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四)(江西)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绝非教育方法的单一更新。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我国古代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求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愉快教育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要求有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要求有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
2、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中的积极应用。它的实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破碎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成功的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培养健康的身心和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它又是劳动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纠正“智育中心”等不正常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愉快教育的实施,反映出“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关于“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
3、纪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间的交往,两个中心说在愉快教育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愉快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必将推动着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新生事物,愉快教育有待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扶持,使之日趋完善。7下列对“愉快教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对传统教育方法全部更新的教育思想体系。B愉快教育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乐学”的治学精神。C愉快教育就像吃饭时的食欲一样,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接受。D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
4、下列对愉快教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B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C能够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并收到预期的效果。D有利于纠正“智育中心”、“教师中心说”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B愉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辩证统一的观点。C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其参与教学活动,符合愉快教育的观点。D愉快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已经在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上取得了
5、可喜的成绩。7D(A项忽略了原文中的“绝非”、“单一”的限制;B、C两项以偏概全。) 8A(原文中A项涉及内容是愉快教育的宏观要求)9C(A项愉快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原文中未说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B项中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项已然和将然混淆。)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深海钻探揭示地壳奥秘 海洋下的地壳覆盖了地球表面60%的面积,而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为几千米而已,然而经过40年的努力,海洋学者还是没能将钻头打进这些地壳的最深部分。在最近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由52名海洋地质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报告说,耗时5个月的精准目标钻探最终获得成功。
6、科学家通过钻探采集的岩石发现,海洋深处的地壳并非像它的上层那样坚固。 海洋中的地壳在海洋中部的海脊附近遭到挤压,这里往往是两个板块交汇的地方。在这些接合点处,岩浆会从地壳下的地幔中涌出,有些岩浆会渗透到地表上,而有些岩浆则会在地表下几千米处冷却为一个岩浆库。但是想要钻通火山岩的上层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对活跃的海洋中部海脊进行的地震勘测使海洋学者注意到,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海域附近的太平洋海底火山岩的上层可能是最薄的。在其下面不远处应该就有科学家们寻找已久的黑色辉长岩以及富含镁的岩石,它们是在地壳下的岩浆库中缓慢凝结的。所有流到海床上的岩浆或者是填充在海床下的岩浆都要流经这个岩浆库,从而形成上层地
7、壳。而存留在岩浆库中的岩浆最终将形成下层地壳。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海洋地质学家Douglas Wilson和来自“JOIDES决心”钻探船上的3个考察队的同事报告说,他们最终在去年12月采集到了辉长岩。就像地震预测揭示的那样,这些辉长岩来自地壳下1200米。但是更进一步的研究却显示,研究小组实际上并没有钻探到岩浆库的凝固剩余物。对辉长岩进行的化学分析表明,它们并非来自于主要的岩浆库,而是来自于一些小的岩浆库或是大型岩浆库的表层晶体。无论是地震探测或是钻头都没有触及海洋地壳中的真正矿藏。 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杜克大学的海洋地质学家Jeffrey Karson表示,深层的地壳可能比我
8、们想象的还要复杂,但是“这一发现在科学家研究深层地壳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Karson指出,“这似乎对我们大有帮助”,通过更容易钻孔的辉长岩,我们将有机会接近地壳的深处。(摘自科学2006年第7期) 7下列对“这一发现在科学家研究深层地壳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发现”是指在岩浆的下面有科学家们寻找已久的辉长岩以及富含镁的岩石。 B“这一发现”是指科学家通过研究钻探采集的岩石,认为海洋深处的地壳并没有像海洋的上层地壳那样坚固。 C“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指采集到的辉长岩来自地下1200米,可能对人类研究深层地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D“里程碑式的意义”
9、是指通过更容易钻孔的辉长岩,人类将有机会接近地壳深处。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洋下的地壳覆盖了地球球面60%的面积,而其厚度仅为几千米。 B海洋中部的海脊往往是两个地壳板块交汇的地方。 C两个地壳板块的接合点处由于受到地壳板块的相互挤压,岩浆会从地壳下的地幔中涌出,有些在地表下几千米处冷却为岩浆库。 D深海钻探揭示了地壳的奥秘,找到了地下丰富的矿藏资源。 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深层的地壳可能比人类想象的还要复杂,所以,真正要探索地壳深处的奥秘还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 B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海域附近的太平洋海底火山岩的上层是最薄的,打穿它,就
10、可以找到黑色辉长岩。 C“小的岩浆库或是大型岩浆库的表层晶体”与“主要的岩浆库”的辉长岩本质是不相同的。 D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寻找的黑色辉长岩以及富含镁的岩石一旦开发出来,将会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7A(解析:只是一种猜测,还没有真正发现. )8D(解析:原文并没有提及找到丰富的矿藏资源.) 9A(解析:B错把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地区的火山岩的上层厚度由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C没有依据说明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D没有依据说“将会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目前只是为了探究地壳的奥秘.)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1.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
11、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2.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
12、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3.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4.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
13、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5.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7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
14、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B.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 “常回家看看”。D. 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
15、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B. 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C. 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9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
16、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D. 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7D 肯否相混,原文对“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持否定态度,见第4段;强加因果,“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中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不在于子女,而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在于社会的变革;同时,此项所表述的内容与“严峻挑战”的所指不吻合
17、,文中强调的是社会领域的挑战。 8A原文有个状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界定范围,此处表述扩大了范围。况且,从文章最后一句“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9C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一些发达国家”四、(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质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
