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人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有河东先生集。二、诗词故事刘柳之谊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他二人同年中进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
2、。柳临终前写信向刘托孤。刘接信后失声痛哭,“如得狂病”。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三、文题背景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注柳侯:指柳宗元。贾傅: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潮: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儋:指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河东:柳宗元祖籍地。永柳:永州、柳州。2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
3、、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城上/高楼/接/大,海天/愁思/正/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
4、/滞/一。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本诗是以哀景写哀情。尤其是哀苦、忧怀之情,写得凄婉动人。二、悟读,诗情画境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愁思和孤独之感犹如满天的乌云一样,遮天盖地而来。如何才能见到阳光,见到挚友,诉衷肠,诉思念?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独登高楼,不见人,惟有愁!三、品读,鉴赏评析1请简要概括颔联、尾联的内容。答:_2说说本诗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答:_3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答: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
5、答问题。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_(2)就诗而言,诗思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请从“情”和“境”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_答案精析文本赏读1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愁肠。尾联写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2作者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百越文身地”,对贬谪诗人,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出来。3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6、”,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文本拓展(1)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2)第一句作者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自己被贬柳州的“宦情羁思”的凄黯迷惘,三、四句中描写阳春季节花尽叶落莺啼的“境”,正因为满庭的落叶、莺啼,触动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而因听莺人内心的烦乱,倍觉莺啼之乱。由此将“情”、“境”结合,达到“情以物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