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题目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学校 温州四中作者 顾萍芳一、本专题在高考的地位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努力的结果。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祖国文明的过程中作出重要的贡献。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匈奴、鲜卑、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彝族和白
2、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东胡、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满族先后开发了东北地区。因此掌握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及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专题复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二、近几年高考中涉及本专题内容的考题回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是历史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涉及本专题的试题虽不如其他专题,但年年都有渗透。其中1990年以来民族关系方面的题目有13题,其中民族关系考查的比重相对较大。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但材料题和问答题也有涉及。如1991年清政府管辖边疆题,1993年的榷场和淝水之战题,2000年的契丹政治制度题等都直接考查了本专题。1997年的南唐题,199
3、9年的南方经济发展题也涉及到了本专题。2001年上海卷西汉朝廷与西域的关系;2002年全国文综重点考察了“丝绸之路”和西北地区的发展史;2003年结合长城问题考察了西北地区的匈奴和西域问题;2004年全国卷考察了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历史和经济发展情况;2005年全国卷考察西南地区的历史和民族关系以及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情况;2006年全国卷考察了少数民族的文明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之一,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高考中,考查这方面的题目会逐渐增加。三、知识归类1、民族分布与中央政府的管辖 (一)东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唐朝) 1唐朝时期,生活
4、在东北的是靺鞨族 (1)靺鞨族的生活: 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北东北正式归属中央)。行政管辖 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王;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粟末靺鞨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南东北正式归属中央)。从此,粟末以渤海为号。行政管辖和册封 2北宋时黑水靺鞨发展成为女真族 女真族长期居住在松花
5、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先后灭掉辽和北宋,绍兴和议与南宋南北对峙,1234年被蒙古汗国消灭。 3元朝时设辽阳行省管辖东北地区;渤海人和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一起在元朝时被归为“汉人”。 4明朝时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明朝后期1616年建州女真奴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统治我国的东北地区。 5清朝时期,1636年皇太极为掩盖臣服明朝的历史,改族名为满洲,改金为清,并统一中国: 在东北设吉林、黑龙江,盛京三个将军,辖区为东北地区。 康熙帝于1685年和1689年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并且在平等的
6、基础上签订第一个中俄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北部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秦朝) 1春秋时期到东汉前期,生活在我我国北方的是匈奴族。 匈奴的生活: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汉族与匈奴族的关系:a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迁人开发:为抵御匈奴的进攻,派蒙恬修筑长城。 b西汉,初期国力有限,与匈奴 “和亲”并进行贸易的往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并重创匈奴,使之迁徙到漠北,双方争夺的重点转向西部;汗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密切了汗匈关系,双方40年和睦
7、相处。 c东汉,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仍威胁汉的安全;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解除了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最后威胁。 26世纪中期以后突厥统治着我国的北方地区;隋唐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是回纥族; 回纥的生活:7世纪初,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受东突厥的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 回纥和唐的关系:a.唐太宗在回纥设瀚海都督府管辖;b.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c.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平叛,d.唐肃宗开始和回鹘“和亲”; 回纥的瓦解:8世纪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有的西迁新疆(维吾尔族),有的西迁甘肃(裕固族),有的西迁中亚。 3两宋时期,契丹族
8、建立的辽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先后统治我国的北方地区。 4元朝时期,1206年蒙古族著名的首领铁木真统一我国北方的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又一大一统局面,设岭北行省进行管辖。 5明朝时期,元灭亡时蒙古分裂为瓦刺和鞑靼。a.永乐时,瓦刺和鞑靼先后接受明朝的册封,北方相对安定;b.明中期,为防止蒙古兵南下修筑长城,加强边防,但没有达到目的;c.明后期,首领俺答汗与明修好,明封他为顺义王并恢复封贡互市,双方友好了数十年;d.明末清初蒙古分裂为漠南,漠西和漠北三部。 6清朝时期,入关前,“联蒙制汉”, 三漠臣服;康熙帝时,漠西蒙古噶
9、尔丹叛乱,康熙帝两次亲征喝尔丹,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乾隆帝于1757年粉碎了噶尔丹的分裂势力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共同管辖蒙古各部的军政事务。 (三)西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西汉) 1两汉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是西域各族。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使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并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东汉初西域重新被匈奴控制,汉明帝时派班超经营西域并重设西域都护,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2隋唐时期,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是突厥。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
10、部;唐太宗时期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并设都督府管辖;唐太宗还出兵依附西突的高昌故地并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唐高宗灭亡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故地。 3北宋时期,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居住在我国的西北地区,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并仿照宋朝政治制度,推行科举选官,还创照了西夏文字;双方不断交兵,1044年宋夏议和,重开边境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4清朝时期,a.乾隆帝时于1757年粉碎了噶尔丹的分裂势力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共同管辖天山北路;b.乾隆帝时,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的回部在首领大、小和卓的率领下发动叛乱,乾隆帝于1757年派兵镇压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并设伊
11、梨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c.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的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欢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西部:西藏(正式归属中央:元朝) 1唐朝时期,a.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密切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b.从此以后吐蕃历任赞普必报请中央政府“册命”;c.以后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长庆会盟),会盟碑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往来。 2两宋时期,吐蕃和辽,西夏,金,大理,蒙古及两宋并存。 3元朝时期,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 4明
