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477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测评(A)(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卷(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饿莩(pio)庠序(xing)孝悌(d) 饥馑(jn)B.数罟(g)洿池(w)狗彘(zh)槁暴(p)C.骐骥(j)驽马(n)舟楫(j)鞭笞(t)D.黔首(qin)崤函(yo)肥饶(ro)崛起(ju)思路解析:A项,“悌”应读“t”;C项,“笞”应读“ch”;D项,“崤”应读“xio”。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丧葬。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啬。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2、无少无:没有。思路解析:D项,“无”,无论,不分。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思路解析:A项,“而”,连词,并且;连词,却。B项,“故”,连词,所以;形容词,原来的。C项,“其”,代词,它;表揣测语气,大概。D项,“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序八州而朝同列以弱天下之民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孔子师郯子A./B./C./D./思路解析: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

3、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答案:A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由孟子与其弟子编成,共七篇。B.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表明该书以论述学习的方法为主。C.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人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其著作有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以及吊屈原赋新书等。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像捕蛇者说马说问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体。思路解析:B项“表明该书以论述学习的方法为主”错误。答案: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

4、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的模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

5、因此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其实质是对家庭各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以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奉养的义务。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人道亲亲”。由“亲亲”的观念出发,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整套处理原则。其中,“孝道”是最基本的原则,“百善孝为先”,乃至“以孝治天下”。所以梁漱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用它来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其基本的道德原则就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用孔子孟子的话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宋代进一步发展,形成“厚德载物”的思想。张载就明确提出“民

6、,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父母(即天地)所生的亲兄弟,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一方面,“要设身处地、爱人如己”;另一方面,还要有爱护一切生命的博大胸怀。由此,形成“仁民爱物”的文化特色。在治理国家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以德治国。认为单纯用行政的法律的办法管理人民,只能使他们畏祸而守法,不能使他们具有道德观念。要用道德手段教育、感化人民,用礼来约束他们,才能使之具有道德自觉,心悦诚服地守法遵礼、知耻从善。在个人修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以“圣人”为最高的理想境界。“为学”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因为“治国”与“修身”二者是紧密地结合

7、在一起的。为了“治国”就必须“修身”。只有努力进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把国家治好。所以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总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汇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在中国古代叫作“崇德”型文化。B.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伦型文化,其实质是对家庭各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以规定。C.

8、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孝的文化,孝道是处理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最基本原则。D.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博爱文化,要“仁民爱物”,不单爱人如己,还要爱护一切生命。思路解析:A项,“崇德型文化”是作者说的。原文第一段中说,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答案:A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就是“家国同构”,它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C.儒家所倡导的“人道亲亲”实质包含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奉养的义务。D.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以德治国,就是不用行政法律管理,而用道德手段教育、感化

9、,用礼来约束人民。思路解析:D项,“不用行政法律管理,而用道德手段教育、感化”说法不当。原文意思是不能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还要用道德手段,使人民具有道德观念,心悦诚服地守法遵礼。答案:D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说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是以“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为基础的,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B.“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儒家以“人道亲亲”为基础,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原则。D.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能很好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学习和治理国家

10、的关系。思路解析:B项,“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无中生有。答案:B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劝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

11、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

12、义然后尊。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注:说:说教。兑:悦。堇(jn):毒草,根有剧毒。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畏:被拘禁。“无乃畏邪”的“畏”,躲藏。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彰:彰显、显著。B.圣人生于疾学疾:痛恨,厌恶。C.使世

13、益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思路解析:B项,“疾”的意思是“努力”。答案:B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思路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比较。B项,“则”,都是连词,表顺承。C项,“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D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表目的。答案:D11.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B.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

14、参之事父也C.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思路解析:给这段文字断句,有两个依据,一是人名,二是对话标志。另外还要注意整段文字的意思。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

15、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思路解析:C项,理解错误,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的内容;文中也没有写孔子“尊师”。答案:C参考译文: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

16、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不会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

17、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不想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

18、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上至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

19、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躲藏起来了吧?”曾点说:“他即使躲起来了,但我还健在,他怎么敢躲藏起来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才会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第卷(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5分)(2)

20、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5分)思路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达”,通达;“理”,条理,治理的好;“则天下理焉”,天下就会治理得好了。“行于道路”,介词结构后置句,在道路上行走;“余若夫何哉”,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参考答案:(1)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了。(2)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

21、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4分)思路解析:分析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可以从诗歌中写到的地点、时间、景物、天气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4分)思路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品味炼字的艺术。

2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从诗句中找出“诗眼”一类的词,然后结合内容、手法、情感等分析,赏析遣词之妙。参考答案: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15.名句名篇默写。(6分)(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这可以作为我们今天保护

23、森林、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的广告语。(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

24、,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糟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25、。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

26、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

27、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

28、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16.本文题为读韩愈,说说“读”字的妙处。(4分)思路解析: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章大家,作者对这位文化名人表达自己的崇敬,用一“读”字,既与认识韩愈的方式有关,又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参考答案:一方面,作者对韩愈的认识,是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读”字用得准确。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韩愈的精神世界,“读”字用得传神。17.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

