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1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3届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精品教案42《论述类文本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阐释2009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知识点考查纵观09年高考试卷,考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卷有江苏卷、安徽卷、天津卷、上

2、海卷4套,从上述试卷中发现,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从考查内容上看,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为今后备考提供了借鉴。真题精析一、(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题。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在大量古生物

3、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

4、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需要指出的是,

5、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15.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的出现的现象。 B.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答案】D【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解析】这类

6、题目要注意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D项的信息内容涉及两点:昆虫采花粉的例子和“间断平衡论”的概念,在文中这两项信息分别是“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和“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而这两项信息是否构成了D项所表述的论证关系呢?没有,从例子和概念的解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这句话在表明生物间的协同计划,否定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不是论证间断平衡论的观点。【思路点拨】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中相关信息的整合,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便可以找到答案。16. 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

7、还原至文中哪一处?(只答序号)(2分)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时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答:( )【答案】【考点】语言连贯表达、丰富【解析】截取的句子的观点是达尔文的,他否定了激变,肯定渐变。而这一观点在文段中的第四段的开头,这句话是开头句子的明显例证,所以应将这个句子放入第四段中的处,这样,文段表达连贯,也使达尔文的观点丰富鲜明了。【思路点拨】连贯表达要注意前后的语境中的逻辑关系,陈述对象等,丰富,是用详实准确的材料使观点更具体更鲜明。17.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3分)【答案】(1) 自

8、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只承认渐灭, 不承认突然绝灭【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解析】达尔文的观点在文中包含在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段中,可以对三个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整合出答案:自然界没有飞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自然选择;只承认渐变灭绝,否认突变灭绝。【思路点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注意到文章的体裁特征,像这类论文要注意提炼文中的观点。可以抓文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加以整合。二、(09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

9、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

10、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再进一步。今日学术

11、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

12、,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

13、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

14、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2月4日 “星期论文”专栏第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2分)【参考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解析】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下列对第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

15、误的一项是_(3分)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参考答案】D【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 B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解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的选项。第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2分)【参考答案】大学

16、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C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解析】就是本段的第一、第二句话,概括后便是。联系上下文,为第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分)也 更 既 又 【参考答案】“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要

17、求表达应用 E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解析】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运用。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分)【参考答案】( 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解析】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

18、重要性。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鲁迅是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一点2分,两点3分)【考点】概括运用【解析】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复制到这几位人物身上。知识储备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

19、生必须高度重视。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

20、,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

21、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1、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

22、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

23、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3、题文对应。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

24、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4、筛选答案。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5、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

25、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专项达标测试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虽然是属于两种各有特点的文化系统,但是这两种文化从其源头开始,便有着相互交流与渗透。早在新石器时期,属于黄河文化主流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向南伸延,与长江文化系统的屈家岭文化向北伸延,相互交错,在淮河上游地区形成了三种古文化并存的局面。龙山文化不仅东延至黄河下游,而且南伸至长江下游地区,与青莲岗文化交错共存。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南伸至江苏北部,与青莲岗文化在淮河下游汇聚。到了青铜器时期,南、

26、北两大文化系统的交流与渗透更加广泛与深入,尤其是吴越地区,不仅笑纳楚文化的影响,而且大胆接纳、引进黄河文化系统的贤能之士。来自黄河上游的泰伯,自然也带来了黄河文化,在吴地不但受到欢迎,而且成为吴国的领袖。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受到吴王的重用;他改革图强的思想,尤其是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也受到吴王的重视。吴、越相继成就春秋霸业,与思想观念开放,善于吸收不同地区包括黄河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有很大关系。 尽管如此,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之间的差异仍然很明显。庄子中有两处讲述了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尽显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差异。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不以为然,给孔子讲了一个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

27、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一群鱼被困于陆地,便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湿润。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里,甚至当灭顶之灾来临之际,能够将一丝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相濡以沫”形象地体现了孔孟所倡导的“仁义”关怀。而老聃则认为,还有比“仁义”关怀更好的存在方式,就是“相忘于江湖”。在江湖中生存的鱼,不会想到用“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方式关怀其他个体。在一个顺应自然规律、生存状态良好的社会里,人们都生活得很好,无需别人的关心帮助。老庄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完全按照自然规律构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在他们看来,孔子的“仁义”教化,“若负建鼓而求亡子”,敲锣打鼓追寻迷途逆子,注定不

28、会如愿以偿。 “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的争论,成为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核心话题。这场关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争论,一直延伸到西汉中期,汉武帝一锤定音,选择“相濡以沫”的儒术,使其成为治理天下的主流文化。从此以后的两千多年,孔孟思想作为官方话语,规范、制约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与当时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是一致的。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物质与精神如此步调一致,显然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车轮驶入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涌现,“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文化重心转移。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向中国政府索赔“庚子赔款”,一次又一次提醒着华夏子孙,“