12、朝时期,在西藏设僧官卫守,利用藏人管藏,并册封宗教领袖为法王,使整个明朝时期西藏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5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西藏五世喇叭为“达赖喇叭”;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三者共同管理西藏,它的设置标志着中央对西藏的管辖大大加强;乾隆帝时还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中央政府对赖喇和班禅的监督和任受权力。 61951年,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署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五)西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秦朝)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为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创造条件。 2秦朝时期,为统一越族、运输军粮的需要修建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
13、沟通了漓水和湘水(长江和珠江),并设桂林等郡进行管辖。 3两汉时期,生活在西南地区的民族被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时在西南设夜郎等郡并赐予“滇王金印” 把它并入汉朝版图,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期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4三国时期,刘备在四川建立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南中地区实际上已成为古代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5唐朝时期,生活在西南地区的是六沼(彝族和白族的祖先)。7世纪南沼强大起来。8世纪前期,皮罗阁统一六沼,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促进南沼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 6两宋时期,大理统一西南地区并和吐蕃和辽、西夏、金蒙
14、古及两宋并存。后来归降蒙古汗国。 7元朝时期,设云南行省并实行土司制度进行管辖。 8明朝时期,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当土司官,允许世袭,拥有最大的自主权;明成祖时,西南两司叛乱,平叛后实行局部的“改土归流”,在贵州设布政司,使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 9清朝时期,康熙帝时平定“三藩叛乱”,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条件;雍正帝时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改善西南地区落后的面貌,加强了中央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六)南部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秦朝) 秦朝时期,出兵南越并设南海郡进行管辖,南部正式归属中央 (七
15、)东南地区:台湾(正式归属中央:元朝) 1秦朝时期,统一东南的越族。两汉时被称为东越。 2三国时期,孙权在东南地区建立吴国,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州(台湾),这是大陆人到台湾的最早记录。 3隋唐和两宋时期,台湾被称为流球。 4元朝时期,在澎湖岛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隶属江浙行省,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5. 明朝时期,明朝时台湾成为小琉球;明朝末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6清朝时期,清朝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派施琅攻克台湾并将之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两岸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1885年,中法战争后
16、鉴于台湾在国防中的重要位置,设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论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开始了反割台斗争。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 2、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秦朝:迁中原人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西汉: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和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西域学会汉族的铸铁和凿井技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双方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唐朝:回鹘经常用马匹和皮毛换取汉族的丝和茶。回鹘在长安的商人达千人以上,与汉人通婚。长安和洛阳的汉人也喜欢穿回鹘服装。渤
17、海派人到长安学习,带回许多汉文书籍,并把土特产貂皮、海东青、人参、马、铜输入内地。汉族工匠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丝织业发展起来。建筑和艺术也有很高成就(如崇圣寺三塔)。文成公主入藏后,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书籍。以后,又有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唐末契丹人逐步学会了种田、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郭、房屋,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北宋:澶渊之盟后,北宋在边境雄州、霸州等地设立榷场,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马、羊、骆驼等。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到辽。元朝: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改革棉纺织生产工具。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
18、和浩特城。清朝: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概况民族融合实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地狱、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生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的过程,是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本质上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一)基础知识春秋:华夏族与周边各族接触频繁,加强了联系。三国:蜀汉统治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吴国境内的山越族前出山区,与汉族共同开发江南地区。西晋:五胡内迁,同汉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19、南朝:随着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开发。北朝: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那里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两宋: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各族人民联系进一步加强。元朝: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地区,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东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在元朝已被成为“汉人”。唐宋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清朝:境内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20、(二)民族融合的形式: 第一,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
21、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三)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
22、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四)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五)、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和民族使
23、者对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对本民族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一)杰出首领基础知识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松赞干布: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元昊:建立大夏国。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
24、制。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金建立初年,创制女真文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实行领户分封制、护卫军制度,建立法制、创制文字。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建立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利四大汗国。1227年,在蒙古大军灭西夏前夕病逝。努尔哈赤: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52年,
25、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1653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被明将袁崇焕击败,负伤而逃,不久死去。(二)民族使者(1)西汉张骞通西域使西域的经济文化同汉朝的交流得以加强,同时张骞也为促进西域各族的发展、进步以及与汉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活动了30年,不但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而且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3)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唐朝的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这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加强唐蕃的联系、促进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4)唐朝鉴真和尚,应日本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
