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寿光市圣都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卷(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有文化历史学者说:“文化虽然永远在不
2、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指导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使民法典在价值理念、一般条款、具体制度、倡导性规定等方面,均体现了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当代立法者深入挖掘中华法系的价值内涵,在民法典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民法典第1条规定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部法典的价值统领。民法典第6条规定的公平原则,第7条规定的诚信原则,第8条规定的公序良
3、俗原则,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法典设定的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都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包括善意相对人、善意第三人、善意受让人、善意取得、善意占有等)。民法典第10条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将习惯作为法律的辅助性渊源,可以把符合善良风俗的习惯纳入民法体系之中。民法典物权编专设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了与土地所有权并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可以在中国传统法的“一田二主”“业主与典权并立”中找到依据和制度原型,超越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法通常采用的德国物权法理论。民法典第五编以“婚姻家庭”命名,重
4、视家庭在杜会生活中的作用,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原自中国传统法以“户婚”为枢纽的制度理念,有别于大陆法系民法只规定婚姻、亲子关系、监扩权。“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文明”虽然是提倡性规定,但超越了个人主义民法而体现了传统法精神,把个人、家庭、社会连接为一体。我国民法典有1260个条文,与2281条的法国民法典、2385条的德国民法典相比,是一部精简的民法典,体现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结构设计。民法典作为民事基本法主要规定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不追求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提供具体规则。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其基本原则、体系
5、框架的统摄之下,还会有民事特别法、民事司法解释、民事指导性案例等,提供具体的民事法律规则。“典”与“则”共构形成一个既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的民法体系,诠释了法典和谐、良善的秩序理想。(摘编自张生民法典:传统“典则”理念与体系的传承发展)材料二: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暴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经过5年多的努力,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颁布实施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
6、性。它适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的客观需要,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决心,是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民法典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安善处理民法典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适应民事立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民法典在编纂时保持一定前瞻性和开放性。比如,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为建设创新
7、型国家,对知识产权作出概括性规定,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作出可依照其他立法进行保护的援引性规定;增加“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人格权单独成编;强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增加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完善网络侵权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创新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民法典对公权力行使进行了更加严密的规范。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时,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这些规范对促进公权力依法履行职能、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对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民法典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必将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8、,增进人民福祉。(摘编自冯军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除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外,还多方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传统。B当代立法者对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C民法典中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大部分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D民法典重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个人、家庭、社会”连接为一体,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法精神。【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除了汲取中华优
9、秀传统法律文化外”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指导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选项漏掉“中国共产党”这一关键信息;此外,“还多方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表述和原文不符,原文是“均体现了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并无“多方面”这样的信息,故曲解原文信息了。B项,“当代立法者对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当代立法者深入挖掘中华法系的价值内涵,在民法典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法典
