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四探究文本意蕴与情感体验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的探究能力,给出了三个探究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设题角度主要有: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设题角度一探究标题意蕴|相关知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散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意蕴一般比较丰富,尤其容易成为探究的对象。|方法思路|1标题式探究的五个角度(1)思考标题的表层
2、含意和在文中的含意以词组或短语为标题的,要注意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以语句为标题的,要注意标题的表层含意和在文中的深层含意。(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写作的对象,解答时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解答时,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意,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在题目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写作对象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意。(4)思考
3、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有些题目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解答此类题目,与阐释语句含意的答题方式相似,要分出层次,逐层阐释。一般要分出两层:表层和深层。|解题示例|【例】(2019年天津卷,原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见“概括分析散文的形象”部分)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思维流程第一步:审题目(微指导)题干指明本文的题目有“多重意蕴”,要求“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可见是对文章标题意蕴的分析
4、探究。第二步:找角度(微指导)标题的本义:“春天”指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天,“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微指导)标题的语境义:“春天”指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勤动手)标题的深层义: “春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
5、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组织答案答案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对点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痛是一种香林东林我们都难逃两种疼痛,一种是身体上的,另一种是心底里的。身体上的疼痛,是一种具象的痛,它清晰而确定,可触可摸。而心底里的疼痛,则是一种骨髓里的痛。它像痒一样让人难耐,又比痒更深入;像针扎和锥刺一样剜心,却又比针扎和锥刺更持久。心底里的痛,超越了任何一种身体上的疼痛,让你辗转反侧,让你踯躅徘徊。小时
6、候经历的那些疼,现在想起来似乎还留在身上,闭上眼还能感受得到。那些疼痛就像疤痕一样,永远留在了感受系统里。但是对那些疼痛,无论是针扎的、棒打的,还是刀削的,今天回想起来你都能淡然一笑。然而那些心痛过的痕迹,再回头摊开时,你却难以面对。它会带你掠过远山、河流和炊烟,回到彼时彼地,面对那个人那件事,乡愁般萦绕于胸,终日难消,而你却只能近乡情怯。现在很多人玩木器,比如金丝楠木,比如沉香木。其实,沉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木材,沉香树在生长过程中,受到雷击、风折、虫蛀或真菌感染,会分泌一种带有浓郁香味的脂,这种脂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沉积、融合和凝结,和沉香木形成一种混合的、大密度的材质,就是沉香。沉香的香味很淡
7、,很清幽,是一丝丝散发出来的。沉香的香味,其实就是一种疼痛的味道,是沉香树自救疗伤时流出的泪水、情绪和体液的味道。没有疼痛时,心是麻木的,丧失了最初的敏感和敏锐。心里有疼痛,我们才会有泪水,才会分泌激素,才会感受到爱与恨的百转千回和缠绵悱恻,感受到一种细腻和精致的纠结。泪水和激素,绝情和动情,其实就是我们在疗心愈伤时散发的一种香。这种香,在经过岁月人生的发酵陈酿后,会迷倒蝴蝶和蜜蜂。就像张爱玲和胡兰成分手,张爱玲最后一次写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胡兰成在回信里最后说:“梦醒来,我身在忘
