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92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政治: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本单元的地位 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第一单元是全书展开的基础。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

2、线,呈现相关教学内容。8附单元结构图表9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明确文化概念。 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知道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

3、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 第一框“体味文化”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和“文化的力量”三目。 第一目“文化万花筒”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该目是活动导入。教材选择了大河之舞科技灵光晃圈长征组歌天鹅湖等几组镜头,并设置了三个问题: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可以看出,这

4、三个问题旨在拉近学生与文化生活之间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10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归类,帮助他们感悟“文化的含义”,以与下一目相衔接。该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化是无时不在的,从人成为人那一刻起,文化就与人类不可分离了;生活中,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 接着,教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指出: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加以拓展,引导学生回味校内校外的各种文化生活,如参加学校的辩论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上网,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对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教材设计

5、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活动的感受吗?”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每个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后面讲“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等内容作铺垫。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区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教材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帮助学生感悟这一道理。 第二目“文化是什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的丰富内涵。文化现象极其复杂,人们的文化生活多种多样,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既不是

6、与文明等同的“大文化”,也不是文化部所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等狭义的文化,而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我们所讲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可以看出,我们所讲的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我们讲文化的交流、传播,讲文化的传承、发展,讲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都是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展开的。在讲清楚文化的概念之后,教材接着从三个方面加以展开。 一是说明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也就是说,文化不是从天下掉下来

7、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之能力的重要标识,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社会实践,在人类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人类文化水平的高低与人类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和大小是一致的,文化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文化具有历史性。 二是说明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修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不断体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无论创造文化还是享用文化,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三是说明人们的文化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性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

8、们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展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和文化修养。应该说明的是,人们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等同的,文化水平很高并不说明道德水平一定很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不意味着道德修养水平一定很低。 第三目“文化的力量”,主要从精神力量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个人成长和一个民族、国家11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这是全书展开的一个重要维度。设置文化生活,对学生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力量,自觉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体说来,这一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二是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

9、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三是文化的力量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 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文化的作用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离开社会实践,文化的作用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教材指出,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包括三目,即“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第一目“相互影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目题下面是活动导入。通过探究活动

10、可以看出,我们生活的社会可以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基本领域。但是这种区分具有相对性,在很多情形下,三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参加村委会选举,无疑属于政治生活。但是,要“投好这一票”,我们就要考虑竞选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又如,对我们国家来说,发展经济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最大的政治。在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明确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11、具有辩证性。一方面,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教材用专家点评的形式对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作了进一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在后面讲到文化各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等内容时,教材都是以此处所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的关系为基础的。 文化有古今、地域、民族之分,也有先进、落后与腐朽之别。不同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教材具体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对该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有重要影响;二是先进、健康的文化全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在讲述这些内容时,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文化的眼光观察世界和生活的能力。我们国家之所以只能走自己的发

12、展道路,除了多方面的原因之外,几千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离开了这一特殊的文化环境,照搬外国的模式,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关于先进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社会作用,此处用相关链接的形式作了一点说明,旨在帮助学生有所了解,特别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路径。 第二目“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是第一目的深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现今时代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即三者相互交融,也可以说经济文化化、政治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化。12 关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材从两个方面作了说明:一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明人才、教育、

13、科技越来越重要;二是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丰富,文化消费日益增长、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于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教材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作了阐述。从国内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从国际来说,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可以看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不但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事实,而且是各国捍卫和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个重大战略。 第三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具体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文化在综合国力

14、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二是我国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教材还要具体展开。在这里,请教师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有所了解。 总之,第二框的第一目从一般角度讲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第二目突出新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第三目论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三目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关系。 (二)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本课共包括八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引导学生了解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形成对文化的初

15、步印象,感受“什么是文化”。 探究活动二通过“读书”、“上网”和“社区文化活动”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体会文化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道理,初步感受文化生活对人的影响。 探究活动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探究活动四结合文化的演进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探究活动五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反映了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活动六结合共产党宣言问世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化

16、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探究活动七结合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八引导学生分析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3 (三) 本课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难点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四) 相关疑难问题解读 1 “文化”一词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总称。易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方,“文化”的本义是指人对自然界的有目的改造以及人类自身的教育、训练和培养。“文化”(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之意。最初它指土地的开

17、垦以及植物的栽培,而英语词汇“农业”(agriculture)就是由拉丁语汇“田地”和“耕耘”两个词结合而成。所以,从词源学的意义上看,“文化”本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关注、培养,特别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暗喻对人的培养就像种庄稼一样,只有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造就良好的文化修养。据考证,在近代人类学史上,“文化”一词最早于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使用。 2关于文化的定义与理解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学者们则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罗孔仅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所罗列的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

18、间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种。当前得到较多认可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的界定:“文化,就其在民族之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夫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经过人类意识作用加工出来的东西。 关于文化的定义,存在各种层次的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将人类意识参与的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均理解为文化,提出“文化就是人的非生理部分的总和”,即除了人的生物本能之外的所有要素,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人=动物+文化”的公式,就是这种理解的典型。按

