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大一轮复习方略历史通用版单元综合测试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621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大一轮复习方略历史通用版单元综合测试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大一轮复习方略历史通用版单元综合测试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大一轮复习方略历史通用版单元综合测试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大一轮复习方略历史通用版单元综合测试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大一轮复习方略历史通用版单元综合测试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大一轮复习方略历史通用版单元综合测试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大一轮复习方略历史通用版单元综合测试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试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A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B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C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D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解析:根据“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可知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的诸侯有不同的类型,材料并未体现诸侯动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通过亲戚关系来维持分封制、维系统治,并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

2、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维系统治,并未体现宗法制丰富内容淡化等级,故D项错误。答案:A2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这一现象说明()A分封制渐趋衰落B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C宗族凝聚力增强D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解析:材料“夫谁非王之姻亲”反映出王畿内平民与贵族的血缘关系。这一现象与贵族内部的分封制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现象与维护王畿稳定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现象与增强宗族凝聚力的关系,故C项错误;王畿内平民与贵族的血缘关系,反映出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故D项正确。答案:D32019百校联盟联考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

3、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为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了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说明,西周分封制()A统一了各国的治理模式B体现了国家整体观念C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 D强化了地方自主意识解析:由材料“周灭商后,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可知周改革了夏商时期的治理模式而非统一各国治理模式,故A项错误;由材料“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可知分封制强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家观念,故B项正确;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强化了国家观念而非地方自主意识,故D项错误

4、。答案:B4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了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朝廷官吏对诸侯王称呼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故A项错误;朝廷官吏属于中央官员,诸侯王属于地方贵族,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反映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故B项正确;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维护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不是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故C项错误;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是在秦朝,

5、故D项错误。答案:B5下表是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叙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侮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族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新唐书百官志“巡察六条”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新唐书百官志“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以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新唐书循吏传序“十道巡察制”A.巡察职权弱化,侧重于究察风俗B监察范围广泛,巡察者特权泛滥C纠察结合理案

6、,致使其官阶显赫D职权相对独立,有利于整肃吏治解析:从表格中的“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十道巡察制”这些信息可知,巡查职权并未弱化,反而加强,故A项错误;表格中可以看到监察范围广泛,但并没有体现巡查者特权泛滥,故B项错误;致使官阶显赫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对官吏的监督,故D项正确。答案:D6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

7、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解析:根据材料“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可知,这种政治言论的实时负责制充分体现着古代中国的高超政治智慧,故A项正确。答案:A7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至宋代,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世袭政治的瓦解 B理学思想的传播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战国至秦汉时期,世袭政治即已瓦解,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伦理道德,重建伦理纲常,这与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无关,故B项错误;隋唐以前,选官制度推行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因

8、而官府定有谱局以考门第,隋唐至宋推行按才学选官的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因而没必要再设谱官,故C项正确;材料中由官修变为私修,体现家谱重要性的降低,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8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商人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解析:根据材料“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

9、;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可知宋朝科举制面向全民开放,学而优则仕成为被统治阶层晋升为统治阶层的重要途径,得出科举制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答案:B9从汉至元国家中枢机构的职权不断变化,下列说法符合元代中书省的是()A军国政令,草拟制诏 B统领六部,密折奏事C总领百官,掌管政务 D出纳帝命,封驳诏类解析:草拟制诏是明朝内阁职能,故A项错误;密折奏事是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故B项错误;据所学,忽必烈建国,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故C项正确;出纳帝命,封驳诏类分别是唐代中书省、门下省职能,故D

10、项错误。答案:C10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件事凸显出()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解析:材料并没有强调是贪污,故A项错误;没有体现地方独立倾向,故B项错误;是财经程序上的问题,不是制度上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空印案的缘起是“欺君罔上”,故D项正确。答案:D11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

11、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解析:明朝的靖难之役,与材料中“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相符,故A项正确;有人知所警惧,也有人利用这些规定夺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亲王训兵待命”是削弱而不是加强了中央政府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光是保护亲王,忽略了其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大权,故D项错误。答案:A12康熙十六年

12、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C利用不同机构分权制衡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解析:材料中讲到“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入值南书房的人数增加,反映了康熙通过增加了人数来分割权力,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大臣擅权,以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常州市模拟

13、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

14、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材料二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15、。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15分)(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可知官卑而权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第二小问“机制”,根据材料一分析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第三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第四小

16、问“意义”,从加强中央集权和整治吏治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答案:(1)特点: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5分)机制: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4分)目的:

17、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2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4分)(2)功能: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4分)关系: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

18、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可得出“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的观点;根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

19、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可得出“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的观点;根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可得出“科举制在一定时期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的观点。解答本题时,可从上述三个观点中任选其一,再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论述即可。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科举制有利于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门阀士族;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

20、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12分)示例二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理学的发展。(12分)示例三观点:科举制在一定时期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