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上海单科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考点】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A项错误;“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故B项正确;“不得不以旧有之孔
2、教为非”,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合,故C项错误;“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考点】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 【解析】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3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A项错误;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
3、部新名词,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C项错误;“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到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考点】维新
4、思想 【解析】在1897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申报,严复没有选择中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不能说明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在1897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申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表明维新派既关注国内大事,也关注国外大事,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提及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没有提及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
5、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考点】维新思想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
6、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答案】C2015年题组1(2015海南单科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考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魏源海防思想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不符合题
7、意,故A项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外洋的主张,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故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考点】“师夷长技”思想 【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鸦
8、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
9、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
10、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
11、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
12、想主张 【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答案】C6(2015上海单科34)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
13、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考点】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黄宗羲对卢梭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民约论为法国革命提供理论依据,是它的思想源头,但没有体现它与黄宗羲思想的对比,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在清末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材料将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对比,可见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以此为政治运动制造依据,故C项是最佳选项;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都有“民约之理”,但没有反映出中学比附
14、西学的关系,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7(2015海南单科2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出现的原因,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故A项错误;之所以出现三个层面的学习,根本上是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
15、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到实行民主、科学,故B项正确;当时的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故C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没有出现强弱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2014年题组1(2014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考点】“师夷长技”思想海国图志【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
16、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2(2014天津文综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考点】“师夷长技”思想【解析】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不符合时间限制
17、,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认为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体”,故B项错误;从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可见,他对西方科技的关注,但无法推测整个社会对西式教育的态度,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3(2014安徽文综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图4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
18、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西式教育发展)【解析】1905年清朝在全国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故A项错误;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并不能体现“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兴起,故B项错误;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在经济上重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与之相配套重视科学教育,故C项正确;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并不能说明期间轻视人文教育,故D项错误。【答案】C4(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19、“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答案】B5(2014海南单科15)19001901年
20、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考点】维新思想【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答案】D2013年题组1(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
21、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D史实错误,排除。【答案】A2(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
22、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所以排除B(是新文化运动)、C(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和D(抛弃孔夫子等于抛弃儒家思想)【答案】A3(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
23、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从材料的时间看出,考查近代史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征。近代中国发展是“冲击嬗变”即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冲击中国天朝大国观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故答案D符合题意。【答案】D4(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
24、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考点】西学东渐思潮【解析】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这句话表明了此派的观点是认为对方只知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这说明了此派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要学习西方,这应出自维新派的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答案】D5(2013重庆文综7)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资政
25、新篇【考点】西学东渐思潮【解析】从题干信息“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排除C、D,C与戊戌变法有关,D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可知要求学习西方科技抵御西方侵略,在洋务运动前提出学习科技,以抵御西方侵略是海国图志可知B符合题意;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但是并没有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抵御西方侵略,排除A。6(2013海南单科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
26、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考点】西学东渐思潮【解析】考查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魏源强调圣王复作,也不舍明代税制,而回到唐代税制,强调历史发展的进步,不学习古人,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B都强调变法和材料意思一致;D强调借助古人来进行变法,与题干材料思想差异最大,故选D。【答案】D7(2013海南单科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
27、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顽固派不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排除D。【答案】B8(201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
28、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解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答案】C9(2013上海单科33)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应邀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本质
29、的是()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C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考点】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近代中国对世界的变化不了解,所以出现崇厚出访时的现象,故C项分析最全面;A、D项只是问题的两个表面现象;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答案】C项3分,A、D项1分,B项0分2012年题组1(2012江苏单科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晚清官
30、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AB C D【解析】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是在清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的,“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但与外国的技术差距仍然存在,正确,错误。洋务派将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私人投资的近代企业,正确,错误。【答案】A2(2012全国大纲卷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A曾国藩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31、【解析】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答案】B3(2012四川文综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
