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考点六探究文本意蕴尊重文本,立足自我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金色的飘落毛时安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铺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的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黄同样
2、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丫伸向蓝天,不断地比画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
3、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
4、茫地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做着让你忍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的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苹果般红扑扑的小脸蛋上,写满了兴奋。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两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
5、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地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有删改)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涵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答:_答案(1)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逝的忧伤。(2)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中,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3)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4)从宝宝的欢快活泼和银杏叶的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5)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
6、解析该题主要使用因形悟神法。内容散见在文中,回答时要将内容与感悟对应起来。第段写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对生命博大的惊叹,第段写对生命消逝的忧伤,第段写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末两段写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精要点拨一、掌握探究的原则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
7、者的观点。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二、掌握探究的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2.见微知著法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
8、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掌握主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一、探究文本意蕴题(一)探究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淡红深碧挂长竿车前子什么地方没有缸?石门的缸让我有印象。以至我觉得石门就是一只缸,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丰子恺故居这一只缸里,我第一次去,装满黄酒,“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这两句诗如果没记错,是
9、王安石写给妹妹的绝妙好词;第二次去,相隔不到五六年,故居对面青山绿更多,我却觉得这只缸里装满掺了水的黄酒,味道不对了。第一次去,那天黄昏,我从丰子恺故居出来,黑漆漆的门发出摇橹一般声响,在我身后摇上。石门像码头的话,码头上没几个人,形体黯淡且瘦。抽烟的;咳嗽的;一边抽烟一边咳嗽的;帽子下警觉的神色;老头;老头。我在石门镇上瞎转,走进供销社,瓶子里装着红红绿绿的硬块,我知道这是糖。肥皂。套鞋。柜台里还有连环画,是营业员自己的读物。第一次去丰子恺故居,许多房间都没开放。我觉得好,有想象。想象丰子恺在这间房里喝酒,在那间房里读书,或者干一点不可以给我们看见的事。这多好。后来再去,修葺一新,房间全都打
10、开了,成了展览馆:到处挂着复制品。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是丰子恺代孙子或者孙女“捉刀”,画了一个红小兵在听半导体收音机,图画老师在上面打了个分:“良。”想象丰子恺的孙子孙女回家,缠着爷爷不放,说画画作弊,让你代笔了,结果还是没得到“优”。早知道自己画了,也不用老忐忑不安的,怕被图画老师发现。于是他们上前,啪,啪,啪,揪下丰子恺三根胡须为什么是三根?他们要去玩三毛流浪记。一个丰子恺,一个画三毛流浪记的张乐平,中国这两个艺术家,对孩子是真有体会的。丰子恺故居外有一块空地,临河地方萧散,连野草也懒得从泥地爬出。这是一块泥地,颜色较深,一直潮湿没干的样子。现在想起来它的尺寸大概有我读过的小学的操场那么大小