10、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分析可知,“当代立法者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选项内容漏掉这一关键信息,故此项筛选信息不全。C项,“,大部分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理解有误。依据原文“都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分析可知,原文是“都是”,选项是“大部分”,故此项混淆了原文的表述范围。故选D。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B我国曾经先后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
11、,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各种条件不具备、不成熟。C民法典颁布实施是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D民法典严密地规范了公权力的行使,促其依法履职、保护民事权利,这必将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原文最后文段文句“民法典作为民事基本法主要规定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不追求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提供具体规则,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还会有民事特别法”分析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能在
12、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故选A。3下列各项言论中不符合材料内涵的一项是(3分)( )A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保护。B民法典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C民法典也包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D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得世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中观点的能力。A项,依据原文“民法典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必将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分析可知,符合材料内涵。B项,依据原文“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分析可知,符合材料内涵。C项,依据原文
13、“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分析可知,此项符合材料内涵。D项,“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此语是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对北宋第二任君主赵光义说的。意思是论语既是打天下的法宝,也是治国的法宝,此项内容和如何治国有关,和民法典的内涵无关。故选D。4关于民法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参考答案】材料一侧重论述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突出其传统文化底蕴。材料二侧重论述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以及民法典的前瞻性和开放性,凸显其时代特色。【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能力。具体分析,(1)材
14、料一摘编自民法典:传统“典则”理念与体系的传承发展,材料二摘编自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从标题看,材料一侧重于谈民法典和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关联;材料二侧重于民法典的现实性;(2)从内容上看,材料一主要内容侧重于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除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外,还多方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传统。民法典中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都是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突出其传统文化底蕴。材料二则是从现实的角度,侧重于我国曾经先后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
15、作的经过,以及民法典严密地规范了公权力的行使,促其依法履职、保护民事权利,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等,这些都在凸显民法典实施的时代性,民法典颁布的意义和价值,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的。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6分)【参考答案】物权法方面,依据中国传统法的“一田二主”,专设“土地承包经营权”一项,这与德国物权法理论不同。在“婚姻家庭”方面,重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源自中国传统法以“户婚”为枢纽的制度理念,与大陆法系民法只规定婚姻、亲子关系,监护权的情形不同。(或“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文明虽然是提倡性规定,但体现了传统法精神,与个人主义民法不同”)我国民法典
16、“有典有则”,结构精简,与条目繁多的法国、德国民法典不同。【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请简要梳理材料一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首先,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具体分析,(1)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民法典物权编专设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了与土地所有权并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可以在中国传统法的一田二主业主与典权并立中找到依据和制度原型,超越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法通常采用的德国物权法理论”分析可知,在论述物权法时,作者是拿德国物权法作比较,突出中国物权法与德国物权法理论不同;(2
17、)依据原文“民法典第五编以婚姻家庭命名,重视家庭在杜会生活中的作用,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原自中国传统法以户婚为枢纽的制度理念,有别于大陆法系民法只规定婚姻、亲子关系、监扩权”分析可知,在论述民法典第五编以“婚姻家庭”为名的内容,是拿中国传统法以户婚为枢纽的制度理念和与大陆法系民法作比较,体现了传统法精神;(3)依据原文“我国民法典有1260个条文,与2281条的法国民法典、2385条的德国民法典相比,是一部精简的民法典,体现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结构设计”分析可知,在论述我国民法典“有典有则”的结构设计时,作者运用列数字和法国、德国作对比,主要
