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134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俗包罗

2、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乡土作家通过文学叙事,在文本中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既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意趣横生,又有助于挖掘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探寻民俗文化的当下价值。乡土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活化大体有三重路径。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

3、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但通过乡土作家的书写,就可能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通过这种审美趣味又产生了审美意味。这种意味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有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汪曾祺对民间把玩蛐蛐、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刘庆邦、毕飞宇笔下的民间传奇人物等。他们大多都没有拘泥于逻辑安排,而是根据不同民俗特性,彰显民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渗透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乡土民俗作为村民千百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上

4、的振兴,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如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楚王庄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如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遗存、古老的烹饪技巧等,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不仅如此,乡土作家也在思考,传统民俗文化的

5、深层价值在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上的重要作用。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的深度思考。民俗除了与个体情感产生直接关联外,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传统根性文化的凝聚和再现。如果说乡土民俗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大多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那么作家通过小说所展现出的中华文明精神则大多是自觉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背后,实际上都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民俗成为乡土作家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渠道。乡土小说民俗叙事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让民俗文化在民众的内在精神世界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摘选自田振华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材料二: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

6、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它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它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化现象,是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相对的。古今中外,没有哪一篇伟大作家的作品不带有个性。从中国的古代诗人李白、杜甫到外国的诗人作家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莫不如此。上层社会的文学越个性化(尽管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就越被认为有价值。民俗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婿四大传说,这些故事谁来讲、在哪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不是相同类型的故事,它们的母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造,又为民众所享用

7、和传播,因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当然,讲类型不等于否认变异,类型文化在结构上是一种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文化。类型性降低了民众识别、传习与操作这种文化的难度,提高了它在人脑中的信息贮量和在信息传递中的关联程度。变异是对于类型文化的适应性调整。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在文化史上的早期状态,但是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相适应的作用的。比起上层文化,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

8、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淘汰了其中的陈腐成分;也有些在今天的现代化目标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必将被改革。移风易俗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民俗文化的稳定形态,这是文化进步的自然法则。(摘选自钟敬文谈中国民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化社会使乡土民俗失去价值,无论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是文学家都应在活化乡土民俗方面贡献力量。B. 传统民俗文化固然有守旧、过时的特点,但在乡土作家的笔下,却能够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C.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9、,指让民间传统习俗在当下焕发活力,也指挖掘其中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文化自信。D. 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不会一成不变,它们必将随着社会进程而呈现种种变形或变质乃至消亡现象,最终被淘汰。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是评判乡土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B. 乡土作品中对乡土民俗进行产业转化的文学叙述,可能带来现实中的有益探索。C. 上层文化强调越个性化越有文学价值,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D. 稳定性和变革性对立统一,二者有机结合能使民俗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稳定形态。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的

10、一项是A. 沈从文在边城中记叙的端午节龙舟竞渡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小说的传播使这一传统在湘西地区得到更大的发扬和发展。B. 荷花淀着力于对白洋淀的风土人情和地域色彩的描绘,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追求也表达了孙犁对“真善美”的讴歌。C. 动漫作家根据“鲁班神工建楼”等黄鹤楼民间传说,制作出具有武汉文化特色的产品,在动漫民族化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和产业化。D. 赵德发在经山海中将地方传统曲目列入市级非遗目录,以海边民俗为基础创办海上高跷节目等,就有对传统民俗的改造及转化。4. 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民俗文化”下一个定义。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述思路。(二)现代文

11、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饺子陈振林太守一直想吃上一顿饺子。太守是北方人,北方人爱吃饺子。他来到南方,上任太守已经六年了。他常常想起饺子,也是想起他的家乡了。他做不了“护鱼堪脍”的张季鹰,他只是想吃上一顿自己想要的饺子。他家中的厨子是南方人,做不了饺子。他一直盼着家中能有个北方来的厨子。这不,管家前日在集市里,就遇着一个找事儿做的厨子,一问,是北方人。管家喜出望外,连忙将新厨子迎回了家中。太守忙完公务,回到府中,正坐在堂上喝着茶,见了新来的厨子,也有些激动。厨子是个四十上下的男子,着一袭长衫,装束整齐,头发包在他的青色小帽里,让人觉得清爽干净。太守放下手中的茶杯

12、,轻声问道:“先生贵姓?”“免贵姓赵,老爷。”厨子小声回答。“可做过饺子?”“做过,老爷。”厨子照样细声。太守拾了拾下巴的长须,点了点头。管家将赵厨带到了厨房。第二日,太守到厨房看过赵厨,见到了他在厨房做事的样儿。赵厨正在切一盘子葱丝。只见他每取一段葱叶,先会细心地洗净,然后将葱叶从头到尾轻轻压一下,将葱叶压扁。接着,把压扁的葱叶平放在案板上,用刀尖慢慢划成细长的葱丝。那葱丝细长的样子,正如那绣花针样大小。一会儿,他又会采用另一种样式,将压扁的葱叶从头到尾卷起来,卷好压在案板上,然后和切土豆丝一样,把葱卷切成细细的丝。这葱丝,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葱泥了。最后,他将切好的葱丝泡在清水里,过一会儿,

13、那细小的葱丝就会自然拉伸,显现出卷曲的样儿。太守在心中赞叹不已。这葱丝,不用说合着其它食材做成饺子馅,就说只是用来配菜、调味那也算是极夺目的了。太守爱吃葱,就问赵厨:“赵厨啊你说说,这葱吃了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呢?”赵厨仍旧只是忙着手中的活儿,说:“这葱,味辛,性平,无毒。若煮汤,可治风寒的寒热,消除中风后面部和眼睛浮肿。常常食用,可调五脏,眼清目明,肌肤润泽,精力充沛。若煨烂研碎,可慢敷外伤化脓。若加盐研成细末,敷在被毒蛇、毒虫咬伤部位或箭伤的部位,亦有除毒作用。另有散瘀血、止流血之妙用。”一下子赵厨像背书一般,说出了葱的如许作用。太守其实是知道这些用处的,他没想到,这赵厨也知晓得如此详尽。可是

