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天作文审题练第1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审题:_审题提示材料为两个分句,前一分句指出有些人有“仰望别人”的习惯,后一分句揭示了“仰望别人”的人“被别人仰望”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仰望”,“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习惯于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一味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会失去价值,如此仰望只会矮化自己,使自己失去自信。再从
2、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个分句的主次关系,前一分句“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只是引子,从“习惯”这个词来看,这句话略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一分句“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自信心。所以本材料“仰望”只是表面,实则隐含的中心是“相信自己”,这是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第2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岁月悠悠,人世匆匆。回望我们的单向旅程,当初的理想是否还在延续,当初的誓言是否还在坚守,当初的承诺是否还在践行?反观静默的自然万象,风霜雨露阻断不了春草一如既往的破土而出
3、,密布阴霾遮蔽不了太阳亘古不变的光芒普照脚步匆匆的世人啊,能否从中收获人生顿悟?审题:_审题提示这则材料引导人们在匆匆岁月中,适时回望自己的人生旅程,反思当初的理想、誓言和承诺等是否还在。希望人们在小草、太阳等自然万象的“一如既往”和“亘古不变”中,收获顿悟。写作时可以以“回望人生路”为角度,回望自己所走的人生历程,反思其中的得与失;可以以“坚定不移的可贵品质”为角度,梳理并抒写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或加以评论;可以以“克服困难,坚守理想”为角度,寻觅和发掘自己或他人身上所具有的为理想而不畏艰难困苦的韧性故事,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也可以将以上角度糅合在一起,进行构思、立意。第3天根据以下材料
4、,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他看见的是什么,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审题:_审题提示所给材料的意思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的外在环境,将内化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就其意蕴而言,材料强调成人社会环境以及成人内在的生命状态、境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材料表面上是在说孩子的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是借孩子来规劝、警醒成人社会:成人要向真向善向美,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也就亲近真善美。从材料看,个体对环境是顺从、吸纳的态度,当然,也可以有所选择地进行内化。具体写作时,可以谈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叙述一个人的成长点滴,
5、从中让人看到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谈如何看待“环境与人的成长的关系”,呼吁社会为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第4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真实是所有人的口号,却是极个别人的目标。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审题:_审题提示这两句话的要义均指向于“真实”,关乎对待“真实”的态度。但角度不同:第句是说作为一个体验者、实践者,对于“真实”的履行情况,也可理解为人们对真实的期望与实际获得不符;第句话是说作为一个旁观者、评价者,如何才能得到真实的“真实”。作文时,能围绕“真实”,选取以上任一角度写作即可,如真实的本质、表现,真实的可贵,对真实的追求,如
6、何得到真实等等。第5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作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审题:_审题提示根据材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理性”与“感性”的意思。“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意思和“感性”相对。也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其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
7、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感性”一般被理解为: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并未深入思考而基本以第一印象来作判断的。在理解了两者的意思后,“理性”与“感性”哪个重要呢,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只要观点鲜明即可。譬如:理性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理性造就成功;理性重于感性;理性地感受生活;让理性为爱开路;人生需感性,但更需要理性;让人生插上理性的翅膀;感性之余勿忘理性;感性诚可贵,理性价更高;用感性去构建和谐社会;感性让生活更精彩。这些立意均可看作是符合题意的。让思想与情感并存,让生活充满爱,让思想大放光彩,爱满人间,幸福源于情感等立意,应该被看作是偏离题意。第6天根据以
8、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季羡林审题:_审题提示这是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晚年的一句名言,也是他数十年来的人生感悟。其实,希望人人都称赞自己“好”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愿望呢?也正因如此,所以每每遇到别人责难、朋友批评、亲人抱怨,我们要么妄自菲薄,要么抵触反感。这就妨碍了我们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也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季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应该明白,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只要做