8、川,立在属于我的那块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爱玲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爱玲你在哪儿,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张胡之恋,谁负谁且不论,但是两个人这样的内心之痛,却沉淀出永远的民国之恋的味道,酿就了张爱玲和胡兰成后半生的痴缠相望。虽然两个人的心头都有爱情的愁苦,然而苦到最后却会生出一种香,有咀嚼、有反刍、有回味、有细嗅、有绵延、有空余,香自苦而来。爱情的痛,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某个年龄段里的核心,比它更大的、更宽广的痛,则是生病的痛、挫折的痛、失败的痛和生死的痛。譬如生病,如果我们把生病只当成一种生物学、病理学意义上的痛,只是为身体和疾病本身疼痛,而没有把它当成一
9、种生命、命运和劫难般的疼痛,其实是矮化自己,铺展不开病痛在人生意义上的幅度。再譬如人生苦难和失败,那种痛其实大有必要,虽然人生不是为了艺术,但是李后主若未亡国,便不可能把血泪滴到词里。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了一个在布拉格受尽国事之重的人,他每天都感受到紧张、压迫、窒息。他到了国外之后日日侍花弄草、风花雪月,这种轻飘和轻忽让他受不了,使他从一种深渊掉到另一种深渊,成了萦绕心头的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其实,他的“重”就是一种痛,只有在那份痛里,他才能找到一种安身立命的价值。或许,人生就是一个沉重的疼痛,因为疼痛,所以存在真切。一旦从重和痛中解脱,即使每天都生活在春满枝头、鸟语花香中,
10、你也不会觉得人生是香甜的,而是梦里跑马、金屋哭穷,一切都缥缈无助起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疼痛,就是我们酿酒人生里的苦与寒,是我们胸口那一截最好的沉香木。疼得越深,才香得越久。(选自身体的乡愁,有删改)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痛是一种香”?谈谈你的理解。解析:“痛是一种香”是文章的题目,也是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抓住文章的主旨内容就可以找到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第段,写现实中沉香的“香”其实就是一种疼痛的味道。第段,说疼痛能让人感受到爱与恨,并用张爱玲和胡兰成分手的典型材料来证明。第段,说明生病、苦难和失败之痛能使人生意义更博大、更深广。第段引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故事从反
11、面说明了生命之“重”的痛能让人找到安身立命的价值。据此可知,疼痛能成就人生的芬芳,且疼得越深,香得越久。答案:沉香的香味,就是沉香树自救疗伤时的疼痛味道;没有疼痛心会麻木,心里的疼痛能让人感受到爱与恨;苦难和失败之痛能使人生意义更博大、更深广;生命之“重”带来的痛能让人找到安身立命的价值。因此可以说,疼痛能成就人生的芬芳,且疼得越深,香得越久。设题角度二探究情感意蕴)|相关知识|散文所表现出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方法思路|1分清探究
12、的角度与层面(1)从不同角度探究探究视角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2)从不同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表层意蕴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材料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深层意蕴民族心理精忠报国;崇尚自然;主静,中庸,稳重;追求大一统;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等等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
13、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学科认知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即:观点事例文本分析。|解题示例|【例】(2018年浙江卷,原文汴京的星河,见“把握整体思路”部分)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思维流程第一步:审题目(微指导)题干要求“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可见是基于重要语句理解的意蕴式探究
14、。第二步:找角度(微指导)抓住探究点:本句的探究点是“新奇”和“庆幸”。整个句子语境是“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提炼句子主干后可知,是汴梁城牵下的星河让“我”感到新奇和庆幸。(微指导)看创作意图:第13段“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第21段“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也暗示了本文的主题:眼前的盛世景象是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勤动手)析表达情感: 让作者感到新奇的是现代科技让古都汴梁又一次牵下了星
15、河,实现了“我”的“星河梦”;让作者感到庆幸的是“我”生在当今,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时代。组织答案答案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对点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街口子刘丽华一条街越长,街口子往往越多。一个街口子里面,就像是一个收纳柜,工厂、学校、医院、住宅、菜市场等统统收纳在内。家门外的街口子有宽有窄。如果是赶路不是散步,大家都是抄近走。没有公交车的年代,看电影赶时间,我们总选择近路,疾走钻进一个街口子,左拐右拐,走出一道口子,就看到醒目的“
