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拿来主义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B)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_烟枪和烟灯,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A因为虽然但是所以B只有虽然倘使但C虽然但是只要但 D只有因为所以因此【解析】“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与“
2、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构成转折关系。“背着周游世界”与“一定会有人看”构成假设关系。 2体现批判继承我国文化遗产与择旧创新的观点的诗句是(A)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C竹叶于人既无化,菊花从此不须开。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解析】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因袭守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_,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
3、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_,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持久而有生命力。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经典美食与传统节日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B) A比喻、夸张B比喻、排比C借代、对偶D借代、夸张【解析】本题中,“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使用了比
4、喻。“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使用了排比。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让文化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以培养家国情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_(示例)原文承接上文“单纯地把经典美食与传统节日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结构上衔接更加自然;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更加形象生动。_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_也各具特色_中秋文化同样如此_6请以鲁迅作为对象,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我喜欢”为开头,另写一个含有“倒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实在是因为”句式的句子。(60100个
5、字)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引导作用。 我喜欢_答:_(示例1)我喜欢鲁迅,倒不是因为他在那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也不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实在是因为他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热情,睿智而又平和。_(示例2)我喜欢鲁迅,倒不是因为他是新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有直逼国人灵魂的分量,实在是因为他拥有无情解剖自己的勇气和率直。_7下面是关于鲁迅作品被大量撤出语文课本的评论文鲁迅虽“被出走”,风景犹在“窗外”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文题及上下文,
6、补写横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对于鲁迅的“被出走”,外界观点_。支持者认为,鲁迅作品有其时代局限性,如今已然过时了,何况,补充进来的文章,也不乏名篇佳作,怎么就少不了一个鲁迅?反对者则多会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话:“_,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可悲。”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巅峰。不过,他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比例,_。因此,鲁迅“被出走”不是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后来人”能否真正填补这一空白。毕竟,这些被拿下的文章都是历经多年检验,而被证明是“最优秀、最经典”的。如果“后来人”力有不逮,岂不是平添遗憾?答:_(示例)
7、可谓针锋相对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也确实多了些_8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思想家的鲁迅,_,_;革命家的鲁迅,_,_。答:_(示例)(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_(革命家的鲁迅)是寒光闪闪的一把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_二、拓展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材料一: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
8、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一带一路”
9、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摘编自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年7月27日) 材料二: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给白俄罗斯带
10、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摘编自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央视新闻,2015年7月26日) 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
11、风险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中国证券网)9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12、A材料一介绍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B材料二说明的是“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见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支持的。C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倡议,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定文体;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
13、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D项“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错误,第三则材料说明的是各国家地区存在的投资风险。10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倡议,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视。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材料三,2017“一
14、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带有预测性和前瞻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错误,原文表述为“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1对于上述三则材料写法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B“材料一”属于新闻时评,阐述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合作、交流理念。字里行间既有热情的赞颂,又有准确的数字说明。C“材料二”属于新闻访谈或人物专访,引用斯诺普科夫的话,概括了“一带一路”给白俄罗斯
15、带来了发展机会,语言形象、生动。D“材料三”属于新闻报告,运用对比手法,评估了2017年“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表述严谨、有条理。【解析】从题干“写法特点的分析”可知,考查的是三则新闻的写法特点。先看体裁归类是否正确,再细看后面的分析是否准确。C项“语言形象、生动”错误,材料二是新闻访谈,人物选择很典型,引用斯诺普科夫的话说明“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是平实、客观的。12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两者在新闻材料选择上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答:_(示例)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
16、了经济合作关系。材料详实,分析充分,论证合理。_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支持的。选材单一,略去不必要的内容,简洁明快。_【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材料的选材方法的理解。从题干可知,只考查材料一和材料二,可见这两则材料区别明显,材料一写得详实,材料二略显简洁。“简要概括”不用具体分析。“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要概括出选材的不同方法。1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答:_(示例)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从发展的角度
17、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_阅读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
18、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
19、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
20、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兼容的理念。(摘编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有删改)材料二:最近,“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
21、、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创新方式,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
22、北美、澳洲票房成绩亮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视频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23、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摘编自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B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
24、内化。C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更好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D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解析】A项,曲解文意。“框架不清晰”错,不能把“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等同于“框架不清晰”。B项,误将已然当未然。“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错,文中说“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D项,以偏概全,从文中看,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原因不止一个。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
25、创新不无关系。B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C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D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解析】C项,“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不是本文的观点,文中说“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可见文章对李子柒视频是赞同的。 3
2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 A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B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C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D“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解析】D项,“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是国家实力增强带来的影响,而非
27、“中国文化如何输出”的内容。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_(示例)以设问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_5请简要概括李子柒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及意义。答:_(示例)李子柒视频内容上尊重受众需求,制作质量高,传播方式新颖。传播了中国文化,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
28、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
29、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
30、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
31、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
32、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材料三: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
33、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
34、。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摘编自文学教育,有删改)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
35、作的继续。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解析】A项,“就能”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选项说法错误。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
36、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解析】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A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
37、”。B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C鲁迅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D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解析】 A项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体现了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9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答:_(示例)全文共5段,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者们在当代的责任和使命,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更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全文谈论的话题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
38、泉”。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_10铁凝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答:_(示例)赞同。(1)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2)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3)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言之成理即可得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