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32014(下)金堂中学高2015级4月期中试题历史命题人:陈敏 审题人:邓纯柱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务必用2B铅笔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超出范围;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卷 选择题(共54分)一
2、、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 B C D 【答案】B考点:对改革的认识。项明显错误,改革并不是一定要彻底的革除旧的所有的东西,而是对不适应需要的东西进行改革,因此排除AC项;明显符合题意,因为BD项均含有该项;项正确,从历史上的改革实践可以看出,改革也充
3、满了复杂性、多样性和艰巨性,有成功,也有失败。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对梭伦改革内容的理解。关键信息: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的措施。“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A项符合题意;财产等级制度是以财产多寡来划分等,分配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常设机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3.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
4、展 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公正性 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A. B. C. D.【答案】B考点:根据梭伦改革的措施,在梭伦改革中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越多,所及的义务越多,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公正性,这一说法与梭伦改革中所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不符。故此题应选B项。4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A.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B.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C.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D.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答案】B考点:梭伦改革。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在于
5、他们的血缘资格,梭伦改革以财产的多寡作为划分国民的标准,这样就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把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答案】A考点:商鞅变法。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而材料中的“知(智)者不变法而治”“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是作者思想的核心6.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
6、制【答案】D考点:商鞅变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性质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比较四个选项“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一项最能体现出来,因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封建统治建立的经济基础,故此题应选D项。7.“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答案】D考点:商鞅变法。材料中的内容“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实质上是主张效法古制,依照旧礼,反对变法革新。因此A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项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和C项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三项均未体现出反对商鞅变法的含义;联
7、系史实可知,反对变法的为旧贵族势力,故此题选D项8史记评价商鞅变法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令民为什伍,行连坐 D轻罚重罚【答案】C考点:商鞅变法。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由“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得知C项是对的,连坐制度加强了对臣民的控制。故选C。9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县的地位比郡高 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县的出现比郡早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A B C D【答案】A考点:商鞅变法。本题考查学生对从材料中获取信
8、息的能力。是错误的;材料中没有反映。是对的。所以选A。10.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答案】D考点:商鞅变法。县制是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D项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A项只是说了经济方面;B项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项是说的选官制度,也能够体现对地方的控制不断的加强,但是并不是最佳选项。11.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A. B. C. D.【答案】D考点:春秋战国
9、各国的变法。解答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因果关系。是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源,带来的社会的变革:,而中因果关系顺序是,须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原因分析,故正确选项为D。12.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更名天下田为王田”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答案】B考点:井田制的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所以当时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周王就是名义上的土地所有者,所以应该选B 13. 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0、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 D.变法措施得当,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答案】B考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虽然商鞅本人被车裂而死,但是新法却是得到了推行,根本原因在于新法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故选B。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统一北方 D.阶级矛盾【答案】B考点:北魏统一北方后,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后,又进一步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故答案为B项。 15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
11、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赋役 D.限制地主兼并土地【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的主要特点。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均衡分配给农民的,可排除C项;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可直接排除;所以C项正确。1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
12、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考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四个选项都与迁都洛阳有关,但ABC是直接原因或目的,根本目的要从维护和巩固统治上考虑,故选D。1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答案】B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要求的是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只有B正确。18. 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
13、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答案】B考点:王安石变法。从材料“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可以看出司法光认为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导致新法失败。故选B。19.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有利
14、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由“尽收天下劲兵”可以判断A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判断B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判断C正确;D与史实不相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济贫积弱的局面。 20.王安石变法中的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答案】D考点: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经济上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解
15、决积贫的局面,而从作用上分析,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故正确;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不是共同点,减轻了地主对农的人身控制也不是共同点,其仅是青苗法的作用,故排除。正确选项为D项。21.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 C D【答案】D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做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是指农民上交赋税给封建国家,北宋朝廷又给辽、夏“岁币”,这是“冗费”的反映,排除;“
16、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唐代贞观之治(封建盛世)物资丰富、物价低、和平安宁;相比之下,北宋中期明显“积贫积弱“,故选;从本题材料无法体现。22.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A B C D【答案】D考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是指王安石认为公私穷困都是因为没有好好理财,所以应该选择跟理财有关的措施,故选D。 23.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17、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答案】C考点: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欧洲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16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求突破其束缚,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枷锁,故选C24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在教义方面的共同点有: 信仰得救 圣经是最高权威 通过教士等神职人员得救 信徒人人可以成为祭司A. B. C. D.【答案】考点:宗教改革。宗教改革都是强调信仰得救,反对教皇等对信仰的控制权,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权威和唯一的依据;人人都可以成为祭祀,因此D项正确。故选D。项是天主教的传统教义。25.