11、。在这个“操场”上,却只有三只缸。一只缸独自站立,在那里练习立正;两只缸套在一起,在那里练习叠罗汉。这三只缸是何用途,打听颇费周折。问了几个经过我身边的当地人,他们瞧瞧我,咕哝一句,立定两脚,陪我一起看。有个人还走上前去,敲敲一只缸,回过身来瞧瞧我,再敲敲另一只缸,最后回到我身边,继续陪我看。其实我在打听这三只缸用途的时候,已经认定它们是染缸。即使它们本来是米缸、酒缸、水缸,或者是从陕北长途跋涉而来的酸菜缸,我还是认定它们是染缸。从书本上看来,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放在民国二三流小说里,他就是一个怀着理想去日本求学的染坊店小开:梳着分头,抹着发油,戴着金丝边眼镜,一身缩水西装,皮鞋却怎么也穿不
12、惯,常常穿的还是黑布鞋。我头脑里真想象不出当初丰子恺东渡日本之际的形象,丰子恺在我的生活里,是没有少年,也没有青年的。他是从中年开始的,渐渐须发皆白。范成大有句诗“淡红深碧挂长竿”,说的是染布的小贩沿街叫卖的情景。这句诗用来说染坊店也是传神的: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挂在长竿上晒着,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这句诗用来说丰子恺的绘画也是贴切的,丰子恺画中的色彩极其鲜艳,他是在染坊店玩大长大的,淡红深碧,耳濡目染。夕阳独红,大家普蓝。淡红深碧挂长竿,底下坐着个丰子恺。三只缸,排成队,在石门镇上跑起来,咕咙咚,掉下水,呼噜呼噜沉没了。(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好花好天,有删改)1.文章开头说“石门的丰子
13、恺故居也是一只缸”,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深刻意蕴。答:_答案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染缸染出好布,故土故居“染”出丰子恺。故居如缸,淡红深碧,丰子恺耳濡目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缸”是丰子恺的成长环境,故居熏染了他做人的品格。丰子恺从故居走出,无论他到哪里,都会带着故乡的色彩和文化印痕。精要点拨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
14、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二)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打猴儿马步升长鞭一甩,一道劲风割破空气的网,“啪”地上腾起一团黄尘,一只猴儿满地迅跑,刚挨了鞭子,猴儿转得快,在人的眼里,猴儿的两只眼睛叠成了一只。猴眼向着高天,匆遽地,一瞥,一瞥,又一瞥。如此快的转速,能瞥清楚个什么,眼里的乾坤一定是混沌的。那时候,我写作文时,常用天旋地转这个成语,实际上,至多是跌了一跤,或饿了一会儿肚子,目光有些恍惚,脚板有些虚飘,天哪里就旋了,地哪里就转了。我看见挨
15、了鞭子的猴儿,转得快得一只眼睛赶上了另一只,我想只有当一只眼睛赶上另一只时,才算是天旋地转。两只猴眼渐分渐离,终于各是各时,又一记重鞭,又一团黄尘,猴儿又转快了,两只眼睛又叠在一起。鞭子在我手中,我抽,猴儿转。抽不抽,抽轻抽重,在我;转不转,转快转慢,由不得猴儿。这要看我的兴致。主动权在我手中,谁要我是手掌鞭子的人,而它是不由自主的猴儿呢。猴儿是木头刻的,头面平整,肚儿凸圆,腿脚尖短,通常用枣木或杏木作料,这两种木头坚硬光滑,有重量,材料家家都有。猴儿的两只眼是涂上的蓝黑墨水。墨水瓶上印着八个字:由蓝变黑,不会褪色。真的,一只猴儿挨了多年重鞭,用墨水画一次眼圈,仍是那般蓝黑蓝黑的,那种颜色是渗
16、入木头里面的,好比人的眼睛,落地时是什么颜色,入土时也变不了多少。猴儿有些地方叫陀螺,我们叫猴儿。猴子身形矫健,好动,手脚没有闲的时候,挨了打,又奔跳不休。把陀螺叫猴儿,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颇有些隐喻成分。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
17、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而猴儿的主人大抵都是不谙世事的孩童。我从小学打猴儿,一直打到当生产队社员,不知抽断过多少鞭梢,不知抽烂过多少只猴儿。长大了,有力气挥鞭抽猴儿了,却不能再玩这种游戏。农村孩子长到虚岁十五,就算是大人了,就该独当一面为家分忧了。确实,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打猴儿的权利只属于孩童。过了多少年,蓦然回首,却发觉打猴儿的游戏从未中断过,与先前有别的是,我仿佛也是一只猴儿,鞭子却不知抓在谁手中。虽是无形之鞭,抽在身上却内外都痛。我不停地旋转、奔跑,稍作喘息,鞭子就来了。终于到了连挨鞭子的资格都没有时,缩在随便哪个角落,抚摸着身上森森鞭痕,举头向天,正感叹江阔云低
18、断雁叫西风时,猛然瞥见被扔进火塘婉转叫号的同类,心里倒涌上被饶恕的庆幸和感恩。2.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答:_答案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精要点拨标题意蕴主要表现在:标题自身义(表层义);在文中的含意,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主旨(情感)义。探究时宜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内容,尤其要关注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主旨、情感,不难探究出其多重意蕴。(三)探究文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2014安徽)独木舟之道(原文见本节专题一)3.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
19、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答:_答案(示例)(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20、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划独木舟时的诸多感受,在作者的描述中,既有对自然的感悟(段),也有对生存之道的感悟(第段),还有对勇于探险的挑战精神(段)和追求自由心灵(第段)的
