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错点1 不能准确把握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渠道和形式来实现。下列相关制度建于1954年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错解】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把握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果学生不能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建于1954年”,即会错选C项。【正解】A【解题思路】A选项,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成为
2、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1949年第一届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C选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一制度,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D选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比较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性质发展演变意义备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
3、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这一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正式确立这一制度;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一制度;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建立,实践了这一制度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繁荣(2019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联考)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
4、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答案】B【解析】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经过逐级选举选出来的,属于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由全国大多数人民逐级选举选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B项;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故排除C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故排除D项。易
5、错点2 不能准确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职能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民主集中制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D政协制度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错解】B或D【错因分析】如果学生审题不清,或者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职能与地位区分不清,均会错选。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正解】A【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故B项错误;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C项错误。政协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1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不是国家机构。全国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
7、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3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上一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民间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由人大代表组成,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人大间接选举产生。(2019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
8、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A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B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12月19日”“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全国人
9、民代表大会已经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故选择B选项;政协与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制约关系,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排除A选项;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行是在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故排除C、D选项。易错点3 不能全面理解“一国两制”有学者指出:“正确认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还须处理好两制间的关系。香港、内地两制之间的确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期不易消融,但又都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保护,在一国之内长
10、期共存。”这表明“一国两制”在实施过程中A求大同、存大异B求大同、存小异C模糊性、长期性D理想化、实践难【错解】B【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如果对此理解不清,就容易错选B项。【正解】A【解题思路】材料认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除了保持“大局”即认识到“一国”是大前提外,还要认识到“两制”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且还会长期存在,故在实施“一国两制”中须“求大同,存大异”,A正确。两种社会制度
11、的差异不属于“存小异”范畴,排除B。C、D说法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的原则和实践,排除。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基本内涵(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外交权。2重要意义(1)“一
12、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3)“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评价:“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13、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针。(2019届福建省南平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综合质量检查)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A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军事对峙状态B闽台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C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D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蒋经国作为败退台湾的蒋介石的儿子希望自己的“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即回到大陆,材料还强调了蒋经国的“民族感情”“奉献于国家”
14、的精神,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抗是在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蒋介石是浙江人,而闽是福建,材料没有反映闽台之间交流的信息点,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易错点4 不能全面把握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
15、针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错解】B或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如果对此理解不清,就容易错选B项或C项。【正解】D【解题思路】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解决的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和平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故A项错误。B项,1979年,解放军宣布停止炮轰金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初,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国内外形势发生许多变化之际,周恩来提出了和平解放的主张,可见对台政
16、策的灵活积极。故D项正确。图示法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2019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考文综考前冲刺)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企业数量合同金额(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1991173513.909.521992643055.4321.7819931094599.0365.60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92年和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1991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17、的原则,因此D选项正确。A项错误,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于1979年;B选项错误,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于1987年;C选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易错点5 不能准确区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求同存异【错解】C【错因分析】
18、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把握不准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一边倒”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会出现错选。【正解】A【解题思路】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
19、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A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解决的问题内容影响“另起炉灶”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
20、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我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这三大外交政策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外交政策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2019届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
21、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由此可知“一边倒”A保证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C表明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D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边倒”外交政策“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可见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更主张独立自主,选项C正确;实行“一边倒”有利于中国外交的独立性,但不是“保证”,A项错误;由于实行“一边倒”,西方国家加剧了对中国的政治孤立,而不是“打破”政治孤立,B项错误;虽然“一边倒”体现了意识形态外交