18、突出我国民法典结构的简明扼要,这与条目繁多的法国、德国民法典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突出我国民法典“有典有则”的合理性;(4)依据原文“民法典设定的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都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包括善意相对人、善意第三人、善意受让人、善意取得、善意占有等)”分析可知,作者在论述民法典设定的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时,是将其和传统将传统法中“善作为法律的辅助性渊源,从而突出民法典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之观点。(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普通的一天加西亚马尔克斯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
19、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
20、醒:“爸爸!”“干吗?”“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告诉他,我不在。”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好多了。”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爸爸!”“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他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
21、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请坐吧。”“早晨好!”镇长说。“早晨好。”牙科医生说。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白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你不能打麻
22、药了。”“为什么?”“因为牙床化脓了。”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白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
23、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擦擦眼泪吧。”他说。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24、?”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都一样!”(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注】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题目为“普通的一天”,选取的材料也是拔牙这样的日常小事,小中见大,折射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B镇长一出现,牙科医生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陡升悬念,引人人胜,同时也引起读者思考医者患者之间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矛盾。C小说情节叙述显得简洁舒缓,但气氛营造十分出色,尤其是医生的手枪的出现,治病救人,竟需要持枪自卫,更加凸显了社会矛
25、盾。D医生称镇长为“中尉”以及镇长行了个军礼,可见镇长就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军阀,医生救治了他的病痛,同时也感化了他的内心。【答案】D【解析】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同时也感化了他的内心”错误。从最后一句“都一样”看出来镇长并没有被感化,依然公私不分,专横如故。故选D。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但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展示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B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C文中三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
26、反映出了医生从警戒,愤怒到决定为镇长治疗而经历了复杂纠结的内心活动。D本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简洁,如话剧中对白,潜台词非常丰富,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回味无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错误。食腐动物“兀鹰”的出现大多预示着恐怖与死亡,结合下文矛盾冲突,可以看出表面上安详静谧其实是压抑沉闷,也暗示了下文气氛的突变。故选B。8牙科医生从开始的不愿为镇长拔牙,到最终为镇长拔了牙,而且提醒镇长回去用盐水漱口,这是牙科医生对镇长的屈服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4分)【参考答案】面对镇长的威胁,牙医并未屈服。起初牙医准备用驳壳枪自卫,但是
27、看到镇长病容之后又表现出医者仁心的善良、宽容,这才决定治疗,手术后善意的提醒表现出对病人的关心。为镇长检查细致,谨慎,手术过程有条不紊,从始至终,医生尽职尽责,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因为这篇小说是外国作品,社会背景并不清晰,答题不必盲目联系引申。)【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面对镇长的威胁,牙医并未屈服。有的题是两面性,肯否两面回答均可,但本文明显答案是唯一的,结合上下文看,只能是没有屈服。然后找两点以上理由加以证明,即说明医生并未屈服的原因。要结合文本内容,并归纳分析。从牙科医生和儿子的对话间可见他不屑于为镇长拔牙:“告诉他,我不在。”“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
28、了。”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好多了。”“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爸爸!”“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面对镇长的威胁他毫不畏惧,而且激发了反抗精神:“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他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最后选择给镇长拔牙完全是出于医生的本分以及人性的善良: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
29、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请坐吧。”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白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你不能打麻药了。”“因为牙床化脓了。”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中尉,你在这儿杀
