创作高度的思考,涉及的范围过大。B项,“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意思为

87、修改章节笔重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与材料含义不符。D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为上句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下句主张要创作,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C。【答案】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指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借助文章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

88、论述文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此考点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综合命题趋势。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出现。作答此类试题的技巧归纳如下: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常见题型、命题规律及选材范围,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提高分析概括能力。论述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论述文来读,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作者观点态度的分

89、析概括能力。3掌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方法:(1)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来获得。(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文中的点睛之处,有人物、景物描绘之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用较多之处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能从中明白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

90、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4)综合分析、比较鉴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XX三年真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

91、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

92、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

93、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

94、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9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96、”;D项,“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故选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

97、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故选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

98、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D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强调文学家的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质上”,而没有说“少”。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

99、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

100、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

101、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02、,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

103、“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

104、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D项,混淆时态。“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

105、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答案】B【解析】本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

106、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

107、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

108、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

109、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

110、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111、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四、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012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

112、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

113、,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

114、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

115、,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0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

116、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C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

117、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答案】B

118、【解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

119、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文意进行正确推断的能力。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

120、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两年模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 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

121、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 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

122、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123、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摘编

124、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内容承载不住

125、形式”错。B项,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D项,强加因果。故选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B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及其深远的影响。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

126、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论证目的错误。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故选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却有法可学。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D尽管儒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

127、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没有,就”条件不成立。原文,“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故选A。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6题。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城,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

128、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

129、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学)内在的理性精神。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測为

130、得之。”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値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相对于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残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

131、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由此形成的结果之,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視超过了中国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視。(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B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C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D所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答案】D【

13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隔绝限制思想成就”错误,该信息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说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B项,“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并没有说“第一次”,且之前中国儒家思想已影响到周边国家。C项,“徐光启对”错误,从第四段来看,

133、所列并非徐光启一人的行为,而是包括他的同时代的思想家。故选D。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B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D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134、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只是莱布尼茨和伏尔泰认为的优点,并非与西方哲学比较而言。故选B。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B莱布尼茨和伏尔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C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D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

13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错误,原文只提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并无中国哲学在西方的“

136、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的表述。故选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他看来,中国寒食节仪式中包含四个结构成分:木铎、禁火、冷食、再取天火。欧洲的四句斋、复活节仪式中也包含四个结构成分:木鼓、熄火、斋戒、重新聚日生火。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熄火、斋戒、重燃天火。谢伦特人相信在仪式结束时会有一种黄蜂飞来,并射出小箭让举行仪式者捡到,从而结束整个仪式,这就相当于木铎所起的作用。斯特劳斯认为,以上三个相隔万里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似绝不可能是文化传播所致,而是人类共同的

137、思维结构模式造成的。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旧火的熄灭,代表着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点燃,则标志着温暖的春季的开始。所以,这一熄一燃传达出季节交替的信息。旧火又是地面的火,新火则是从天上取来的火: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天与地对立的信息。熄火意味着不用火、吃生食;重新点火则意味着烧火吃熟食。所以,这一熄-燃又传达出生与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这些仪式中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寒食、禁食和斋戒。因为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正是各地都处于日常食物短缺的时候。所以,中国的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

138、密切相关.仪式中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其中的音响及其工具,木铎、木鼓敲打以后熄火,象征着黑暗,而重新点火则象征着光明。所以,这些乐器传达出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同时也加强了自然与文化等对立结构的表达。总结以上分析,这些仪式是共同的思维结构的产物,它们分别传达了彼此相通的信息。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如寒食节的举行时间在古代各地曾经是互不相同的,有的在冬季,有的在初夏,后来逐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摘编自陈连山寒食节的文化分析)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B斯特劳斯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

139、、不同节日的仪式中包含有大致相同的四个结构成分。C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是四个仪式中都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活动。D寒食节后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而在古代各地举行时间或冬或夏,各不相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

140、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可知,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于寒食节意义的认识,并不是人们对寒食节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故选A。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介绍了中国寒食节仪式以及在欧洲、南美洲地区的三个仪式中的结构成分。B文章至段主要介绍了四个仪式的重要活动内容,其中对前两个仪式的论述较详细。C文章用来自相隔万里的排除了文化传播可能性的欧亚及南美的不同仪式来论述观点。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分析仪式文化的相似性,说明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结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41、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其中对前两个仪式的论述较详细”错误。根据原文“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 原文对“熄火”和“点燃新火”论述较详细,而这两个并不都是前两个仪式。故选B。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节及四句斋仪式中有木铎或木鼓的结构成分,谢伦特人仪式中也有类似结构成分。B旧火熄灭与新火点燃的仪式活动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是天与地、生

142、与熟对立的表征。C寒食、禁食和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因而也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D斯特劳斯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往无法解释的问题,具有突破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谢伦特人仪式中也有类似结构成分”无中生有。原文第段“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熄火、斋戒、重燃天火”没有提到木铎或木鼓的结构成分。选项表述不准确。C项,“因而也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中国的

