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下面三幅图体现了什么历史变迁?提示:三幅图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
2、手礼,表现的是一种礼仪的变迁,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变迁。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习
3、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成唐胥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
4、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2101059382218803721691751658189061722433134919190076028440260202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提示: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发展极不平衡。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
5、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通讯工具(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
6、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3互联网的兴起(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
7、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三种传媒的区别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影响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
8、、新风尚。1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思维激活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2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
9、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思维激活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是近代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一个缩影。探究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二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
10、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史料一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随着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而影响到中国。(2)史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1)史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提示(1)“洋气”指西方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
11、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认识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探究2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12、史料一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焦有刚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
13、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1)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铁路事业的发展,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解决军用工业资金、燃料不足等问题,修筑铁路。(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办铁路的特点,注意史料中有关中外投资兴建的铁路所占的比重。(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提示(1)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特点:
14、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认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影响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
15、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消极影响: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立足家国情怀探究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材料下表归纳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时间流行词汇18401912年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19121949年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19491978年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1978年以后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
16、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信息词,而不是任选一个阶段进行选取;二是选取之后,要说明该词语信息与当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逻辑关系要明晰而紧密。答案示例: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
17、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对近现代中国大众媒体发展的认识(1)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依次产生,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在科技发展进步带动下的结果。(2)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每种媒体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没有因某一种新
18、媒介的诞生而在地位上受到削弱、被取代或丧失其作用。(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进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1命题点:20世纪初的女性风尚(2021辽宁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6)下图为1909年的一幅寓意画女界风尚之变迁,该画反映了作者()期待女性角色转变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突破传统观念束缚肯定女性多样化生活ABCD尝试解题_B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将来的女性可以拿起武器,这说明对女性角色的转变进行了期待;女性能够拿起武器是突破传统观念的,符合题意,故选B项;该图中有对以前和当
19、时女性角色的描述,属于写实的内容,所以不是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错误,图示中主要体现了女性角色的变化,不能说明是肯定女性多样化的生活,错误,排除A、C、D三项。2命题点:近代的剪辫风俗改革(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7)1918年初,山西太原人刘大鹏的日记写道:“吾邑实行剪发一月有奇,警佐下乡,警兵到村,莫不剪人之发阳曲县知事亦亲自下乡剪发。”这反映出()A北洋政府统治黑暗 B移风易俗行之不易C复辟基础依然深厚 D卫生观念有待普及尝试解题_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民国建立六年之后,有的地方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发辫,还要县知事、警兵等人到村里督促剪发,说明当时移风易俗行之不易,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
20、洋军阀统治黑暗,排除A项;留发并不代表有复辟的根基,排除C项;材料与卫生无关,排除D项。3命题点:现代物质习俗变迁(2021重庆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10)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人民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B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尝试解题_C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
