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朝焜纪念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卷第I卷 1. 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 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 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 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 稳固西周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微子启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西周的王畿之地,西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微子启和加强对商地的控制,从而稳固西固统治秩序,故选D项;宋地本身属于华夏文明区域,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不能削弱血缘
2、政治,故B项错误;微子的儿子烈祖担任史官,并不意味着史官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2.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
3、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3. 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 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 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 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 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答案】D【解析】根据“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可知汉朝没有,承接了秦朝政制,而是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A错误,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汉初政治形势的变化,看不出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B;汉初
4、推行无为而治思想,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故答案选D。4.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而不是禁止”,A错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B错误;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因此并没有很大的自主权,C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
5、信任,符合史实,D正确。5.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废除砸了数十万举贡生员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为解决这一窘境,士绅阶层作为历史上地方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利用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望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A. 使得士人阶层失去参与政权的机遇B. 增强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地方力量C. 使士人阶层开始涉足地方政治建设D. 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由于废除科举制,导致士绅阶层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从而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士人阶层还有其他的参与政权的机会,排除
6、;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科举制对清朝统治的危害,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6.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合璧、满汉交融为特色,凸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势演变。这主要反映了A. 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B. 女性审美意识的提高C. 女性权利意识的强化D. 女性自由意识的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可知,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是由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造成的,故A项正确;BD项包含在A项之中,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女性权利意识的增强,故C项排除。7. 193
7、8年,国民党在武汉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容纳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在内的各抗日党派,也为各党派提供了一个阐述各自政见的、公开的、合法的机会和场所。国民参政会的设立A. 确保了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B. 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 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D.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国民参政会容纳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在内各抗日党派,也为各党派提供了一个阐述各自政见的、公开的、合法的机会和场所”可知当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排除。故选D。8. 中国古
8、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出现的“取消租、庸、调”“大历十四年”“两税户”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题干中描述的是唐代杨炎的两税法。两税法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而非实物,因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朝建国以
9、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上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任意征税,导致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两税法的出现,在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条件下,按照资产的多少来征税,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两税法实施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但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也就无从谈起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故选B。点睛:决定社会面貌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基础,即该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封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归谁所有即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
10、无不与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赋税制度是由土地制度的变迁而演变。9.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的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结合材料中20130亩占户数比例的741%,可推知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土地,所以选A项。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知,131亩至300亩以上的土地所占的比例较小,故不能得出B项。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故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1、均田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图表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错选B、C两项,主要原因是学生忽视了材料数据,不知道多少亩土地算是自耕农。10.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 男耕女织模式瓦解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湖州等地从原本的耕织户中逐渐演化出专门的农户、桑蚕织户,而后者进一步分化,最终形成了丝户、织户、饲蚕户,说明手工业生产日渐专业化,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桑蚕户的分化,其产品不属于农产品,排除A;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题干内容与
12、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11. 下表为中国1843年前后关税税率变化情况,据此表明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A. 清政府结束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 标志着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税率普遍降低,这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当时清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显著标志是耕织分离和传统纺织业的衰败,与材料无关,B排除;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D排除。故选C。12. 1881年,上海织布局获得了“如在上海
13、本地零星销售,应照中西通例,免完厘税;如由上海径运内地,及分运通商他口转入内地,应照洋布花色,均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内地沿途税厘”的特权。这一特权在当时A. 利于提高国产“洋布”的竞争力B. 旨在抵制外国棉布在华倾销C. 阻碍了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D. 表明政府加强了对海关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洋务民用企业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上海织布局是使用近代机器生产国产“洋布”的洋务企业,它的商品在本地销售时免征厘税,在外地销售时“概免内地沿途税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形成一定的价格优势,提高国产“洋布”的竞争力,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特权的主观目的
14、是促进洋务民用企业的发展,提高国产“洋布”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棉布在华倾销只是该特权的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给予洋务民用企业减免厘税的特权,并未体现其对私营棉纺织业发展的阻碍,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给予洋务民用企业减免厘税的特权,并未表明政府加强对海关的控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
15、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
16、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14.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
17、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15.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