14、几日过去,太守仍然不见自己想吃的饺子。他叫来管家,问是否买来饺子馅的食材。管家有些冤屈,说:“饺子食材,早早购得。”“那这个赵厨他为什么还不做上一回饺子呢?”太守不解。太守有些生气,发了脾气。管家就跑到厨房,找到赵厨,让赵厨做饺子。赵厨也不言语,当晚,就做成了饺子,端到了太守的面前。太守净手,端坐,执箸,他将饺子缓缓放进了自己的嘴里。才吃了一半,他的眉头拧住了。这饺子的皮太厚,这猪肉饺馅是生一半熟一半。太守放下碗筷,让管家叫来了赵厨。“赵厨,你真的是做过饺子的么?”太守的声音有些大。“是的,老爷。”赵厨说,声音照样低低的。“你知道饺子面皮怎么做的?”管家问。“和面有讲究,可以在水中加点少量食盐

15、,饺子皮不容易破,还更有味道。所和之面,若太硬则包饺封口之时捏不紧,若太软则包饺之时随时走形。擀饺子皮,不管是厚如铜币还是薄似纸张,定要擀得薄厚均匀,方能不破。”赵厨回答。“那你知晓饺子馅怎么做么?”太守问。赵厨的话就更多了:“这饺子馅就多着了,应该不下于三十六种,常见的有素菜馅、猪肉馅、牛肉馅、鱼肉馅、素三鲜馅、猪肉芹菜什锦馅,那珍贵一些的有鸡肉冬笋馅、鱼肉韭黄馅、香菜饺子馅、西瓜皮饺子馅、香茄鸡蛋馅、韭菜虾仁馅,还有海鲜馅。就说这最常见的猪肉馅,要将五花肉制成泥,放入少许的酱、酒、盐、香油,再加上切得细细的葱丝和姜泥。均匀搅拌,在搅拌时要往肉馅里加少许水,继续搅,搅至肉馅有弹性,再加水,再

16、搅。这样做出来的馅才好吃。”“可,你做出的猪肉馅饺子好吃么?”太守反问。“老爷,在原先的府里我确实是做饺子的,可是,我们那时做饺子的厨子共分十八班,足有三百余人。我的这一班有五个人,我们五个人只是专门切葱丝的。”赵厨站直了身子,说。太守恍然大悟,小声地问:“赵厨原先在哪家府上?”“我在京城,太师府上。”赵厨回答。太守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美味饺子是吃不成了。他也知道,京城的太师,姓蔡。(选自短篇小说2020年10月,有删改)【注】张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铲鱼脍,遂弃官南归。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新厨子受

17、到欢迎,主要因为他是北方人,应该会包饺子;而他清爽干净的装束,也给人以好感。B. 太守亲自到厨房看望赵厨,是出于对家乡饺子的热切期盼,而看他做事、与他交流后,对其厨艺越发赞赏。C. 赵厨熟知饺子皮、馅的做法,却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因而做不出美味饺子,这也是他迟迟没有动手的原因。D. 小说结尾处太守叹气,一方面是为吃不到美味饺子而失望,另一方面是对赵厨来自京城蔡太师府感到不满。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引张季鹰的典故,是为了反衬太守以饺子慰思乡之情的清苦,为下文招厨子做铺垫。B. “赵厨像背书一般”,运用比喻,形象写出赵厨对葱作用的熟知,与下文形成对比。C. 小说

18、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赵厨语言或简短或铺叙,从不同侧面体现其形象特征。D. 小说以饺子为线索,设置想饺子、吃饺子、说饺子等情节,旨在讽刺赵厨的纸上谈兵。8. 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太守净手,端坐,执箸,他将饺子缓缓放进了自己的嘴里。(2)赵厨站直了身子,说。9. 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是如何让“意料之外”成为“情理之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良弼,字辅之,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授赵州。世祖在潜簿,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邢久不得善

19、吏,且当要冲,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簿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闻宪宗崩 ,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言皆有征。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良弼先行,谋诸断事官八春,曰:“今浑都海日夜思北归,纽璘迁延不即行,当先遣使奉上旨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还京兆。”八春从其议。纽璘果移营将入泾,刘太平将趋六盘,闻命乃止。后浑都海果

20、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决议,刘黑马二宣抚决议,执浑都海之党元帅诛之。升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证。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释。初挺荐王文统可大用。后平李擅乱,得文统与擅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良弼言:“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

21、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帝从之。二十三年卒,追封韩国公,谥文正。(选自元史赵良弼传,有删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B.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C.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D.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崩,

22、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为崩。B. 庚申,与上文“己未”均为干支纪年法。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C.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后来代指国家。D. 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良弼富有才干。在世祖即位前他就得到召见,应答称意;世祖北还时他陈奏应办的政务,件件都有依据。B. 赵良弼洞察时局。他曾多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提醒世祖形势紧迫,不能有丝毫犹豫,获得世祖赞许。C. 赵良弼行事果敢。他为陕西、四川宣抚司

23、参议时果断施策,并在浑都海反叛朝廷时,逮捕并处死其党羽。D. 赵良弼坚持正义。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商挺图谋不轨,良弼誓死不妄言,却未能消除世祖疑心。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籀邸。(2)后平李壇乱,得文统与壇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14. 赵良弼不赞同世祖征讨日本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咏怀(其六)阮籍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注】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

24、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先写邵平所种之瓜及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连缀成片。B. “五色曜朝日”有双关意,既指瓜有五色,也喻指萧何煊赫一时的情形。C. “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D. 全诗以邵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16. 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25、部分。(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_,_”句阐明了“文”与“质”过犹不及的辩证关系。(2)王维山居秋暝中“_,_”两句,描绘了浣衣女劳动归来的场景,展现出一派美好幸福的生活图景。(3)在登泰山记中,姚鼐借景说理,表明只要敢于开拓、不怕艰辛终将看到“_,_”的雪山晚晴之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 ),博人眼球。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 )。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正如

26、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追名逐利,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 (15字以内)。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因此, (10字以内),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 )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

27、技艺。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欺世盗名 要求 因为B. 欺世盗名 欲求 否则C. 沽名钓誉 欲求 否则D. 沽名钓誉 要求 因为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也许因这一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B. 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C. 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D. 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20.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

28、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当务之急是疫情防控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谣言的传播与产生,与价值认知错位、心理焦虑恐慌有关。因此,基于大数据对全国或地区不同层次的舆论,可精准把握疫情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问题,甚至谣言问题,继而邀请学者专家以新闻发布会、视频讲座等组织心理专家通过网络在线的形式进行精准性心理辅导和疏导,以堵塞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22. 下面材料来自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请依据图示内容作出结论,并向你的同学提出相应建议。每处不超过20字。结论:建议: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9、。楚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璞,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他是行骗,砍掉了他的右脚。后来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流出了血。文王派人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史记中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1)给卞和或厉(武)王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

