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高效精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521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高效精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高效精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高效精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高效精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高效精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效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见学生用书P125)A级新教材落实与巩固一、选择题1隋朝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又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这一变革(D)A终结了隋朝的门阀政治B标志着文官政府的正式确立C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D有利于阶层的流动【解析】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能够使不同阶层的人通过考试进行流动,故选D。2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A隋文帝始建进士科B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C武则天首创武举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故A项符合题意。3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2、。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这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基本理念”是(B)A文官制度B公平公正C品德为主 D分科考试【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依靠才学选拔官吏,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公平公正的理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故选B项;文官制度最早产生于秦汉,排除A项;科举依靠才学而不是品德,排除C项;分科考试是科举选拔方式不是理念,排除D项。4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礼部)A BC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三省之间的运作程序依次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B项

3、的顺序符合选拔人才的流程,故选B。5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D)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解析】唐代中书省必须在皇帝的示意下草拟政令,故A项错误;门下省并未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故B项错误;皇帝没有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尚书省是通过六部来执行政令,故D项正确。6贞观年间,唐太宗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这反映出当时(A)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监察制度切实有效C中央集权体制成熟 D三省辅政作用较小【解析】由材

4、料中“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可以看出通过监督官员,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故选A。7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D)A“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B“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帛或布C“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D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解析】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承担一定徭役,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项符合题意。8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

5、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D)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财政困难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缴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B是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但D是主要原因,故排除。9唐德宗时期,朝廷征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方式在当时(A)A扩大了收税对象B取消了对农民的人身限制C推动安史之乱的平定D表明租庸调制逐

6、步完善【解析】以资产为宗,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扩大税源,故选A项。这一征税方式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没有取消限制,故排除B项。材料是安史之乱后推行的,故排除C项。材料是两税法,取消了租庸调制,故排除D项。10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C)A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不断加强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解析】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相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或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时纳绢或布代替。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

7、行,唐朝转而实行两税法,标准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体现了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正确;据材料可知,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在减弱,A说法错误;两税法的实施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说法错误;D违背史实。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

8、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7分)【答案】(1)选拔地位较低的官员;

9、扩展尚书的职责;任用外戚、亲信;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形成内朝、外朝制度。(10分)(2)职能: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4分)变化: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3分)B级素养养成与评价一、选择题1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D)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素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

10、。A、B、C三项表述错误。2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D)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解析】政事堂集中决策与六部有对口衔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符合“有效”制衡,排除A项;政事堂会议主要涉及中央机构,不是“各级”官吏,排除B项;唐代政事堂制度并没有废除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排除C项。3下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对此认识正

11、确的是,唐代(D)制度 概述均田制 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 租庸调制 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 账籍制 每岁一造(人口)账,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册 A固化社会分工,限制阶层流动B税则明确,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解析】账籍制是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基础,均田制计口授田,政府依据授田记录向百姓征收租庸调,使农民生产时间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故选D项;表格三个制度针对的是农民,而不是其他阶层,体现不出社会分工,排除A项;制度旨在

12、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统治,再加上“重农抑商”的影响,所以不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唐前期的三个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国家富强,有它的积极性,所以不是简单划一,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

13、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5分)(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6分)【答案】(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5分)(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6分)(3)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6分)(写出两点给6分,写出一点给3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