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207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习俗:“塞私门之情”

2、,移风易俗。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3、(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2内容(1)经济:富国之法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2)军事:强兵之法将兵法:精

4、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3)政治:取士之法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3作用(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

5、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4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事

6、件,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形成:武装倒幕运动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化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建立现代军队。3评价(1)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3)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4)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

7、播,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5)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六、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

8、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政治:鼓励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经济:提倡和奖励私人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失败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5)历史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规律总结|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1改革的分类

9、(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归纳“改革背景

10、”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社会矛盾等)、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3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

11、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二、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

12、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直通高考|1(2019年全国卷)(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

13、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14、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人物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并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对象”,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世卿世禄制、秦朝统一的相关知识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

15、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2(2019年全国卷)(15分)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

16、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作用”,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第二小问“原因”,

17、结合明治维新的背景得出,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由材料“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得出,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第(2)问,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由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得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由材料“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得出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答案:(1

18、)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意义: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3(2019年全国卷)(15分)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

19、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自身认识的转变;由“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

20、可见,与君主立宪比较,皇权比较大,由此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第(2)问,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法典”可得出,它是变法的核心机构;由“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可见其运行有议院的性质。答案:(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4(2018年全国卷)(15分)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

21、,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根据“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

22、”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问,根据“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根据“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年号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

23、国各地通用。(2)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实战演练|1(2019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量检测)(15分) 材料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

24、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

25、化的影响。(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可知原有货币体系的没落;由材料“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可知,白银自身有不可替代的优点;由材料“明穆宗颁布诏令”可知,政府对白银官方货币的承认;由材料中“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张居正改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另外根据“明朝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营手工业地位超过官营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些都增加了人们对于白银的需求;新航路开辟,美洲大量的白银通过贸易涌入中国,相较于前朝白银供应大大增加。 第(2)问,由材料“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

26、展;由材料“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可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赋税制度“一条鞭法”的改革,从传统的实物地租演变为货币地租;由材料“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可知,推动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白银供给来源增加;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得白银功能和流通范围扩大,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任答四点即可) (2)影响: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

27、转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2019届山东青岛三模)(15分) 材料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于是有所谓“火耗”。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也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

28、府的公用基金,用来修城筑堤等,也可用作各省间物资运转的费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摘编自雍正皇帝:火耗归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雍正年间推行“火耗归公”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火耗归公”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结合所学得出清代官员俸禄较低,难以维持生活开展正常工作;据材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结合所学得出官员为维持工作生活,征收火耗银;官员腐败严重;据材料

29、“也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府的公用基金,用来修城筑堤等”结合所学得出国库空虚,维持国家财政的需求。第(2)问,据材料“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也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府的公用基金,用来修城筑堤等,也可用作各省间物资运转的费用”结合所学得出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改善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为地方政府工作提供了财政资金,推动社会发展;据材料“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结合所学得出未从根本上遏制官员腐败,加重人民的负担,加深社会矛盾。答案:(1)原因:清代官员俸禄较低,难以维

30、持生活开展正常工作;官员为维持工作生活,征收火耗银;官员腐败严重;国库空虚,维持国家财政的需求。(2)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改善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为地方政府工作提供了财政资金,推动社会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官员腐败,加重人民的负担,加深社会矛盾。3(2019届广东湛江高三高考测试二)(15分) 材料建国初期,党和国家机关中的个别不纯分子开始利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腐败现象开始蔓延。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养成了官僚主义作风,沾上了贪污腐化等行为,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降低。为了抵制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的蔓延,党中央发动了“三反”运动。党中央认为,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不仅是一种陋习,更

31、是一种犯罪行为,必须依法铲除;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发动群众,把个人坦白、群众检举与组织检查相结合。此外,党中央还特别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反特权思想的教育。要求干部家属必须正确对待权力,反对干部家属或子女利用手中的特权享受特殊待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放下装腔作势的架子,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建国初期党中央开展的官场陋俗改造运动,使盛行于党和国家机关内的官僚主义作风、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摘编自杨松菊、朱立红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官场陋习改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中央改造官场陋习的具体做法。(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建国初期党中央开展的官场陋习改造

32、。(8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关键词,“党中央认为”“要”“要求”等后面的具体论述,可以提炼出官场陋习的定性、发挥群众的作用、制度和法制措施和思想教育的措施。 第(2)问,建国初期党中央开展的官场陋习改造的评价,可以围绕时间“建国初期”,提炼对于初生国家的作用,围绕主体“党中央”,提炼对于党廉政建设的作用,围绕涉及的对象,提炼对党风、社风的作用。答案:(1)做法:发动群众,开展“三反”运动;明确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性质;重视制度和法制化建设;注重开展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反对特权思想。(2)简评:有效扼制了党和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营造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政治环境;

33、加强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为以后的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经验。(任答四点即可)4(2019届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月考)(15分) 材料美国国会在舆论压力下,经过多次辩论,于1883年初通过了由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法案。从此,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彭德尔顿文官法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这些规则直到目前仍保持稳定。其主要内容有:对官员选拔实行竞争性的公开考试和考核制,同时对高级要职实行选举制和任命制;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政府官员名额;文官隶属于行政部门彭德尔顿法的核心是实行竞争淘汰的考绩制,即根据公职人员的能力和政绩,按照公开竞争原则决定其录用和提拔降退。彭德

34、尔顿法还规定了文官委员会的组成与权限,其职能包括举行文官考试、调查文官法执行情况以及制定各项细则。虽然文官委员会几度险遭撤除,但仍得到保持和发展,直到1979年才改组为联邦人事管理总署。 摘编自丁则民美国通史: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实行竞争淘汰的考绩制”“还规定了文官委员会的组成与权限”等提炼特点。 第(2)问,可以从所涉及的主体来思考文官制度的影响,例如对官员、政府统治、社会稳定、两党制度、文官制度本身等方面的影响。答案:(1)特点:通过法案将改革纳入法律程序;吸收外国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文官选拔任用制度化规范化;以考绩制为核心,将能力和政绩作为考核任用标准;重视制度的稳定与发展。(任答四点即可)(2)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政府效率;有利于统治阶级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党制下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