30、法,或提出规劝、建议。(2)写一篇读后感,参加学校举行的“故事今读”座谈会。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民俗文化,简要地说,

31、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俗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乡土作家通过文学叙事,在文本中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既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意趣横生,又

32、有助于挖掘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探寻民俗文化的当下价值。乡土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活化大体有三重路径。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但通过乡土作家的书写,就可能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通过这种审美趣味又产生了审美意味。这种意味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有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汪曾祺对民间把玩蛐蛐、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刘庆邦、毕飞宇笔下的民间传奇人物等。他们大多都没有拘泥于逻辑安排,而是根据不同民俗特性,彰显民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渗透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

33、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乡土民俗作为村民千百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上的振兴,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如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楚王庄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如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遗存、古老的烹饪技巧等,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

34、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不仅如此,乡土作家也在思考,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价值在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上的重要作用。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的深度思考。民俗除了与个体情感产生直接关联外,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传统根性文化的凝聚和再现。如果说乡土民俗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大多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那么作家通过小说所展现出的中华文明精神则大多是自觉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背后,实际上都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民俗成为乡土作家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渠道。乡土小说民俗叙事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让民

35、俗文化在民众的内在精神世界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摘选自田振华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材料二: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它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它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化现象,是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相对的。古今中外,没有哪一篇伟大作家的作品不带有个性。从中国的古代诗人李白、杜甫到外国的诗人作家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莫不如此。上层社会的文学越个性化(尽管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就越被认为有价值。民俗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婿四大传说,这些故事谁来讲、在哪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

36、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不是相同类型的故事,它们的母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造,又为民众所享用和传播,因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当然,讲类型不等于否认变异,类型文化在结构上是一种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文化。类型性降低了民众识别、传习与操作这种文化的难度,提高了它在人脑中的信息贮量和在信息传递中的关联程度。变异是对于类型文化的适应性调整。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在文化史上的早期状态,但是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相适应的作用的。比起上层文化,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

37、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淘汰了其中的陈腐成分;也有些在今天的现代化目标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必将被改革。移风易俗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民俗文化的稳定形态,这是文化进步的自然法则。(摘选自钟敬文谈中国民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化社会使乡土民俗失去价值,无论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是文学家都应在活化乡土民俗方面贡

38、献力量。B. 传统民俗文化固然有守旧、过时特点,但在乡土作家的笔下,却能够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C.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指让民间传统习俗在当下焕发活力,也指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文化自信。D. 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不会一成不变,它们必将随着社会进程而呈现种种变形或变质乃至消亡现象,最终被淘汰。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是评判乡土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B. 乡土作品中对乡土民俗进行产业转化的文学叙述,可能带来现实中的有益探索。C. 上层文化强调越个性化越有文学价值,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D. 稳定性

39、和变革性对立统一,二者有机结合能使民俗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稳定形态。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的一项是A. 沈从文在边城中记叙端午节龙舟竞渡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小说的传播使这一传统在湘西地区得到更大的发扬和发展。B. 荷花淀着力于对白洋淀的风土人情和地域色彩的描绘,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追求也表达了孙犁对“真善美”的讴歌。C. 动漫作家根据“鲁班神工建楼”等黄鹤楼民间传说,制作出具有武汉文化特色的产品,在动漫民族化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和产业化。D. 赵德发在经山海中将地方传统曲目列入市级非遗目录,以海边民俗为基础创办海上高跷节目等,就有对传统民俗的改造

40、及转化。4. 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民俗文化”下一个定义。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述思路。【答案】1. C 2. C 3. B 4. 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涵盖了民众现实和精神生活全方面的、在内容和形式 上极具相似性、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性与变革性的各种习俗风尚的总称。 5. 首先提出论题,阐释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是什么;然后将其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作对比,突出论述民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的表现及缘由;接着补充论述类型性不等于否认变异;最后总结类型性特征的积极性作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失去价值”曲解文意,原文的表

41、述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乡土民俗渐行渐远不等于说“失去价值”。B.“固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能够”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说明在乡土作家的笔下,传统民俗文化并非一定能够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D.“必将最终被淘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

42、系的变革性特点”,可见产生“变革性”不等于“被淘汰”。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民俗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并未说民俗文化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B.体现的是作者思想对作品影响,不是“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材料一中,“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说明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习俗风尚的总称。“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

43、神生活息息相关”说明民俗文化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关。“民俗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承接上句,说明民俗文化涵盖了民众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方面。材料二中,“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说明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 上具有相似性。“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说明名俗文化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性与变革性。最后将这些特点以判断句的形式加以整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44、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逻辑论证的方法,首先提出论题“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阐释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是什么。接着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的特征作对比,并结合举例“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婿四大传说,这些故事谁来讲、在哪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不是相同类型的故事,它们的母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突出论述了民俗文化类型化特征的表现。同时“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造,又为民众所享用和传播,因

45、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等内容也指出了民俗文化类型化特征的缘由。之后指出类型性不等于否认变异,对论题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论述。最后总结类型性特征的积极性作用: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在文化史上的早期状态,但是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相适应的作用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饺子陈振林太守一直想吃上一顿饺子。太守是北方人,北方人爱吃饺子。他来到南方,上任太守已经六年了。他常常想起饺子,也是想起他的家乡了。他做不了“护鱼堪脍”的张季鹰,他只是想吃上一顿自己想要的饺子。他家中的厨子是南方人,做不了饺子。他一直盼着家中能有个北方

46、来的厨子。这不,管家前日在集市里,就遇着一个找事儿做的厨子,一问,是北方人。管家喜出望外,连忙将新厨子迎回了家中。太守忙完公务,回到府中,正坐在堂上喝着茶,见了新来的厨子,也有些激动。厨子是个四十上下的男子,着一袭长衫,装束整齐,头发包在他的青色小帽里,让人觉得清爽干净。太守放下手中的茶杯,轻声问道:“先生贵姓?”“免贵姓赵,老爷。”厨子小声回答。“可做过饺子?”“做过,老爷。”厨子照样细声。太守拾了拾下巴的长须,点了点头。管家将赵厨带到了厨房。第二日,太守到厨房看过赵厨,见到了他在厨房做事的样儿。赵厨正在切一盘子葱丝。只见他每取一段葱叶,先会细心地洗净,然后将葱叶从头到尾轻轻压一下,将葱叶压

