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树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小题,60分)1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2“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 B墨家、道家
2、 C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3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此观点属于A儒家“仁政”思想 B道家“无为”思想C法家“备变”思想 D墨家“尚贤”思想4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这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这A反映了学术创新的停滞 B重振了百家争鸣的气象C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 D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
3、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 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 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7荀子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相分思想,而董仲舒则强
4、调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差别反映了西汉时期A政治需求影响学术思潮 B文化专制遏制思想进步C思想主张推动社会发展 D社会进步丰富思想内涵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9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5、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10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順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A包含了一定的经世致用思想 B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C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 D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11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
6、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1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倡导“自由”“民主”思想13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
7、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A精通西域地区历史 B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异C擅长品评历史事件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14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5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
8、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6“甲骨文的美术性格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该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 B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高二历史2020-10阶考 第1 页 共3页17佛教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西中。东晋时“飞天”着色大胆、运笔豪放,画
9、面原始、拙朴。北魏时“飞天”形象较飘逸、轻盈,开始脱离西城“飞天”的笨拙之感。唐代中期的“飞天”积极奋发,奔放豪迈,有突出的灵动之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两晋时期飞天开始摆脱模仿痕迹B唐代飞天体现盛世时期的审美理想C北朝时期中国化的飞天完全成形D佛教对唐代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18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 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19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
10、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20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1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
11、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22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变法自强思想开始出现23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
12、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24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25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
13、主义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严复此举意在A警醒国民变革图强 B抨击列强弱肉强食C宣传科学开启民智 D倡导革命救亡图存26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A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27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
14、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28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虽举起“科学”“人权”的大旗,却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1920 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说明陈独秀A其主张从思想启蒙转向了政治改造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集体性转型C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D正确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29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
15、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A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C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301919年5月28日,申报刊登一则关于“学生罢课之后”的新闻:一、每逢单日印刷白话传单,随地分发;二、组织露天演说团,唤醒同胞发挥爱国精神。这说明当时A新文化运动注重启发群众觉悟 B学生运动开始与工人阶级结合C中国共产党影响力在扩大 D大众媒体推动了观念革新高二历史2020-10阶考 第2 页 共3页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31阅读材料,完
16、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材料二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
17、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摘编自王建朗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
18、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分)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为什么郭嵩焘的建议未引起重视?(4李贽藏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19、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特点。(10分)(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10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
20、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高二历史2020-10阶考 第3 页 共3页树德中学高2019级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 DDCCB 610 BABAA 1115 BADDB1620 ABBDC 2125 DDDCA 2630 CCABA31(1)表现:从天道的高度来论“仁”
21、,将儒家“仁”与天道神学结合;扩大“仁爱”的范围。目的:适应或巩固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需要。(4分)(2)同:都继承了儒家思想“仁”的学说;异:与董仲舒相比,朱熹融合佛道思想,以主观唯心主义的方式较完整地认识了天与人的关系,朱熹的“天人合一”观把“天理”与“仁”相结合,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4分)认识:思想文化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2分)(3)态度:批判继承;(1分)说明:他们批判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这些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但他们的思想仍属于传统民本思想,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将希望寄托于贤君明主,这是对儒学的继承
22、。(5分)关系:二者本质不同,明末清初的思想本质上是儒家民本思想,维新思想属于近代民主思想;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又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分)32(1)突破: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2分)原因: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洋务思想,主张中体西用。(2分)(2)表现:传播进化论,提出变法革新,主张改革制度,实行君主立宪。(2分)影响:传播了民主思想、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4分)(3)原因: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认为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为思想解放奠定基础;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兴帝制做准备,有必要对此开展思想解放运动。(6分)特点: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4分)高二历史2020-10阶考 第4 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