9、出了努力、懂得付出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他人的指责非难要淡然处之。第7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世界的模样在于你凝视它的目光,你所见到的都是你内心的投射。让我们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不要因为长大而丢失了内心的澄澈。审题:_审题提示“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文章不脱离此点最关键。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极富禅意,讲述了一个事实或者阐述了一个观念;第二句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生发的观点或发出的号召。写作时扣住第二句话立意就算切题。“内心的澄澈”是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就是“与生俱来的孩子般的纯真”。第8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10、,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你的手中攥着一千条线,每次穿过针眼的只能有一条。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的。审题:_审题提示材料中,“手中攥着一千条线”比喻要做的所有事情或者人生的种种目标、各种想法等;“每次穿过针眼的只能有一条”比喻人每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将一个想法付诸行动等。材料是对材料的补充说明:匆忙只会导致失败。综合两则材料,可以进一步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学习,我们应该怎么办?面对人生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办?面对“一千条线”,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有顺序、有条理、有选择、从容镇定地穿好当下的那一条线。据此可有以下
11、立意: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人生需要规划;不要匆忙求快等。第9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审题:_审题提示这是一则哲理性材料,两个分句间构成转折关系,表达较为空灵诗意。“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写出了人生旅途中的精神困境。人生的旅途往往是一个漂泊(流浪)奋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停靠的港湾,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归家”就成了必然诉求,即寻找“归宿”。这个“归宿”,可以是物质的、可感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价值的,即灵魂的归宿。“追求”
12、是为了“归宿”所做的种种努力、奋斗、挣扎甚至牺牲,等等。“归宿”可以理解为家园、港湾、故乡、最初的出发点、原本的依靠、父母的臂膀、亲人的牵挂、出发的原因动力等等。需要特别注意,与“前方”的目标,人生的向前努力的方向不一样,这里是往后看,是蓦然回首,是回归。此“归宿”不一定能实现,也不一定要实现。有时候不能实现往往更显其可贵与价值。因此人类成了“大地的异乡人”“永恒的异乡人”。“灵魂深处”指向精神、内里、思想、情感、风骨,等等。文章可以从“离家归家”的哲学思辨中立意,抓住一点来展开议论或叙述,写出其触及灵魂深处的价值。第10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13、,诗歌除外。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审题:_审题提示这是一道提供言论类材料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国语记载,春秋第二霸晋文公登基不久,就向史官郭偃诉苦,说自己原来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当上国君之后才发现很难。郭偃回答说:“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意思是说:“你以为这很容易,那么困难也就要到了;你以为这很难,那么容易也就要到了。”材料仅有4个小句子,共由20个字组成,言简意赅,意在告诉人们“难”与“易”的辩证关系是难易共生,相互转化,可谓小句子中蕴含大哲理,颇为值得人们思考。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清代
14、十岁即能文的著名文学家彭端淑的一篇文章为学(原名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开篇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由此看来,彭端淑为学一文中的观点是:“难”与“易”的关键在于是否“为”。如何审读材料,我们可以采用抓关键词法。一般考生都能抓住关键词“难”“易”二字,但是,很容易忽视关键词“以为”,而这恰是考生能否准确立意的关键。其实,这道材料作文题,并未设置审题障碍,道理虽简单,但要写出特色与个性,就需要作者尽量避免泛泛而论式的空谈,可以从原材料中选定某一小句来立意,也可综合整个句子来立意。可写成议论文,或引经据典
15、展开议论,或联系现实抒发感想;亦可写成记叙文,巧妙剪裁编述故事,等等。如何选准立意角度,我们可以采取由果溯因法。那就是为何“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为何“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其实考生稍作思考,便不难明白难、易互相转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主观意识或者说是态度。立意提示:要辩证对待难与易,赞同材料可以,不赞同也可。没有辩证分析,只谈难或易的,视为偏题。第11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了一切的生活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审题:_审题提示本则作文材料是两句话,第一句是讲人要明白生