47、扁。接着,把压扁的葱叶平放在案板上,用刀尖慢慢划成细长的葱丝。那葱丝细长的样子,正如那绣花针样大小。一会儿,他又会采用另一种样式,将压扁的葱叶从头到尾卷起来,卷好压在案板上,然后和切土豆丝一样,把葱卷切成细细的丝。这葱丝,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葱泥了。最后,他将切好的葱丝泡在清水里,过一会儿,那细小的葱丝就会自然拉伸,显现出卷曲的样儿。太守在心中赞叹不已。这葱丝,不用说合着其它食材做成饺子馅,就说只是用来配菜、调味那也算是极夺目的了。太守爱吃葱,就问赵厨:“赵厨啊你说说,这葱吃了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呢?”赵厨仍旧只是忙着手中的活儿,说:“这葱,味辛,性平,无毒。若煮汤,可治风寒的寒热,消除中风后面部和

48、眼睛浮肿。常常食用,可调五脏,眼清目明,肌肤润泽,精力充沛。若煨烂研碎,可慢敷外伤化脓。若加盐研成细末,敷在被毒蛇、毒虫咬伤部位或箭伤的部位,亦有除毒作用。另有散瘀血、止流血之妙用。”一下子赵厨像背书一般,说出了葱的如许作用。太守其实是知道这些用处的,他没想到,这赵厨也知晓得如此详尽。可是几日过去,太守仍然不见自己想吃的饺子。他叫来管家,问是否买来饺子馅的食材。管家有些冤屈,说:“饺子食材,早早购得。”“那这个赵厨他为什么还不做上一回饺子呢?”太守不解。太守有些生气,发了脾气。管家就跑到厨房,找到赵厨,让赵厨做饺子。赵厨也不言语,当晚,就做成了饺子,端到了太守的面前。太守净手,端坐,执箸,他将

49、饺子缓缓放进了自己的嘴里。才吃了一半,他的眉头拧住了。这饺子的皮太厚,这猪肉饺馅是生一半熟一半。太守放下碗筷,让管家叫来了赵厨。“赵厨,你真的是做过饺子的么?”太守的声音有些大。“是的,老爷。”赵厨说,声音照样低低的。“你知道饺子面皮怎么做的?”管家问。“和面有讲究,可以在水中加点少量食盐,饺子皮不容易破,还更有味道。所和之面,若太硬则包饺封口之时捏不紧,若太软则包饺之时随时走形。擀饺子皮,不管是厚如铜币还是薄似纸张,定要擀得薄厚均匀,方能不破。”赵厨回答。“那你知晓饺子馅怎么做么?”太守问。赵厨的话就更多了:“这饺子馅就多着了,应该不下于三十六种,常见的有素菜馅、猪肉馅、牛肉馅、鱼肉馅、素三

50、鲜馅、猪肉芹菜什锦馅,那珍贵一些的有鸡肉冬笋馅、鱼肉韭黄馅、香菜饺子馅、西瓜皮饺子馅、香茄鸡蛋馅、韭菜虾仁馅,还有海鲜馅。就说这最常见的猪肉馅,要将五花肉制成泥,放入少许的酱、酒、盐、香油,再加上切得细细的葱丝和姜泥。均匀搅拌,在搅拌时要往肉馅里加少许水,继续搅,搅至肉馅有弹性,再加水,再搅。这样做出来的馅才好吃。”“可,你做出的猪肉馅饺子好吃么?”太守反问。“老爷,在原先的府里我确实是做饺子的,可是,我们那时做饺子的厨子共分十八班,足有三百余人。我的这一班有五个人,我们五个人只是专门切葱丝的。”赵厨站直了身子,说。太守恍然大悟,小声地问:“赵厨原先在哪家府上?”“我在京城,太师府上。”赵厨回

51、答。太守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美味饺子是吃不成了。他也知道,京城的太师,姓蔡。(选自短篇小说2020年10月,有删改)【注】张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铲鱼脍,遂弃官南归。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新厨子受到欢迎,主要因为他是北方人,应该会包饺子;而他清爽干净的装束,也给人以好感。B. 太守亲自到厨房看望赵厨,是出于对家乡饺子的热切期盼,而看他做事、与他交流后,对其厨艺越发赞赏。C. 赵厨熟知饺子皮、馅的做法,却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因而做不出美味饺子,这也是他迟迟没有动手的原因。D. 小说结尾处太守叹气,一方面是

52、为吃不到美味饺子而失望,另一方面是对赵厨来自京城蔡太师府感到不满。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引张季鹰的典故,是为了反衬太守以饺子慰思乡之情的清苦,为下文招厨子做铺垫。B. “赵厨像背书一般”,运用比喻,形象写出赵厨对葱作用的熟知,与下文形成对比。C.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赵厨的语言或简短或铺叙,从不同侧面体现其形象特征。D. 小说以饺子为线索,设置想饺子、吃饺子、说饺子等情节,旨在讽刺赵厨的纸上谈兵。8. 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太守净手,端坐,执箸,他将饺子缓缓放进了自己的嘴里。(2)赵厨站直了身子,说。9. 小说的结尾既在意

53、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是如何让“意料之外”成为“情理之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 D 7. C 8. (1)通过“净”“端”“执”等一组带有文言色彩的动词,将太守动作庄重化,体现他 吃饺子时的隆重之态和内心期待。(2)与前文的“小声”“细声”等所体现的温顺(怯意)形成对比,“站直身子”表现 了赵厨对曾经供职于权贵的得意之态。 9. 意料之外是指没想到赵厨来自京城太师府,只负责包饺子的其中一个程序。小说运用暗示和伏笔的手法使意料之外成为情理之中。赵厨装扮干净、说话小声等细节 描写暗示了其知礼懂礼、来历不凡。开头只说赵厨来自北方,模糊其具体身份; 切葱技巧精湛,熟知葱的用处、饺子

