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十四)辛亥革命(建议用时:35分钟)1武昌起义前,清王朝9个总督职位,其中汉族占据4个,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是汉族的陈夔龙和张人骏;14个巡抚职位,其中汉族占据11个。这表明()A晚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孕育出革命C清末中央集权面临挑战D政治形势推动了权力格局变化D由材料“武昌起义前,清王朝9个总督职位,其中汉族占据4个,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是汉族的陈夔龙和张人骏;14个巡抚职位,其中汉族占据11个”可知,这种权力分配格局对辛亥革命在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旗帜下取得成功有一定的帮助,故D项正确。2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这一妥协的显
2、著成果是()A加速清朝统治覆灭B加快中国独立步伐C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D推进近代化进程A依照南北议和的条件,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攫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故A项正确;1840年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孙中山与袁世凯妥协,导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故C、D两项错误。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政体采用美国式的总统制,但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这一修改()A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B避免了政权的频繁更替和政局动荡C体现了孙中山政治理念的改变D反映了革命派有“因人设法”的嫌疑D孙中山任临时大
3、总统时,采用总统制,总统的权力极大;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集权于责任内阁,反映了革命派有“因人设法”的嫌疑,故选D项。4“辛亥革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清政府:获得优待,其统治得以延续B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D清政府获得了优待,但结束了统治,故A项错误;袁世凯任第一任总统,但走上了反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共和政体得到实现,但革命果实被窃取,民主政治
4、并未实现,故C项错误;立宪派在革命时投机革命,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利益,故D项正确。5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B根据材料信息“当改革的路被堵死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知,清政府的改革失败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故B项正确。6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5、”“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A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B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C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D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A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表明是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A项正确;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之后才制定了临时约法,故B项错误;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是清帝退位,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故D项错误。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
6、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C民主共和观念仅涉及材料第二项内容,故A项错误;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仅涉及材料第一项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民族意识针对帝国主义列强,民主意识体现了反专制的理念,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不是最早,故D项错误。8孙中山曾指出:“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
7、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此言论的背景是()A.清帝退位,民国成立B中华民国建立C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D实现了三民主义B根据“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等信息可知,当时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故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但清帝尚未退位,排除A项;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帝退位诏书大总统誓词材料二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这次运动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的春联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历史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评价。第(1)问革命运动
8、依据图片标注判断,意义从性质、功绩方面回答。第(2)问依据“民国二年”即1913年,结合“帝德”“皇恩”体现的封建性,从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角度回答。答案(1)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2)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10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促进了民主精
9、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B结束了中国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A“中国人的脑袋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的消失,“而是为思考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11某学者指出:“为什么(清帝)逊位诏书重要?现代中华民国是革命发动起来的一个现代国家,假如革命一路走到底那么就是汉人政府,甚至是一个南方政权,历来帝国的解体都是崩溃,就是几块统治的地方,四分五裂。”该学者对清帝逊位持肯定态度的理由是()A避免国家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B促使中国成为现代国家C打破了革命者的狭隘民族观D清帝以
10、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风尚A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肯定的是清帝逊位避免了国家的分裂,故选A项;由“中华民国是革命发动起来的一个现代国家”可知“现代国家”是革命发动起来的,而不是清帝逊位促成的,故排除B项;由“革命一路走到底南方政权”可知其强调了革命者一路革命到底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并非狭隘的民族观,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12民国初年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清政府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据此可知,民国初年()A国民获得的民主自由权利有限
11、B国民评价辛亥革命缺乏共识C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逐步扩大D“辛亥革命”一词未被广泛接受D“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这说明“辛亥革命”一词并未被广泛接受,故D项正确。13学者秦晖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其所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A要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B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主要目标C着重培养国民素养和国民意识D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自由发展A“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的权利”体现的是民主意识,“国民整体(国
12、家)的对外主权”体现的是民族独立意识,故A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故排除B项;C、D两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学者吕明灼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3、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学者杨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要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吕明灼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杨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并不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可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论证。本题可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总结答
14、案。认为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的可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总结。认为不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也可从上述几个方面总结辛亥革命的局限与失败,进而得出观点。答案观点一: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观点二: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