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是可以不必靠什么力
2、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3、。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象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
4、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
5、词不会象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法治”是“人依法而治”“人治”是有权力的人凭个人好恶来治,两者都有人的因素。B. “礼治”可以培养出守礼的民众,但是这些守礼的民众也可能是杀人的“野蛮人”。C.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从规范行为的意义上来说,和“法律”是不同的。D. “礼”是靠传统来维持的,合礼的行为不是用法律来限制生
6、成,而是不受约束自觉形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论点,并表明随时代的变化,社会将进入“法治”社会。B. 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C. 文章将“礼”和“法”进行对比,从行为规范和维持秩序力量两方面论证了其异同。D. 用印度在亡夫葬礼上烧死其妻的风俗,证明“礼”不同于镜花缘中君子国的“文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合“礼”的行为是做得对的,也是合法的,因“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B. 如果传统无法应对现代生活,礼治社会就被破坏,维护社会秩序的新力量就会产生。C.
7、 “法治”将会成为主流,最终替代“礼治”,乡土社会的“礼治”终将过时遭彻底淘汰。D. 缅甸有些地方的旧俗,青年人要杀几个人回来才能为之举行成年礼仪式,这是不合礼的。【答案】1. B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人治是有权力的人凭个人好恶来治”错,这是望文生义,第二段是说“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
8、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否定了这种说法;C项,“从规范行为的意义上来说,和法律是不同的”错,原文是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D项,“是不受约束自觉形成”错,原文是说“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要受传统的约束。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9、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从行为规范和维持秩序力量两个方面论证了其异同”错,原文是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应该“礼”和“法”在行为规范上是“同”,而在维持秩序力量上是“异”。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合礼不等于合法,原文
10、有“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且强加因果;C项,“礼治终将过时遭彻底淘汰”说法太绝对,属于无中生有;D项,“这是不合礼的”错,在礼治社会,这是“合礼”的。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
11、”(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郑裂帛,连老师,您好!您的小说课堂也好,散文课堂也好,它们都既有思想性,也有诗性。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课堂状态。连老师,您有专门的现代诗歌教学课堂吗?读诗对中学生重要吗?连中国:有的。读诗对于中学生而言真是太重要了。首先,它对于养成学生较为纯正的艺术趣味至关重要。朱光潜先生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
12、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在诗歌上突破不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则可能意味着高中三年文学教育的失败。诗歌教学不仅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培养至关重要,而且关乎学生的人生。爱诗的人,自然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美妙的诗歌会雕塑我们学生的人生情怀与人生之路。(选编自郑裂帛的鱼材料二:2003年5月份笔者设计了一份新诗调查问卷在某一本科高校大学生中进行了新诗问卷调查。在回答阅读过新诗作品原因的461人中,应付考试42人,无意阅读227人,自己主动192人。其中在回答阅读新诗作品途径的583人次中,中学教材75人,大学教材99人,一般报刊杂志242人,诗歌刊物167人。在这
13、里,自己主动阅读新诗的和通过诗歌刊物阅读新诗比例分别只占4164%,2864%。(选编自新诗调查问卷)材料三:余光中先生在徐志摩诗小论中说:“其实五四以来较有成就的新诗人,或多或少,莫不受到西洋文学的影响。问题不在有无欧化,而在欧化得是否成功,是否真能丰富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欧化得生动自然,控制有方,采彼之长,以役于我,应该视为欧而化之。”因此,他为徐志摩诗的“欧化”辩护,称徐诗的“欧化”丰富了我国现代诗的表现手法。他并且解剖了徐志摩“比较西化”的偶然一诗的最后一节:“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余先生说“你有你的,我有我
14、的,方向一句,欧化得十分明显,却也颇为成功。不同主词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受词,在中文里是罕见的。中国人惯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简化成公说公有,婆说婆有,理。徐志摩如此安排,确乎大胆。但说来简洁而悬宕,节奏上益增重叠交错之感。如果坚持中国文法,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反而噜苏无趣了。”(选自中国诗的现代化)材料四:表店门前一块“修理钟表”的招牌会引起什么样联想呢?“修理钟表我的表早就该擦洗了,慢了,要送到这里来”;“修理钟表表店我们那个小地方有,可是鞋店现在还没有开门营业”等等。而一位诗人看到这块招牌却引申出“修理钟表修理分钟,修理一周,一月”诗人进行着联想并请求着说“请替我修
15、理一下年代吧!它已经不能按时度过。”由“钟表修理”联想到我的钟表早就该洗了或表店我们那个小地方有,这全是在惯常的思维路线上前进,所联想的内容始终没有超越与“修理钟表”的招牌有关的“钟表,表店”等具体生活范围。诗人的联想虽也是由“修理钟表”的招牌出发,却不沿着人们习惯的思维路线前进,摆脱了有关钟表的具体内容,而跳跃到“修理年代”上来。正是在思维的这种超脱习惯的跳跃中,发现了诗。(选自诗的发现)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戏剧散文都有诗的特质,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它们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B. 五四以来,较有成就的新诗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西洋文学的影响,而有人
