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科教文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
2、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4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
3、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
4、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基本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5、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三)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四)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19
6、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过程“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2)评价在3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
7、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3)失败原因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3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8、经济领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五)政策调整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问题。2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做自我批评。
9、3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4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思想、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背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2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3内容(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和主要任务。(3)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10、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4意义: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探索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5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教与文化1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历程a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c1970年4月,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d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
11、卫星。(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影响a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b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一种核裂变型原子弹,氢弹是一种威力更为强大的核聚变型原子弹。2教育事业的发展(1)扫盲教育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2)高等教育的发展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
12、我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曲折发展a1958年,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b19611963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3)1977年12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3“双百”方针(1)提出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成就a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作品。b电影和戏剧百花争艳。c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
13、论。意义a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b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遭遇挫折背景: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爆发。表现a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b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c“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文艺界呈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中止。素养提升素养热词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思想、“两弹一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大革命素养解读时空观
14、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历史解释(1)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革”时期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轨道,给国民经济造成劫难。(3)毛泽东思想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获得了新发展;科技文化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史料实证运用文学史料及相关史学研究材料,实证社会主义探索历程、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
15、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影响,正确认识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家国情怀建国初期的工业化策略是为了保家卫国,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的失误,从主观愿望上看反映了人民群众急于建设祖国的朴素愿望。主题一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家国情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史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史料二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
16、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解读史料一用柱状图形象展示了19521957年我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史料二分析了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史料二信息“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表明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史料二信息“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表明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史料二信息“苏联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表明是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历史解释|“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
17、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行业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二)时空观念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史料探究史料中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提示变化:1952年底,中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明显占优势地位;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私有制经济基本消失,公有制经济取得绝对的主体地位,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说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解释|
18、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评价(1)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2)评价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为,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应训练1(2019届山东滨州二模)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基于此认识,当时中国()A实行城乡自由流动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C
19、重点恢复国民经济 D发展民主与法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长远利益在重工业建设上,对粮食需求巨大,所以此时期毛泽东开始支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增加农民的税赋,降低农民在粮食问题上的自主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人口流动和户籍管理,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民主与法制,排除D项。主题二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史料实证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
20、误的原因史料在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解读史料反映出在十年探索过程中有两个发展趋向: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
21、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的正确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左”倾错误的日益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历史解释|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历史因素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主观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领导因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体制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过
22、分集中,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国际因素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以增强自身实力(二)家国情怀“大跃进”的影响史料一“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史料二“大跃进”的后果一言难尽。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这冒进的做法也造成了大量失误,许多新灌溉的土地出现了盐碱化现象,本来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大量人力则被白白
23、浪费。费正清传统与变迁解读上述史料都指出了“大跃进”运动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但史料一只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大跃进”的危害,而史料二则从环境角度分析了“大跃进”的危害,并且史料二还指出了“大跃进”的积极贡献,认为“大跃进”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历史解释|“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对自然环境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对国民经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对人们思想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
24、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对应训练2(2019届福建莆田二模)1961年,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农民提出把田地包给社员耕种,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做法()A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 B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C巩固了人民公社化体制 D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解析:选B根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可知这一做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排除A项;根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
25、”可知这一做法冲击了人民公社化体制,排除C项;“一五”计划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排除D项。主题三 现代中国的教育(一)史料实证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史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
26、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探究分析史料,指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所造成的缺失之处。提示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二)时空观念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目标史料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
27、,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究阅读史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说明。提示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说明: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
28、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应训练3(2019届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测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
29、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解析:选D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说明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故D项正确。|A组|1(2019年全国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
30、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解析:选D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2(2019年全国卷)如图是19
31、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解析:选D“1953年创作的年画”体现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内容,反映了随着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人们积极进行国家经济建设的自信和热情,故选D项;“年画”是风俗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A项;“1953年”社会主义尚未完全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3(2018年全国卷)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
32、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选D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正确。4(2018年全国卷)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选B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33、的任务,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5(2017年全国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
34、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选C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6(2016年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选A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
35、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7(2015年全国卷)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
36、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8(2015年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9(2019年海南卷)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
37、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解析:选B据材料“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可知农业、轻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可知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是所有制变化,排除A项;合作化运动是1953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排除D项。10(2019年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
38、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解析:选B“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B组|1(2019届广东汕头三模)当时,在苏联的援助下国
39、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军工44个,机械24个,冶金20个,化工7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能源工业52个,项目覆盖了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中国基本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可以推断,“当时”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再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这些重大项目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且范围广泛,所以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工业实力,有利于新中国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存在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现
40、象,排除A项;解放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事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并没有提到农业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所以无法看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否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排除D项。2(2019届福建厦门二模)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计算单位 计划 最终完成 比计划增长% 拖拉机 标准台 5 146 12 000 133.2 机耕面积 万亩 758 2 754 263.3 据上表可以推知()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解析:选
41、B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产量和机耕面积都比计划要增长若干倍,再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工业布局问题,排除A项;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C项;在“大跃进”时期,生产领域出现了冒进现象,排除D项。3(2019届广东汕尾二模)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
42、明()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B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C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D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解析:选D材料“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说明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故选D项;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是1965年,排除A项;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排除B项;中央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从1980年开始的,排除C项。4(2019届江苏南通一模)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 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解析:选C中国核爆炸成功表明中国
43、国防能力大大加强,故选C项;中国成功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排除A项;中国核爆炸成功是在美苏之后,排除B项;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排除D项。5(2019届辽宁沈阳三模)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解析:选B根据材料“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可知,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2001年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排除A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出台,排除C项;根据材料“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可知这一时期注重高等教育,但未涉及仿效苏联,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