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条件(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3)意义:
2、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三大改造(1)措施: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3)评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遗留下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初步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3、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探索失误(1)“大跃进”: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2)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4十年建设成就(1)工业: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
4、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2)铁路: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只能是一种超越历史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实质特征(1)“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属生产力范畴。(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知
5、识点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全面夺权”掀起狂潮。(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全国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停产。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1)背景: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2)措施:整顿企业,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3)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3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1)背景:1975年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2)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
6、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3)成果: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4)结果:由于“四人帮”的阻挠,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遭破坏。4“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3)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左”倾比右倾危害更大“左”倾以激进的面目出现,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而纠正更困难,危害更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上、阶级斗争问题上多次犯“左”倾错误。(1)“大跃进”是生产力领域的“冒进”,人民公社化是生产关系上的“冒进”,这种以高指标、瞎指挥、浮
7、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2)“文革”中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问题上的扩大化。“文革”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主题一总路线、“一五”计划及三大改造史料一: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二: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8、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资料部类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在地理上的再布局,都不可缺少地依靠从苏联取得的资本货物。投资规划的核心由156个项目组成,苏联人为这些项目提供了设计和技术援助、建设和安装方面的建议以及机器设备。这些项目几乎吸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部工业投资的一半。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请分析:1史料一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什么特点?2史料二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什么特点?3史料三表明了“一五”计划建设过程中的什么特点?答案:1.发展重点在重工业。2主要是进行工业化建设。3苏联进行了大力援助。要点1:为什么说“一五”计划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
9、的基础?提示:“一五”计划建成了一批包括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和重型机械制造等重要的工业部门,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要点2:“一五”计划的四大特点提示:(1)主要是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建设东北地区。(2)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4)苏联进行了大力援助。要点3:“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提示:(1)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2)现实需要:国际环境严峻,增强国防实力。(3)经济关系: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导部分。(4)成功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10、经验。要点4: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提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2)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被喻为“一体两翼”。例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
11、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B错在“开始”二字;C项是在1965年。答案D主题二探索中的曲折史料一: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的任务必须完成,一吨也不能少。任务是繁重的,时间是紧迫的。古语说得对:“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了完成钢产量翻一番的任务,一小时也不能浪费。全党全民必须同时间赛跑,从现在起立即行动起来,共同想办法,共同负责完成每天的计划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史料二:截至本月底,全国已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
12、社。10个省、区已有85%以上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在公社化运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天等于20年”的工、农、商、学、兵全面大跃进的新形势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在分配制度上,工资制和供给制将逐渐成为人民公社分配的主要形式。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史料三:田家英告诉我,他走过多少农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惨相,像遭过一场抢劫后的情景。在这个大队里不仅没有看到耕畜,而且全队没有一只家禽。当食堂开饭的时候,人们眼巴巴盯着的是大锅里的稀粥,因为每人每天平均只有4两或者3两米。大锅无法填饱群众的肚子,不少人靠作绿肥用的红花草充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请分
13、析:1史料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什么特点?2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什么特点?3史料三表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什么危害?答案:1.高指标、瞎指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3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要点1: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哪些重要探索?提示: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点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比较和启示提示:(1)比较:“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
14、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2)启示: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要点3:1975年邓小平领导整顿的重点是什么?提示: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要点4: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提示:事件特征影响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
15、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例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
16、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把材料信息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设情况相结合,正确分析此时期的阶段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材料信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故可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7、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挫折。因此,这一文件的判断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D项符合题意。答案D识知识纲要记答题术语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时期。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
18、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英两国,这是由于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改变工业落后面貌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排除C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2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C)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
19、展 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 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的出发点还是为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通过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本题应选C项。31958年某领导到一农村视察,当地党委书记向领导汇报说他们的早稻达到了亩产三万多斤。该领导听后说:“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下深耕,还能多打些。”该材料反映出产生浮夸风的直接原因是(D)A国家对农业的重视B过分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C人们急于求成D干部的官僚作风和追求政绩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可知,当地粮食产量已严重超出了实际情况,上级领导仍然
20、要求再多打些,反映了领导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本题应选D项。4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C)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B减轻农民负担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改革经济体制解析:“农村十六条”指出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助手,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这是对长期以来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的纠正。故选C项。5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
21、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C)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比上年增长9.6%4.2%9.2%11.9%“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当“文化大革命”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文化大革命”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A BC D解析:从图表数据看,初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之后的经济回升与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有关,表述错误,答案为C项。6“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但是在1975年,国民经济却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B)A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C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D“文革”动乱接近尾声解析:文革时期的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