16、人民电影院”五个字。上学我们也不走正街,都是进口子,走小道,小学如此,中学如此。上班了,依然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在窄窄的小道上,你尽管想点什么,不必担心前方撞上谁,也不用考虑后面被追尾,来来回回很安全。假如那时也兴计步数,一天一万步,足有。街道两旁大多是口子对口子,便于通风。一到夏夜,口子处都是纳凉的居民,有住附近的人家,早早泼洒一地井水,水迅速被滚烫的地面吸干,不用多少时辰,地面就转凉了。那时,一张竹床,可容纳老老少少一家子;一条板凳,也能落座三口人;还有坐折叠凳,小矮凳的,看哪里凉快,往哪里坐。大家话着家常,摇着蒲扇,互通耳闻目睹的新鲜事,一缕缕桂花香从老远的地方穿街过巷飘来食堂旁边的
17、那口老井,井边总有洗不完的东西,每天休息时光,职工或家属提桶抱盆,搓衣洗被,一只吊桶上上下下在井口折腾,“扑通”一声,吊桶下井,拉绳一扬,吊桶在井水里翻个大跟斗,一桶水就满了,再左手一把,右手一把,交替着将一桶水拉上来。打水者一般是壮实的男士,问谁要水?我要,我要,一片回应,喊的喊,笑的笑,男女老少挤挤挨挨,有用搓衣板搓洗的,有在水泥桌上刷洗的,有双脚在盆里踩洗的,有拧被单拧得两人笑岔了气的形态各异,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街口子处,都是交通要道。口子处的门面走俏,口子那点空地也不会白白空着,那里是刻章、配钥匙、修钟表、补鞋、修伞等匠人谋生的“根据地”。还有小裁缝,也常年在那里支一块案板,放一部缝
18、纫机做衣服,蒸汽熨斗一天到晚都在冒热气。那些来城里卖鸡蛋、包谷的农妇村姑,会事先进百货商店扯上几尺花布,来找这街边的小裁缝缝制。她们不讲究做工,取衣快就好,等卖完了山货余粮,新衣也可取了,随便一试穿,便高高兴兴回家。还有,寒冷的冬日,我们都惦念街口子处那个卖烤红薯的老人,买上一个烤红薯,手暖了,又填饱了肚子。那时,满街小卖部也很多,孩子们都喜欢帮家里打酱油,因找的零钱就是自己的脚步钱,可买糖果吃,哪怕下雨天,也照打不误。那小小的人儿,撑一把成人的雨伞,穿上一双很夸张的雨靴走出街口子,踩在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上,脚下发出“吱吱”的声响,来到街对面靠口子的那家小卖部,其情其景,就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
19、品高柜台,那不及柜台高的小人儿,店家根本看不到人影,只能听到“打酱油”的叫嚷声,然后从伞下伸出一只抓着酱油瓶的小手,另一只捏着两毛纸币的手尽量往柜台上伸。店家接过瓶子和纸币,问:“打多少钱”,“打一毛钱,剩下的买辣椒糖”。雨停了,小人儿抱着酱油瓶,舔着辣椒糖,心满意足横穿街去,回到原来的街口子,一群小伙伴在玩老鹰捉小鸡,听到一片邀请声,把酱油瓶往墙边一放,扎进小鸡堆,当家里等着酱油炒菜的母亲找来时,小家伙已经玩得昏天黑地了。县城那条老街,改建成两层店铺的新街后,原来一个个露天的街口子,就变成一个个封顶的街口子,口子两边都设有摊位。不再日晒雨淋的街口子,更适合做小本生意的租用。黄金地段那个街口子
20、有个棉货大妈,口子两旁的摊位都是她的,生意做得好。据说那口子她一签租就是十五年,可她后来把一边摊位让给了一位创业破产、丈夫中风的杨阿姨,每天当杨阿姨要兼顾家里时,大妈就替她打理生意。从此,杨阿姨家的日子越过越顺,大妈也有口热饭吃了,因一到饭点,杨阿姨就给她带饭来一个街口子,成就了一段小城佳话。站在一座城市的高楼,俯瞰脚下,你会看到,纵横交错的大街,串起整个城市,成千上万的居民,都容纳在大街小街的口子里。每每经过,我都仿佛看到街口子深处升起的烟火,听见街口子里传出的阵阵笑语欢腾。(有删改)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解析:“升起的烟火”,说明人们在里面生活,象征着它的生命力,“阵阵笑语欢腾”
21、表明街口子的生活依旧很欢乐,充满人情味;“每每经过,我都仿佛看到听见”表达了对街口子文化的缅怀;从此句的上句“站在一座城市的高楼,俯瞰脚下,你会看到,纵横交错的大街,串起整个城市,成千上万的居民,都容纳在大街小街的口子里。”以及首段和全篇可知,作者对街口子文化能延续至今是非常欣慰、非常庆幸的。答案:“升起的烟火”,表明街口子里依旧涌动着生命力,“阵阵笑语欢腾”表明街口子仍然充盈着人情味;表达了对街口子文化的缅怀;隐含了对街口子文化延续至今的欣慰。设题角度三探究阅读体验|相关知识|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体验,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
22、面,连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因此探究情感体验,切中了阅读的本质。|方法思路|1体验式探究的“四步法”第一步,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作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第二步,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观点。分析时要客观求是,评判时要辩证分析,公正公允。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步,内引外联,言之有据内引,即引用文中的观点材料,必要时还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外联,要联系自己的