30、了二十个人了。”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擦擦眼泪吧。”他说。“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为镇长检查细致,谨慎,手术过程有条不紊,从始至终,医生尽职尽责,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白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9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
31、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指向。(6分)【参考答案】作品批判了以镇长为代表的当权者的专横残忍,人性丑恶。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府部门的混乱。镇长威胁要用枪打死牙医,而且镇长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可见其凶残至极,社会暴力横行,普通民众生命得不到保障;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其大权独揽,专横跋扈,也反映了政府的腐败黑暗。【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可以概括作答:小说中的牙科医生是没有营业执照的,没有执照也就是身份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可见现实社会的混乱不堪。他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成了非法。正如牙医一样,
32、不但非法,而且过着毫无激情的生活,生活的模式是确定了的,“身材干瘦,生性呆板,眼神对别人往往没有任何表示,就像是聋子。”外人在他的眼里都变得无趣,就连他的儿子也不例外,认为他“操着难听的嗓音叫他”。可见现实生活对人性的摧残。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集中于镇长的出现:无论他对牙科医生的威胁,还是杀死二十几个人的事情,还是最后记账私人和镇公所“都一样,可见社会的黑暗现状,有权有势便可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贪赃枉法。也可以举例分析:从“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中可见答案作品批判了以镇长为代表的当权者的专横残忍,人性丑恶。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府
33、部门的混乱。“面对镇长的威胁他毫不畏惧,而且激发了反抗精神: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中可见答案镇长威胁要用枪打死牙医,而且镇长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可见其凶残至极,社会暴力横行,普通民众生命得不到保障;从“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给你还是给镇公所?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都一样!”中可见答案: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其大权独揽,专横跋扈,也反映了政府的腐败黑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苑君璋,马邑豪也,
34、以矫雄自奋。刘武周以兵入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守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废君言,乃至此!”即与共趋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再进寇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岂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夷
35、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鄣虏赎罪。高祖遣雁门人元普赐金券,会颉利亦召之,意犹豫。子孝政谏曰:“大人许唐降,又贰颉利,自取亡也。今粮尽众携,不即决,恐衿肘变生,孝政不忍见祸之酷也!”即单骑南奔,君璋喻返之,召众与议。恒安人郭子威曰:“恒安故王者都,山川足以自固,突厥方强,我援之,可观天下变,何遽降?”君璋然之,执元普送突厥,颉利德之,遣以锦裘羊马。其下怨,投书于门曰:“不早附唐,父子诛。”孝政惧,欲自归,为君璋所拘。与突厥寇马邑,犯太原,边人苦之。见颉利政乱,知将亡,遂率所部降,颉利追,击走其兵。入朝,拜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五百户,赐帛四千匹。君璋不晓书,
36、然天资习事,历职有惠称。贞观中,卒。(新唐书列传卷十七苑君障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B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C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鱖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D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多岩阻”意思是有很多险阻,“太原而南”是其主语,影子啊“阻”后断开,排除A
37、C项;“束甲”意思是卷起甲衣,轻装疾进,作“入”的状语,省略了宾语,“无踵军”意思是没有后续部队,“入”后应断开,排除B项。句意:太原以南地多险阻,如今轻装疾进,深入(唐朝)腹地,没有后续部队,万一有失后果难以补偿,不如联合突厥、唐朝,南面称王,方为上策。”故选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辅,汉代治理京能地区的三个职官,即京兆尹,左冯渊、右扶风。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B部曲,在古代常借指军队常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也指部属、部下、门客。文中指的是门客。C铁券,即铁契,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一种契据
38、,以铁制成,形如瓦,为其记功免的依据。功臣或子孙犯罪,可以铁券抵减。D北面,面向北,古代臣下朝拜君主,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也称臣服于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文中指的是门客”错误,“统武周部曲”意思是统率刘武周的部下,文中指部下。故选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苑君璋为马邑豪杰,以矫健勇武自我勉励。他能洞悉天下争霸形势,曾劝阻刘武周进犯中原,但未被采纳。B苑君璋刚愎自用,他曾拒绝高祖的招抚与铁券承诺,率部再次进犯代州,但被王孝德击退。C尽管苑君璋与突厥联手,杀死了归顺大
39、唐的高满政,但其心存大义,最终幡然醒悟,主动选择了归顺大唐。D苑君璋虽然不能识文断字,但在熟悉政事方面颇有天资,在治理安州方面有很好的名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但其心存大义,最终幡然醒悟,主动选择了归顺大唐”错误,文中说“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说的是苑君璋部下都是中原人士,大多叛离他,苑君璋陷于困厄,于是投降。最终归顺大唐是因为“见颉利政乱,知将亡”,即看见颉利政局混乱,知道颉利将要灭亡,所以归顺大唐并非因为心存大义。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璋穷,乃降,自请鄣虏赎罪。(2)君璋然之,执元普送突