21、感悟,更有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反思(第段)。精要点拨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涵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并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是相通的,但答思想意蕴,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重在答出其思想意义或道理;答情感意蕴题一般要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词,如热情、反对、期望等。(四)探究阅读启示感悟(2013四川)负重的河流(原文见本节专题三考点二)4.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答:_答案(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
22、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解析本题要求我们结合文章内容谈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可举大江大河的例子,比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南美的亚马逊河等。可以谈现状,还可以谈珍惜、保护河流的意义。精要点拨这
23、类探究题题干多要求“从文本中获得哪些启示或感悟”,有的还限定了启示感悟的角度,如从“写法”角度,或就“某某间的关系”,等等。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掌握以下三个角度:文本角度。就是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认识体味。个人角度。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社会角度。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就是为社会做些什么,承载的社会意义与担当。二、探究创作意图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拜谒三苏园王剑冰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
24、苏园。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
25、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拣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
26、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
27、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吃杯茶,吃杯茶吧(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
28、日,有删改)5.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答:_答案“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6.别急,哈尔施塔特(原文见本节专题三考点一)结合标题“别急,哈尔施塔特”,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答:_答案肯定文化古镇哈尔施塔特独特的文化个性。劝慰哈尔施塔特要有文化自信。劝告中国文化建设不要太急。批评中国
29、的文化复制只是商业游戏。精要点拨这类探究题,主要有两个探究方向:1.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2.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究。这是主要方向,题干多以“写作意图”字眼标明。对于前者,主要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其探究内容多为对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处理意图或原因。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两者关系从多角度、多方面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分析。对于后者,探究主要在“文本作者”层面进行:联系作者看创作意图。主要角度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审
30、美趣味、创作背景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背景”这个角度,它并不神秘,它就在写作时间上,就在文本中的时代、社会材料中,就在文本写作对应的社会现实上。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时主要是针对现实的。联系作品的背景、所要针对的现实甚至读者所处的时代,是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的。依据文本看创作意图。文本是判断作者创作意图的最主要依据。依据文本,就是看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的安排及他的议论抒情语句来探究其创作意图。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如何由表及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天下西湖(节选)郑骁锋这是一场预备已久的死刑,杀人者和被杀者都等了很多年。走向刑场的路上,双方都有解脱的