54、皮馅的做法等情节,都为他来自太师府包不出美味饺 子的结局埋下伏笔。【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对赵厨来自京城蔡太师府感到不满”错。小说结尾赵厨介绍,他原先在京城太师府光饺子的厨子就有八班,足有三百余人,而包括赵厨在内光切葱丝就有五人时,太守叹气了。可见,太守叹气并非对赵厨身份的不满,而是对蔡太师奢侈无度的无奈和叹息。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A“清苦”有误。引张季鹰的典故,是为了表明太守不会因为想吃家乡的饺子就辞官回家。并没有反衬太守以饺子慰思乡之情的清苦。B“比喻”有误。“赵厨像背书一般”不是比喻句,是把赵厨说葱丝

55、的作用和背书比较,写出赵厨对葱作用的熟知。D“讽刺赵厨的纸上谈兵”是对文本主旨理解有误。小说写想饺子、吃饺子、说饺子等情节,旨在赞美有些官员的清廉自守,讽刺有些官员奢侈无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能力。第(1)题是“太守净手,端坐,执箸,他将饺子缓缓放进了自己的嘴里。”这句话是对太守这一人物的动作描写,“净”“端”“执”等一组带有文言色彩的动词,表明太守吃饺子前的动作非常庄重,“缓缓放进”体现了他吃饺子时的隆重之态和内心期待。第(2)句是“赵厨站直了身子,说。”这句话是对赵厨这一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站直了身子”是修饰“说”的状态的,是对赵厨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56、结合前句“老爷,在原先的府里我确实是做饺子的,可是,我们那时做饺子的厨子共分十八班,足有三百余人。我的这一班有五个人,我们五个人只是专门切葱丝的”分析,赵厨此时“站直身子”“说”,表明赵厨说到曾供职京城太师府的硬气十足和炫耀。这样的说话申请和态度与前文“厨子小声回答”“厨子照样细声”“声音照样低低的”中的“小声”“细声”“低低”等所体现的温顺形成对比,表现了赵厨对自己曾经供职于权贵的得意之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的能力。分析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这两个方面。(1)小说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老爷,在原先的府里我确实是做饺子的,可是,我们那时做饺

57、子的厨子共分十八班,足有三百余人。我的这一班有五个人,我们五个人只是专门切葱丝的。赵厨站直了身子,说”“我在京城,太师府上。赵厨回答”分析,赵厨来自京城太师府,只负责包饺子的其中一个切葱丝这个小程序,并不会包饺子,这真是让人感到意料之外。(2)小说运用暗示和伏笔的手法使意料之外成为情理之中。开头“”,只说赵厨来自北方,模糊其具体身份;“厨子是个四十上下的男子,着一袭长衫,装束整齐,头发包在他的青色小帽里,让人觉得清爽干净”“厨子小声回答”“厨子照样细声”“声音照样低低的”分析,从赵厨装扮的清爽、干净,说话时、小声细声、低声等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知礼懂礼、来历不凡。“赵厨正在切一盘子葱丝。只见他每

58、取一段葱叶,先会细心地洗净,然后将葱叶从头到尾轻轻压一下,将葱叶压扁。接着,把压扁的葱叶平放在案板上,用刀尖慢慢划成细长的葱丝。那葱丝细长的样子,正如那绣花针样大小。一会儿,他又会采用另一种样式,将压扁的葱叶从头到尾卷起来,卷好压在案板上,然后和切土豆丝一样,把葱卷切成细细的丝。这葱丝,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葱泥了。最后,他将切好的葱丝泡在清水里,过一会儿,那细小的葱丝就会自然拉伸,显现出卷曲的样儿”“和面有讲究,可以在水中加点少量食盐,饺子皮不容易破,还更有味道。所和之面,若太硬则包饺封口之时捏不紧,若太软则包饺之时随时走形。擀饺子皮,不管是厚如铜币还是薄似纸张,定要擀得薄厚均匀,方能不破。赵厨

59、回答”“赵厨的话就更多了:这饺子馅就多着了,应该不下于三十六种,常见的有素菜馅、猪肉馅、牛肉馅、鱼肉馅、素三鲜馅、猪肉芹菜什锦馅,那珍贵一些的有鸡肉冬笋馅、鱼肉韭黄馅、香菜饺子馅、西瓜皮饺子馅、香茄鸡蛋馅、韭菜虾仁馅,还有海鲜馅。就说这最常见的猪肉馅,要将五花肉制成泥,放入少许的酱、酒、盐、香油,再加上切得细细的葱丝和姜泥。均匀搅拌,在搅拌时要往肉馅里加少许水,继续搅,搅至肉馅有弹性,再加水,再搅。这样做出来的馅才好吃”分析,总之,赵厨切葱技巧精湛,他熟知葱的用处,也了解饺子皮馅的做法等情节,都为他来自太师府包不出美味饺 子的结局埋下伏笔。当太守吃他包的饺子时,感觉“这饺子的皮太厚,这猪肉饺馅

60、是生一半熟一半”,叫赵厨来译文,得知赵厨原是京城太师府中的以为厨子,但是这位来自太师府的赵厨之负责切葱丝,包不出美味的饺子,这样的结局真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良弼,字辅之,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授赵州。世祖在潜簿,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邢久不得善吏,且当要冲,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簿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闻宪宗崩 ,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言皆有

61、征。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良弼先行,谋诸断事官八春,曰:“今浑都海日夜思北归,纽璘迁延不即行,当先遣使奉上旨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还京兆。”八春从其议。纽璘果移营将入泾,刘太平将趋六盘,闻命乃止。后浑都海果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决议,刘黑马二宣抚决议,执浑都海之党元帅诛之。升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证。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无是心,

62、愿剖臣心以明之。”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释。初挺荐王文统可大用。后平李擅乱,得文统与擅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良弼言:“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帝从之。二十三年卒,追封韩国公,谥文正。(选自元史赵良弼传,有删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执桴鼓率先

63、/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B.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C.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D.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为崩。B. 庚申,与上文“己未”均为干支纪年法。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C.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后来代指国家。D. 谥,即谥号

64、,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良弼富有才干。在世祖即位前他就得到召见,应答称意;世祖北还时他陈奏应办的政务,件件都有依据。B. 赵良弼洞察时局。他曾多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提醒世祖形势紧迫,不能有丝毫犹豫,获得世祖赞许。C. 赵良弼行事果敢。他为陕西、四川宣抚司参议时果断施策,并在浑都海反叛朝廷时,逮捕并处死其党羽。D. 赵良弼坚持正义。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商挺图谋不轨,良弼誓死不妄言,却未能消除世祖疑心。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籀邸。