40、厥,颌利德之,遣以锦裘羊马。【参考答案】(1)苑君璋走投无路,才向大唐朝廷请降,主动请求抵御北方的敌人用来抵消自己的罪过。(2)苑君璋赞同他的提议,逮捕元普送到突厥,颉利感激他,派人送给他用锦缝制的皮衣、羊、马。【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能力。(1)“穷”,走投无路;“乃”,才;“鄣”,同“障”,阻塞,阻隔。(2)“然”,认为对;“执”,抓捕,捉拿;“德”,感恩;“遣”,送。14简要回答大唐是如何对待苑君璋的?(3分)【参考答案】唐高相派使者招降,赐铁券,约不死;唐高祖派雁门人元普赐金券招降;君璋归降后,任命他为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五百户,赐帛四千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
41、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意,需要再原文中查找“大唐”对待“苑君璋”的相关内容。苑君璋突袭代州之后,“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唐高祖派人招抚他,赐予铁券,约定不杀他,可他没有同意。接着,在他因走投无路自请投降之后,“高祖遣雁门人元普赐金券”,高祖派遣雁门人元普赐予他金券,恰遇颉利也遣使来招降他,苑君璋心怀犹豫。最后,在他“遂率所部降”之后,唐朝“拜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五百户,赐帛四千匹”,任命他为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五百户,赐帛四千匹。【参考译文】苑君璋,是马邑郡的豪杰,以矫捷勇武自我激励。刘武周率兵进犯唐朝,苑君璋说:“唐主凭借一州之地的军队,收取三辅之地,所向披靡,这大概是天
42、命所归,不是人谋所致,不能与他争锋。太原以南地多险阻,如今轻装疾进,深入(唐朝)腹地,没有后续部队,万一有失后果难以补偿,不如联合突厥、唐朝,南面称王,方为上策。”刘武周没有采纳(苑君璋的建议),派遣苑君璋留守朔州,率领军队侵犯唐朝,不久战败,(刘武周)哭着说:“不听您的话就落到这个地步!”随即(和苑君璋)共同前往突厥。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率刘武周的部下,派郁射设监视他的军队,(苑君璋)与旧将高满政在夜间突袭代州,未能攻下。唐高祖派遣使者招抚他,赐予铁券,约定不杀他。苑君璋不接受朝命,进犯代州,刺史王孝德将其击退。高满政劝告苑君璋说:“夷狄没有礼节怎能臣服于他们?请杀尽突厥的
43、士兵来归附唐朝。”苑君璋不听从。马邑困于兵祸,人心厌乱,高满政因众人不满,夜里逼迫苑君璋,苑君璋逃奔到突厥。高满政以城归朝,(高祖)下诏任命他为朔州总管,封为荣国公。苑君璋带领突厥兵马攻陷马邑,杀害高满政,诛灭了高满政的党羽才离开,退兵把守恒安。苑君璋部下都是中原人士,大多叛离他,苑君璋陷于困厄,于是投降,自请抵御北方的敌人来赎罪。高祖派遣雁门人元普赐予他金券,恰遇颉利也遣使来招降他,(苑君璋)心怀犹豫。他的儿子苑孝政劝谏说:“您答应降于唐朝的同时又依附颉利,这是自取灭亡。如今粮食殆尽人心背离,不及时决断,恐怕发生意外变故,我不忍心见此惨祸!”随即独自向南逃跑,苑君璋叫他返回,(然后)召集众人
44、商议。恒安人郭子威说:“恒安从前是王者之都,山川地势足以确保自己的安全突厥正强势,可为我援,据此可观天下之变,何必急着投降?”苑君璋赞同他的提议,逮捕元普送到突厥,颉利感激他,派人送给他用锦缝制的皮衣、羊、马。他的部下心怀不满,投书信到门内说:“不早日归附唐朝,父子都会被诛灭。”苑孝政害怕,想自归朝廷,被苑君璋拘禁。(苑君璋)与突厥进犯马邑,侵犯太原,使边民吃尽苦头。看见颉利政局混乱,知道颉利将要灭亡,于是率领部下归降唐朝,颉利追击他,(苑君璋)击退颉利的军队。入朝后,任职安州都督,封为芮国公,享受食邑五百户,赐予丝帛四千匹。苑君璋不通晓文字,但天资熟悉政事,任职期间有贤能之称。贞观年间,去世
45、。(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岁暮登黄鹤楼【注】陈恭尹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注】公元1659年,南明朝廷宣告覆亡。此时,为抗清而奔走于河南等地的陈恭尹见大局已定,只得怀着无家无国的深痛巨创,颓然南归。他年末途经武昌,在黄鹤楼头登临送目,写下了这首寄慨遥深的诗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诗题,描写了岁暮时节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B颔联承首二句,写登楼眺望之景,进一步通过山光水色的
46、描写表现诗人的心境。C颈联化用崔颢黄鹤楼的诗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载,暗喻家国巨变的深切感慨。D尾联写世间没有黄鹤容身之地,实则抒发诗人渴望超脱尘俗,归隐黄鹤楼之情。【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仙翎”指黄鹤,诗人以偌大的世间却容不了小小的黄鹤,暗示故国已经不堪回首,实际上是抒发故国陆沉、江山易手的悲哀。故选D。16有评者说,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气韵生动,你是否同意?请作具体分析。(6分)【参考答案】同意。颔联一写“鄂渚地形”,一绘“汉阳山色”,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景情融合。“浮”“渡”二字分别写出长江中沙洲在风涛中起伏浮沉,汉阳的青苍山色居然渡江飞来的
47、情景,具有动态美。山光水色的动态描写烘托了长江的声威,山色的漫江气势,也表现了诗人心潮的澎湃,健笔写情,气韵生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景特色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是否“颔联景物描写气韵生动”,先肯定其描写生动,“同意”,接着分析颔联景物描写的气韵特色。“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这两句的意思是:长江中的沙洲随着波涛的忽起忽落仿佛也起伏不定。汉阳的山色苍绿,这青翠的山色飞过长江映入对岸人们的眼帘之中。上句写“鄂渚地形”,下句写“汉阳山色”,正是作者登高远目所见的广阔之景,流露出作者对着景物的喜爱之情;其次,动词运用巧妙,“浮”字动感强烈,因水在动荡,江洲也象船只浮在水上一样跟着摇晃,真
48、是奇笔。“渡” 字有超越横飞之势,似乎这山色深谙人性,故意讨人欢喜,就把人们喜爱的颜色主动送上门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遂使诗中情意沸溢。这里的“地形”“山色”都烘托了长江的声势,长江的澎湃气势仿佛连整个地形都浮在其上,而山色苍茫一路飞渡长江,更显长江磅礴,山色围合的雄壮气势,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澎湃起伏的情感,气韵生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事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即使是乞丐也会拒绝。(2)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
49、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的结局。(3)李商隐锦瑟中“_,_”两句运用典故,写出了迷离美好的梦境以及诗人内心难言的悲慨。【答案】(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蹴、胥的写法。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
50、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3分)( )例:在这一刻满
51、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C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