18、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组织十字军东征 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教权高于王权A B C D【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天主教会整顿教会、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上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等因素,使得天主教会势力强大。“教权高于王权”只是教权强大的体现,不是导致其强大的措施,排除,故选D项。2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
19、其意义在于: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考点:欧洲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是指的因信称义,即信仰耶稣即可得救,这就否定了天主教所宣扬的神学权威,降低了天主教会的作用,故选A。 27.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答案】D考点:宗教改革的内容。
20、加尔文改革的核心主张是“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所以他的学说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的西欧得以广泛传播,D项正确。28.“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答案】A考点: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指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因此选A。
21、29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A.对立统一 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 D.继承和发展【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认识。1861年改革,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但需要赎买,农民缴纳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高二到三倍,因此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但改革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列宁又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
22、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所以应选A。30. 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 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答案】C 考点:1861年改革的意义。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B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A 只反映了经济方面,B 项只反映了政治方面,故AB项错误;促进了俄国的近代,既反映了经济方面,又反映了政
23、治方面,故C项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1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答案】B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与西方的殖民侵略无关,故A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其背景都是在工业
24、文明冲击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进行的近代化改革,故B项正确;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并没有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且俄国不是亚洲国家,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的信息不符,故排除。32俄国1861年改革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建立西方式的代议制 地方和城市获得了较大的自治权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进入自治机构的权利 自治机构主要在文教、卫生和经济领域发挥作用A. B. C D.【答案】B考点:的表述错误,是参照西方代议制模式,而不是建立;地方和城市的 实权掌握在行政官僚手里,表述错误,正确,应选 B。33.19世纪后期,亚历山大二世推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
25、根本目的是: A.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打到需要 B.促进俄国的近代化C.使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D.维持专制制度【答案】A考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沙皇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资本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维持其专制统治,不得不进行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4.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答案】D考点
26、:明治维新。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明治维新。解答磁体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从材料的内容可知,由于“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可知日本进而采取的措施是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故D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是错误的,所以应选D。35.1871年11月,日本派出了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12国进行了为期22个月的考察。该考察团的最大收获是:A加深了对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认识 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C.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了建立近代化海军的重要性【答案】C考点:考察团广泛接触各国首脑、政
27、府官员和各阶层人民,从各方面加深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井结合本国情况找出差距,将学习到的西方先进经验撮据日本的实际情况加以推行,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36.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力量领导了日本的明智维新。但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对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出现了一下几种解释,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武士自己取消自己的权力,一定是历史的误传 B.武士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天皇,做做样子而已C.领导改革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当然要取消封建特权 D.日本的武士阶层文化水平较高,政治觉悟高于普通民众。【答案】C考点: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他们
28、已经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已经资产阶级化。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是封建的特权。取消封建特权,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潮高2015届 班 姓名: 考籍号: 座位号: 密封线20132014(下)金堂中学高2015级4月期中试题历史 主观题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46分,37题14分,38、39题各16分。)37材料一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
29、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4,6(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4分)【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6分,每项只举一列即可。)(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4分)。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
30、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4分)考点:王安石变法。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要把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按士农工商分类。对“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措施即可,其他几个方面容易理解。(2)本题考查古代“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和中国古代改革的有关内容。根据本题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对中国古代改
31、革的认识为: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38.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
32、,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并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鞍变法:
33、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2)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3)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
34、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39.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观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既不能造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能造防御敌人于数十
35、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请回答:(1)材料一中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西方模式”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中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4分)(2)材料二中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2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答案】(1)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殊性”:废除了农奴制,但又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2)原因:军事力量薄弱,思想保守。应对措施:进行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日本成为军事强国
36、后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考点: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1)材料一中文字“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两遵循进前”说明了“西方模式”的含义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即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俄国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即通过废除了农奴制,保留沙皇专制制度来一步步实现其现代化之路;(2)根据材料二中内容可以直接归纳出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日本正是在积极吸取中国的教训之后开始了明治维新道路,其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即: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日本成为军事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