22、,但与材料所强调的主题不相符合,D项错误。易错点6 不能全面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491978年,中国外交方式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19782012年,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相比于前30年,这一时期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中国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不结盟思想深入人心【错解】C或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认识不清。【正解】B【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建设取代阶级
23、斗争成为国内政治的焦点,也改变了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事务由前30年争取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转变成为经济建设服务。故答案为B项。A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会改变,排除;D项,不结盟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不是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排除。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中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国际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新中国以发展中国
24、家的身份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外交政策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3)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4)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
25、题);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2)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2019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下表是特定时间中“国际国内”密切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促成这一联系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变化决定国际变化B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C意识形态差异根本
26、不同D国家利益决定国际联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材料“新中国建立、中苏建交、告台湾同胞书、中美建交”反映了新中国、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故D正确;中国国内的变化并不是国际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变化与国际变化的紧密联系,不是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故B排除;当时中苏意识形态相同,故C排除。【记忆点一】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1相似点(1)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2)都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2不同点(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
27、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3)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不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轮流执政的制度。(4)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资产阶级议会制中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
28、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记忆点二】1954年宪法与共同纲领的异同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相同点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不同点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开展目的巩固民主革命成果,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原则人民民主的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特点具有过渡性、革命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29、过渡的特点,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特点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记忆点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原因、教训1曲折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
30、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原因(1)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2)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到公民文化素质的制约。(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的,缺乏经验。3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
31、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民主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
32、要。【记忆点四】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异同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2不同点项目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目的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享有权力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仍是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设立区域港、澳、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作用祖国和平统一各民族共同繁荣【记忆点五】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2)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
33、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4)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5)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2不利因素(1)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2)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巨大障碍,
34、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3)海峡两岸的民间沟通还不充分等。【记忆点六】全面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特点(
35、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2)平等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5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
36、则。【记忆点七】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1(2019年江苏卷)1949年
37、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2(2019年北京卷)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
38、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ABCD【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中共与党外人士及民主党派的合作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制定;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体现政党制度的特点。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与材料强调的“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综上所述,符合题意
39、,故选C项。3(2019年4月浙江选考)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答案】A【解析】图片报纸中规定印刷牌匾中“北平”改为北京,说明北京将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人大,是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故B项错误。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月,故C错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并确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故D项错误。4(2019年北京卷)1972年,
40、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商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
41、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5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道,对于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疑问,周恩来解释说,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A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B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C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尽快结束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答案】A【解析】“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这说明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避免误会,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
42、中国,故A项正确;共同纲领的提出是在1949年9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是在1953年,故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1954年政协结束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D项错误。6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参加讨论宪法草案的人数“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人民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增强。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
43、及群众的参政能力,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D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建国时确立的,排除。7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到1961年改为只打宣传弹。这表明A新中国逐渐确立和平统一中国的方针B炮战是两岸保持联系的特殊方式C“一国两制”的提出势在必行D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岸从炮战不断到只打宣传弹,说明了炮弹是两岸保持联系的特殊方式,故选择B选项;材料主旨是两岸虽并没有进行良性
44、交往,但是战争的火苗已然熄灭,材料中两岸并没有进行和解,关系只是较之前更好,还没有达到和平程度,故排除A、D选项;“一国两制”的正式提出时间为198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选项。8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即通过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的背景是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支援中国建设B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C新中国周边的外交环境逐渐恶化D团结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亚非拉发展