65、(2)后平李壇乱,得文统与壇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14. 赵良弼不赞同世祖征讨日本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良弼规划有方法,事情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2)后来平定李瑁叛乱,(皇帝)得到王文统与李蹭来往(暗中勾结)的书信,更加怀疑这二人有二心,严厉谴责良弼,甚至要割他的舌头。 14. 日本人勇猛好杀,不知礼仪,不能役使;其地多山水,不适合种植五谷桑麻,无利可获;水军渡海,海风不可预测,风险太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桴鼓”是“执”的宾语,应在“椁鼓”后断句,排除AC。“禁焚庐舍

66、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是并列谓语,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错误,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未能消除世祖疑心”错,原文的表述是“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意思是“良弼誓死也不妄加评说,世祖的疑心才消除”。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区画,规划;或,有时;掣制,受到牵制。(2)平,平定;书,信;切责,严厉谴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

67、的能力。依据“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可概括为:日本人勇猛好杀,不知礼仪,不能役使。依据“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可概括为:其地多山水,不适合种植五谷桑麻,无利可获。依据“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可概括为:水军渡海,海风不可预测,风险太大。参考译文: 赵良弼,字辅之,足智多谋,起初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在赵州教授。世祖即位前就召见过他,应对符合上意。正值设立邢州安抚司,升良弼为幕长。邢州很久没有贤能的官吏,并且处在交通要道之地,来往使臣很多,很多百姓逃亡离开。良弼规划有方法.事情

68、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经过一年,去王府往返共六次,请示的事情没有不被允许的。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赵良弼参议元帅府事。他亲自指挥战斗,五战五捷;禁止士卒焚烧百姓房屋、杀害降民。凡到一处便宣布朝廷恩德,人民全部安居无事。听到宪宗驾崩,世祖北还京师,良弼陈奏当前应办政务十二事,件件都有依据。庚申年,良弼总共五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说:“现如今朝廷内外都希望大王您早日登基即位,来安定天下,时事形势像这样,怎么能够容许犹豫不决呢,关系到国家安危,形势紧迫。”世祖很赞许他。世祖即位后,设立陕西四川宣抚司,让廉希宪、商挺担任正副宣抚使,赵良弼担任参议。良弼先去赴任,与断事官八春商议,提出:“今浑都海

69、日夜意图北归,纽璘拖延不立即起程,当先派遣使臣奉朝廷圣旨敦促纽璘入朝,让刘太平速回京兆。”八春听从了他的建议。纽璘果然要率军入泾阳,刘太平准备前往六盘,听到皇命后才停止行动。后来浑都海果然 反叛朝廷,引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使决议,逮捕浑都海的党羽元帅并处死。升良弼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因私人恩怨而诬告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图谋不轨的九条罪状,让赵良弼来作证。世祖召问良弼,良弼含泪回答说:“二臣忠良,保证他们无异心,臣愿把心挖出来证明。”世祖的怀疑并未因此消除。当初商挺推荐王文统可以重用。后来平定李瓊叛乱。(皇帝)得到王文统与李壇来往(暗中勾结)的书信。更加怀疑这二人有二心。严厉谴责

70、良弼,甚至要割他的舌头。良弼誓死也不妄加评说,世祖的疑心才消除,费寅终因谋反而被诛。后来世祖准备征讨日本,多次征询良弼的意见,良弼说:“臣居日本一年多,见其民俗勇猛好杀,不知道有父子间的亲情、上下级的礼仪。其地多山水,没有五谷柔麻之利,得到那里的人不能役使,得到那里的土地也无利可获。何况水军渡海,海风无定期,祸害不可预测。若征讨,就是所说的以有用的民力填充无穷的大洞,臣以为不征讨的好。”世祖同意。二十三年去世,追封韩国公,谥号“文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咏怀(其六)阮籍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

71、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注】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先写邵平所种之瓜及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连缀成片。B. “五色曜朝日”有双关意,既指瓜有五色,也喻指萧何煊赫一时的情形。C. “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D. 全诗以邵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16. 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

72、。【答案】15. D 16. 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或对平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异:阮诗中,诗人希望以平民之身安享天年,表达出对官宦生涯的忧惧。陶诗中,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表达出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追慕古人之情”错。此诗则正是以邵平、萧何的对比论证人生的大道理:邵平以布衣平民之身得以安享天年,萧何虽宠禄有加,却犹如膏火自煎,所以宠禄不足赖。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古诗比较阅读题,要求考生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1)首先分析两首

73、诗在思想情感方面相同点阮诗前四句咏邵平事。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厌倦官场,安于田园诗生活。诗人用的典故,意在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羡慕之情。最后的“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更是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平民生活的向往之情。陶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中间部分描写辞官归隐后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的回归田园后的欣喜之情。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74、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综上分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或对平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2)首先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情感方面的不同点阮诗,“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句,是说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膏火”句是“多财”句的比喻,犹言多财的患害犹如膏火的自煎。这是咏萧何。“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诗人希望以平民之身安享天年,表达出对官宦生涯的忧惧。陶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意为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

7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平常景物给生活带来无穷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归隐后喜悦之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自己在虚静的居所里悠闲地生活,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的闲适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_,_”句阐明了“文”与“质”过犹不及的辩证关系。(2)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两句,描绘了浣衣女劳动归来的场景,展现出一派美好幸福的生活图景。(3)在登泰山记中,姚鼐借景说理,表明只要敢于开拓、不怕艰辛终将看到“_,_”的雪山晚晴之美。【答案】 (1). 质胜文则野 (2). 文胜质则史 (3).

