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0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B)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解析:A项错误,开始改变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由“党的最高纲领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本题答案
2、选B;C项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认识到的;“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故D项错误。2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B)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故B项正确。3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
3、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解析:据材料可知与国民党合作是正确的,但在合作中也要保持警惕性,故B项正确。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故A项错误;“最后的决裂”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引起的,故C项错误;中共成立初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中共革命理论和经验不足,所以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是不切实际的,故D项错误。41926年,毛泽东指出:“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
4、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A)A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放弃发动工人参与革命D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解析:据材料“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知毛泽东看到农村革命的重要性,因此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故A项正确。5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该段历史时期(B)A是抗日战争时期B国民革命运动持续发展C国共关系处于对峙状态D中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5、,这是指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重视组织群众运动,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已经有了自己的政权和革命武装,故A项错误;国共关系处于对峙状态是在19271936年的十年内战时期和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中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D项错误。6“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征途。”诗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包括(B)红军反“围剿”失利 遵义会议的召开渡江战役的胜利 红军长征的开始A B. C D解析:材料中“铁
6、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反映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长征之路,正确;材料中“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征途”反映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确;是解放战争时期,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项。7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B)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中国共产党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解析:材料反映了李立三认
7、为城市才是中国革命的关键,说明党内对中国革命走怎样的道路存在认识上的分歧。8日本今井武夫在支那事变的回想中写道:“在中国事变的开头,日本方面有一部分人以为一个回合就可以使中国军订立城下之盟。这种思想如白日梦一样消逝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事变”是指九一八事变B“事变”促成了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C“事变”引发了美日关系破裂D长沙会战导致了日本“白日梦的消逝”解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与题干“白日梦”不符,故A项错误;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与题干“白日梦”相符,故B项正确;美日关系彻底破裂应该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与在中国的事变无关,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敌
8、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与长沙会战无关,故D项错误。9阅读下面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战场名称起止时间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A B C D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采用排除法解答。近代以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多次反对外来侵略,但都以失
9、败而告终。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错误,排除。故答案为C项。10“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D)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第一种梦想是民族独立,第二种梦想则是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尚未取得民族独立,更不用说民主了,故A、B、C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人民希望和平与民主,最接近这两
10、个梦想实现,故D项正确。11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D)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1948年9月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国共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打响。答案为D项。12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D)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
11、比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A BC D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1949年,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
12、行数次的斗争。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全
13、面抗战的兴起。(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15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11分)答案:(1)不同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由于犯“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其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2)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开展武装
14、斗争,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主张”主要从对革命中心的不同认识来分析两者的不同,“地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上。第(2)问,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来回答。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
15、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
16、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
17、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8分)答案:(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
18、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和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特点:民族性: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战略、作战方针和抗战路线等方面进行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主要援助国、援助通道及援助内容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物质、精神等方面分析对中国抗战的影响。第(3)问,材料一反映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