26、渡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5)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十六国: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北朝:北魏(鲜卑)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两宋: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元:蒙古建立全国政权。清:满族建立全国政权。6、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民族匈奴蒙古、女真突厥、回纥南诏靺鞨吐蕃辽、西夏、金、清称谓单于汗可汗王都督赞普皇帝7、维吾尔、蒙古、满足溯源维吾尔:回纥(唐)回鹘(9世纪中期)畏兀尔(元)维吾尔(清)蒙古:室韦(东胡语系)蒙兀室韦(唐)蒙古(元朝)兀哈良、鞑靼、瓦剌(明)漠南、漠北、漠西蒙古(明
27、末清初)满族:黑水靺鞨(唐)女真(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满洲(明末清初)满族二、各民族在其发展和相互关系中的规律和认识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各在其发展中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3、杰出人物在各民族发展过程出作出重要的贡献。4、民族间战争只有进步性和反动性、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以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评判标准。4、处理民族关系原则应从维护民族团结,安定边疆,增进友好往来,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的原则出发。总之,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是祖国辽阔疆域中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
28、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四、热点问题关注1、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与各个时期对西藏的开发管辖(1)唐朝时期,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及其意义。(2)元朝时期对西藏的开发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3)明清两代,对西藏的政治管辖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4)建国后人民政府加强在西藏及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成就,建国以来西藏的三次历史性变革及其意义。2、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1)古代: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台湾首次纳入祖国的版图;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
29、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2)近代: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宣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台湾问题由此形成。(3)现代: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一国两制”在台湾岛内引起强烈的反响。(二)世界历史上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的例证(1)美国南北战争(2)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3)两个德国和平解决统一的方式(三)连战大陆之行对台湾问题的展望3、反对“东突”势力(1)秦汉时期与匈奴及西域的关系,尤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两汉时期西域都护的建立和经营。(2)隋唐时期与东西突厥、回纥的关系
30、,尤其是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的建立和意义。(3)明清时期对少数民族叛乱的镇压及设立行政机构加强管辖的措施。(4)民主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经过西北地区及本地在本地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5)建国后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交通建设。4、西部大开发(1)、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和湖北省的湘西、湖南省的恩施两个自治州(2) 西部地区的发展优势(3)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4)古代中央对西部的管辖和开发: (5)近代列强侵略我国西部的历史 (6)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在西部施行的民族政策及交通发展的成就(7)西部开发的作用五、典型例题探
31、究1“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藏族在唐时称吐蕃唐蕃和亲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北京文综)ABCD。答案A2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2004年全国文综)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答案B3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2003年全国文综)4、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
32、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材料三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回答:(2003年全国文综)(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2)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
33、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3)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心声。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请举出其中的一个事例。(5)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答案(1)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2)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
34、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3)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与蒙古议和互市。边塞安定,互通贸易,长城南北经济共同发展,促进民族交融。(4)中国守军在山海关、长城各口抗击日军(或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5)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或爱国精神);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5.(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6年全国文综)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
35、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 分) (4)简
36、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答案:(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同意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侍、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民族色彩。(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然需要各民族共同努
37、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该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六、专题提升训练一、选择题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12题。1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传到河套地区最早是在A.春秋末期B战国初年 C.战国末年 D.秦朝时期2、秦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出使西域所产生的最深远的进步影响是:两者都A.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扩大了铁器的使用范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以来,统一和民族融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据此回答38题。3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最基本的因素是A各民族间的征战B最高统治者的改革C各民族之间的长
38、期交往D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进步4、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这种现象反映了何时宋与契丹族政权的关系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金和议前D宋金和议后5、蒙古族入主中原并能维持近百年的统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蒙古族善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形态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6、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大量迁居到中原和江南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民族-回族A.B.C.D.7、从社会发展的