29、文中的作用。(4分)思路解析:这首诗是韩愈被贬后赴潮州时的内心写照,能直接展示韩愈被贬的原因、当时的悲愤心情和处境。这首诗又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还可以从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参考答案:内容上突出韩愈被贬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至远方、难以生还的悲愤心境;结构上从写韩愈被贬前的主要经历,过渡到写韩愈被贬后的心灵历程(或“精神世界),且与结尾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18.简要概括第段加线句中,“可憎的顽固面孔”和“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思路解析:理解这两个短语的含义,首先要明确这两个短语都是陈述“传统”的两面性的,而这句话中的“传统”,在这里又有特指的意思,是韩愈

30、的儒家道统,是置于韩愈心中的不可磨灭的“思想道德”。结合下文韩愈对王叔文改革、对藩镇割据和迎佛骨的态度可以知道其“具体含义”。参考答案:“可憎的顽固面孔”指韩愈对王叔文改革的反对态度。“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指韩愈对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的坚决抨击。19.本文的结句“一片江山尽姓韩”值得探究,请从其字面意义和内涵上加以简要说明。(6分)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这句话是作者在文末用诗的形式表达的对韩愈的高度赞美。注意题目要求从“字面意义”和“内涵上”两个角度分析。字面上,也就是这句话是针对韩愈在潮州的贡献而言的;内涵上,则是指韩愈在后世的影响。参考答案:字面义指韩愈被贬后的“潮州四

31、事”改变了当地的弊政陋习,给那个地方带来的好处;内涵是指赞颂韩愈的精神世界、所作所为,能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六、(12分)20.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4分)因此,即使是曾经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当困难与挫折到来时,我们应平静地面对、乐观地处理。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思路解析:通观这五句话可以看出,其谈论的中心是“光明的力量”,不能做起始句,因为有承接连词“因此”,也不能,否

32、则“它”指代不明;因此只能在和中确定,明显是观点句,应为首句,采用比喻的方式,阐释句。句紧承句,这是第一层;句再引出一种作用,句再紧承句,这是第二层。答案:21.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修辞一致,句式一致。(4分)例句: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思路解析:所给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美德”在危难时才显现出它的高贵。仿写时,也要选出恰当的对象,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相似的表述形式表达。参考答案:诚信如同坚韧的钢铁,千锤百炼时最富韧力。真理如同皎洁的月光,黑暗迷惘时最显明亮。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33、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4分)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文化就是进入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思路解析:从所给的横线的位置看,要承前“没有文化”引出下文对“文化”的解释,结合所给的问号可以看出,应填入一个设问句;第处与第处相同,也要采用设问的形式,引出“素质”的来处。第处要注意整个文段的观点倾向,应填写有关“读书”提高素

34、质的内容。参考答案:什么叫文化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七、(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台湾一家店就叫“小器”。老板说,就只做小餐具、小碗、小锅铲,很受欢迎。老板钟情自己的“小”,也很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小”,痴迷于扎扎实实在“小”处精耕细作,收获了成功与幸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来源于一个生活实例,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板热衷于“小”,并在小事物、小天地中收获成功与幸福。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情怀依然很美,要从小事物中发现生活的情趣。参考例文:性情须大,执着于

35、微有人说,那追求史诗般的宏伟壮丽的大时代已式微,如今的世界残存着的是个人注意的小时代。我却以为,秉持性情、格局之大,专注于技艺、生活之微,未尝不能是“小而美”的美好结局。人生也有涯。若一味求大、求高、求无尽,那将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是以我们不妨如同台湾一器具店“小器”的老板那样,拾起执着于细微处的勇气,在“小”处精耕细作、精心打磨,选择用完美的“小”来填充大生活,勇于承认自己的“小”,勇于以全身心来成就“小”之美,而非不自量力地制造出宏大的废墟,这其实是人生的大智慧,是直面内心选择的大勇气。清人袁枚的一首小诗长久地打动着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确是如此

36、微小而不起眼的,以至于一般人甚至难以察觉它的存在,然而苔花未曾意志消沉,未曾妄自菲薄。它小,然而恣肆地盛开,给诗人、给后世的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与激励;它小,然而执着的美丽,让多少张扬而盛大的繁花黯淡;它的小在人们的心上放出了怎样真正长久而盛大的光彩啊!苔花小而执着的美,何尝不是人生的大信念,何尝不是直面真实自我的大勇气。然而我们也不应忽略了维持小与大之间的均衡的必要。正如金苍在谈论“小清新”现象时所提出的,于个人情感追求的层面而言,“小”是无可厚非,甚或是值得鼓励的,然而置于社会与时代的层面来看,一味地追求那“小”的美是有危险性的。无论是对个人的性情格局还是国家社会,大担当与文化上的大气象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追求“小”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关注一己的小情绪、一人的小得失、一方的小变动,缺少对人类共同体的大关怀。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唯有秉持性情格局之大,直面执着于微,方能成就不失其大的“小”之美。本职是公司职员的佩索阿说:“在个人的小生活上,我承认自己与他人的雷同,但在这雷同背后,我把星星散布在我的更广阔的天幕之上。”愿你我也能如佩索阿一般,在有勇气直面自我之小的同时,让自己在性情的大苍穹之上,繁星满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