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古诗词鉴赏(一)(江苏)一、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柳州开元寺夏雨吕本中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注释】 沈(沉)浮:遗失。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1)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2)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二月二日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
2、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注:元亮:陶渊明的字。其诗中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句子。亚夫:指汉代的周亚夫。他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后世用“细柳营”或“柳营”指军营。(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_(2)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分)_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
3、词的重点是写“夜闻杜鹃”,请分别概括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2分)_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_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_四、古诗词鉴赏(10分)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注: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欹(q,倾斜)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1)吴聿在观林词话中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
4、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你认为化用后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比原句好在何处?(4分)(2)词的结尾两句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2分)(3)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4分)五、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1)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5分)(2)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六、古诗词鉴赏(10分)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雪中偶题 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1)填空:这是一首咏雪诗,描写了 、 、 三个场景,这样写的作用是 (5分)(2)对这首诗有人说它“奇绝”,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请略加阐述。(5分)答: 七、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 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5分)答: 诗人是怎
6、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 。八、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词的重点是写“夜闻杜鹃”,请分别概括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3分)_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_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九、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望 杜甫
7、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4分)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这首诗第三联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怎
8、样的意境?(3分)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出处士卢岵是怎样一个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 参考答案一、(1)(3分)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夏天的傍晚”1分,“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 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2)(4分)侧面写雨: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3)(3分)用典,(1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1分)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
9、)的无限感慨。(1分)【诗歌赏析】南宋初年,吕本中历经艰辛,长途跋涉,从北方流亡到柳州避乱,因有感而做此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寓寄着飘零冷落之感。后四句抒情,笔墨委婉而情意深沉。 诗篇开头从写景着笔,“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展现出是人在夏天风雨交加的傍晚,与寺僧为伴的清幽情景。潇潇,风雨之声。这里“似晚秋”的“似”字,写出了诗人对夏日风雨有一种深秋萧瑟的感受。而下句紧接着写诗人归宿的清幽环境,呈现出山寺阗寂的境界。 三四句写的是远景。由于云气弥漫,看不见重峦叠嶂的俊俏秀美的面貌,但是可以听到山水暴涨,万壑淙鸣的声响,这里静中有动,把群山起伏的气势写的流动有致,使人有如临其境,如
10、闻其声之感。这两句是从顾恺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语化来。 五六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卧宿寺院,几声清脆的晨钟声把它从睡梦中惊醒。“空怅惘”,即写诗人思想的美梦被钟声惊破而感到惆怅,又是写醒后盼望不到家书的失望意绪。“竟沉浮”,是说没有料到传书的人竟会把书信遗失,这是用殷洪乔不肯为人传书信的典故。世说新语载,殷洪乔为豫章太守,临赴任,京都人都托他代书信百多封,他悉投于江,并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末两句“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直抒自己流落异乡而抱负不得施展的无限感慨。“面如田字”是说脸型方正如田,在古代认为又富贵之相。这是南齐书中李安民
11、传的故事,“面如田字,封侯状也”。第二个典故用班超封侯事。诗人在这里把两个故事连缀在一起,说自己没有封侯的形相,当然不是飞黄腾达的材料,也不羡慕这种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闻将相骤贵者”的激愤之语,也是在国事危难动荡之际,对那些做享富贵的将相表示不满,其中流露出伤时忧国的深沉情思。这与方回在批注中所谓“亦于杜秦蜀湖湘之意”是吻合的。 这首诗,以景起,以情结,写景开阔,抒情细腻,构成一副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二、(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3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2分)(2)
12、“游人意”是指自己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归之情。(2分)作者远离家乡万里,为他人作幕僚已经三年,如今面对美好的春光,更加渴望回到家乡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思归却不得,漂泊天涯的痛苦和疲惫溢于言表。(3分)三、(1)上片以“茅檐”、“蓬窗”等交待夜闻鹃鸣的环境,( 1分)着重于气氛的渲染;(1分)下片主要写啼声触发作者羁旅愁思,表现其内心的痛楚。(1分)(2)反衬。(1分)暮春之时,夜阑人静,村中黄莺、巢里燕子都不飞鸣,只有杜鹃常在月夜悲鸣,(1分)以无声衬有声,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绪。(1分)(3)杜鹃啼鸣悲凉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1分)写作者梦被啼声惊醒,表现诗人
13、形单影只的孤寂;(1分)也写出作者壮志未酬、抱负未展的抑郁感伤。(2分)总之,整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2分)四、(1)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 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菁华,调合得巧妙自然2分; “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1分; 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1分。(2)衬托1分; 用典 1分。(3)不正确1分。 分析: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1分; 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忽忆故人今
14、总老”,衬托自己之已老1分; 而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1分。五、【背景】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赏析】
15、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
16、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
17、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1分),大雕顾盼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1分),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含着生气和力量(1分)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2分)。【答案】玄蝉(或“蝉”,1分)。对比(或“衬托”、“反衬”,2分),蕴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2分)。六、(1)僧舍飘雪、密洒歌楼、渔人雪夜归;既突出了下雪的景象,更表现了雪景中不同人物的不
18、同生活。(5分,前面一空1分,后一空2分)(2) “浅俗”在语言上: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在写景上: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向往(这是一道开放题,可选择一面也可两者兼答,关键点是“浅俗”在语言,“奇绝”在写景选材,每点2分,整体表述1分)七、(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5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3分;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
19、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3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八、(1)上片以“茅檐”、“蓬窗”等交待夜闻鹃鸣的环境,( 1分)着重于气氛的渲染;(1分)下片主要写啼声触发作者羁旅愁思,表现其内心的痛楚。(1分)(2)反衬。(1分)暮春之时,夜阑人静,村中黄莺、巢里燕子都不飞鸣,只有杜鹃常在月夜悲鸣,(1分)以无声衬有声,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绪。(1分)(3)杜鹃啼鸣悲凉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1分)写作者梦被啼声
20、惊醒,表现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1分)也写出作者壮志未酬、抱负未展的抑郁感伤。(1分)总之,整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1分)九、(2分)比喻,以“风尘”喻战争。评分建议:比喻,1分;说明,1分。(4分)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4分)“三城戍”“ 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如未结合诗句分析,酌情赋分。十、(1)写了众多山峰,在雨中变得幽暗,小径蜿蜒曲折,直通云端。营造了友人山居之所的高峻、幽深,仿佛处于云端的意境。(3分)(2)第一联通过“问樵客”、“遥识”暗示卢岵山居的幽僻;第二联写古树衬托卢岵的古朴,急泉清沙衬托卢岵的清雅;第三联居处幽深,衬托卢岵的孤高;第四联中的荞麦花衬托卢岵的高洁与春天般的生活的色彩。总之通过描写对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了卢岵古朴、清雅、孤寂、高洁的形象。(3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处士卢岵的景慕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