143、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密切相关”可知,寒食、禁食和斋戒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关系密切,但不能说暗含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选项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错误。D项,“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往无法解释的问题” 夸大其词。原文“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说的是“许多”,选项表述不准确。故选B。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

144、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嚇”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

145、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

146、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

147、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美好的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B时代在进步,互联网也发展迅猛,许多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偏爱表达简洁的网络用语。C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

148、的人,语言越丰富。D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逻辑关系错误。“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所以,并不是“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C。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笑”为例意在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表达

149、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B“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复杂。C文章先指出语言表达贫乏这一现象,然后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D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无中生有。论据和论证方法都说错。文章并没有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也

150、没有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的结论。故选D。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B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C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多了很多。D一些固定句式或者夸张的语气词,纯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151、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曲解文意,所说对象的范围扩大了。“76.5%的国人”错,原文是“76.5%的受访者”。“国人”比“受访者”的范围大多了。B项,说法绝对,无中生有。“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说法绝对原文,“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由此可见,在表情达意时,能套用流行词汇。另外,选项中是“不合乎表达规范”无中生有。C项,错解文意。“增多了很多”不当。原文是“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

152、,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原文只是说“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不能理解为“增多了很多”。故选D。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真正的诗意从不空洞梅子涵让现代人在童年时阅读到儿童文学,是诗意文明、浪漫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也含有对生命的实用意义。真正的诗意和浪漫向来不空洞。童年时光会有许多内容陪伴,儿童文学是其中一个高级部分。文学、艺术本是人的生命所创造,却常常被悬置,因为人更注重看得见的物质和利益,却不是如泰戈尔所说,更愿意把“无物”的诗握在手里。巴金说,童话虽然讲的都像梦话,但是这些梦话里有新鲜空气,值得生活里的人进来呼吸。拥有儿童文学阅读的童年,便有一生和文学亲近的可能,童年的接触和喜爱

153、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一个期望拥有高级趣味的人,是必须有文学阅读习惯的。文学阅读是对母语更高层次的学习。这便是孩童语文课本中必须有文学篇章、而且应当选取优质文学篇章的理由。母语最优美的语气、搭配、节奏、表达力都在母语文学里,孩童若拥有丰富的文学阅读,便从小就有了更形象、更干净、更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优美的儿童文学语言令人安定,心平气和,值得被记忆储存,以为日常运用。幽默、诙谐是儿童文学的天然素质,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大本领,是可爱、智慧人类的人格成分,是生活着的日子里优美的交往能力和呼吸中的香水味道。幽默和诙谐很有可能来自天生,也有可能在成长中渐渐增添。无论是先天已经具备还是后天渐渐生

154、成,儿童文学阅读都具备唤醒和提供幽默诙谐的能力。所以在儿童文学阅读中,要十分看中“笑起来”的效果,很多无端的“笑起来”有可能建立一个人后来的明亮性格和处世的豁达。文学阅读给人积累高级故事记忆的机会。有文学故事的记忆和只有生活经历的记忆很不一样。因为文学故事中有更大的人类世界、更开阔的自然天地。阅读文学的人,可以拥有小王子的行走路线,不是只在自己星球,也可以到达别的世界;文学故事中的想象力是对有局限的个人想象力的增添和补充,合成为你现在和后来的想象力。有诗意的人生肯定不是只知道哪条马路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哪个市场可以买到土豆和西红柿,而且还讲得出鲁迅、巴金,诵得出李白、泰戈尔,知道安徒生、曹雪芹。

155、能讲些文学的儿童和人生都是有趣味有吸引力的。在儿童文学里,儿童是一个广泛的主人公。他们既有真实的淘气,也有天真的坦白;不是天生完美,却很可能方向明亮;他们也许很不懂这个世界,但他们不会在故事中落魄和不可救药,而是昂扬、有往上生长的力量。他们都是生命起跑和加速跑阶段的运动员,优秀儿童文学不刻意描写终点的撞线,丑小鸭最后的天鹅湖也不是终点而只是起点,因为它还根本没有飞往高高的天空。儿童文学不是论语不是道德经,但它充满论语式的精神和道德经式的善意和智慧。它不说教,但它富有情感、富有思想辨析、富有哲学启明,它令人愉快地把道德之微粒撒在人的记忆土壤,耕作时不用犁耙,收获更不用镰刀。儿童文学里几乎有着一个

156、人应该有的一切美好,世界需要这一切美好。阅读儿童文学更多的意义,没有篇幅让我在这里继续写出,儿童阅读者们在他们渐渐长大时会渐渐写出。(选自2019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应是陪伴一个人童年时光的许多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却常常被人们忽视。B因为文学阅读是对母语更高层次的学习,所以孩童语文课本中须选取优质文学篇章。C文学阅读不仅能开拓读者的视野,丰富个人的想象力,而且能使人有趣味有吸引力。D儿童文学富有情感、思想辨析、哲学启明,又令人愉快地接受道德熏陶,感受美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

157、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最重要的部分”错误,原文“儿童文学是其中一个高级部分”。故选A。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观点:“真正的诗意和浪漫向来不空洞”,接着重点阐述阅读儿童文学的意义,然后简述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收束全文,强化主旨。B第段引用泰戈尔和巴金的话,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证明人们应重视和亲近人的生命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从而批评了只注重看得见的物质和利益的现象。C文中列举