76、 竹喧归浣女 (4). 莲动下渔舟 (5). 苍山负雪 (6). 明烛天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注意“喧”“浣”“莲”“渔”“苍”等字的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 ),博人眼球。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 )。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

77、只是追名逐利,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 (15字以内)。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因此, (10字以内),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 )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欺世盗名 要求 因为B. 欺世盗名

78、欲求 否则C. 沽名钓誉 欲求 否则D. 沽名钓誉 要求 因为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也许因为这一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B. 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C. 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D. 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20.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答案】18. C 19. A 20. 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写作带来名声【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79、第一空,欺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沽名钓誉: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以谋取好的名声和荣誉。“趁热跟进”是手段,应选“沽名钓誉”第二空,要求:1.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2.所提出的具体愿望或条件。欲求:欲望,要求,更侧重于精神的追求。依据“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可知,这里所填内容应与之对应,与“身体”相对应的就该是“内心、精神”,应选“欲求”。第三空,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否则:如果不这样。后文说的是“不这样”的危害,应选“否则”。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段中引号与A项均为特定称谓。B.表强调。C.特殊含义。D.直接引用。故选A。【20题详解】本

80、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而”表转折,所以所填内容应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对,再结合“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这里可填: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第二空,依据后文“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可知,这里是说“名声”与“写作”的关系,可填:写作带来名声。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当务之急是疫情防控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谣言的传播与产生,与价值认知错位、心理焦虑恐慌有关。因此,基于大数据对全国或地区不同层次的舆论,可精准把握疫情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问题,甚至谣言问题,继而邀请学者专

81、家以新闻发布会、视频讲座等组织心理专家通过网络在线的形式进行精准性心理辅导和疏导,以堵塞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答案】修改为:疫情防控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或“疫情防控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修改为: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修改为:基于大数据对全国或地区不同层次的舆论进行分析修改为:以清除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句,“当务之急是疫情防控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句式杂糅,应改为“疫情防控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或“疫情防控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已是当务之急”。(2)句中的“谣言的传播与产生”语序不当,应改为

82、“谣言的产生与传播”。(3)句,“基于大数据对全国或地区不同层次的舆论”成分残缺,应在“舆论”的后面加上“进行分析”。(4)句,“以堵塞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搭配不当,应把“堵塞”改为“清除”。22. 下面材料来自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请依据图示内容作出结论,并向你的同学提出相应建议。每处不超过20字。结论:建议:【答案】结论:我国成年居民的身高和体重有所增加。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上升建议:营养均衡(合理饮食),保持正常体重,预防慢性病。【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一展示了2015年与2016年18至44岁男女身高、体重的具体数据。我国规定,

83、18岁已为成年人,通过比较可知,无论男女,我国身高还是体重,成年居民的身高和体重有所增加。图一展示了2015年与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的比较,比较可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6到17岁的人超重肥胖率均为上升趋势。两幅图中,身高增加值得肯定,但体重的增加和超重肥胖率的上升则值得人们注意。本材料来自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所以考生在提建议时应兼顾“营养”与“慢性病”,可以概括为:营养均衡,保持正常体重,预防慢性病。此外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楚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璞,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

84、为卞和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他是行骗,砍掉了他的右脚。后来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流出了血。文王派人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史记中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1)给卞和或厉(武)王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或提出规劝、建议。(2)写一篇读后感,参加学校举行的“故事今读”座谈会。要求:结合

85、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忠诚也无价楚国和氏璧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对这块璞玉的好奇心,该是多么无价的宝贝能够驱使卞和一而再再而三地献王,并为此而失去了双脚,还为此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流出了血,再次令人诧异的是“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而今读来,价值连城的与其说是这块璞玉毋宁说是卞和其名,世代传诵名垂千古的与其说是卞和毋宁说是“忠贞”二字。无论人生坎坷如何总要真心面对,靠着坚定不拔的毅力,凭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潇洒的走过人生坎坷之路。万里寻梦只为一“

86、忠”字,苦等誓言只为一“贞”字。正因为有“忠贞”二字,人生才得以有无悔的执着,奉献的是一颗宝玉,更是卞氏的亦可赤胆忠心啊。由故事到人生才是读的目的,由故事得感受才是提升,于是重读经典,由无价和氏璧我想到了大义凛然忠贞不屈的他们。江水边,刑场上,一位诗人用满腔热情搅浊了江水,一位“俘虏”用浩然之气抒写了不屈。一位党员用美丽与鲜血诠释了坚守。他们,用爱国情镌刻了忠诚无价。一个民族若坚强不屈,他们的忠诚将会为无价之宝,令世界惊叹。朝廷上,一位忠臣苦苦哀求皇帝,希望皇帝能再三考虑,但小人的谗言和尽情的享乐,使这位忠臣被放逐了。他流着泪,饮着酒,唱着诗。甘甜的酒,流到肚里却成了酸楚的苦水。漫步在汩罗江边

87、,听到将有国难时,他悲愤,他愁苦,他无奈。饮罢一盏酒,唱罢一首诗,他抱石跃入江中,只留给世人华丽而凄惨的诗篇,只在史册上留下他的大名屈原。一个民族若坚强不屈,他们的忠诚将会成为无价之宝,令世界惊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零丁洋上,这个“俘虏”豪不拒死。纵使敌人把名利挂在他鞋边,他只需跪下便可得到;纵使敌人把钢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只要脖子一挺便会鲜血飞溅。他不弯腰,反而挺得更直了,他不缩脖,反而把脖子送到刀刃边,钢刀被吓得退回了腰间,名利被踩得不值一文。刑场上,他朝南拜三拜,从容就义。只留给敌人一股怒火,一个大名文天祥。一个民族若坚强不屈,他们的忠诚将会为无价之宝,令世界惊叹。“我

88、什么都不会告诉你们。”这有力的声音,让人无法相信它出自一美丽女子之口,拥有清脆的声音,冷静的头脑,重要的机密,但眼神的尖锐刺穿了敌人,神色的坚毅亦使敌人倒吸一口凉气。在各种残酷的审讯手段,各种疯狂的威逼利诱都无果的情况下,十分嚣张的日本人,竟然被吓呆了,对这位矢志不渝坚强不屈的女共产党一筹莫展,最后,面对一排阴森冰冷的枪口时,她露出了一抹高傲而带有蔑视的微笑,走向死亡的天堂,只留给日本人一股寒冷,一个大名赵一曼。忠诚,是汩罗江边的长须飘飘,是指南录里照汗青的一颗丹心,是刑场上的一丝冷笑,是永不过时的无价之宝!【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我

89、们使用由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等方法提炼写作的切入点。和氏在被楚王砍掉脚的情况下,还要坚持献宝在事实和真理面前,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认识,不怕砍去双脚,甚至不怕杀头,这就是和氏可贵的品格。正因为有了这种品格,和氏终于使文王作出了合乎事实的结论,恢复了他的名誉,并使宝玉得见天日,对待是非就应具有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另外还可以想到卞和失去双脚也不放弃的动力只是因为具有坚持的精神吗?这应该是表面所见,什么给他了这样大的动力和精神支撑呢,应该是信仰、相信自己相信璞玉,更有对君王的忠诚。璞玉在卞氏眼里是无价之宝,两代楚王没有眼光、不识货,才把宝玉当成石头,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双脚,可见世有伯乐然

