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0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其中的“血路”是指(A)A率先建立经济特区B率先实行改革开放C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D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对内改革率先在安徽、四川实行,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B、C、D三项错误。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率先设立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2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
2、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B)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解析:“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说明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B项正确。31984年5月18日,青岛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正式批准成立。这是山东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是全国第二家合资租赁企业。这一企业的出现表明(A)A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沿海经济开放带形成D改革开放从此开始
3、解析:材料中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说明中国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这也是全国第二家合资租赁企业,说明中国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故A项正确。4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作为开放龙头的是(A)A上海浦东 B江西九江C湖北武汉 D四川宜宾解析:浦东的开发不仅对上海成为中心城市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于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开放长江沿岸城市的龙头,故A项正确。5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D)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经济改
4、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BC D解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起步,处于探索时期,缺乏经验,思想不够开放,故正确;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尤其是来自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阻碍,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错误。故D项正确。6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C)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粤语成为时尚
5、潮流,故A项错误;题干并不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说明粤语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提升,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故D项错误。7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C)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 内地A BC D解析: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于1984年,沿海开放区形成于1985年,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内地是对外开放的最后一个步骤,故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C项符合题意。8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
6、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D)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放的原则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解析:材料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逐渐开放的过程,不能体现着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信息,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对外开放循序渐进的过程,非齐头并进,故B项排除;材料“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内陆县市”体现了开放的先后次序,非重视与忽视的关系,故C项排除;据材料“从198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再到”可知,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体现出了多层次性,故D项正确。9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7、:“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全方位”主要是指(D)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解析:题干所述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是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101972年,中美贸易额只有9 200万美元,但1978年猛增至11.89亿美元,1981年达到54.78亿美元,1988年增至135亿美元,接近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这主要是因为(B)A中美正式建交的推动 B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C经济全球化格局形成 D
8、美国经济陷入“滞胀”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看出,以1978年为契机,中美的贸易额在前后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其关键就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B项正确。11中国的经济在1840年之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C)A贸易是否具有自主权B国家是否独立C贸易是否对等D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解析:抓住关键信息“1840年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主要差别”。贸易自主权属政治角度,排除A项;B项也属政治角度,排除;两次融入世界市场,前者对于中国而言是不平等的,而后者则是建立在贸易对等的基础之上,C项符合题
9、意;D项说法不符合国际贸易的一般原则,排除。12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指出:“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C)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APEC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D中国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解析: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7分,第14题25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
10、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作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材料二: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12分)(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一到图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三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8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1、7分)答案:(1)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2)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最大优势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3)特点:中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并长期呈现出超的态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材料一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内容和立足点同样从材料中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第二小问,关键是对“经济运行环境”的理解,充分利用图
12、片中所提示的年代进行解答。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数据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二:材料三: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结合史实
13、说明这一变化的必要性。(8分)(2)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到图二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深圳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上海浦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上海浦东的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9分)答案:(1)特点: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震撼:改革开放后起步期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3)地位:浦东新区是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启示:国家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要联想到“一五”计划的方针。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深圳的重大变迁,其原因与对外开放决策结合起来。第(3)问,第一小问,依托材料,从浦东创造的一系列奇迹来反映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小问,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方面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