158、了小王子和丑小鸭等经典儿童文学的例子,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D本文的论述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意蕴深刻,令人深思。如“耕作时不用犁耙,收获更不用镰刀”“生活着的日子里优美的交往能力和呼吸中的香水味道”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B项,“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证明”错误,都是从正面论证。故选B。1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童年时阅读儿童文学

159、的主要意义。 【答案】可能亲近文学,拥有高级趣味;能更好地运用母语;可能形成明亮豁达的个性;增添人生的趣味。【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童年时阅读儿童文学的主要意义,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拥有儿童文学阅读的童年,便有一生和文学亲近的可能,童年的接触和喜爱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一个期望拥有高级趣味的人,是必须有文学阅读习惯的”“文学阅读是对母语更高层次的学习”“有可能建立一个人后来的明亮性格和处世的豁达”“能讲些文学的儿童和人生都是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概括答题要点即可。六、阅读下面的

160、作品,完成1618题。谁是最可怜的人刘再复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一九八八年,我应瑞典文学院的邀请,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一次题为“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讲座,就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因为拿他作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让他承担数千年中国文化负面的全部罪恶。在当时的文化改革者的笔下,中国的专制、压迫、奴役,中国人奴性、兽性、羊性、家畜性,中国国民的世故、圆滑、虚伪、

161、势利、自大,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中国男人的抽鸦片等等黑暗,全都推到孔夫子头上,那些年月,他老人家真被狠狠地泼了一身脏水。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定性、编排、驱使的人。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时而被捧杀,时而被扼杀,时而被追杀。揉来捏去,翻手为神,覆手为妖。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

162、者师”,时而是“丧家犬”。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权力之门,功名之门,豪门,侯门,宫廷门,都可以敲进去。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定忠诚的革命战士这回与五四不同,五四时只是一群知识分子写写文章,这次批孔则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动用了整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不仅口诛笔伐,还给他踩上亿万只脚。“文革”后期,孔夫子被打到了谷底,真正是被批倒批臭了。没想到三

163、十年后,孔夫子又是一条好汉,孔老二又变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爷子。他再次成为“摩登圣人”(鲁迅语)。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他为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所揉捏。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古代的手段也没闲着,立庙、烧香、拜祭全都汹涌而至。这次重新摩登,差不多又是把孔子当面团,不同的是二十年前那一回把他踩下了地,这回则是捧上了天。揉捏时面团里放了不少发酵剂,于是格外膨胀,孔老先生成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大肚至饱先师。孔子被揉捏,首先是权势者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捧或压或打或拉,但大众与知识人也有责任。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时候,把你捧为偶像,不需要你的时候,则把你踩在脚下,一切均以现时

164、利益为转移。崇尚苏格拉底的是他们,处死苏格拉底的也是他们。既然以利益为准则,那么对于孔夫子,或供奉,或消费;或叩头,或玩玩,全都无关紧要,有用就好。而大众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识人,对孔子并无心诚,名为追随孔子,实则追求功名。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利用即“吃教”。对孔子也是食欲大于敬意。都是用口,讲孔子和吃孔子界线常常分不清楚。总之,孔子虽然重新摩登起来,却仍然很可怜: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时,他被视为“吃人”文化的总代表,现在变成“被吃”文化的总代表。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孔子有问题,而是说对待孔子有问题,孔子确实是个巨大的思想存在,确实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精神坐标,确实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

165、十世纪以来,问题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说,恰恰是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不管是对待孔子还是对待其他大思想家,第一态度应当是尊重,然后才去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这样倒可以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但愿孔夫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会好一些。16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答案】首先提出“孔子是最可怜的人”的论点,然后列举孔子在现代被任意揉捏的情形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希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论述思路清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孔夫子是最可怜的人”。文章主体部分,结合“五四”时期和“文革”时期对孔子的一再揉捏、一再变形的事实,分析

166、出权势者、大众和知识人都有责任。结尾部分,提出正确对待孔子精神的愿望。17请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五四运动时,孔子被视为封建专制文化的代表:现在孔子成为被功利化利用文化的代表;表达了作者对不能客观对待孔子现象的批评。【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孔子的不同待遇。“五四”新文化时期,“拿他作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让他承担数千年中国文化负面的全部罪恶。”而现代,又把他捧上了天。“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古代的手段也没闲着,立庙、烧香、拜祭全都汹涌而至。”作者这样写,对比之下表现了对不能正确对待孔子的现象的批判。对权势者、大众和知识人随意揉捏孔子的批评。18结合上文,具体阐释最后一段作者的“愿望”。 【答案】给孔子足够的尊重、敬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应客观冷静地看待孔子,避免功利地对待孔子。阅读孔子著作,研究其思想体系,还原孔子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愿望,具体应结合上段内容理解。包括对待孔子是真尊重、真敬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不要随意揉捏孔子,不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或棒打或吹捧,给孔子客观的理解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