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36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9讲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体系|学法指导|(1)把握一个“主题”: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创新。(2)注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3)理解四个“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出现、第三产业兴起、“新经济”问世。素养热词两种经济体制的变化与竞争;国家干预经济的继续与困惑;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与解体。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即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

2、业。(2)初步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4)“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5)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2社会保障: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

3、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4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

4、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3)特点: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公有制”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新经济”和知识经济(1)“新经济

5、”: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3)结果一定程

6、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2)措施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

7、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的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

8、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主题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时空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料解读(1)19501973年的逐年上升趋势与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关,扩大政府开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2)1973年以后,英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开始调整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开支也有所削减。这一时期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历史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1)国家垄断资

9、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二)唯物史观福利国家制度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

10、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提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历史解释|全面认识“福利国家”制度(1)形成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

11、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人阶级长期斗争,争取权利的结果。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措施和福利政策的成功实践。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缓和阶级矛盾。(2)特点: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繁多。(3)评价“福利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使穷人受惠不少。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的沉重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对应训练1(2019

12、届广东揭阳一模)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解析:选D福利国家制度是二战快结束之际英国首相艾德礼率先提出来的,并以此成功击败二战英雄丘吉尔,登上首相宝座,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石,福利制度在“混合经济”下,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

13、合,市场经济并未遭到抛弃,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制度强调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况且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在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而非经济上的投资,故C项错误;由材料“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推知,福利国家制度有政治意义,由材料“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推知,福利国家制度有人本价值,故D项正确。主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史料实证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史料解读漫画套用了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体现了俄

14、国下层劳动者谋生之艰难。新漫画把俄国纤夫换成了苏联和俄罗斯的重要领导人,生动反映了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历史解释|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15、(二)家国情怀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史料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提示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

16、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历史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和经验教训(1)缺陷: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增加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急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

17、产力为宗旨。对应训练2(2019届河北沧州联考)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玉米歉收,因此并非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故B项错误;材料“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反映了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现象,故C项正

18、确;赫鲁晓夫并未突破原有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A组|1(2019年全国卷,35)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选A材料表明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这类关系民生的产品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据此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A项正确;

19、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上,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故C项错误;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2(2019年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解析:选A材料“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

20、%,物价上涨了1倍”属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通货膨胀会继续,故B、C两项错误;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2018年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

21、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选A根据材料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重点仍然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这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应对举措是1949年建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题干中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提到了七年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能判断出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4(2017年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

22、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选A根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的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成了集体农

23、庄,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故D项错误。5(2017年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选D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故A项错误;回忆录被多次修改,其可信度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故B项错误;版本新旧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D

24、项正确。6(2017年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选A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材料信息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试图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故A项正确;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更何况美国联邦制下,中央

25、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并非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故B项错误;此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缩减福利,故C项错误;此举意在更多地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而非恢复到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故D项错误。|B组|1(2019届广东肇庆一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干预经济或减少干预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是()A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B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C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D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选B国家干预是以保护国家整体的、根本的利益为出发点,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不是其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

26、误;国家加强或减少干预都是为了国家经济更好、更有序地发展,故B项正确;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是干预经济的具体手段,不能体现出其根本出发点,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国家干预或减少干预主要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根本出发点,故D项错误。2(2019届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威廉贝弗里奇在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提出:“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地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及暴力的威胁一样。”材料中的国家职能是()A保护国民就业 B提供人身安全C实行福利制度 D保障经

27、济安全解析:选D保护国民就业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提供人身安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实行福利制度是国家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不能直接体现国家职能,故C项错误;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说明国家必须承担起避免国民失业以保障其经济安全的职能,故D项正确。3(2019届四川宜宾三模)1953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这说明当时苏联()A斯大林模式尚有影响B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解析:选A材料信息表明,19531964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远大于农业生产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苏联的发展重点仍然

28、在工业领域,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经实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1921年实行,1928年之后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D项错误。4(2019届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了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髙自力更生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解析:选A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原因就

29、在于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苏联实力下降承担不起更多的义务与承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的崛起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了对东欧盟国的承诺”体现的是苏联的霸权衰落,故D项错误。5(2019届湖北武汉调研)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解析:选D由材料中漫画内容“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D项正确;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没有缓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并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故B项错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并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