16、欧化得不够成功。C.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同时承受双谓语“记得”“忘掉”。这种句式的欧化是成功的。D. “修理钟表表店我们那个小地方有,可是鞋店现在还没有开门营业”这种联想不对。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是新闻中的人物访谈,连老师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谈诗歌对学生的重要性。B.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新诗问卷调查的结果说明:我国大部分大学生是不愿意接触新诗的。C. 余光中以偶然为例,表示赞成借鉴西方的艺术形式来丰富中国诗的表现手法。D. 诗歌就是创造,不打破定型的思维模式,就很难有新的创造。“修理年代”的联想就是创造。6. 请根据材料,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出谋
17、划策。【答案】4. D 5. B 6. 培养青年对诗歌的爱好,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阅读和创作中来;借鉴西方诗歌创作手法;打破思维常规,进行诗歌创作【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项,“这种联想不对”错,这是在惯常的思维路线上前进,只是不能发现诗,但不能说它的联想方式本身是错的。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我国大部分大学
18、生是不愿意接触新诗的”说法太绝对,这只是针对某一本科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不能代表全部大学生的情况。故选B。【6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请根据材料,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出谋划策”。从材料一“连中国:读诗对于中学生而言真是太重要了。首先,它对于养成学生较为纯正的艺术趣味至关重要”和材料二的调查可以看出,要培养青年对诗歌的爱好,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阅读和创作中来;从材料三“余光中先生在徐志摩诗小论中说因此,他为徐志摩诗的“欧化”辩护,称徐诗的“欧化”丰富了我国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可以看出,要借鉴西方诗歌创作手法;从“诗人的
19、联想正是在思维的这种超脱习惯的跳跃中,发现了诗”可以看出,要打破思维常规,进行诗歌创作。【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
20、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消失的犬声刘忠深时间追溯到1969年夏天。一天午后,慵懒的阳光罩着绿色的田野,我和母亲刚刚吃罢干粮,继续挖野菜、割猪草。突然,一声从未听到过沉闷的声音传来,寻声抬头一看,母亲
21、前面十来步远的地方一条金毛灿灿的恶狗正呲牙咧嘴,一副随时扑杀的架式,恶狠狠地盯着母亲。我一跃而起,想奔过去护着母亲。“不要动!”“是狼!”我跃起的动作瞬间凝固,头发也觉得似钢针般立起来,感到自然界的一切都立刻冰封不动了。家乡地处丘陵山区,半耕半牧,人烟稀少,有狼出没也是极为正常的。从我记事起,这里远近村落经常出现野狼咬死牲畜的事,甚至听说还有咬死小孩的。因此,狼在我的心中一直是凶残和恐怖的代名词。“宝儿别怕!有娘呢!”母亲示意我往后退,而她则象一道无可逾越的屏障横在狼和我之间。看到母亲如此决然的镇静,我的心里踏实了很多。野狼仍然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我环顾四周,惊喜地发现背后几百米处的山坡上,
22、十几个人正在锄地,原来是我们第三生产小队的乡亲们。我急切地向他们招手求救,他们好象发现了这里的异常情况,也明了我们的危险处境,不知为什么,依然木木地伫在那里,无动于衷。“宝儿,不要让乡亲们为难了没用的”为难?听到母亲如此说,我的心头一阵悲凉,间或是一丝丝的哀怨,一种比野狼更可怕的东西袭上心头,求救的手也慢慢放下来回想起我们一家两年多孤独无助的生活处境我似乎明白了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村的第一届大队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二年,父亲就被造反派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给打倒了,成为革命的对象抄家、贴大字报,开批斗会,就连亲戚也渐渐远离了我们。自然,现在母亲作为一个“当权派”的老婆,我作为
23、一个“走资派”的小崽子,有哪个社员还敢给予同情和帮助呢?这可是严重的“立场”问题啊!我近乎绝望地转过身,开始慢慢向母亲靠过去,我不能弃母而逃,就象母亲不能弃我而去一样。野狼还是迟迟不愿离开。我和母亲并排在一起,与狼形成对峙的局面。突然,一阵低沉的狗叫声飘来,随之一道黄色身影闪电般地腾空而起,迅捷冲向野狼。我的眼前一亮,几乎和母亲同时惊喜地喊到:“来喜!”来喜是我家养的一条大黄狗。它以凛然的气势向野狼压过去,四蹄腾起的尘雾也随之席卷而去。我第一次看到来喜如此凶悍,雄浑的叫声充满威慑,象一位无畏的斗士冲向目标。野狼没有料到来喜的攻击会如此迅猛突然,本能地转身欲逃,来喜顺势一口咬住狼的屁股,它们嘶咬
24、在一起。从未杀过生的来喜哪是野狼的对手,无论力气、凶狠程度,还是狩猎能力,它都处于劣势。不到几个回合,野狼反咬住来喜的脖子,使它彻底失去反抗能力。我和母亲不顾一切挥舞着菜铲向狼追去,这时,附近锄地的也竟然有一些老人挥着大锄围了过来,野狼见此情景,丢下来喜,一瘸一拐的逃跑了。我发力奔向倒下的来喜,眼睁睁地看到它浑身抽搐,躺在一滩殷红的血泊里,一双眼睛无力地看着我,一行泪珠流出来,我大哭着用手捂住还在汩汩流血的伤口,鲜血又从我的指间流出来。母亲更是悲痛欲绝,抱着来喜哭着,喊着,抚摸着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跃起的动作瞬间凝固”表明“我”以为是狗,得知是
25、狼后,被吓得不敢动弹了。B. “不要让乡亲们为难”表明母亲对乡亲们明了我们处境危险却无动于衷的理解。C. 本文语段短小,甚至像“不要动!”“是狼!”还各列一段,目的是渲染紧张气氛。D. 本文与小狗包弟都写的是文革时的“狗”,都是以小见大,都表现对狗的愧疚。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插入写“父亲”那段的作用。9. 请分析我向乡亲们求救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答案】7. D 8. 介绍时代背景,表现文革时期的人情冷暖;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交代乡亲们知道我们处境危险却无动于衷的原因,引出后文,关键时刻,来喜的出现;文中用山坡上的乡亲与来喜形成对比,突出来喜的形象,表现狗的忠诚、勇敢无畏的献身精神,突出文章
26、中心。 9. 惊喜,于危急之时发现救星的喜悦。急切,对生的渴求,对生的希望,急切的寻求救援。失望,人们为求自保而麻木无动于衷,让我重陷入危险的深深绝望。谅解,这两年的孤独无助的生活让我明白乡亲不能救我们的原因。【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都表现对狗的愧疚”错误,本文表达了更多的是对狗的感激。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