39、角度看,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杂居的过程B.社会封建化的过程C.民俗汉化的过程D.南下开发的过程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中,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此回答918题8、张骞通西域,使得西域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的汇聚地 生产技术有较大进步 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A、 B、 C、 D、9、唐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主要措施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与少数民族结盟设置行政机构A.B.C.D.10、唐政府在云南地区实行的政策是:A、册封当地首领,加强经济
40、文化交流B、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移民政策,加强行政管理D、派驻军队,注册户籍,征收赋税11、清朝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喇嘛教内部争权夺利B、拉拢当地宗教势力便于统治C、加强对各种宗教进行管理D、确立对西藏地区的管理12、下图反映的史实是A.东北地区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B.行政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C.东北地区首次出现中央政府设置的机构D.东北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13、下列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 B、首先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C、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14、新中
41、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造,主要采取了: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B、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封建制度C、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繁荣的制度 D、派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支援少数民族地区15、下列边疆地区正式归入中央政权的先后顺序是:西北地区西藏地区岭南地区东北地区A、B、C、 D、16、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是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抗击外来殖民侵略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专门机构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A.B.C.D.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中,少数民族首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此回答1923题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加速少数民族封
42、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实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18、下列关于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都是少数民族首领都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都接受唐玄宗的册封都曾与汉族和亲A.B.C.D.19、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0、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
43、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21、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A.沙俄的民族压迫和奴役B.强烈的民族意识C.清朝对少数民族政策开明D.清朝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22、下列历史人物中,为反对分裂新疆,维护祖国统一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是: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A、B、C、D、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同中原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据此回答2427题23、最早由内地传到珠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技术是 A水稻的栽培B铸铁和凿井C养蚕和织D铁器的使用 24、“生女直(真)旧无铁,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资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弓矢,备器械,兵势稍振
44、,前后愿附者众。”这说明:A、契丹族向封建制转变。 B、女真族同邻国贸易为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C、铁器的使用证明了西夏是封建政权。 D、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25、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A.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B.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C使吐蕃和唐“和同为一家”D.使吐蕃和唐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答案:15 DBCBC 610 DBADA 1115 DABBD 162 BBBCC 2125 BCDDB 二、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外,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大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
45、,酌古今之道,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材料2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3 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材料4 楚材又请遗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大常礼乐生,乃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
46、由是文治与焉。以上材料均据元史 根据材料回答 (1)概括提炼元朝“遵用汉法”的情况。(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元朝的历史就材料2中的“其故何如”作答,并指出由此可得出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 (1)a重用汉族知识分子;b采用汉族的官制;c任用汉族人做官;d建立都城,学习汉族的礼节仪式;e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f.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理论。 (2)“汉法”,是指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制度、统治思想、经济观念等封建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因为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由蒙古高原进入当时的中原地区、建立起统一
47、的封建王朝后,只有改变落后的“旧俗”、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才能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其统治。 规律: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史记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记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及)元。材料四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请回答:(1) 写出材料一中皇帝的姓名及他并一海内的时间。(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中华应是指什么?夷狄指谁?(2) 材料三将
48、宋与汉、隋、唐并提,请结合材料四谈谈你的看法。(4)材料四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共同心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答案:(1)嬴政。公元前221年。(2)唐太宗。汉族(或华夏族)。少数民族。(3)此种说法不正确。从材料四陆游的诗可知南宋时南北对峙,宋政权仅控制南方,未统治北方,因此未形成大一统局面。即使是北宋,由于有辽、西夏的存在,也未统一全国。可见,宋之盛与汉、隋、唐之盛有很大区别。(4)追求国家民族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4、以下三幅地图的阴影部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统治区域,结合该民族自身的发展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并谈
49、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图1:唐朝时期,靺鞨族的黑水靺鞨部强大起来,向唐朝纳贡;唐在此设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统治黑龙江下游两岸。图2:黑水靺鞨在契丹建国后,被称为女真;其中的完颜部发展起来,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攻南宋;南宋军民抗金,腐朽的南宋王朝向金议和,双方划定疆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图3: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强大,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推行八旗制度,建后金政权,同明朝争夺辽东;皇太极继位,改女真为满洲,建立清朝,清朝打败明末农民军,逐步统一全国;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平定少数民族反动贵族的叛乱;抗击沙俄入侵,维护多民族国家,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认识:(1)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