21、们的物质需求从老三件升级为新三件,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反映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并不能说明人们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4命题点:现代流行语的变化(2021湖南招生适应性考试11)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B流行语言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改变C外来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D丰富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精神生活尝试解题_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来
22、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且使用扩大,主要利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影响到了语言的流行,故B项正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材料表现与外来文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精神生活,排除D项。5命题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功能(2020天津等级性考试4)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
23、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尝试解题_C据“详细介绍了鼠疫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可知,当时大公报的宣传有利于从思想层面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要靠清政府,材料并未提及该宣传对清政府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其他时期的疫情状况,“开启了”一说无从体现,且报刊宣传仅能起到报道、传播研究成果的作用,排除B项;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需要政府、医院、民众等多面的共同努力,报刊宣传无法直接起到这一作用,排除D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还原生活情境,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2017全国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
24、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知情境: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集体婚礼仪式场面。明立意: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集体婚礼仪式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喜字纱灯”“ 钢琴曲”“ 蓝袍黑褂”“ 旗袍”。理思路:结婚贴红喜字是中国的传统,演奏钢琴曲是西方的习惯;蓝袍黑褂是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是中西合璧的象征。通过这些关键的信息,可以轻松得出答案为B项。【真题体验】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
25、2017全国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B材料“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这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但不能说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D
26、项错误。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0临沂质检)下图是晚清上海妇女用缝纫机缝制衣服,这说明()A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B机器取代了传统手工业C妇女是生活西化的主体力量D缝纫机在上海普遍使用A根据图片晚清上海妇女用缝纫机缝制衣服可知,上海妇女使用缝纫机缝制衣服,改变了过去手工缝制衣服的方法,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上海部分妇女使用缝纫机缝制衣服,传统手工业仍占主导,排除B项;材料涉及上海妇女使用缝纫机缝制衣服,未涉及妇女与男性在生活西化中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上海部分妇女使用缝纫机缝制衣服,排除D项。2(2020湘豫名校联考)面对列强对中国电报主权的掠夺和步步进逼
27、,清廷先是百般阻止。阻挡无效后,1867年总理衙门表示:“将来如有可以兴办之处,中国必当独立经营,即多费重资,亦所不惜。”这反映出当时()A清政府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的决心B西方各国创立电报的成本高C外来文化刺激了晚清电报的引进D总理衙门开启了中国电报业先河C“面对列强对中国电报主权的掠夺和步步进逼,清廷先是百般阻止。阻挡无效后,1867年总理衙门表示:将来如有可以兴办之处,中国必当独立经营,即多费重资,亦所不惜”说明清政府是被逼无奈启动自己的电报事业,即外来文化刺激了晚清电报的引进,故选C项;“面对列强对中国电报主权的掠夺和步步进逼”说明清政府是被动的,无法体现决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成本问
28、题,排除B项;总理衙门对兴办电报事业提出了建议,不代表总理衙门创办了中国的电报事业,排除D项。3(2020泰安模拟)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武器和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剪发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上述变化主要说明了()A时局变动影响社会习俗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D断发体现革命色彩A题干提及了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三个时期对“断发”的不同态度,这反映出“断发”习俗受到时局变动的影响,故选A项;“断发”行为仅是社会习俗的变化,不会触
29、动清政府的国体,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断发”行为并非全部由政府所主导,排除C项;维新派、清末新政时期的“五大臣”所主张的“断发”并不具有革命的色彩,排除D项。4(2020菏泽一模)民国时期,无锡一男聘结一女,已择日迎娶。女方寄信告之男方,说这门婚事是家兄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知晓真相,退还庚帖。这件事被喻为“女权发达之噶矢,婚嫁文明之滥觞”。对此理解比较全面的是()A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B民主自由,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A根据题干可知,无锡女子对传统包办婚姻不满以书信告之男方,这反映了民国时期妇女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及女性对传统的“父母之命”的婚姻已有
30、反抗意识,并且维护自己婚姻自由权利;而男方知晓后便退婚,这些体现了民国时期新旧观念的碰撞,A项正确,D项排除;题干信息仅涉及妇女婚姻观念变化,不能说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当时出现妇女解放潮流,排除C项。5(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如图为1907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这反映出()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报纸具备娱乐消遣功能C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D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B从“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等信息可以看出,报纸具备一定的娱乐消遣功能,故B项正确;仅仅
31、一幅漫画中的现象不足以证明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排除A、D两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6(2020新疆联考)晚清时期,政府规定“定婚须经父母之允许,但男逾三十,女逾二十五岁者,不在此限。”这一规定()A首倡男女平等观念 B具有新旧交替特征C坚守传统婚姻陋习 D否定了“父母之命”B材料“定婚须经父母之允许”符合传统婚俗,“男逾不在此限”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体现出新旧交替特征,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但没有体现出首倡,排除A项;“男逾不在此限”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并非完全固守,排除C项;“定婚须经父母之允许”符合传统婚俗,没有否定“父母之命”,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