19、照这种理解,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根据文化形态的不同,这种观点把文化的组成部分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理解认为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精神性的东西。按照这种理解,只有属于精神文化的东西,才是文化研究所要关注的文化。 3关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civilization)与文化含义接近,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当作同义词使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 从使用范围来看,对文化与文明概念的使用,学者们有很大的差别。德国文化哲学家斯宾格勒在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明确地把文化和文明区分开来。斯宾格勒把世界文化分成八种,并认为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要经过如

20、同个人那样的生命阶段。按照这14一理论,斯宾格勒将文化的生命历程描绘为春、夏、秋、冬四季,并认为文化的终结标志就是形成文明。而英国人类学家和文化哲学家汤因比则将两个概念同时使用。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使用来看,也存在不同的情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采纳了摩尔根的划分方法,把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段区分为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按照这种理解,文化应该是比文明更宽泛的概念。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很多时候,又把文化和文明在同等程度上并用。 一般说来,我们把文明理解为人类文化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文明和文化具有同样的意义,可以混用。但从使用习惯来说,我们往往把文化与经济、政治对应使用,

21、而把文明与落后对比使用。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提纲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2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 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 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

22、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2)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3)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15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 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 (3) 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二)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2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1基本流程图示16 2形成新的理念 (1) 理解文化的内涵 第一,明确文化作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含义,这一点是

23、本课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点。 第二,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的创造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人的思维、语言和智能,既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成果,实践的条件和需要,人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等。人具有其他物种所没有的具有高度智慧的头脑。人脑的信息储存密度要比现代计算机大1万倍。人还可以用口头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人的脑、手和语言的进化是协调进行的。其他动物没有思想只有本能,不会制造工具,更谈不上储存信息。唯有人能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渐认识社会、积淀文化、承继文化。文化,既是人类所创造的,也赋予了人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明确文化不是人的自然活动的产物,而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

24、离开了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就没有文化。 (2) 文化对人的素养形成的作用 关于“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观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感受文化对个体成长的影响,自觉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化作用。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教化和行为的规范,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对人的教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教化。文化环境作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给人们提

25、供了关于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好与坏等一系列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过社会教育,内化为人们的正义感、审美感、羞耻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观念,从而制约人的行为。 二是社会角色意识的教化。人从生下来就在社会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人们在不同的17社会关系中也有着不同的角色。文化环境通过特有的规范体系,使人们认识到在特定的社会位置上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所应尽的义务,从而形成人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个人的活动与社会的要求协调一致。 三是个人社会生活技能的教化。文化中凝结了每一代人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技能,通过文化教育,上一代人把自已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传给下一代,下一代人通过自己的实践补充、发展这些经

26、验、知识和技能后,再传给他们的下一代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正是通过文化的学习,才具有了社会生活能力,成为有劳动能力的合格成员。马克思非常注重文化环境的这一教化功能,他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1基本流程图示18 2形成新的理念 关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

27、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多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通常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组成。综合国力有多种标志,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而我们之所以把文化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因为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作为一种事业和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

28、组成部分。在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当中,除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和商业、金融、贸易等流通部门外,还包括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部门。文化事业以其特殊的精神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精神产品,被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同时,从国民财富的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国民物质财富和国民精神财富两大部分。物质财富是一个国家拥有的一切物质资源、物质产品的总和,是国家物质力量的标志;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一切精神资源、精神产品的总和,是国家精神力量的标志。而精神财富又是文化产业部门和精神生产部门创造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化进程,文化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29、。 其次,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综合国力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文化与生产力发展来看,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它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应用于生产,就可以直接转化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竞争,已成为现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从文化与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劳动者在劳动生产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最后,从文化与整个国家发展来看,文化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它不仅将共同地域、共同历

30、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可以超越地域、风俗、语言的界限,将国内各民族团结成为和睦的民族大家庭,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3师生共同探究。探究活动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列举一些社会生活现象并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体会文化活动与经19济、政治活动的联系与区别。在现代社会,由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许多现象既属于文化活动,又属于经济和政治活动,不能截然分开。 探究活动二 可以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四) 学习方法指导 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教材中提供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

31、作、探究式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 把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家长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网络。把学生课内外的探究活动及成果、合作表现、观念变化和行为转变等也作为评价内容。 (二)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文化是人所特有的? 2我们经常说“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这其中的“文化”是同一含义吗?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吗? 参考答案 1文化是入所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入。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文化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 2这两者不是同一含义。前者说的是人的文化素养,指的是人们

32、的行为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积淀状况。后者指的是的知识文化修养,即知识性文化掌握的程度,具体表现为水平或者是量的程度不同。有的人知识文化修养很高,但是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淀,因而尽管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却缺乏文化修养。当然,受教育程度高,知识掌握得多,其文化的底蕴也就厚重。我们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科学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五、教学资源链接 1长征组歌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长征组20歌以深刻凝炼的词汇,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

33、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下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长征组歌作为形象化的革命史诗,传唱几十年,影响几代人。 2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这个名称来自美国。1992年,克林顿参加总统竞选时提出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美国政府的建设计划。美国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在美国的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以及家庭之间,建立可以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络,让各种各样的信息迅速传播,力图使美国企业能更有效地交流信息,为发展经济创造有利条件。现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世界