31、感觉。他们都知道,片刻之后,随着刀光闪过,那个已被淘汰的朝代便将在秋风中彻底消失,因此对其旷日持久的清剿也将就此终结。即将被杀的人是南明最后的将领张苍水。明亡之后,这位宁波人率领义军在东南一带苦苦抵抗了二十来年,直到那个晦暗的黎明,一队鬼祟的清兵突然登上了他藏身的小岛。作为民族英雄,张苍水的死难,与他仰慕的先烈文天祥一样,表现得从容、凛然。他是坐着受刑的,因为他拒绝以下跪的姿势退出人间。而他的遗言,除了一首铿锵的绝命诗,还有一句深沉的赞叹。“好山色。”说这句话时,张苍水躯干挺直,目光悠远,眸子里波光粼粼、绿意葱茏,枯槁的脸上,慢慢展开一丝柔和的微笑。刑场设在杭州弼教坊,而弼教坊在西湖附近。那天
32、是农历九月初七,整个杭城都飘着甜甜的桂香。张苍水深深地嗅了一口气,回过头来,拂了拂衣上的灰尘,缓缓盘膝坐下,对身边神情紧张的刽子手笑了一笑。三百多年后,“好山色”已由沙孟海写成了一块遒劲的大匾,高悬于杭州张苍水祠的正厅。张苍水的祠堂连同墓冢,位于太子湾公园与章太炎纪念馆之间,紧邻着西湖。薄暮,西湖平湖秋月,我独自坐着。三月的夜风贴着湖面滑来,带着水汽柔柔地拂面而过。原本是多云天气,又是初三,不指望月出东山。光景一截截黯淡着,满天浮云像是渐渐被水化开了,又不断一滴滴点入浓墨,在湖面上渗洇开来。近处的山仿佛随着浅浅的涟漪移向远处,而远山则从山尖开始逐渐淡去,直至完全隐入虚空。画舫游船俱已不可辨认。
33、湖面似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混沌。离开张苍水祠后,我走走停停,已经在湖边踯躅了很久。过去的几个小时,我一边欣赏西湖由明丽一点点转换为朦胧,一边在思索那个俗不可耐的古老问题:西湖被赞誉为“人间天堂”,它的独特魅力,究竟在于何处?诚然,西湖是极美丽的,但令天下人趋之若鹜魂牵梦萦的,果真只是这一脉山水吗?我细细回忆着西湖的各处景点。身为浙江人,它们中的大部分,我都已经游赏多次,有一些甚至可以说烂熟于心了。终于,我记起了在岳王庙中看到的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诗句篆刻在一块石碑上,笔画开张,朴拙有力。受袁枚启发,我想到,若以“丹
34、青画图”为喻,西湖之美,秀丽之外,其实另有一股雄劲之气,刚柔相济软中带硬,清爽疏朗,不似其他江南名湖园林那般一味阴柔婉约,容易令人生腻;或许,这就是“人间重西湖”首要的一个原因吧。西湖有脊梁。岳飞、于谦、张苍水等烈士埋骨湖畔,众人皆知,暂且不提;单是西湖的景点名称,也暗暗隐藏着一股豪气。花港柳浪之外,有龙井,有虎跑,有狮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杭州都被称为武林;即便只是孤山,简简单单两个字也似睥睨着冷眼,桀骜而嶙峋。唯豪气方能容纳豪杰。难怪狂野磊落如鲁智深,到了钱塘江边便会豁然彻悟,抛开杀人放火的禅杖,将两只跋涉万里的大脚交互叠了,拍手笑一声坐化于六和塔下。与他做伴的,还有行者武松,低眉顺眼地
35、在暮鼓晨钟声中老去,铁血侠情尽皆隐入了西泠桥头的一抔土。鲁智深武松毕竟有些虚幻,当年秋瑾却是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这片湖山。一个晚春的黄昏,瞻仰完岳坟出来,她在湖堤上许了一个愿,希望自己也能在此长眠:“如果我死后真能埋骨于此,那可是福分太大了。”秋瑾罹难之后,为了达成她的愿望,人们整整进行了十次传奇般的迁葬,由她的故乡绍兴到夫家湖南再转到杭州,迂回了千里万里才终于让她在孤山脚下安息。如今,秋瑾的汉白玉雕像屹立在西泠桥畔,一手按剑,一手叉腰,为西湖又增添了几分秋风秋雨的飒爽。(选自眼底沧桑,有删节)本文写作对象为西湖,但题目却在“西湖”前加了“天下”二字,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答:_答案西湖凭借秀丽雄
36、劲的自然山水,区别于江南其他地方,受天下人喜爱;是天下众多的英雄豪杰孕育西湖的雄劲和豪气;历史和文化让西湖超越一般山水,让西湖在天下拥有了独特的位置;西湖的山川、文化和历史是属于天下人的。精要点拨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要挖掘出这些纵深层次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涉及文本所写的丰子恺画风与染坊、染缸的关系,这是向文本纵深开掘的依据与基
37、础,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这深处挖掘该怎么“挖”呢?1.深层次挖。“深层次”一般有两个方向。第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精忠报国;崇尚自然;主静,中庸,稳重;追求大一统;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文本深层意蕴最终会指向这些内涵,至于指向哪个具体内涵,可据“表”向这些内涵上靠。第二,学科理论与认识,这里主要指哲学道理(
38、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最深层次的意蕴就是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它最终归结到这一条文学基本原理:创作离不开生活。因此,有的文本深层意蕴最终指向这些学科理论与认识。2.换角度挖。有时,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深挖下去;有时,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深层次挖掘。如打猴儿中的探究题,不仅要从“受打者”的角度挖掘,还要转换角度,从“打人者”的角度挖掘,如果不转换角度,是很难答准答全的。常见的角度转换有: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历史与现实的转换;批判与希望的转换,比如文本批判了什么,其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它在希望什么;正面与反面的转换。-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