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明朝玉米、甘薯等农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由美洲传入中国,使粮食产量增加,养活了更多人口。2.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行业、地域分工不断发展,专业化趋势加强。在江南的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3.“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4.“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2、,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成就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古代手工业在明清时期由以官营为主到以民营为主的原
3、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3商业(1)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
4、关系的出现。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二、封建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
5、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海禁”“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古代朝贡贸易导致中国的落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
6、好往来。这种朝贡贸易,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使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素养提升素养热词农业经济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素养解读时空观念梳理明至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综合链接明清以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演变的历程及趋势。历史解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繁荣,特别是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促使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发展,延缓了中
7、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及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根源。主题一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一)唯物史观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史料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
8、,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和中华文明史探究根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提示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历史解释|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
9、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促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二)史料实证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史料解读南都繁会图这幅写实风格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明代南京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最大的亮点有两个:(1)商业贸易的发达。画卷所绘的招幌匾牌,如“西北两口皮货”“立记川广杂货”等,说明南京是各地百货云集、五方商民杂处的商业大都市。而“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的招幌,则隐约地透露出了明代对外贸易的发达程度。(2)文艺活动的丰富。画卷中人物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戏台前面
10、,而戏台搭在街道的中央。男性观众站在街上,而女性观众则坐在上面遮有布幔的两座女台上看戏。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画卷上还出现了踩高跷、武术表演等民间文艺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画卷上的人物,衣饰奢华飘逸、颜色鲜艳亮丽,隐隐暗示着明代中后期都市生活的奢靡之风以及对明初规定的各种等级制度的僭越。|历史解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3)商品流通的
11、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对应训练1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 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A超过官营手工业 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C专业化特征明显 D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解析:选C材料仅涉及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
12、材料“专其业者不啻万家”,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主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史料实证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解读漫画说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历史解释|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
13、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长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二)唯物史观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史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史料二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商人有时“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这对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清政府对手工业产品实
14、行违反价值规律的限价收购的做法,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窒息了这些手工业部门的生机,商人宁愿求田问舍,将资金转向土地而不愿投入产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据上述史料,归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提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清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历史解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拓展;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
15、资金用来购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劳动力因素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政策因素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设立关卡,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则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组织因素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观念因素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技层面传统科技趋于停滞,缺乏科技创新动力根本原因腐朽的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对应训练2(2019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1672年,福建新
16、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解析:选B该官员认识到闭关锁国造成沿海百姓失业故主张放宽闭关锁国政策,故选B项;该官员主张适当放宽闭关锁国政策不同于废除该政策,排除A项;放宽捕鱼是“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并非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范承谟与同时代的其他官员进行比较,排除D项。|A组|1(2019年全国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
17、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选D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18、C项。2(2019年全国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选C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古代商人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
19、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3(2019年全国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由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材料“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表明租佃关系比较普遍,并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20、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利润丰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租佃关系的发展,并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4(2018年全国卷)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选B外国使臣向明朝政府贡献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实际上是朝廷用中
21、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故答案为B项。5(2017年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6(2016年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
22、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题干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这是因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7(2015年全国卷)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
23、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8(2015年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
24、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B明成祖迁都前,明朝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明成祖将都城迁至北京,势必会带动南北方的贸易往来,有利于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2019年海南卷)“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
25、络反清政治势力解析:选B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而不是所有制度继承,排除A项;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材料体现重农而不是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D项。|B组|1(2019届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二次联考)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
26、展解析:选D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仍然采用封建土地生产方式即租佃式经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镇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乡差别,排除C项。2(2019届四川南充二模)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
27、萌芽发展缓慢解析:选C据材料“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得出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3(2019届山西太原二模)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清政府逐渐废
28、除了“海禁”政策B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比较密切C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在清康熙二十三年,我国对外贸易港口“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几乎与世界各地都有贸易往来,故选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清康熙帝曾经一度开放海禁,而不是逐渐废除“海禁”政策,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清康熙帝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没有提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情况,排除C项;题干没有比较清康熙帝时期中国贸易的进出口情况,不能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排除D项。4(2019届广东汕头三模)清初
29、,朝廷禁止对商人额外征税,取消了机户织机“不得逾百张”的规定,允许民众自由开采井盐,准许商民自行开采云南铜、铅、锡、银、铁矿,对于上税多的矿商还赏以顶带。这些举措()A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B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 D刺激了近代工业产生解析:选A材料信息表明,清初实行的是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而且“允许民众自由开采井盐,准许商民自行开采云南铜、铅、锡、银、铁矿”的做法会促进矿产的开发,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其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近代工业产生于洋务运
30、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5(2019届福建南平一模)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A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C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解析:选D由材料“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可知这条道路是闽浙通商之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可以从海上贸易,而明清实行海禁,只能再从陆上进行贸易,故选D项;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无法说明浦城仙霞古道的兴衰演变,排除A项;闽浙地区均属于南方,不存在南北交流问题,排除B项;“倭患”明朝最为典型,这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