16、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关键词是“弄清”“奥秘”“生活”“意义”,生活有意义的必要条件是弄清楚奥秘。第二句话则相反,对生活的真相不知或者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意思是生活不一定要弄清楚或全弄清楚奥秘,这里强调的是“滋味”,有别于“意义”。两句话的核心差异在于“弄清”与“不知(不尽知)”之间体现了两种人生观所具有价值评判的不同。“弄清”就是要完全了解,把握真相等;“不知”就是不需要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就这样过着,难得糊涂;“不尽知”就是不需要追根求源,不能打破砂锅问到底,无须揭示生活的真相等。“弄清”是求真,“不知(不尽知)”是求美。如果考生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均属于符合题意。立意参考:(1)人只有询问
17、着、体察着、感受着才领略享受生活的意义(从任何一点切入都可以)。人要活得明白、通透才有意义。(2)人无须弄清生活的原委(包括有所期待、有所等待、有所迷惘、有所失望、且信且疑等等),生活才有滋味。人要活得超脱。(3)如果强调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寻求统一,自圆其说,也视为切题。如果考生从反面立意,批判思维且言之成理,也可。第12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西番国有两个仙人在山中树下对弈,一老猴每日在树上观看,最终懂得了运思置子之法。仙人离开后,它就下树和人对弈,整个国家没有人胜过它。国王认为它很奇异,把它进献给中国,皇帝下诏让朝中高手与之对弈,
18、又寻求四方高人与之对弈,都失败了。有人说杨靖善弈,皇帝派人找到他,让他与猴子对弈。杨靖请求放一盘鲜桃在桌边,然后再与猴子对弈。猴子心系于桃,于是接连失败。审题:_审题提示猴子的弈术天下无双,很多人与之对弈都失败了。但杨靖抓住了猴子的弱点,用一盘鲜桃诱惑它,使之在对弈的时候心思不能集中,最终获得了胜利。从杨靖的角度可立意为:面对困难,只要善于开动脑筋,就能找到应对之策;要打败对手,应做认真的分析,从而找到对手的弱点,对症下药,方能成功。从猴子的角度也可以立意,比如要注意消除自身的弱点、做事时须心无旁骛、越是胜利就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等。第13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19、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审题:_审题提示本作文材料由两则名人名言组成,探讨的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话题。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强调自然养育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过度掠夺、利用自然,自然也会给予我们疯狂的报复。而美国诗人惠特曼则更关注付出与回报,他认为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精华,而人类却以垃圾回赠自然。在构思行文时,可以多反思现实生活中人对自然的非理性开发,反思非理性开发自然的实质和危害,同时要明白,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
20、物我相融,天人合一,才能更好地发展。据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物我相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掠夺自然相当于自掘坟墓;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感恩自然,不要竭泽而渔;享受自然精华,关怀自然之痛。第14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按照诺贝尔文学奖的惯例,在公布奖项后的50年内,不允许公开获得当年提名的作家名单。每年都有哪些作家“陪跑”,是根据博彩公司的赔率来确定的,并非由诺奖评委会官方公布。自2006年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之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已经连续多年排在博彩公司赔率榜前端,成为最悲壮的诺奖“陪跑王”。除村上春
21、树之外,最被中国读者知晓的“陪跑王”要数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了,他已经默默陪跑了十几年,至今仍未获奖。审题:_审题提示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为例写了许多作家“陪跑”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由“最悲壮”“最被中国读者知晓”等可知,材料对“陪跑”作家的态度是肯定的,对“陪跑”这一行为是肯定的。因此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作文:陪跑是不断进步的过程。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大部分人都是陪跑者,陪跑也精彩。众多诺奖陪跑者提升了世界文学水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个陪跑者都想成为第一名。怀揣梦想,不断坚持。第15天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
22、不限,诗歌除外。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这是一个人应有的态度,应有的觉悟,应有的境界。审题:_审题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解题的关键是审读材料。首先明确“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的内涵。“知足”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知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知足”是人要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创造新成绩。从“知足”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知足常乐。从“知不足”的角度可以立意为取人之长,补己不足;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等。从“不知足”的角度可以立意为人要永不止步;人不能安于现状;人生需要不断刷新成绩等。作文时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几个方面都写,无论怎么写都要明确各自的内涵,准确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