18、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
19、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
20、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
21、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总之,
22、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6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道家、墨
23、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6A(B孔子所说的“质”
24、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说法不全面。C“对等地位”错。D不是“中外文论”)7C(A原文意思是“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8B(目的有误,原文是说“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五、(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牛郎织女传说的蕴含与流传的广泛性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孕育时间最久,产生时代最早,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一个。无论从哪一个
25、方面说,这在世界民间传说中都是少见的。说它孕育时间最久,因为它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名称和身份特征分别来自原始社会末期秦人和周人的两个祖先;说它产生时代最早,因为它的故事产生于秦汉之际,定形于汉代末年;说它最集中而典型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因为故事的两个人物牛郎、织女事实上是我国从史前时代直至近代农业经济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社会特征的代表。中国长久的农业经济在世界上是比较典型的,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正反映了这一特征;故事中的王母或玉帝既是家长的象征,又是国家政府的象征,又是神灵的象征,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
26、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那么,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玉帝或王母,便是政权、族权、神权的代表,是中国农民几千年中所受压迫力量的象征。相对来说,夫权的统治在广大劳动人民中不象上层统治阶级中那样突出,因为在农业劳动中男女双方都从事劳动,因而在家中也都有发言权。而且,劳动人民是热爱自由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不但没有男子对妇女的压迫、歧视的情节,而是表现出他们共同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
27、进行不懈努力的状况,反映出对爱情的无限忠贞。这种精神,同大量民歌中所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而且,这个传说还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所谓“门当户对”的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的批判;作为农民形象代表的牛郎以王母的孙女为妻,也反映了上层社会中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对女子缺乏真诚爱情,因而青年妇女更希望与淳朴的农民为妻的实际。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中深层的问题,已涉及对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批判。说它是我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个,因为它不仅在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广大地区,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南方的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他们的流传版本,同时在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地区也广泛流传。比如日本不
28、但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而且有不少诗歌作品歌唱这个故事,据我们初步掌握,就有100多首。而且,在日本的仙台,七月七日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带动了仙台的旅游文化。说它影响最大,因为它形成了流传两千多年,涉及好几个国家的“七夕节”。由此产生了无法统计的诗、词、曲、赋、文作品和小说、曲艺、戏剧。历代咏牛郎织女的诗作数不胜数,我国的各个剧种中也都有天河配、牛郎织女的剧目。(选自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7、对“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的依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牛郎、织女是我国农业经济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社会特征的代表B、故事中的王母和玉帝象征了家长,也象征着国家,更象征
29、了神灵。C、故事反映了上层社会中青年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对女子缺乏真爱,而青年妇女更希望与淳朴的农民为妻的实际状况。D、它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南方的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版本。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牛郎织女的传说孕育于原始社会末期秦人与周人的两个祖先,产生于秦汉之际,定形于汉代末年。B、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世界上比较典型而长久的。C、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对所谓“门当户对”的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的批判。D、牛郎织女所表现出的对爱情的无限忠贞是中国古代民歌共同的主题。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牛郎织女的故事中没有男子对妇女的压迫、歧
30、视的情节,这表明,夫权的统治在上层统治阶级中比在劳动人民中相对突出。B、在日本仙台,七月七日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它带动了当地的中国文化旅游。C、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广泛流传,甚至出现不少歌唱这个故事的诗歌。D、农业社会中,男子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同样从事劳动的妇女的挑战。7、D。(这个信息是“说它是我国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的依据)8、C。(A、原文说“两个主要人物的名称和身份特征分别来自原始社会末期秦人和周人的两个祖先”;B、原文说“中国长久的农业经济在世界上是比较典型的”不能理解成“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世界上比较长久的”;D、原文说:“同大量民歌中所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9、
31、A。(B、原文只说“带动了仙台的旅游文化”;C、原文信息表明“出现诗歌只是在日本”;D、原文说“也都有发言权”,而且夫权统治只是相对地说没有上层统治阶段中那么突出)六、(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
32、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注意到,流行语的流行速度正在加快,有时甚至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流行开来,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日本去年的“U-can 流行语大奖”颁奖仪式上,出自宫崎县知事东国原英夫之口的“必须做点什么”及高中生高尔夫球选手石
33、川辽的昵称“腼腆王子”获得大奖。关于获奖理由,评委会表示,东国原这句当初用在知事选举的口号“触动了日本全国男女老少的心弦”;在低调羞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石川选手独有的自然无造作的表情“让日本人产生怀旧之感”。“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 留美博士、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说,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
34、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
35、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节选自 2008年6月1日新华日报,作者贾梦雨,有删改)7下列关于“流行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词语。B流行语无一例外地从某些方面折
36、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C流行语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活力以及大众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一直扮演的主体角色,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存。D流行语是体现社会庸俗化和浅表化等泡沫化现象的晴雨表,它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流行语之流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以前传播范围很小,而现在可以借助先进的媒体在极短时间内广泛地传播开来。B流行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它备受大众追捧是因为它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产生怀旧之感。C对一个社会来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历来区分得很清楚,而现在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就能够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
37、入精英文化领域。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高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B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是因为这些流行语契合不同民族和国家人民各自的心理期待。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流行语广为盛行,因而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7B(A不是词语,是“语汇”。C“一直扮演”错误。D应该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8D(A 错,原文只是说“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B不是所有流行语都“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产生怀旧感”C不是所有流行语经过沉淀后都能够进入主流社会。)9C(不构成因果关系,原文说“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