27、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插入写父亲那段的作用”。从内容来看,这段写“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村的第一届大队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二年,父亲就被造反派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给打倒了,成为革命的对象抄家、贴大字报,开批斗会,就连亲戚也渐渐远离了我们。自然,现在母亲作为一个“当权派”的老婆,我作为一个“走资派”的小崽子,有哪个社员还敢给予同情和帮助呢?这可
28、是严重的“立场”问题啊!”介绍了时代背景,表现文革时期的人情冷暖;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交代乡亲们无动于衷的原因,并引出后文,关键时刻忠犬“来喜”的出现;从艺术效果来看,文中用乡亲们的无动于衷与忠犬“来喜”形成对比,突出表现狗的忠诚献身精神,突出了文章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中心事件,梳理文章情节;再结合具体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即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揣摩人物心理变化;最后组织语言,按情节发展分点作答。如本题要求分析“我向乡亲们求救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由“我环顾四周,惊喜地发现背后几百米处的山坡上,十
29、几个人正在锄地,原来是我们第三生产小队的乡亲们”可见,“我”危急之时发现救星的惊喜;由“我急切地向他们招手求救”可见,“我”急切的寻求救援;由“他们好象发现了这里的异常情况,也明了我们的危险处境,不知为什么,依然木木地伫在那里,无动于衷”“为难?听到母亲如此说,我的心头一阵悲凉,间或是一丝丝的哀怨,一种比野狼更可怕的东西袭上心头”可见,人们为求自保而无动于衷,让“我”重陷入危险的深深绝望;由“求救的手也慢慢放下来回想起我们一家两年多孤独无助的生活处境我似乎明白了”可见,这两年的孤独无助的生活让我明白乡亲不能救我们的原因。【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30、、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
31、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口:“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口:“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
32、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都”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口:“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口:“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以上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栎阳:古县名,战国时秦国之都。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项梁杀人与籍/
33、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B.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C.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D.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用于他人称
34、谓,对平辈或尊辈称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 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C. 东向,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D. 史记,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羽年少时不喜学文而喜学兵法。项羽少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剑术也没学成,但他主动要求学习“万人敌”。B. 项羽少有壮志,抱负远大。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羽
35、竟然说自己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他志向远大,抱负不凡。C. 项羽豪爽直率,胸无城府。当刘邦屈尊前来道歉,阐明与项羽之间的误会后,项羽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刘邦军中内奸曹无伤。D. 项羽为人不忍,优柔寡断。当范增三次给项羽使眼色并举起玉佩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时,项羽默然不应。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学到底。(2)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36、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如本题中,句中“项梁杀人”,是说“项梁杀了人”。“与籍避仇于吴中”是说“(项梁)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可以排除A项;“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是说“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皆出项梁下”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项;“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是说“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流