29、相濡以沫”的观念固然重要,但“适者生存”的法则更为根本。达尔文揭示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里同样存在。严复译介的达尔文进化论,引起了轰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惊醒了沉睡两千多年的华夏子孙。只有“法自然”,在开拓中创新,才能真正改善民族的生存环境,提高民族的生存能力。中国文化重心的转向,并不意味着黄河文化的消失。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相濡以沫”的文化理念在融通人际情感,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绵延两千多年,“相濡以沫”这一文化理念功不可没。在开拓、创新、进取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我们主张的核心价值,开拓、创

30、新、进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和平、和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2007-08-19文汇报)1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从其源头开始,相互交流与渗透的情况可以概括为 (1) (2) 2第段叙述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是为了证明 3在老庄看来,孔子的“仁义”教化注定不会如愿以偿的原因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 A“相忘于江湖”作为主流文化到西汉中期终于让位给了“相濡以沫”。B“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化的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C“和平、和谐”的观点是对“相濡以沫”这一文化理念的继承与发扬。 D作者在文中更强调“开拓、创新、进取”的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之重要。5依据全文,怎样理解

31、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2、,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33、”,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

34、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C

35、.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国语为何不是“经”书?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

36、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

37、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

38、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

39、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9“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10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40、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完美与残缺从维熙天上的月亮

41、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伸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

42、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重新开动了摄影机。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之争,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

43、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

44、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

45、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在科伦布茨再竖起十尊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

46、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其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昔日被列强瓜分的国耻?前不久,党中央明确提出“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更让笔者感到投入大量资金、全面修建圆明园之举有待商榷。且不说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上;就是有一天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全面富足的国家行列,我们也不能淡化昔日之国耻。中国有句古话,似可当此文的结论: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选自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12.第段中加点词“含金量”在文中的含义是:_。 第段,“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指_;_ (在文中找两个关键词) 13.作者和台湾

47、摄影家等到“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去拍摄,其用意除了与圆明园废墟协调一致外,还有什么深意? 答:_。 14.第段中作者提到 _和_两例,其作用是_ _。 15.作者的观点是反对重建圆明园,文中共讲了哪几点理由?请分条列出。 你是否同意文中的观点?不同意,要说出你的理由;如同意,请再补充一、二点理由。 答:_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要善于应对美国霸权王逸舟 一位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分析:中国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稳定的中美双边关系可以使北京信心十足地认为国际环境是和平的,可以安全地集中精力发展对中国崛起具有关键影响的国内经济;其次,随着20世

48、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市场,是中国资本、技术和管理技巧的;再者,美国对中国和台湾地区的政策,明显对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前景具有直接影响。因而,一个令人满意的大战略必须能给中国提供一个满意的方法处理好与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对于中国而言,准确定位美国霸权的后果并依此处理好中美关系,事关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的全局。 如何看待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霸权因素和王道成分,更广义地讲,如何看待美国主导的当今国际体系的不公正性和合理之处,便是中国外交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一个大难题。外交不是虚幻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是百姓情绪、利益及要求的制度化

49、体现。 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警察,承担了其他国家无法承担的很多事务,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和机会,把很多麻烦自觉不自觉地揽到身上。这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后发国家搭便车的机会,这些自然是后者乐意见到的。但美国又自恃实力超群,总是蛮横干涉他国内政、拒绝听取他人的解释和建议,给别的国家造成数不清的、无穷尽的麻烦与危险,引起了广泛的忌恨与不满。几乎所有与美国有关系的国家,都感到同这个霸权国家处理好关系的不易,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与美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的紧张局面及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最困难的,主要还不在于国内外交、经贸、金融与军事各部门间看法做法的统筹,也不是

50、外交部门本身的一些难题,如处理好台湾问题等涉我内政事务的对美交往、处理好全球范围内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博弈间的复杂对冲,而是恰如其分地判断美国霸权体制的根本性质、复杂构成和多重后果。根本上讲,判定对美政策,主要困难不是功能性的、操作部门的或谈判层面的,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国内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政治体制的优劣长短,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新自由主义制度霸权的影响大小,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元和美国经济的盛衰周期,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行政当局、国会等看上去最关键的决策机构与美国矛盾而多元的社会政治体系之间的复杂联系等等更深层次、更不好定义的东西。诸如此类的难题,表面上看是对超级大国美国的不同侧面的分析研

