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纪念刘和珍君》(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131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纪念刘和珍君》(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纪念刘和珍君》(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纪念刘和珍君》(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1《纪念刘和珍君》(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的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增强社会道义。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记录惨案现场的文字用心领会,读出多种理解。2、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富含深意的语句的品味。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介绍背景 86年前,一个春天的日子,春光明媚,和风吹拂,在中国的北方,老舍、林语堂都很欣赏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里,一群花样年华的热血青年出于爱国热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他们走上街头,一路走,一路喊口号、发

2、传单,当他们走到当时执政的政府门前时,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了,当时的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学生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在鲜血迸裂中遽然凋谢,温和清婉的微笑,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存在的尘埃。这就是使200多热血青年死或伤的“三o一八”惨案。几天后,报纸传播流言,说是共产党和少数群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大屠杀的惨象和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忍无可忍,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名篇。 二、刘和珍是在这次惨案中牺牲的热血青年的代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有没有写到惨案发生时的具体情景。从鲁迅描述的惨案情景中,你看出了什么? 1、执政府的凶残的屠杀,有预谋,欲置之死地,布下罗网。 从背部入:埋伏在那里,

3、有预谋,卑鄙。说明,并不是向前冲击,而是后退,说明射击并不是为了保卫执政府衙门。 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多人开枪,置之死地,有军官指挥,有预谋。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一是敌人居高临下,二是直接用枪抵着她的肩膀射击。不可能是平射。这也说明了这是一次“短兵相接”的冲突,令人痛心的是,一方手握枪支、棍棒,另一方却是赤手空拳,因此发生了死伤兩百多人的惨剧。 一个兵中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头部及胸部是最要害部位,欲置之死地,残忍。 朗读指导:这段文字,多是短句,需读得字字分明,如闻子弹声,如出示法医的检验,似向法庭提供铁的罪证。但读到最后的“于是死掉了”,则须带着悲怆与沉痛,语调当缓而沉。 (预设问

4、题:结合第六、第七部分思考,鲁迅对爱国青年在惨案中的表现有何评价?) 2、爱国青年的天真。 欣然前往,没有料到有罗网。 鲁迅先生对此有没有相似的评价?徒手的请愿不可取。24 3、爱国青年的勇毅。X 欣然前往,在弹雨中互相救助,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从中看出他们的勇敢和毅力之坚强。L 鲁迅为什么强调“微笑的和蔼的”? 刘和珍流露在外的是微笑和蔼,内心(行为上)是万分刚强的。“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w 预设问题:刘和珍是热血青年的一个代表,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们)是不是他所赞扬的真的猛士?I “真的猛士,”o 真的猛士,对现实人生不“瞒和骗”,而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5、,勇敢地直面残酷的现实,自觉承受人间的哀痛,主动选择生命的沉重。0 鲁迅赞扬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赞扬她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赞扬她在死生面前的勇敢选择。J (预设问题:结合第四部分思考,鲁迅描述惨案情景还有何意图?)W 4、有力地驳斥了流言。s 有这样受人虐杀的暴徒吗?这样下劣凶残的行为是正当防御吗?爱国的行为怎能说是受人利用?a 预设问题:对惨象和流言,鲁迅更痛恨哪个?A “尤”,更痛恨流言。流言混淆视听,杀人于无形,所以才有撰文驳斥的必要。民族衰亡之根源在于惨象总是被流言所掩盖,也就是麻木总是窒息了清醒。A 朗读指导:愤怒的基调,“尤”重读,“灭亡”读时有咬牙切齿之

6、感。+ (预设问题:从语言角度看,鲁迅描述惨案情景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与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o 5、用简明的短句,貌似冷静的笔调客观描述刘、张、杨三人的中弹情形,可看出鲁迅在克制自己的情感。H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孙绍振)+ 与全文不一致,此处冷静似冰,全文有些地方激情(愤怒)似火。6 例子: 如: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

7、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她就正告我”改为“悲痛地请求说”,好不好?不好,把学生的请求当做正告,说明这正告是内心的声音,写刘和珍的纪念文章是出于自己本身的意愿,第二段的内容可作为佐证。)C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从简约的角度看

8、,这一段中哪些“我”字是可以省略的?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省略?强调自己这个主体所受到的影响和震撼,抒发悲愤。)0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中的“我的”删去好不好?不好,独属于自己的对刘和珍的哀悼和敬佩。你如何看待“苟活到现在”这个定语?这是鲁迅对自己的严厉解剖,目的是用自己沉重的惭愧来代替对烈士的赞颂。)A 三、有人说,鲁迅的文章,是真情汇聚的文字,读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你感受到一个怎

9、样的鲁迅?/ 真性情的鲁迅Q 愤怒(忧愤)的鲁迅= 冷嘲热讽的鲁迅= 理智的鲁迅:冷峻凝重的思考 纠结的鲁迅:说还是不说(写还是不写),从这纠结中你可看出鲁迅先生的良知和正义。 处于心理的痛苦与挣扎中的鲁迅 小结:对于纪念,鲁迅先生没有浮泛,更没有旁观,而是用他的思与情、悲愤与炽爱去深味惨案前前后后的以及更多的、更深广的东西。他的思想与情感渗入其中,他把所能感受到的形诸笔端,让人看到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心理的痛苦与挣扎的裸露情状,真实而感人。 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并不是要记录、再现历史事实,而是要抒写“三一八惨案”对他心灵的冲击,他的心理反应。因此,文章是围绕着面对血腥的屠杀,“说”还是“不说”的

10、矛盾、困惑展开的:“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没有?”-“没有”-“先生还是写一点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正有一点写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我们读记念刘和珍君,就应该抓住这样的跌宕起伏的“文气”,其实也就是“节奏”,心理的节奏,文字的节奏:记念刘和珍君,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首心灵的诗。(钱理群)57168525716852 你认为这样的鲁迅先生是否是“真的猛士”? 刘和珍(们)是勇毅为特征的真的猛士,鲁迅是追求社会正义和道义的真的猛士。 五、总结5716852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孙犁听朗诵)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