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505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第2讲 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贵州联考)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这一态度表明()A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B国民政府威望高涨C军阀派系纷争消除 D抗日战争开始兴起答案A解析由材料“抗战图存”“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可知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中央抗战得到桂系军阀的拥护,不能说国民政府威望高涨,排除B项;军阀派系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C项;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2(2019辽宁六校联考)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

2、、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主要指()A英美苏等国家的全力支持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性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加的战争,中华民族在危机中诞生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民众的全面动员,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因此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C项说法正确。A项是外部因素,不能体现出“现代性”,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这一过程促成了“全新的现代性”,B项错误;D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材料强调的不是领土,而是思想、政治意识层面,故排除。3(2019广西桂林十八中

3、月考)1938年10月,在进行了4个月之久的防御保卫战后,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下令放弃武汉。当时一些西方人士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因为“最伟大而又使人兴奋之事,实则中国尚生存;而继续抗战,胜利机会已经确定”。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实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B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C获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D赢得了正面战场的主动权答案A解析武汉会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实则中国尚生存;而继续抗战,胜利机会已经确定”说明持久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赢得了时间,故A项正确;武汉会战后中国进入抗战相持阶段,故B项不符合史实;此时中国抗战并没有开始获得世界反法西斯

4、同盟支持,故C项错误;武汉会战中国并没有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故D项错误。4(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了中日冲突B为灭亡中国日本的侵华策略发生了变化C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

5、则帝国亦不事拒绝”“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等内容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待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作出调整,以政治诱降为主,这表明为灭亡中国日本在侵华策略上发生变化,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这种变化与国民政府亲英美路线无关;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是为侵华服务的,与发动太平洋战争无关,C项错误;D项为日本侵华政策改变的一方面原因,并非材料表明的内容,错误。5(2019四川宜宾一中月考)1940年8月,新华日报开设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甚至多篇“华北破击战通讯”,如平汉线上邢内段的破击战破击战在晋察冀等。由此可知,这些“通讯”()A打破了国民党对新闻的封锁B表明了中共抗战的主

6、体地位C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D宣扬了国共联合抗战的必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0年8月”和“华北破击战”“平汉线”“晋察冀”等信息可知,新华日报的这些“通讯”主要是在报道百团大战的战绩,相对于正面战场失利的情况,百团大战的胜利无疑会振奋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C项正确。材料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中共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是在相持阶段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B项错误;百团大战基本上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与国共联合抗战关系不大,D项错误。6(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下图李少言于1942年创作的木板刻画挣扎,该画描绘了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这客观上说明()A日军

7、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B沦陷区社会秩序混乱C敌后抗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D日军大量掳掠劳动力答案C解析这部作品创作于“1942年”,描绘了一位贫困农妇咬住一名日本兵的手指,反映了敌后全民皆兵抗战,客观上说明了敌后抗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面对日军侵略暴行的挣扎和反抗,并非主要体现日军疯狂扫荡和沦陷区的社会秩序混乱,A、B两项错误;该作品并未体现日军大量掳掠中国劳动力,D项错误。7(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

8、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C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国人主权观念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地位的变化,故B项正确。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应该是总理衙门的设置,故A项错误;材料中阐释的是英美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8(2018河南商丘期末)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国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起点,而且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

9、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该学者意在强调抗日战争()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C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转型D推动了世界形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抗日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排除A项;抗日战争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并不能体现出抗日战争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推动中国文明的转型,故排除C项;抗日战争“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说明抗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国际形势,故选D项。9(2019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月考)毛泽东在1

10、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这段话表明中共的主要政治意图是()A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党分歧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C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D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5年”“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这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和平意愿,要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C项正确。A项是方式,不是意图,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要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不是妥协退

11、让,排除D项。10(2018山东师大附中模拟)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A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C反映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D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1941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为了调动地主和农民的抗战积极性,掀起中共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制定彻底废除封

12、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不是国共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排除C项。11(2019湖南衡阳八中月考)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B出现在辽沈战役结束后C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D表明国共决战时机成熟答案A解析由材料“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符合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

13、别山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故B项排除;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是1948年,排除D项。1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声明:“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这反映了他()A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B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C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D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

14、学知识可知,1949年元旦,国民党统治即将瓦解,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蒋介石仍要求在保存国民政府的“宪法”“国体”“法统”和军队等条件下与共产党和谈,这表明了蒋介石并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非是蒋介石因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C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蒋介石并未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D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企图和谈目的是以和谈为掩护,作缓兵之计,并非意图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二、非选择题13(2018陕西榆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15、。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

16、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共两党抗战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答案(1)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都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靠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2)特点:民族性: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

17、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在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分析得出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都认为抗战是持久战;根据“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得出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根据“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

18、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第(2)问,根据“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得出民族性。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抗战具有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14(2019山东泰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19、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阐述:(1)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

20、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并结合近代国共两党的相关史实,围绕主题“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可确立观点为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根据观点,结合材料要求和所学知识可从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是阐述孙中山与国民党的史实、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史实;二是论证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根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