23、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这两个方面都要兼顾,绝不可架空分析或随意褒贬。第四步,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文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或阐述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要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答题规范,要点分明。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此类探究题,首先要依据文意,阐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体验感悟,分条阐述理由。|解题示例|【例】(2019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北京的“大”与“深”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
24、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
25、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
26、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
27、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
28、,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
29、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
30、带来些什么?(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思维流程第一步:审题目(微指导)此题题目较长,中心点是“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由此可知,要采用的方法是“由表及里”,要谈论的是“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是典型的情感体验式探究题。第二步:找角度(微指导)要围绕“感性
31、体验”和“理性思考”来谈认识。可以从所生活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集体情怀和历史文化的感性体验等角度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得出理性的认识。(勤动手)写写你的体验点: 可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选取一个最有感触的角度。组织答案答案(参考示例)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往往通过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这座城市人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老听人们说“京味儿”,京味儿到底是什么?京味儿,不仅仅是故宫、胡同、四合院,也不只是京剧、相声、吆喝声,更不单单是烤鸭、涮羊肉、豆汁焦圈儿等等大菜小吃。京味儿是一种生活,一种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这种风格境界的形成和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它深深融入北京的骨子
32、里,成为北京的精气神。|对点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土地的密码一块土地在那儿,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成色。春种秋收,老了一代又一代人,四季轮回中,它依旧认真地供种子萌芽、生长,让庄稼结出一茬又一茬的果实。一片泥土被利器撕裂时,意味着又一场播种开始了。耕牛拉着木犁不停地奔走,大地被犁铧一梗一梗地翻起,阳光像母亲温暖的手掌,抚摸着大地被弄伤的肌肤,把和煦的晨风吹拂在伤口上,让鸟儿为大地的阵痛歌唱。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家里曾有一份地契,早已发黄变朽,是从前我们家购买土地的契据。买的这块土地是板结的褐土,属于三类田,可就是这么一个被村民称为“鸭子屎”的土地,竟在地契上堂皇地
33、写上了一级黄土。是卖地人的瞒骗,还是父亲的疏忽?要么是卖家与证人合伙欺骗父亲?后来我听母亲说,从前买卖土地都是这么写,不管是一级地二级地还是三级烂田,一律写成一级黄土,一是为了将来传给子孙时,显得上辈人有面子,家业殷实;二是为将来出卖土地留下好处,遇到不懂土地的,能多卖几个钱。听了母亲的话我哭笑不得。从此,再到这块田里收种,心里便生出许多不舒服的感觉。村里曾有几户人家放弃了在这里种粮食,只培育花椒树和杨树苗,收歉随天罢了。有一年,我在这里栽种了黄烟,没想到烤出的烟叶全是二级以上的金黄色的叶片,因为黄烟不喜大肥大水,越是旱田薄地长出的叶子才水分少、色发黄。这一年收获颇丰,让全村人羡慕眼红。我想,
34、父辈们根本没必要装成财大气粗的模样哄骗后人,那究竟不是点石成金的幻术。说到底,他们还是没有读懂土地。土地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神秘而又充满力量。村里最懂得土地的要数郭其文,“种地首先要学会养地”,这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每到冬季,河里的水下去了,郭其文就带着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到河里挖河泥。稀薄的河泥被他们一筐筐抬到岸上,散发出一种烂鱼糟虾的腥臭。大约半个冬天的时间,别人不是打牌喝酒,就是赶集听戏,郭其文一家人就在河里抬河泥。直到河里完全结了冰,他们才结束。郭其文家翻地从来不像其他人家那样使用耕牛,他认为只有让人的汗水掺进泥土里,庄稼才会长得茁壮。他经常说,种地不能图省事,没有汗水的土地还叫土地?春