52、”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破折号的作用。例句:破折号作用,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A项,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B项,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C项,表示对上文的补充说明;D项,表示意思的递进。故选B。19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把痛苦的经历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比作水的蒸馏,生动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炼纯熟的提升过程。【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由画横线句子“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53、”可知,本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苏东坡痛苦的经历和磨难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喻体是水的蒸馏,普通的水经过蒸馏后能除去杂质、变得更加纯洁,而通过这个借喻,能凝练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炼纯熟的提升过程。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参考答案】原文增加的两句话:表现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了表达的目的;增强了文章抒情性。【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
54、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根据原文增加的两句话:“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可知,采用了比喻修辞,主要是揭示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作品要产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这句话将苏轼的作品引入其中也使这篇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起到了强调突出的目的;“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增强了文章抒情性,使文章的抒情更加充分,打动读者。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美国各州都进入“重大灾难状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朗普及其团队仍不时“甩锅”
55、,但终究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集中精力认真防疫,淡化“甩锅意识”和摒弃侥幸心理,才可以遏制在较大程度上疫情蔓延,减少伤亡和损失,并为最终找到彻底战胜疫情的方法,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参考答案】示例:(1)语句:;修改为:“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双双位居全球首位”;(2)语句:;修改为:“但终究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的现实”;(3)语句:;修改为:“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疫情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上”;(4)语句:;修改为:“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遏制疫情蔓延”。【解析】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能力。“都双双”成分赘余,“都”
56、“双双”保留一个。“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成分残缺,缺宾语,句末加“的现实”。“放在应对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成分残缺,句末加“上”。“遏制在较大程度上疫情蔓延”语序不当,“在较大程度上”与“遏制”对调。22下面是某中学学生食堂就餐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分)年级调查内容高一高二高三自觉排队就餐78%自觉排队54%自觉排队69%自觉排队餐后自觉收回餐具43%自觉回收67%自觉回收72%自觉回收饭后剩余情况35%没有剩余59%没有剩余71%没有剩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表格内容,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70字)【参考答案】从排队就餐来看,自觉排队的数量从高一到高
57、三到高二递减;从餐后回收餐具和饭菜剩余情况看,随着年级的增高自觉性越来越高。【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类题目是图文转换的常见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本图是某中学学生食堂就餐情况调查表,图表内容是由年级和调查内容构成,调查年级为高一、高二和高三;调查内容是由自觉排队、餐后自觉收回餐具和饭后剩余情况组成,从排队就餐来看,自觉排队的数量从高一到高三递减;从餐后回收餐具和饭菜情况看,随着年级的增高自觉性越来越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图表内容
58、,根据现实情况和表格内容拟写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
59、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读后,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本题材料的主要对象有三个:牧师、学童、花,其中牧师和学童是议论的主要对象。我们可以分别就牧师的角度和学童的角度深入思考,进行发问,围绕结果挖掘原因。(1)从牧师的角度看:牧师不希望花园里的花都被学童摘走而过早凋谢,那么我们可以发问,牧师为什么不希望花被摘下而过早凋谢呢?原因是他不希望花因个人占有而过早凋谢。这其实是怎样对待花(美)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独占与共享、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
60、等问题立意。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观点:“不要独占,要乐于分享”“分享让美丽之花更艳丽”“共同享有则人人都有,私自拥有反而一无所有”等观点。牧师不是靠打骂,靠惩罚而制止学童摘花的,而是通过诱导,通过与学童商量使学生主动把花留在花园里的,那么我们可以发问:怎样做到既不引起学童的对立,又达到不让学童摘花的目的呢?或者问,为什么那年春天整个花园的花不但一朵都没有糟蹋,牧师还能结交了大批的朋友呢?原因是牧师有好的教育方法,牧师能够转变思维方式,不是防和堵,而是导和疏。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观点:“教育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教育者要讲究教育智慧”“要转变思维方式”“导疏的力量大于硬堵的力量”“改变给予的方式”等。(2)从学童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这样发问:事实:学童开始是见花就摘,后来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提问:学童为什么愿意放弃摘花,而答应把花放留在花园里呢?原因分析与回答:因为他们对花(也即对美,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认识变了,态度变了。这就引起了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喜爱的事物?由此我们提炼观点:“爱她,就别把她搂得太紧”“把爱留下人生更美丽”“爱不等于占有”“赠予的智慧”“不要鼠目寸光,而要放眼长远”“让心中的花儿开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