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纸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秦始皇时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反映了A.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2.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
2、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出统治者A.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B.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C.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D.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3.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A.对三省和君主权力划定 B.分割相权,加强中央集权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4.汉初,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
3、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消除了土地兼并 C.加强了国家治理 D.解决了王国问题5.下表为不同时期治国思想的史料,根据这些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伦理纲常为立法的基本原则 B.统治者特别重视教化的作用C.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D.统治者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6.隋唐时期,追求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反映了A.传统的华夷观念打破 B.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4、C.民族之间的隔阂消除 D.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7.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创新性举措A.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B.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C.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D.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8.王安石变法中采用的赈灾方式是“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的“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方式相比,此举意在A.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C.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D.建立起政府抗灾救荒的体系9.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
5、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以上材料可见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10.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以下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11.察举制,主要参考乡闾评议由地方官推举人才;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官由中央职官兼任,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亲自参与人才的考试
6、。这种变化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有利于选官标准的优化C.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D.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12.元朝“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此材料可以说明A.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B.元朝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D.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13.明朝在江南市镇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旨在A.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 B.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C.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 D.凸显
7、市镇的军事功能14.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对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A.实行闭关锁国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赋税制度改革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5.清末维新变法时期,保守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洋务派也反对国家制度的转变。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了A.共和政体确立的漫长曲折 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C.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D.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16.1906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项举措A.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B.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C.关注
8、了新旧体制的衔接 D.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17.1864年底到1865年初,美国学者惠顿所著的国际法原理一书在总理衙门资助下以万国公法之名印行出版且被刊印下达各级政府,以便他们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这反映出清政府A.外交理念与世界同步 B.认可西方的国际法C.法律制度的全盘西化 D.全面铺开依法治国18.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A.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C.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19.中华民国成立后,外交总长伍廷芳即发布
9、声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这样做的目的是A.得到列强财力上的大力援助 B.希望列强给清政府施加压力C.获得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D.按照英美模式建立共和政府20.下表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C.代表经协商推举出来 D.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2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都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B.都适应了当时经济
10、建设的需要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都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2.1955年初,美国加紧在国际舆论上攻击中国,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等。美国此举的直接用意在于A.离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 B.将冷战思维引向远东C.加强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D.破坏万隆会议的召开23.下面为我国新时期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统计表,这反映了我国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24.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
11、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反映了A.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B.具有权力制约思想C.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D.审判流程公开公正25.八世纪时,英王在登基前就宣誓:“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证维护法律”,如果国王违背誓言则被视为“违法行为”,可能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这说明英国A.法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雏形C.专制王权得到严厉打击 D.有限王权植根于历史传统26.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菜比锡与路德
12、公开辩论,路德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A.德意志人民放弃宗教信仰 B.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C.民族教会与罗马教廷决裂 D.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27.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28.美国国会在1867年宣布,在哥伦比亚特区、未建州的联邦领土、内布拉斯加州和科罗拉多州赋予黑人选举权,遭到总统否决,但国会通过三分之二多数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权。这反映了A.总统需
13、要对国会负责 B.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C.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 D.国会拥有独立立法权29.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图形象地反映了这一体系的本质内涵是A.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B.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C.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制度化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30.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应的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反映了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C.西方国家加强对干预经济 D.西方社会
14、福利制度的建立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其中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1.(12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朝、宋朝、元)的民族关系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近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归纳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注:表中括弧内外的名称为互称或等称。表中辽、元、明三栏的统县政区有几种类型,中间以线隔开,表示它们除统县的共同特点外,相互之间还可有统属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5、知识,对表格中的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几乎“把资本主义带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社会崩溃却并未发生。有学者认为“主因在各国鉴于惨痛教训,大萧条之后纷纷设立了社会福利制度”。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事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需要进一步激励士气和增强社会团结,这也推动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1941年,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委托,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障方案及相关服务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构思设计。摘编自杨敏、郑杭生西
16、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材料二 二战之后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普遍建立,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但高福利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力,在西方国家一些失业者不在积极寻求就业岗位,而是等待着国家的救济,八九十年代欧洲的经济萧条过程中,这些因素很快变为导致高失业率的重要因素。摘编自周良才对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几点认识(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西方的社会保障有哪些史料价值。(2)由以上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20201110)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
17、1112131415答案DBBCCBBBBDAAAC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BDCABDCBDDACBB二非选择题:31. 图1:东北有鲜卑族,北面有匈奴族,特别是西域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设置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这与西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4分)图2:北面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等民族证券。这与北宋时期的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北宋。(4分)图3:东北部有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北面有突厥民族,西北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南有吐蕃政权。这与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管理机关及与突厥、吐蕃政权的
18、并立状一致。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4分)32. 变化:秦汉到魏晋从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隋唐到两宋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从元到民国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道县三级级制的简化。(6分)原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会设立监察区或军管区,最终演变为行政区,使行政区变多。(6分)特征:下稳上动,县作为地方行政基政区,相对稳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2分)33.(1)材料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西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对于研究和认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原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4分)材料二主要阐释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4分)(2)认识:积极方面:适度的社会保障有助于社会和谐,调动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4分)消极方面:增加政府和企业负担;滋生人的惰性。(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