35、天刚到,郭其文就让家人用铁锨把土地翻起来。铲起来的泥土也不敲碎,就一锨一锨地排在那里,远看非常壮观,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然后,他们就把铲碎的河泥撒在翻起的土地上。直到大地回暖,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这时他们全家上阵,如同船夫背起纤绳,拉起一个大耙,从这头拉到那头,几个来回,把整个土地耙平了。整平的土地暄乎乎的,像发面馒头。他们这才开始整畦播种。村里人常谈论此事,怎么种个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你再有功夫,还能种出金子来?奇怪的是,他家的地不光庄稼长得好,连野草也比别人家的壮实。他们家养了一群山羊,就用这草当饲料,个个膘肥体壮。结果就是郭其文家成为村里最殷实的人家。泥土所富有的力量,令长年陪伴
36、它的人也常常始料不及,还会让能量在最需要的时候爆发,给无奈的生活以希冀。一位傍山而居的农夫,在一场洪水中失去了所有的土地,他望着满坡砾石伤心欲绝。这时,他看见了一株长在石缝中的高粱,它像一位执着的精灵,挺立在山洪肆虐的山野中,碧绿的叶片伸展着,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老农被这株高粱惊呆了,多少年来,他耕种的一直是坦荡如砥的大田,对石缝里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泥土从来不屑一顾,更不会在那里种下一粒种子。然而,偏偏就是这株在石缝中无意长出的高粱,给了农夫以启示,他快乐地把一把把种子在空中高高地扬起,像挥洒着一个个祈盼,让种子从空中落下的一瞬间,在砾石上跳跃着,到石缝中去寻找接纳它们的泥土。几天后,那些石缝中
37、星星点点的泥土在砾石滩上捧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要知道,庄稼是泥土最诚实的子民,从不敢辜负大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只要有生的希望,就无所畏惧地生长,这也是泥土赋予庄稼的品格。当农夫在秋天收获成熟的高粱时,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孩子般地哭了。他双膝跪在砾石上,虔诚地给那些泥土磕了响头,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却从没想到过泥土,总是认为种瓜结瓜种豆结豆,那是泥土应该做的,更看不起那些藏在石缝中东一碟子西一碗的泥土了,总认为那是派不上用场、上不了台面的杂碎。他现在明白了,一捧泥土与一片广袤的泥土一样的伟大啊!一位住在城里的老人,多年远离泥土,但他深知泥土的力量。退休后,他每天带着工具到马路上、
38、楼道里收集通过多种渠道带进来的泥土。他把这些泥土装到花盆里,种上各种花草。他的做法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所知,于是,人们悄然形成了一股收集泥土热。当那些泥土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花圃里安家落户,由这些泥土供养的红花绿草就装点了整个城市,使大街小巷流溢着由泥土升华出的芳香。这些乘着风儿或沾附在行人、车辆上走进城市的泥土,莫非也像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样寻找自己的梦想?抑或如一位乡下老母亲想念城里的儿女,用这种方式来探望?一捧泥土能长出五谷,同样也可收获花香。有人把土地比喻为庄稼人的命根子,我不喜欢这个说法,应该说“泥土是人类的命根子”!没有谁能说得清泥土里蕴藏着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舍得花时间用心去理解土地的意
39、义,并深深地热爱土地,那么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取材于孙成凤的同名散文)本文题为“土地的密码”,文中通过多个事件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这些密码不仅体现在土地上,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请解读文中的一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体会。要求:写出对密码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理解“密码”一词,“密码”,引申指隐密的信息;本题“土地的密码”应该是人类在与土地的接触交流过程中从土地获得的新生与希望,也指土地给人带来的惊喜。通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在文中“土地的密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我”、郭其文家、傍山而居的农夫。任选一点联想作答即可。答案:“我”在三类田里种烟收入颇丰,说明各类土地都有其价值,只有了解它的特点,因地制宜,才能有成效。(可以联想不同事物有不同价值,不同的人各有优势,要因势利导)郭其文家冬天挖河泥、春天翻地全用人工,说明要善待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联想付出和回报的关系)傍山而居的农夫在灾年依靠石缝里的泥土收获了粮食,度过了灾荒。城市里,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植草,为生活带来芳香。说明看似不起眼的泥土也有巨大的力量,要敬畏并珍视所有的土地和泥土。(可以联想不受重视的人或物也有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