45、中国家并没有支援中国建设,排除A;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外交环境的恶化使中国改变了传统的外交方针,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故C正确;团结欧洲、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这是目的而不是背景,排除D。9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会谈共进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中美大使级谈判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C体现中国外交的
46、灵活性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中美大使级会谈由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负责,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这说明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此时的国际形势既紧张又缓和,故A项错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故D项错误。102000年11月,中国首次提出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得到东盟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回应。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这表明中国A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B主要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的经济合作D与世界经济正式实现了国际接轨【答案】C【
47、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的合作,没有体现出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排除A。材料看不出中国主要是致力于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排除B。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是积极融入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现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的经济合作特征,C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排除D。11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表总额为3045人,共选出代表2961人,总计报到代表2878人。本次国大的唯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他们首先动议修
48、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找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造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裁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材料三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9
49、%4.55%30.11%13.64%7.39%7.39%2.27%23.86%(1)归纳材料一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评价。(2)概括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答案】(1)特点:具有分权色彩;中西结合;体现人民主权。评价: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性;国民大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利,这是民主化的表现。当时正是内战时期,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拨乱时期临时条款,增加总统的特别权力,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2)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作用:集中
50、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最高地位的是国民大会,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国民大会下面是政府,政府又分为考试院、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这五权分立体现了分权的色彩;其中立法院、行政院和司法院,体现了西方的三权分立的色彩,与中国国情结合变为五权分立,体现了中西结合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从代表的产生层面看,“共选出代表2961人,总
51、计报到代表2878人”可知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性;“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可知国民大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利,这是民主化的表现;“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及条款内容增加总统的权利可知,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等角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参会的代表有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等,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
52、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有政府、党派、团体、工人、宗教等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团体,这体现了人大制度的广泛性特点,有利于集中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通过材料中的人民代表大会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建设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章节摘录条约关系1868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卸任,恰逢清政府想要“笼络”各国,因此受聘为中国特使,率团访问欧美。2月,蒲安臣未经授权,与美国国务卿签订条约,有利于美国人在华传教、办学和招收华工民国初年1913年3月,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以“美国是共和国之母”等理
53、由建议政府承认袁世凯政权。5月,威尔逊上任后,不顾他国反对,率先单独承认袁政府;10月,袁唆使军警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立即驰电表示祝贺;袁图谋复辟帝制时,竟也荒唐地予以支持战时盟友1939年2月,中美桐油借款合同达成,美方借款2500万美元给中国,中方于1944年元旦前以桐油偿债。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之后华锡借款,钨砂借款相继出台,并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好事多磨20世纪90年代,为扭转贸易逆差,美国多次以知识产权问题为由挑起纠纷,苛求中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保护水平。在三轮漫长而紧张的谈判中,中方既针锋相对地拟定反报复清单,但也做出相应承诺,并加大立法、执法力度,表明了妥善解
54、决争端的意愿和决心。双方最终于96年6月达成协议,贸易战化险为夷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出发点。阐述:晚清时期,美国或直接出兵(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假意从中调停(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或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都是为了扩大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满足本国资产阶级获得原料产地、商品、资本输出市场的需要。辛亥革命后,美国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制造“非袁世凯不可”的舆论,随后率先承认袁政府,趁机索取新的利权。袁
55、世凯死后,为了抵制日本的扩张,美国支持直系军阀吴佩孚。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蒋介石不断排斥异己、强化自身权力,美国转而扶植蒋介石,正式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向中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发表开罗宣言,投放原子弹等,加速抗战胜利进程。二战后,为了在与苏的争霸中占据优势,美国长期奉行“扶蒋反共”政策,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干涉台湾问题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在国际机构中合法席位的恢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现象凸显,并深陷越战泥潭,在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一方面与中国建立良好
56、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增进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但另一方面又试图对中国的发展势头加以遏制,防止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本示例罗列了近现代各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及表现,学生仅需从其中两个或以上阶段展开论述即可。本则示例内容加以采撷,亦可以支撑“美国长期奉行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历史上中美两国既有对立,又有合作”等论题)示例二论题: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使近现代中国由“不平等的屈辱外交”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阐述:近代前期,晚清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近代外交观念和世界意识严重缺乏,尽管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局面,但已经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中国在一场场侵略战争
57、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试图换取列强的支持;袁世凯、张作霖、吴佩孚等北洋军阀,先后充当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在列强的支持下专制独裁、割据混战。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汪精卫等新军阀得到列强支持,抗战期间,汪精卫叛国投敌,建立亲日伪政权;蒋介石在战后与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使美国获得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出席一系列国际会议,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作用;尤其
58、是改革开放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动新型区域合作,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围绕“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首先拟定论题,如: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各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如“条约关系”对应的即是晚清时期,美国为了扩大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满足本国资产阶级获得原料产地、商品、资本输出市场的需要,或直接出兵,或假意从中调停,或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战时盟友”对应的是抗战时期,美国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向中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发表开罗宣言,投放原子弹等,加速抗战的胜利进程。“好事多磨”对应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防止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多次以知识产权问题为由挑起纠纷。另外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也可以从国家实力方面拟订论题,如: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使近现代中国由“不平等的屈辱外交”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然后,结合近现代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即可。注意:论题一定要明确,阐述至少使用两则史实,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