37、寓在当地的客民和土著丁壮”,中间不能断开,这是“以是知其能”的原因。可以排除D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流寓在当地的客民和土著丁壮,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38、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史记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错误,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错在“范增三次给项羽使眼色”,“三”在文中是多次,不是三次。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39、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乃”应理解为“于是、就”;“略”应理解为“大致”;“竟学”应理解为“学到底、学完”;句意。第二句中,“因”应理解为“趁机”;“坐”通“座”,应理解为“座位”;“不”通“否”,应理解为“否则”;“若属”应理解为“你们这些人”;“为所”是被动句。【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40、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一)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是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打败自杀)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41、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封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流寓在当地的客民和土著丁壮,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位置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42、。(二)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打败秦国,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43、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耶溪泛舟孟浩然落景余清辉,轻烧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注:开元十八年冬,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沮丧地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 首联点明诗人在耶溪泛舟的时间。他眼见清丽多情的耶溪景象,轻划船桨,沉醉其中,流连忘返。B. 颔联诗人将视野聚焦于水中,望着清澈溪水
44、里往来的游鱼,诗人泛舟的心情不禁激动起来。C. 颈联描写了“垂钓翁”与“浣纱女”,一静一动,既有悠闲又不乏生机。耶溪之上的江南水乡的恬静生活跃然纸上。D. 尾联中“似曾相识”是诗人见到此景此人,唤起心中闲适之情。与“垂钓翁”“浣纱女”的脉脉相视,正是他们心意相通的表现。15. 本诗意象“耶溪水”与氓中意象“淇水”在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有何异同?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相同:“耶溪水”与“淇水”都是诗歌中重要的意象,承载的诗人的主要情感。不同:“耶溪水”是诗人游览的风景,消解了诗人的求仕未成的沮丧。耶溪水的清澈让诗人逐渐回归本心、淡定从容,在恬静的江南水乡中汲取生活欢乐的愉悦心情。“
45、淇水”在诗中有比兴作用。三次出现的“淇水”是抒情主人公爱情的见证,贯穿全文。“淇水”的变化也暗示着抒情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到“决绝”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诗人泛舟的心情不禁激动起来”错误,“容与”不是“激动”,而是“从容”。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
46、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本题要求分析本诗意象“耶溪水”与氓中意象“淇水”在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有何异同。首先,“耶溪水”与“淇水”都是承载了诗人主要情感的重要意象。不同的地方在于,“耶溪水”是诗人游览的风景,让诗人逐渐回归淡定从容的愉悦心情;而“淇水”在诗中有比兴作用,“淇水”是抒情主人公爱情的见证,“淇水”的变化也暗示着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到“决绝”的
47、心理和情感变化。【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写自己旧地重游,并引出对往昔生活回忆
48、。(2)荆轲刺秦王中“士皆垂泪泣涕”“_,_”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3)论语中孔子提到“_,_”,他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己所不欲 (6). 勿施于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携”“稠”“瞋”“指”“欲”“施”。【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
49、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冒充301医院“专家”的骗子自称取得“重大医学突破”
50、,运用各种诈骗手段,让不少患者上当受骗。在很大程度上 ,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解决亟待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 _的根本,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孔子的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公共信息服务、市场信用监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作假受惩、失信可查,让诚实守信得到社会的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失信可耻、守信光荣的氛围,这些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就难以_,最终只能消失遁形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形
51、成“守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的奖惩机制,才能让( )。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现象再次提醒我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_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力,才能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才能让虚假信息与失信行为无处藏身,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信用保障。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亟待解决社会诚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B. 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亟待解决社会诚信机制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C. 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亟待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D.
