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813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阶段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A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

2、故A项正确。2“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杜甫的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尧舜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春秋战国时期与杜甫这一向往相近的思想学派是()A道家B墨家C法家 D儒家D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杜甫称赞尧舜之治和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关注现实,希望君主施行仁政,像古代尧舜那样的明君一样,以仁政治天下,故D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法家主张法术势,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3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B由“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和“君权神授”“大一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维护统治秩序,为统治者服务,因此选B项。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A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思想,A项符合题意,正确;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B项不符合题

4、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D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D由题干可判断是墨家主张,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D项正确;A项是儒家主张,B项是法家主张;C项是儒家主张,均排除。6儒家思想经过2 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A提倡“仁政” B

5、提倡“以德服人”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C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说进行一定的融合,他主张王霸并用,而且他也是法家人物的老师,所以本题选择C项。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7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期,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C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

6、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D项无从体现。8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主专制,天下一统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大兴文治,反对暴政A根据材料“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儒学思想的时代”可知跟儒学独尊有关,故选A项;“君主专制,天下一统”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君权神授”“天人

7、感应”只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大兴文治,反对暴政”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9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B以礼义来教化人民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D以王权限制了神权C君权神授的思想主要是神话君权,体现出君权来自上天,增强了王权的神秘性,故C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B项是先秦儒家思想;D项中王权限制神权说法错误。10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

8、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A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选A项。11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因果报应 B天人合一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D根据材料可知,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君权神授”旨在强调

9、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项正确。12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禁锢二世(两代)”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A吏治废弛犯罪频发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严刑酷法主观随意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D项正确

10、;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13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A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体现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体现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反映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14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可知

11、()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D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A朱熹在材料中肯定人的正常需求,否定人的过分需求,李贽认为私欲是人之常情,两人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故A项正确;李贽的思想并未否定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151283年,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舍身取义,壮烈殉节。史学家认为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A法家思想 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 D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程朱理学讲究杀身取义,壮烈殉节,另外

12、,从时间上来看,程朱理学属于宋代,符合题目的时间,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16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D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具有抽象化、理论化的特点。而材料中王艮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体现出通俗化、平民化的特点,故选D项。17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

13、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A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B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D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D李贽深受时代的迫害,深刻批判理学思想,材料“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可知,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故D项正确;李贽的启蒙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项是顾炎武的治学思想。18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

14、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A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说的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但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19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

15、,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政治改革的条件C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社会教化的作用D根据材料“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伦风俗属于儒家社会教化的内容,材料反映了人伦风俗是政事、国家的基础,这说明顾炎武意在强调社会教化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命运的问题,不能说明风俗关乎国家命运,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政治改革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顾炎武对君主专制黑暗腐朽的批判,故C项错误。20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16、。”由此可见颜元()A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B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C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D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A从材料内容来看,颜元对宋元以来儒者表达出不满情绪,认为他们做妇女态,只要能报君王一死即是最好的,其抨击了宋元以来理学的空疏无用,故A项正确。从行文语气来看,并没有赞扬的意思,所以B项错误;材料也并未体现反对理学统治地位的内容,故C项错误;新内涵更是谈不上,D项错误。21下列人物组合与选项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甲:“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乙:“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丁:“保天下者,匹夫

17、之贱,与有责焉”。A董仲舒、程颐、黄宗羲、王夫之B朱熹、程颐、李贽、顾炎武C董仲舒、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D董仲舒、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属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知行合一”属于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属于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属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故C项正确。22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巩固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

18、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B从材料可以看出,三大发明传到西方以后,为西方战胜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未能推进社会的根本变革,故B项正确;A、D两项只是说了西方的影响,与材料的主题意图不符,排除;C项只是材料意思的一个方面,排除。23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

19、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D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24以下对下面画作的描述准确的是()A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B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C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逼真摹写客观人物形象C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文人画注重的是作者的主观情致与绘画的神韵,所以C项符合题意,正确。25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C材料中体现了墨竹图所具有的

20、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这是中国文人画典型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二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

21、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材料一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2)材料二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朱熹对儒学有怎样的贡献?(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可知,材料一体现的主张是“天人感应”学说,这一学说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自汉武帝时期起,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问 材料二阐述了

22、“厚敛”的危害,要求统治者“节用”“节葬”,由此概括其认识即可;理学自南宋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在万民之忧乐”分析概括即可;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回答第三小问。 答案(1)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限制君权。地位: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关键:薄敛或节俭。贡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

23、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7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

24、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25、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8分)解析第(1)问,简牍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从青铜器、缣帛作为文字载体的缺点来分析,青铜器“面积太小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另一方面要突出简牍自身优势“轻便而实用”。第(2)问,根据材料二“借助于纸张的普及汉字的各种书体发展完备”得出造纸术的发展催生多种书体;根据“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得出印刷术发展促使字体变得规范;综合分析材料二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汉字的传播。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汉字是中国、东亚地

26、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得出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根据“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形成了包括西夏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得出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根据“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得出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分析。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

27、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

28、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请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就本题而言,首先应该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中的“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

29、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以及“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等有效信息,可以归纳得出材料认为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完成。在确定观点后,再通过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合理,引用史实多角度论证。答案观点一: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论据: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较多的弊病,如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等问题;盲目地反传统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在现代化

30、进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仁爱”等。结论: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观点二:反对材料所述的观点,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论据:传统文化中诸如“天人合一”“仁爱”等,其本质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在西方入侵、政治变革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来解决,而不能依靠传统文化的复兴。结论: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弘扬国学的观点太绝对了,是错误的。观点三: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论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这只能属于一种思想资源;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现代的复兴,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文化方面进行现代性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没有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不可能割断历史,更不可能复古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先进文化,二者结合,振兴中华。结论:吸取传统精华,批判传统糟粕,以现代先进文化为主导,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