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纲展示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8日本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考情解读1掌握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把握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梭伦改革的影响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特点;体会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改革的历史作用4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5知道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6掌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7掌握
2、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归纳改革的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8梳理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括其基本内容;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认识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9探究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概述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掌握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基础梳理考点一梭伦改革1背景(1)政治危机贵族政治下,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利。(2)经济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动荡。(3)形势紧迫雅典社会动荡使经济发展迟缓。周围城邦实力增强,沉重打击
3、了雅典的海上贸易。2.内容主要措施基本特点颁布“解负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经济领域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政治领域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设“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1)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措施:带有“折中”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结果: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历史局限性3.影响(1)经济上: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经济实力增强,为雅典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经济
4、基础。(2)政治上: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解负令”使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形成。以财产多寡确定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使下层平民也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恢复公民大会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考点二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经济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表现思想文化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
5、现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各国变法项目内容作用及实质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增加国家收入;齐国首霸中原;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实物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强调法制,制定法经;推行“平籴法”推动农业发展,强化了国家专政职能,魏国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变法进行军事改革,创建强大的军队壮大了军事力量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
6、。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文化习俗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4影响(1)积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7、,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考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内容领域措施内容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经济方面租调制规定一对
8、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并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政治方面迁都洛阳公元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社会风俗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3.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考点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
9、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措施及成效措施成效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募役法市易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限制隐田漏税行为,增加政府收入保甲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节约政府开支,提高马匹质量和数量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科举改革整顿太学武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惟才用人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3.作用(1)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
10、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4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标准。(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考点五欧洲宗教改革1背景(1)必要性:天主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经济上:占地征税,搜刮钱财。政治上:教权大一统,干涉各国内政。思想文化上:垄断教育,钳制思想,打上深深的宗教烙印。社会生活上:教会的影响贯穿整个社会。(2)可能性
11、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政治上: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思想上:“异端”运动的奠基和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2概况(1)马丁路德改革背景: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导致德国社会各个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教会兜售赎罪券。主张a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即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b提出“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c主张建立一个廉价教会、民族教会。(2)加尔文宗教改革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日内瓦政权的支持。内容: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
12、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建立政教合一政权。作用: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背景:资产阶级反对教会专制束缚;天主教对英国的控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内容a1534 年颁布“至尊法案”:王权大于教权,国王是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保留了天主教基本教义与仪式;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控制。b封闭修道院,没收其财产。作用: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4作用(1)
13、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3)思想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发展了本民族文化,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考点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背景(1)必要性政治动荡:马木路克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对外奉行闭关政策。政治落后:盛行土地包税制度。外敌入侵:英法都企图染指埃及,把它变成争霸东方的基地。(
14、2)可能性:穆罕默德阿里上台。2内容与影响内容影响土地制度取消免税地和没收违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经济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工业: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民族工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政治体制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仿效欧美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在地方设立各级行政机构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
15、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文化教育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来讲学,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以及翻译欧美国家的著作等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和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学校,培养新型军官;改善武器装备等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考点七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3)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的新思潮。(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了国
16、内矛盾。2内容(1)政治上,废除农奴制,给农奴人身自由。(2)经济上,农民高价赎买份地,承担临时义务。(3)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严格控制农民。4评价(1)进步性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局限性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赎买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
17、役。5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的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俄国政治上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考点八明治维新1背景(1)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8、。经济上:幕藩等级森严,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经济上:幕府歧视工商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2)外患:黑船事件和日美亲善条约使民族危机加深。(3)基础:1860 年“尊王攘夷”运动开始,后来演变为倒幕运动,最终推翻幕府统治。1868 年,明治政府建立。2内容(1)政治:废除旧的封建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教生活: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4)军事:建立近代
19、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历史影响(1)积极性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局限性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文化:藩阀推行愚民政策,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国际: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考点九百日维新一、戊
20、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大规模对中国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清政府的腐败,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2经济根源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根源19 世纪 70 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康有为(1)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
21、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积极宣传变法。(2)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发变法理论。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3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4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军事:装备新式武器,用西法训练军队。(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2特点(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
22、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
23、乏群众基础: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了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富贵财富。品味经典考点一古代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1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
24、治权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
25、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解析】(1)题干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要再认和再现梭伦改革的措施。(2)“新贵”要结合梭伦改革背景中的“海岸派”的主张,推导出其为“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从“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缓释”新贵不满情绪的措施,即梭伦改革中打击旧贵族的措施:实行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
26、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3)从梭伦改革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及改革的局限性角度作答。【答案】(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3)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2(2015山东卷)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
27、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
28、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考点二近代史上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 1861 年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1861 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得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
29、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1861 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对手,第二小问主要从俄国农奴制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理解、分析。第(2)问首先解释农奴制改革延缓革命的原因。主要应从改革对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巩固沙皇统治的作用这两个角度分析;然后解释改革并不能消除革命的原因,主要从俄国农奴
30、制改革的局限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4(2015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2 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
31、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 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
32、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征。(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某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治维新前的状况和明治维新后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要认识到当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真正内涵,局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
33、)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考点三无教材依托试题5(2015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
34、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1)提取材料信息“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回答。(2)从唐代币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角度回答。如新的货币体系确立、不再标
35、识重量有利于非金属货币的产生、有利于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等。【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6(2015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
36、,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解析】第(1)问从材料可看出清朝前期存在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等问题,还可以看出雍正帝整顿吏治的决心。第(2)问从材料内容可得出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等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