18、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
19、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6.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A.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B.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答案】B【解析】
20、【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注重“天时”、“农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忽视自然”,C项排除;中国古代天文学并没有与生产实际想脱离,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II部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
21、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
22、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3)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
23、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解析】【详解】(1)功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可归纳出控制人民;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归纳出征收赋税;根据材料“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归纳出征发民力和统计人丁。(2)原因:可从政治、经济、统治者改革、农民反抗及增加税收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限制人口流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8.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
24、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
25、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
26、市镇大量兴起。(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朝政府开放海禁。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解析】【详解】(1)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
27、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等信息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国内因素,依据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等信息概括即可。(3)本小问的说明,实际上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市民
28、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阐释:鸦片战争后
29、,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萌芽,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斗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不断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阐释: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渐进过程。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新文
30、化运动(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示例三:观点: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阐释: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戊戌变法君主立宪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扶清灭洋)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疑问“中国人能近代化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学东渐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和发展;抗日战胜胜利增强民族
31、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另外也可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等角度概括论题,阐述过程,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即可。2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
32、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摘编自王炳华
33、大唐丝路国之重器(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答案】(1)特点: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2)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得出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根据“唐朝政府设军置守”得出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
34、相结合;根据“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根据“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得出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2)意义:根据“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根据“实行屯田”得出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所学,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唐朝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迅速崩溃,亚洲、非洲出
35、现了大量的民族独立国家。受亚非会议精神的鼓舞,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反对美、苏等大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张加强新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宣言表示,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从此,不结盟运动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其内容和宗旨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政治上由和平中立发展到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主张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争取实现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独立,摆脱新老殖民主义者的
36、剥削和压榨,主张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历史作用。【答案】(1)背景:殖民主义体系迅速崩溃;美苏“冷战”威胁世界和平;万隆会议精神的推动;新独立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等。(2)历史作用:促进了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维护了亚非新独立国家政治经济的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和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
37、迅速崩溃”“亚洲、非洲出现了大量的民族独立国家”“受亚非会议精神的鼓舞”“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反对美、苏等大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张加强新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得出。(2)不结盟运动历史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不结盟运动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主张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争取实现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独立”“主张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概括归纳得出。【点睛】本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
38、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概括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材料信息均有涉及,主要是确定层次,然后概括归纳主要内容。当然,回答此类试题也可以联系所学,对答案进行适当补充,力争回答完整。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之藻字振之,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他生活在晚明士大夫空谈性理、实学悄然兴起、西学借势传播的时代。1601年他跟随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1602年,翻剥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任福建学政期间,将天文题目纳入科举;1608年译成圜容较义,探讨多边形和多面体问题;天启间,与葡萄牙人傅泛际合译名理探,介绍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还
39、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李之藻保持着严谨求实的优良活学之风,对于不确定的知识,在讨教利玛窦之外,还会不辞辛苦反复验证。他是“第一位将西方科学工具和方法应用到治学活动中的中国科学家”。摘编自隋洁李之藻及其实证思想材料二 晚明西学东渐,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激起初步反响,但李之藻和徐光启等人都还是在儒家的思想框架内看待西学,远未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沉重基座。李之藻融会中西文化,蕴含近代科学精神的治学观,在当时未能发扬光大,其呕心沥血的治学成果,亦长期受到冷落。摘编自王力军李之藻的治学观及其西学图籍(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之藻治西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之藻治西学的影响。
40、【答案】(1)特点:研学领域广泛;注重经世致用(付诸实践);治学方法严谨、注重实证;中西结合。(2)研究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推动了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天朝上国观念);传承和发扬了经世致用的儒家传统(影响了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想);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有助于培养近代科学精神。李之藻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代表,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回答中体西用亦可);受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李之藻治西学的成果也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李之藻的学习西学的内容可知,其研学领域广泛;根据材料“任福建学政期间,将天文题目纳入科举”可归纳出注重经世致用;根据材料“李之藻保持着严谨求实的优良活学之风”可归纳出治学方法严谨、注重实证;根据材料“第一位将西方科学工具和方法应用到治学活动中的中国科学家”可归纳出中西结合。(2)影响:结合李之藻治西学的特点及时代背景可知,关于影响可从促进西学东渐的发展、冲击传统天朝上国的观念、促进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培养近代科学精神及未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