51、究,实质上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综合探索,是对当今世界所处时代之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另类表述或概括。这中间,尽管有强烈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贸和安全利益的要求,我们的研究者可能包含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但研究工作本身容不得感情用事、偏离理性和客观事实。 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21世纪前半叶唯一超级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非零和关系的最终确立,当然,也是中国自己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以新的风范大国和世界强者方式再造及发挥影响的历史过程。这里面绝非不包含失败的可能,不包含曲折的行进路线。假使中美不幸全面对抗甚至走向战争冲突,过去30

52、年在中国人那里广泛传播、心理上普遍接受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等等东西,也许就到了根本改变的时刻。(节选自王逸舟中国外交的思考与前瞻)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国需要和平的国家环境,需要美国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在台湾问题上需要得到美国的配合和支持。B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是复杂的,是一个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共存的矛盾体系。C文章第三节作者为世界警察加引号,意在对美国人将很多麻烦事情揽到身上表示讽刺。D正确判断美国霸权体制的性质、复杂构成和多重后果是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关键。E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工作本身的要求之间的矛盾。F最后一节中非零和关系一词

53、在句中的含义可能是指一种对抗的、不公平的国家关系。17下列不属于造成中国处理中美关系难度很大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美国的对外政策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不公正的霸道因素,也有合理的王道成分。B美国一方面给了中国等国家搭便车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别的国家造成了许多麻烦。C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D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18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的理解。(3分)19请仔细研读第四段,写出这一段的行文思路,并从中归纳出议论文段落的一种基本写法。(5分)【答案】1 (1)两种文化向南、向北伸延,交错共存;(2)吸收、容

54、纳不同地区的文化。2 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3 在老庄看来,还有比“仁义”关怀更好的存在方式,就是完全按照自然规律构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 在生存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生存状态糟糕的社会,所谓的“仁义”关怀并不能真正实现。 4 C D5 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长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顺应自然、开拓创新。黄河文化在古代中国成为主流文化是与当时专制的政治体制、封闭的经济环境相一致的。但是,近代以来,国门打开,民族之间竞争的根本法则乃是“适者生存”,只有“法自然”,在开拓中创新,才能真正改善民族的生存环境,提高民族的生存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的重心转向长江文化确属历史发

55、展的必然。要点包括:(1)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 (2)古代文化重心确立的历史必然 (3)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背景。6.D(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7.C(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8.B(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9C(C是说国语赢得“春秋外传”的声誉不是解说原因的。)10D(“唯一标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11D(A说法太绝对,文中无据:B“国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的说法不正确;C“国语自成一体”说法有误。)12.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 。(1)圆月情结(2)假凤虚凰心态。 13.具有象征

56、义(比喻义也可)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 14.威廉大帝雕像被毁不修;裤裆大街教堂被毁不修; 为了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15.重建的圆明园只能是一个赝品,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它使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不能使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我们还不富裕,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16(5分)C、F。(多选不给分,选对一项给3分。)C项世界警察加引号不是表示讽刺,而是特殊含义,因为美国毕竟不是警察,这儿用警察一词说美国,是一种比喻用法,而且从文章大意来看,作者对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F该项主要考

57、查学生现代汉语词义的推断能力。该项对非零和关系的理解与上下文语境明显矛盾。关于零和: 零和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双方得失相抵,总数为零,所以称为零和。非零和关系则与之相反,双方存在双赢的可能。17(3分)D是重要内容并不等于是处理这一关系难度很大的原因。另外从语脉追寻的角度看,本题所涉及的内容在第二、三、四节。18(3分)中美如果走向对抗,那就违背了中国人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普遍愿望,有可能走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反面。这句话既强调了处理好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必须审慎处理这一关系。或者:这种根本性的改变实质上会导致

58、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综合探索和对当今世界所处时代之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表述或概括发生根本性改变。最终影响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因为21世纪前半叶唯一超级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非零和关系的最终确立无法实现,必然会影响中国自己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以新的风范大国和世界强者方式再造及发挥影响的历史过程。(按差、一般0-1分,良好2分,优秀3分三个等级打分。意思对即可。)19(5分)(1)作者先用最困难的不在于也不是而是这种句式层层推进,进而又指出问题的根本,而在分析问题的根本时,又采用主要困难不是难就难在难就难在难就难在难就难在这样的层层推进兼排比的句式,反复申述,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2分)或者: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论证应对美国霸权的难度。先提出全文的基本观点,接下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层面分析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最后从研究者主体的角度说明研究者有时候的感情用事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复杂的原因之一。整体上层层推进。)(2)由此,可以提出论证段落的两种写法,一种是围绕中心,反复申述;一种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3分。答出一种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