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篇巩固提升1.在西亚乌尔第一王朝的王陵中发掘出大量铜制的头盔、斧子、标枪等,铜块已成为具有倾向职能的交换媒介。这可以佐证()A.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B.乌尔第一王朝已经进入青铜时代C.乌尔第一王朝促进了青铜技术外传D.铜铸币成为当时的流通主币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看出,王陵中发掘出大量铜制的器具,而且铜块已成为交换媒介,这说明当时铜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因此不能得出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的结论,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青铜技术的外传,故C项错误;题干中虽说
2、铜块成为交换媒介,但没有涉及铜铸币,故D项错误。2.江西曾出土一批商朝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铸有云纹、兽面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江西
3、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更无使用之痕”等信息可知,这些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题干时间是商朝,故D项错误。3.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A.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B.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C.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D.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答案A解析图中的铁锸和铁犁铧皆属于铁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反映了当时出现了牛耕,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将铁农
4、具与青铜农具进行比较,因此不能得出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的地位,故B项错误;图中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种类只有一种,故C项错误;从图片中无法看出战国时期的冶炼技术,故D项错误。4.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牛为“田牛”,秦还制定了“厩苑律”,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这说明当时秦()A.商品经济已经产生B.注重保护牛耕农业C.畜牧业得到了发展D.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答案B解析从题干的秦简中将牛称为“田牛”,以及秦律中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可知,当时秦注重保护牛耕农业,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将秦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做对比,无法得出秦农业生产最为
5、发达的结论,故D项错误。5.下图为两种不同的养马方式,图1是散养、图2是厩养。两相比较后者的优势主要在于()A.保护生态环境B.确保牲畜安全C.降低养殖成本D.增大综合效益答案D解析厩养可以为马匹遮风挡雨,减少自然界的危害;同时通过马匹之间的栅栏间隔,减少了互相之间的袭扰;通过马槽喂养,减少了养殖成本;通过马肥的再利用,增加了产能,从而达到了增大综合效益的目的,故D项正确。6.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灌溉工具的多样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经营方式的个体化答案B解析通过仔细观察图片不难发现,图片中的“戽斗、手摇翻车、脚踏翻车和高转筒车”均属
6、于灌溉工具,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一样的特征,反映了灌溉工具的多样化,故B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水患治理的信息,故A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灌溉工具,不是水利设施,故C项错误;题干未涉及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7.下图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纺轮和骨梭。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A.中国已经出现人工养蚕和丝织技术B.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出现萌芽C.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D.中国丝织起源于大河流域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纺轮和骨梭是简单的纺织工具,因此图中的陶纺轮和骨梭的发现,可以说明当时纺织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人工养蚕的信息,故A项
7、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纺织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未说明陶纺轮和骨梭的起源地,故D项错误。8.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匣钵的使用是制瓷工艺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由此可看出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对手工业的推动,没
8、有体现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而且官窑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故D项错误。9.右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所绘的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的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这说明()A.古代中国已有机器工业B.新的经济因素已经出现C.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D.私营纺织业已经很发达答案C解析从图片及题干文字介绍“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等信息可知,手工提花机的使用说明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高超,故C项正确。提花机属于手工操作,不属于近代的机器工业,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自由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从图片中无法看出是私营纺织业,故D项错误
9、。10.1939年在殷墟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需用七八十个坩埚一起熔铸铜液,200名左右的熟练工匠共同操作,才能最终铸造完成。据此可获得的史实是()A.先秦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B.西周青铜铸造工序非常复杂C.商朝青铜手工作坊规模较大D.古代民营工匠技艺令人叹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需用七八十个坩埚一起熔铸铜液,200名左右的熟练工匠共同操作”可知体现的是商朝青铜手工作坊规模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具体的工序种类,故B项错误;后母戊大方鼎是商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故D项错误。11.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
10、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表明()A.铁农具制造技术趋向成熟B.铁农具已经被普遍使用C.铁农具生产占有重要地位D.铁犁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答案C解析仅凭题干中涉及的铁范,无法得出铁农具制作技术成熟,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当时铁农具使用的范围大小,故B项错误;题干说明铁农具生产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铁犁技术的推广,故D项错误。1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
11、主流的生产方式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的家庭生产是新生事物,是我国古代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各诸侯国鼓励小农经济是为了富国强兵;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交流”的条件不成熟,故A项不符合史实;亚历山大的远征并没有到达中国,故C项不符合史实;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集体劳动进入到个体家庭的生产,故D项错误。1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原地区
12、人地矛盾的缓和B.以庄园经济为主体的现象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一男子从事犁耕,后面一孩子进行播种,左上角一女子辅助耕种,中间一老年人挑担送饭,这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精耕细作的场景,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区域及人地矛盾问题,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这是庄园经济,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14.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豪强地主看家护院,
13、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A.是封建经济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B.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C.是王国问题的延续,分裂割据的隐患D.具有封建宗法色彩,维护了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田庄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宗法色彩及独立的防卫体系,且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东汉田庄并不是王国问题的
14、延续,排除C项;东汉田庄是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15.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作坊里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这种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是()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答案A解析在中国古代,生产武器的大作坊一般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16.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私营手工业()A.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化B.在手工业中处于从
15、属地位C.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D.发展得益于抑商政策松动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的“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到“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私营手工业”再到“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可看出,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现象,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是我国重农抑商政策重新加强的时期,故D项错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据
16、天工开物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货贩以糊口弃农桑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纴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据载,某杭州人在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依据材料,提取至少两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在联系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历史信息明确清楚,内在联系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参考答案社会现象: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粮食成为商品;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