34、各国的共识。我国在“863”高技术计划中已开始研究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问题。 3凤凌霄汉 凤凌霄汉是中国台湾著名雕塑家杨英风专门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创作的不锈钢景观雕塑,现陈列于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凤凰是中国人最喜爱的灵禽瑞鸟,象征中国人对于超然的理想境界的神往。传说中凤择“至德之世”而降,唯有太平之世才能一睹神鸟的芳踪,似乎一切真善美,均是乘着凤翼翩然而来。作品的曲线和材料的质感,与粗犷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是首件在大陆陈设的台湾艺术作品。 4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

35、 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发行。(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 5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总和。不仅包括一个国家自然形成的诸如国土面积、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基本能力及人为形成的科技、经济;国防能力等“硬国力

36、”,而且包括文化、教育、政治、外交、组织领导、管理决策、意志、精神能力等“软国力”。6网络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像因特网这样迅速、彻底地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21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和所有人的文化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全球化和大众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封闭式的部门所有改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共享,从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走向分布式处理,从单一的科研、教学人员使用信息发展到数以亿万计的各种用户共享网上资源,因特网已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技术支撑。与此同时,人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形态也处于一种深刻的变革之

37、中。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化、时空压缩性等特点,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人类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人类生存、活动、发展的新空间。特别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使人类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首先,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围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人类文化活动获得了新的空间。计算机、网络创造的虚拟实在的环境,让人类进入了一个以前从未体验过的世界:虚拟社团、虚拟会场、虚拟商场、虚拟课堂、虚拟政治、虚拟经济、虚拟家庭、虚拟生产、虚拟艺术创作、虚拟旅游、虚拟游戏、虚拟战争、虚拟会议、虚拟情爱在网络时代,全世界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共同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

38、。这使得人们生活的“现实”看来像是一个近似梦幻的场景,而这种虚拟生活,恰恰是人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它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交往领域,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因特网使大众的想象力得以空前发挥,帮助人们交往、交流,“一切尽在指间”,一切都只需轻轻点击,人们的社会交往面大大拓宽了。当然,网络社会中的这种交往,是以间接交往的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其特征的。 最后,各种“虚拟的”的网络文化活动具有“物理时空”所不具有的优点:“虚拟实在”的文化活动真实地节省了人类实践和认知活动的成本,包括许许多多文化活动的成本。通过互联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打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消除了由于距离所带来的不方便和不经济,万里

39、之外的亲朋好友可以“面对面”交谈思想、研讨学术、交换信息、交互娱乐等。22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每一个人。 文化对人多方面的影响及其特点。 文化对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感受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体会文化塑造人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

40、影响。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第一课主要讲什么是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时代特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课主要讲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的影响及其特点。第二课共设两框,即“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 第一框共设三目,即“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第一目“文化影响面面观”。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们有不同的影响。人们的一言一行

41、、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教材从文化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等方面作了说明。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都打上了特有的文化印记。这种印记表现在语言文字、礼仪规范、行为举止等各个方面。各23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特性,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等,无不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关于文化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立和行为的选择;三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42、 第二目“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人们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应该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三目“深远持久的影响”。 关于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教材从现象导入,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包括三个目,即“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目“丰富精神世界”。

43、 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需要是人的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力量内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人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材通过目题下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悟这一层意思。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其文化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人们欣赏音乐、欣赏文学艺术等,既是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

44、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空前繁荣及其对人们的深刻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目“增强精神力量”。 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是“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活动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整体,人的主体能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知识的主导和推动作用,而且总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对于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实践能力发挥程度及其大小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优秀文化作品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还以其特有的感染

45、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对此,教材结合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两首歌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2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催人觉醒,促人奋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巨大鼓舞和激励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讲解这一目内容时,请教师从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的巨大鼓舞作用两个方面把握。 第三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

46、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三是优秀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能得到改善,人也就越能得到发展。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了一定的物质文化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又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文化财富。所以说,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有机统一的,社会发展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这是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讲文化

47、的作用、讲文化的力量,讲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是立足于这一观点的。 我们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无论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来说,还是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来说,优秀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还会从不同方面涉及。 (二)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本课共包括十二个探究活动。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活动一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文化现象,感悟不同文化对人们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又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同一文化现象有不同的感悟。 活动二通过对

48、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见面礼节上差异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活动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互换礼物、名字写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影响。 活动四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体会,感悟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五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某一具体的文化活动对自己的影响,体会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对自己的影响。 活动六结合海外华人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现象,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活动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理想等,体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25己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所具有的深远影响。 第二框“文

49、化塑造人生”。 活动一结合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的深远影响,体会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道理。 活动二启发学生结合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体会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的道理。 活动三的主要设计意图在于说明优秀文化作品在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方面的作用。 活动四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铁人”王进喜典型言行的分析,说明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活动五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体会到,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更加热衷于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 (三) 本课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文化对人的塑造,难点是文化对人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教学建议 (一) 教学提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