32、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解析】题干反映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带“杀戮”的严重后果,致使各国纷纷“行立宪之政”,说明康有为主张改革,因此,B项正确,A项无从反映;C项与题干不符;D项题干能反映,但与题意不符。【答案】B4(2012北京文综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中国近代以来对
33、西方的认识逐步加深,其中题目材料就认识到西方之所以强大,不只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而且发展近代科学技术。错误,句读应该是在“末”后,“本末”是一个词;错误,句读应该是在“用”后;错误,句读应该是在末“用”后,“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表明中国只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改变政治制度;故选B项。【答案】B 5(2012天津文综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
34、,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天演论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 【答案】D6(2012上海单科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A宗教文化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D文学艺术【解析】天演论宣传的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宣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宣传三权分立思想,都涉及社会伦理问题。【答案】C7(2012海南单科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
35、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解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因此,B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C项资产阶级革命派;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答案】B二、非选择题1(2016海南单科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
36、”,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据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分)【考点】维新思想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
37、【解析】(1)由材料“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相去几何矣”可得出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发达,由材料“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可得出主张引进西学,由材料“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可得出主张学习最新成果。(2)由第一小题梁启超的认识可以推导出可能影响,并联系梁启超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就可以得出结论。【答案】(1)认识: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分)(2)意义: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节选)(15分)阅
3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
39、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考点】(2)唐代的儒学复兴韩愈的儒学认识;维新思想康有为的儒学认识(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解析】(2)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
40、子孟子所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的断绝;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3(2015广东文综38)(节选)(13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41、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戊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考点】(3)“中体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解析】(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
42、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答案】(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
43、身课为公民课。(4分)4(2015上海单科40)(节选)“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23分)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材料二 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近自天演之说鸣,竞争之义视为至理,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机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为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康有为:大同书
44、材料三 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而我孔孟之说幸未凘灭,或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徧世界,此亦天不丧斯文之一征也。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材料四 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遥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傅朗克(Otto Franke)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8分)(3)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15分)【考点】(2)思想潮流的演进进化论的输入(3)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关
45、系【解析】(2)材料二中康有为认为,“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可得出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材料三刘绍宽认为,“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天演”竞争学说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极大破坏性,引发了他对这一学说的反思。(3)“竞争世界”催生“大同理想”的复兴,“大同理想”为“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二者相互影响。【答案】(2)水平1: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8分)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
46、、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水平2:仅能根据材料信息或所学史实进行解释(4分)康有为对强国优胜劣败的“天演”思想产生了反思,刘绍宽则是受到了一战的刺激。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0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注意到近代以来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辩证互动关系(4分)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水平2:仅
47、强调近代以来竞争世界的形成与扩张,或儒学大同理想的现代意义(2分)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4分)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2分)水平3:没有使用材料信息和史实(0分)评分项三:论述(5分)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水平4:回避问题(0分)评分项四:组织(2分)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5(2014江苏单科
48、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
49、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考点】(1)“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早期
50、维新思想王韬思想主张【解析】(1)先回答出第二小问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后结合这一思想回看材料一,能够体现这种思想的是“(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三小问结合“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作答。(2) 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把握住“课士”和“近代性”这两个要素,从考试选拔的形式、命题内容、考试结果和导向等角度将“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进而论证出“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1、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6(2014福建文综38)(节选)(20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
52、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
53、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考点】(3)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主张(4)西方采用科举制;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解析】(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可以归纳为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
54、;“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可以归纳为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可以归纳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第二小问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从梁启超言论以及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角度来思考。(4)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可以从材料二看出,西方国家认为科举制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可以从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弊端来回答。【答案】(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
55、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7(2014四川文综14)(节选)(2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
56、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
57、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考点】(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3)史学理论历史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2)结合材料三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
58、简要分析,其次可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可兼及影响、评价等。也即在分析评价中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3)第一小问如何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评价方法,结合材料我们看到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故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的评价;“如何”评价含义二之的是对“中体西用”的看法、观点,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概括归纳可知 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也即前述评价方法,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
