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35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西学东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西学东渐编制人: 辛晓鹏 审核人: 王银荣 领导签字:程林国【课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考点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一、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2.目的:3.代表人物:4.评价:二、洋务思想1.背景2.基本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目的: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挽救统治危机。4.影响: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维新思想(一)背景1民族危机:

2、2经济基础:3阶级基础:4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及影响思想:认识到西方的富强根本在于政治制度,洋务派热衷造船、制器是“仅袭其皮毛”;中国应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二)代表人物及思想特点1康有为(1)代表作:(2)思想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3)成因:传统文化影响巨大;为减少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等。(4)影响: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梁启超思想特点: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

3、然性,强调变革教育制度。其文章“饱带情感,流利畅达”。3谭嗣同 (1)代表作: (2)思想特点:4严复思想特点:(三)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1论战内容:2.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3.影响(即维新思潮的影响)(1)宣传了维新派的主要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等。(2)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3)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4)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5)推动了“百日维新”。【检测题】1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4、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发昌机器厂创办京师大学堂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党改组A B C D5D 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技术的反应”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属于“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观念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革命政党的组建,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2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

5、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16B 本题以海国图志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该书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B项正确,但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项错误。故选B项。3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

6、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8B 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早期维新思想家和康有为都主张易服,两人的根本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所以此举的目的是为政治改革服务,故答案为B项。4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据此,可判断出他()A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4C 据题干“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可以得出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

7、统治,而不变革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故选C项。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并非反对学习西方,A项错误;维新派存在脱离广大民众的局限,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5 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A树立孔子权威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D减少变法阻力6D 题干材料反映了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变法,当时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此举主要是为变法减少阻力,故选D项。A项是形式,排除;不是否定君主制度,而是

8、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C项是作用,故排除。6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8A 此题题干反映了世界地图在当时的中国还比较稀少,国人也较少了解,说明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故选A项。B项“广泛传播”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说法题干未体现,排除;题干材料反映国人对西学的了解甚少,D项错误。

9、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里所说的“更为可取的方面”主要是指A涉外机构 B军队建设 C政治制度 D文化教育【答案解析】 收起 C考点:洋务运动。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缺陷。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这场运动学习的是“表面的近代化”的改革,而没有学习“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说明这场运动存在实质上缺陷,即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所以失败,故答案选择C项。网友解析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

10、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C反列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答案解析】 收起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与林则徐一起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体现的是英国代议制。“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体现的是美国共和制。B项符合要求。A项不符合

11、材料,C项不符合魏源的阶级立场,D项不全面。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答案解析】 收起 B考点:维新变法。材料说明了在西方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物质后,维新派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视为世界的本体,突出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故选B。AD项错误,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C项错误,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吸收了西

12、方的哲学思想。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上书说:“女子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试观欧、美之人,体直气壮,为其母不裹足,传种易强也;回观吾国之民,尪弱纤偻,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弱也。”康有为的上书立足于国民的身心健康 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要求男女完全平等 隐含了女性权利的要求A. B. C. D. 【答案解析】 收起 C严复在论世变之亟写道:“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在这里,他着重A诠释了救亡与图存的关系 B强调了科学与民主的重要C说明了物竞天择

13、适者生存的法则 D表达了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道理【答案解析】 收起 B下列语句,出自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是( )A“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B“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所创”C“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D“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答案解析】 收起 B加载中22J1、R1 (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

14、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

15、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22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和中国近代化,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找出与洋务运动相符的语句即可;传统性即维护原有的制度,故应从维持纲常政教上分析。

16、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中找出王韬课士思想中体现近代性的内容并加以说明即可,但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论据要准确充足。38A2 R1 (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

17、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

18、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38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3

19、)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本题以科举制度在古今中外的演变和影响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和阐释、评述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即可,但要注意对材料提供信息的运用。第(2)问从材料中能够得出“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等,但一定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看法依据材料有效信息不难回答;目的要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实现国家富强对人才的需求回答。第(4)问从题目给出的角度进行评述,在回答时要侧重于评述科举制度在近代中西方不同命运的“原因”,否则就会偏离命题者的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