52、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亟待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解决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安身立命 口耳相传 浑水摸鱼 任重道远B. 了身达命 口耳相传 乘虚而人 负重致远C. 了身达命 代代相传 浑水摸鱼 负重致远D. 安身立命 代代相传 乘虚而入 任重道远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诚信成为诚信者通行证、失信变成失信者的警报器B. 失信变成失信者的通行证、诚信成为诚信者的警报器C. 诚信成为诚信者的警报器,失信变成失信者的通行证D. 失信变成失信者的警报器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答案】17. C 18. D 1
53、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本题中,有两处错误,“解决机制”和“解决体系”均不搭配。可以把“解决”去掉。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本题中,第一空,安身立命:安身指在某处安下身来,
54、立命指精神有所寄托,安身立命意思是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了身达命:佛家用语,意思是对一生命运归宿看得开,无牵挂,超凡出世,亦指安身的地方。结合语境“各种诈骗手段,让不少患者上当受骗”“亟待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使用“安身立命”恰当。可以排除B和C项;第二空,代代相传: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结合语境“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的根本”,使用“代代相传”恰当。可以排除A项。第三空,乘虚而入: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联系语境“这些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就难以最终只能消失遁形了”,使用“乘虚而入”更恰当。第四空
55、,任重道远:指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负重致远:指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联系语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用“任重道远”更恰当。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结合上下文“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守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的奖惩机制,才能让”“才能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推断,下一句的主语应该是“诚信”,可以排除
56、B和D项;内容上还要注意“通行证”“警报器”的意思,C项表达不合事例,可以排除。故选A。【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7、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糖尿病的“糖”与人们日常吃的“糖”不是同一概念。糖尿病的“糖”是指能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的食物,_,包括淀粉、多糖、单糖等,例如米饭、面食、地瓜等淀粉类食物是最常见的“糖”类食物。而平时生活中,甜食里的“糖”更多是指蔗糖、蜂蜜或者甜味剂。_,但长期进食一些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等淀粉类食物,甚至吃多了含糖分高的水果,都有可能使血糖异常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可见,_。【答案】 (1). 涉及到的种类非常广泛 (2). 即使平时少吃或者不吃甜食 (3). 并非只有吃糖才会得糖尿病(或:糖尿病
58、病因众多且复杂)【解析】【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中,第一空,结合上下文“糖尿病糖是指能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的食物”“包括淀粉、多糖、单糖等”推断,处可以填入“涉及到的种类非常广泛”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 “但长期进食一些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等淀粉类食物,甚至吃多了含糖分高的水果,都有可能使血糖异常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推断,处应该填入“
59、即使平时少吃或者不吃甜食”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文“长期进食一些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等淀粉类食物,甚至吃多了含糖分高的水果,都有可能使血糖异常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推断,处应该填入“并非只有吃糖才会得糖尿病”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
60、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21.袁隆平先生获得“共和国勋章”,让人们再次关注到了粮食问题。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这一天,某中学学生会向全体学生提出节约粮食的倡议。下面是该学生会起草的节约粮食倡议书,请指出并修改其在格式上的三处错误,并补写两条“节约粮食”的建议。节约粮食倡议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淡水资源紧缺和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呈加剧趋势。同时,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还存在大量损失浪费现象。值此2
61、019年世界粮食日之际,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从我做起,节约粮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爱粮节粮成为校园优良风尚;加强爱粮节粮的自我教育,树立节粮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努力使爱粮节粮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格式上的错误:两条建议:【答案】格式问题:缺少称呼,应在正文第一排顶格写“全体同学”或“同学们”;结尾落款处缺少倡议者单位,应在正文结尾下一排靠右补上“某中学学生会”;缺少发出倡议书的日期,应在倡议者单位下一排靠右补上“X年X月X日”。建议: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日常在食堂就餐避免浪费。主动参与节约粮食为主题的团日、队日