59、行分析。第三小问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也即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格中各种观点主张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具体而言,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答案】(2)整理: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
60、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10分)(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
61、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10分)8(2014北京文综37)(节选)(14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考点】(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体用之争;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析】(3)“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
62、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答案】(3)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
63、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9(2013广东文综39)(节选)(14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
64、安。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考点】西学东渐思潮【解析】第一问是简单的,回答必修三中西学东渐一课的“中体西用”。第二问考查洋务派与抵抗派的继续关系。【答案】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
65、、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而郭嵩焘是维新派的。所以他们说的“本末”是不同的,从这些方面分析就行了。【答案】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10(2013山东文综2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1为19021
66、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1国别译书类别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录522473871总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表2科目专业备注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政法科政治、法律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商 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农
67、科农学、林学等工 科机器、造船、电气等医 科医学、药学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考点】晚晴时期教育与思想文化、晚晴政治经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第一问依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的译书特点,并分析原因,共有两问,注意读表的纵横轴,然后分开有条理回答。第二问也有两个小问,读表分析专业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中体西用
68、办学思想,然后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化影响,这样的大题要注意细分成小题来回答,条理清晰,可以得高分。第三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概括文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答案】(20分)(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
69、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1(2013上海单科38)同文馆之辩(14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由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
70、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袭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筹办夷务始末问题:(1)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6分)(2)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论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8分)【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倭仁是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认为国家的根基在于礼义和人心,不在
71、技艺,中国的天文、算学比西方先进,而且洋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第(2)题属于开放型题目,要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社会思潮产生发展的背景阐述自己的看法。注意论从史出。【答案】38(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6分)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课程,聘请西人教授科举出身人员。理由:(1)国家的根基在于礼义和人心,不在洋人的“术数”和“技艺”。(2)洋人未必真心实意地传授他们的知识。(3)中国也有能胜任此类课程的人才。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理由归纳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0分)38(2)水平1: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8分)
72、师夷长技,培养科技人才是晚清的时代要求,而道德人心对于一个国家也非常重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可谓“千古未有之变”,师夷长技成为时代要求。当时的洋务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科技人才,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有其紧迫性。然而,道德人心亦是立国之本,不重视道德人心,片面强调科技和科技人才,虽有“长技”而不能真正自强。水平2: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单方面讨论问题(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0分)12(2013上海单科40)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分)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原著直译文
73、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cosmic process)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也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严复译文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斯宾塞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按语一:物竞、天择二义,发于
74、英人达尔文、斯宾塞者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其第一书以发明天演之旨;第二书以天演言生学(生物学);第三书以天演言性灵(心理学);第四书以天演言群理(社会学);第五书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条贯,而以保种进化之公例要术终焉。呜呼!欧洲自有生民以来,无此作也。严复按语二: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赫胥黎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密也。 注:赫胥黎、斯宾塞都是19世纪英国的著名学者。问题:(1)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2分)(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
75、著的内容差异。(8分)(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15分)【考点】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解析】第(1)题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作品是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第(2)题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作品有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主要是阐述中国必须变革的维新思想,在内容上加上了斯宾塞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观点。第(3)题严复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其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答案】40(1)水平1:能准确回答问题。(2分)甲午战争,或第一次中日战争,或甲午战败。水平2:仅罗列相关史实(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0分)
76、40(2)水平1: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完整。(8分)严复并未忠实翻译赫胥黎的作品,在译文中加上了斯宾塞的观点以及按语,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严复的翻译深深打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赫胥黎将进化论的使用限定于自然界,严复则将其扩展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相较赫胥黎的观点,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的观点。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不充分,归纳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0分)40(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4分)水平1:能够从不同版本进化论的比较诠释中提出观点。(4分)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
77、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严复进化论的来源或影响提出观点。(2分)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物竞天择,适则生存。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指出进化论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思潮。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0分)评分项二:史实(4分)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严复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评分项三:论述(5分)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
78、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水平4:回避问题(0分)评分项四:组织(2分)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13(2012山东文综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表2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
79、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解析】(1)材料一严复早期经历的大背景是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
80、患的局面,伴随着西学东渐,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严复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与洋务运动创办兴办新式教育有关,他在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的经历与洋务运动创建海军有关。(2)严复主张“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治标”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治本”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治标”是他与洋务派的相同点,“治本”是他与洋务派的不同点。(3)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从以下方面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清政府的腐朽和固执成为改革的阻力,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改革者实力不足。【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