90、后才有千里马的道理。古往今来,像和氏璧那样的被埋没的人才悲剧故事实在是数不胜数。从璞玉的角度看,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得不到赏识,或许不被人看好和理解,但不要埋怨,坚持下去,总能绽放光彩。深林有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再换个角度看,正因为世间“伯乐”不常出现,“千里马”们就理应换个思路,要自己想办法脱颖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树上吊死”,空等着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现的“伯乐”,那只能是自己埋没了自己!其实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自然都还达不到“和氏璧”“千里马”那个级别,这时我们就更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人家来赏识了。我们自己要端正态度、积极进取、对自己负责,努力把工作做好,才华真正展示出来,就

91、不会英雄无用武之地,成功是迟早的事情。卞和是眼力非凡,境界出众,意志超群的人。第一,他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发现玉璞,并认定其宝璧的价值,说明他眼力非凡。第二,得到玉璞,不是据为己有,首先想到的是把它献给朝廷。说明他思想境界出众。第三,和氏尽管历尽磨难,但他坚持真理的初衷不改,说明他意志超群。正是这非凡的眼力、出众的境界、超群的意志,共同构成了和氏这个贞士的崇高形象。卞和这种不屈不挠,敢于较真的精神,的确让人钦佩、感动。然而,若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他在反复献玉不被接受以后,并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方法上加以改进,这又是一种悲哀。试想,如果卞和先将玉石“剖之”,或先请玉工把它雕刻成精美玉器后再

92、献于楚王,岂不更好?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一个深刻教训:不讲究方式方法的傻干是不行的,即使是美玉,如果被石头遮盖也难以被别人注意和接受。所以写作本文时正面的启示我们也可以辩证分析产生新解,比如执着一念牺牲太多是否值得,卞和献和氏璧的方法是否有问题,有没有不失去双脚也能让璞玉见光明的智慧策略呢?可见可以从卞和不知变通做事缺少智慧和方法的角度写作。结合任务指令部分给予写作提示如下:卞和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可是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与其说是卞和成就了和氏璧,不如说是和氏璧成就了卞和。我们虽然没见过卞和的模样,可是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人身上坚贞不渝的品性。作为各行业专家就一定都要精于本行,否则就会

93、误人子弟、埋没人才或宝藏,甚至误伤无故。此故事中周厉王与周武王的玉工就是反面教材。卞和对和氏璧的捍卫和坚守,体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就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宝贝就不会被埋没,是人才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除了自己本身还不够才华横溢以外,就是还没能坚持下去,等到了那个发光发热的机会和平台,你就一定会光彩夺目。要想绽放自己的光芒,首先要静下心来,努力奋斗,把自己雕琢成一块真正的宝玉。然后,不要心急,像卞和一样耐心等待,执着坚守,慢慢沉淀。相信终有一天,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和氏璧终会遇到楚文王的。执着献玉的哲学启示:一个人,能至始至终地坚持着一件事,最难得的是,一个人为了

94、自己的信念宁愿遭到各种挫败而宁死不屈,更是了不起。卞和为了自己的信念,宁愿被楚王、厉王刖了左右脚,也不甘心失败,因为他坚信着真理的火花总会迸出,胜利的风帆总会扬起。卞和之所以深信着自己的那块玉是玉而不是石头,就因为他坚信着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和氏璧终为世人所识,说明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势。本题设计了两个写作任务供考生选择,任务一,给卞和或厉(武)王写一封信,发表看法,或提出规劝、建议,注意书信体的格式;任务二,写一篇读后感,参加学校举行的“故事今读”座谈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擅长的体裁作出选择。【立意】(1)璞玉需打磨,人生需磨练。(2)每个人都一块璞玉,若不肯雕琢将是一生庸碌

95、(3)相信自己是一块璞玉。(4)忠诚,这才是这世上最宝贵的美玉。(5)和氏璧中的生活哲学,打败失意和埋没的只有坚持。(6)执着和变通结合,让牺牲少一些。【素材】精彩语段型:(1)普通人的心灵如同一面布满污垢的斑驳的镜子,需要用坚韧的东西费力擦拭才能看得清自己的面目,偶尔沾染上一丝尘埃,也需尽快擦拭掉,才能保持明净。经过这番复杂的程序并一直保持,便能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原本明亮清晰的镜子,在历经时间的流逝和圣人恰当的使用后,依然明亮清晰。人生就像一块璞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以后,才能成为光亮璀璨的艺术品。如此看来,不管是打磨璞玉,还是保持镜子的明亮如初,其实都是在经历了某些事后,磨练心性的象征

96、。(2)然而,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生根长出参天大树,不是每一块明镜都能保持明亮且永不破裂,也不是每一块璞玉都能被打磨成精致的美玉。但是,如果不经过努力,不经历心智的磨练,那么连成为成功之人的基础条件都是不具备的。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之人,才能找到生命的成功,觅到人生的意义。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普通的石头,但若是有一颗想成为珍珠的心,想成为人上人的心,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当我们经历一段长期的磨练后,我们会获得出乎意外的喜悦和成功。(3)做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只有在事上经历了磨难,我们的心灵才能被雕刻精致,呈现出美好的纹理。从普通人升华为圣人,王阳明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生活的历练

97、下,他将自己打磨平整,雕刻细致,成为人上人,并教诲我们如何成功,赢来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只要我们坚信磨练的力量,并且坚持不懈的磨练自己,就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取得伟大的成功,实现自我价值。(4)初心不易,所以不论何时都要保守自己的内心,尽管路途中会出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初心,即使失败,我们也能潇洒退场,至少不曾有愧于心。不管环境怎么变,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作为美玉的潜质,就不怕花费心力下功夫雕琢自己,保持自己的本心,永远记住自己最原来的样子,总有一天我们会成就自己!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块璞玉,天然也沧桑。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将自己雕琢成一块可以佩戴的美玉,挂在春风秋月间,陪伴自己一生一世。有些人,固守朴素,不事雕饰,走过漫长的一辈子,还原本真。无论结局如何,坚持做自己,拨开红尘,从容于心,淡淡而来,淡淡而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