62、活动。开展“节粮小窍门”评选活动,引导更多同学精打细算、科学用粮。【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考查应用类倡议书的微写作,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倡议书的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正文一
63、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内容需包括以下方面:1、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
64、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本题中,格式问题有缺少称呼,应在正文第一行顶格写“全体同学”或“同学们”;结尾落款处缺少倡议者单位,应在正文结尾下一行靠右补上“某中学学生会”;缺少发出倡议书的日期,应在倡议者单位下一排靠右补上“X年X月X日”。结合原文内容补充建议,如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开展“节粮小窍门”评选活动等。【点睛】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应用类微写作。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2
65、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朗朗的读书声,不仅能人耳,还能人心。请回忆生活中那触动你心灵的声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地名。【答案】范文示例:父亲的笛声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
66、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荡漾。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
67、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
68、,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本道作文题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触动”“心灵的声音”。审题请注意:“声音”是文章要表达的对象,“触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触动心灵”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
69、达“触动”的过程,即为什么“触动”,怎样“触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的赞美等感情;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读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有感染力的,有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另外,还要注意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能出现真实人名,地名。参考立意:1.触动心灵的声音2.心底里的歌声3.悠扬的读书声4.耳畔的叮咛5.父亲的笛声可用的素材:1.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
70、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缺了能让人感动的至柔至弱的东西,心便开始在慢慢沙化。于是就怀念起那瓦屋的雨声。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3.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
71、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的赞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断有谁听?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4.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些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之鼓掌,卖艺人眼里溢出了感激的泪水。可见,卖艺者是哲人,他寻求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人生需要掌声,掌声比恩赐比金钱更为重要。5.没有掌声的演出是可怕的,有谁受得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掌声的人生是可悲的,有谁愿意在压抑中生存?人生缺少了掌声,只会剩下英雄垂泪、七子悲歌的结局。正如当年的屈原,世人皆浊惟
72、他独清,世人皆醉惟他独醒,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没有掌声,没有理解,只有渔夫的叹息,终于使他熄灭希望之火、生命之灯。6.人生的掌声永不能停息,它永远激励着人追求灵魂的高尚与完善,掌声比爱心比金钱更为重要。让掌声响起来,人生需要掌声。6.秋雨打在椰树枝上,顺着光滑的枝叶一滴一滴,最后渗入泥土。那里,没有雨打屋檐的“啪啪”声,却是“沙沙、沙沙”,轻细而温柔。秋风在椰树枝间穿梭,枝条舞动着,伴着“呼呼”的音律。这一切的声音在经历了燥热的夏季后,听来凉爽而湿润,如听一只久违而又让人思念的曲子,美丽迷人,让人心潮澎湃站在教室,远处的白水塘淹没在一片乳白色的背景中,想,家门口的那座山头也该是这样的吧!7.“
73、这两天不冷吧?我给你送了几件衣服。食堂的菜单调,我杀了个鸡给你带来了。牛奶喝完了吗?我又买了一箱,这一次是你最喜欢喝的那种”顶着一头的水珠,妈妈不停地唠叨着,而我也早已习惯了,不需要做任何回答,此刻只需回归一个小女儿娇憨的本色,细听这连珠炮似的声音。哦,母亲的唠叨声,装满情,溢满爱8.妈妈撑着伞,越走越远,渐渐淡出我的视野,风声“呼呼”,雨声“嗒嗒”,和着母亲脚步的“滴答”声,交汇成一首美妙的配乐诗,美丽而温馨。行文思路:本文以笛声为线索行文,而又把父爱熔铸于笛声之中:年少时爱父亲,觉得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讨厌父亲,他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笛声始终“触动”着“我”的内心深处,“是我的心魂”。这笛声,其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笛声了,而是如山般深沉的父爱的象征。【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可能比较新颖;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