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448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5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布》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布》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布》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布》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发布》四川省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解析.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4 页树德中学高 2019 级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总分:150 分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人:唐旭洲、张晓静、杨凌峰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文字乃上古先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法效自然的产物,因此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然此抽象中又有所指物的具象成分,当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时,两种意义便呈现,一是陈述性,二是抒情性,书法的概念即指后者。就书法章法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万物抽象后的指代者文字,被搬到了纸面上,纸成了世界、成了国土,文字成了山川河流、芸芸众生、花草鱼虫

2、,而书写者便是纸上江山的君王。君王需要完好地安顿好诸物从而统领一纸河山,如何做到?这就是古往今来圣贤们倾毕生之力孜孜以求的天地秩序。“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先哲所谓“道”的概念正是这种“秩序”如何达到井然状态的高度概括,即遵循“秩序”的规律,让万事万物互为依存,安然相处,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因此,书法章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探讨“秩序”的生成原理,就是黑白阴阳的均衡,尽管不同书体、风貌所侧重的方面不同,然动静、轻重、黑白、大小、长短、奇正、远近、浓淡、疏密等概念都与之密切相关。书法艺术作为视觉感知上的经验判断,它的“均衡”法则与标准是模糊的,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暗示,而不是黑白的等同

3、,有想象的成分和弦外之音充斥其间,对前人经验借鉴与文化精神领悟得多与深,决定各自的尺度评判。当前在探讨章法生成原理时,抛开章法生成诸多繁杂的理论指引,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意义尤为重大。尽管古人对章法问题的思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多是隐喻性的,然而通过其书论与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其对“形势”概念的强调与把控。古人所说的“形势”是由“形”与“势”组成,其中“形”是器,包含笔法和字法两个方面,相对静态,是毛笔在无损其功能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地表达点画与结字的精准形态;“势”是道,包含笔势和体势两个方面,相对动态,强调笔画前后之间的过渡顺承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欹侧呼应。“形”与“势”二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生发

4、,“形”决定“势”,“势”制约“形”,蔡邕在九势中指出:“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可作“形”与“势”关系的注脚。“形”“势”之间是否和谐统一,是判断一幅作品包括章法在内好坏的标准。也就是说“形”虽为静态,然它“象”的属性,却蕴含了“势”的初始,一旦这些“形”与“形”在“势”的统帅之下发生联系,个体生命得以生机勃发,此为“得势”,“得势”之时,势如破竹,一切顺理成章;反之,情怠手阑,则势脉中落,便为“失势”。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古人对章法生成原理的思索,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尽管“意在笔先”的理念早已彰显了他们创作上的自觉,然而书写性的认知妨碍了

5、其章法课题的深入思考,笔法、字法的意义大于通篇布局,而帮助他们完成章法建构的主旨是“理”、是“道”,是在文化精神驱使下贯通全篇,如果对此缺少领悟,便很难得其大要。时至当下,书法的实用性功能几近殆失,作为独立的门类跻身视觉艺术之列。对于章法问题,不再拘于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实用性的约束,它的可能性包括其他艺术学科、视觉美学、形式构成原理的广泛借鉴以及传统优良程式的多维理解,让章法的探索前景变得更为辽阔,我们这个时代超越前人的可能在此,因为书法的独立性意义,因为传统观念外延的扩大乃至颠覆可能。(摘编自杨涛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文字具有所

6、指事物的抽象和具象特征,当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时就有了陈述性和抒情性的意义。B.书法的“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书法章法问题的探讨即“秩序”生成原理的探讨。C.通过阅读古人的书论与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章法的隐喻性思考和对“形势”概念的强调与把控。D.在书法章法中,“形”与“势”相互生发,“形”决定“势”,“势”制约“形”,从而构成动静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文字的抒情性入笔,通过对“秩序”“道”等的论述,探讨了古人书法自成章法的问题。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书写者要遵从的书写规律和“均衡”法则,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C.文章从“

7、形”“势”的不同表现和内在关系的角度论证作品包括章法好坏的标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D.文章先论证文字的表现和本质,然后论证书法作品的章法特点,最后讨论当下如何超越古人章法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人书法重视从“形”的角度出发,重视笔法和字法,也要兼顾整幅作品的通篇布局,做到“形”与“势”的和谐统一。B.蔡邕的“凡落笔结字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解读了“形”与“势”之间的关系。C.古人对书法章法原理的思索处于不自觉状态,这使他们对章法缺少领悟,很难得其大要。D.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当下其实用功能几乎消失殆尽,探讨书法章法可不拘泥于其实用性特征。(二)实

8、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海弗利克爱上微生物时,病毒研究的黄金时代刚刚到来。而对细菌的研究则开始得更早,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找到了实用的方法,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的纯培养。自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培养和研究细菌。科赫也明确列出生物学家需要采取什么步骤,才能证明某种细菌会引发某种特定的疾病。可以轻易地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不仅对于研究细菌十分重要,对于发现和试验抗生素也至关重要。病毒学在当时是一门较新,当然也较不完善的学科。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就知道病毒的存在了。当时,一位年轻的俄国科学家证明过滤以后的

9、患病烟叶提取液能够感染其他健康的烟草植株。很快,荷兰植物学家马丁努斯拜耶林克论证,无论造成烟草花叶病的是什么,它都能够自我增殖,但必须在活细胞内进行。他逐渐相信,引起疾病的实体是一种液体,并用原义为“黏液”的拉丁词“virus”给它命名。也在 1898 年,一对德国科学家发现能够传播破坏性极强的动物疾病口蹄疫的方法。这首次证明了动物会被病毒感染。他们还研发了在当时或许属于首创的灭活疫苗,并将之注射到牛羊的体内,绝大多数接受注射的牛和羊都对口蹄疫产生了免疫。第 2 页 共 4 页到 1928 年,人们已经发现大约 65 种病毒。但是,发现病毒并不等于了解病毒,更不用说抗击病毒。事实上,在 20

10、世纪上半叶,研究人感染病毒的科学家就因为很难获得这些病毒而工作受阻。原因在于,病毒和细菌不同,只要有琼脂之类的营养物质,细菌就可以在培养皿里愉快、独立地存活,而病毒则需要活细胞才能存活。究其本质,病毒由一种环形或线状的遗传物质DNA,或它的化学表亲 RNA以及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侵入细胞,强用宿主细胞的系统迅速复制出数十、数百或数千个病毒,这个过程有时仅需几分钟。这些新病毒每个病毒称为一个病毒“粒子”通过裂解宿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继续侵入其他细胞(有些病毒也可以直接在细胞间移动)。病毒尽管擅长劫持细胞,但是无法自立。它们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是侵入细胞,以实现复制。所以,尽管它们可以在

11、无生命的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数天、数周,有时甚至长达数月,但是置于试管中时,它们仅仅是惰性化学品。“只有在活细胞内,(病毒的)潜力才会释放出来。”瑞典病毒学家斯文加德在 1954 年颁发诺贝尔奖时说。但是,该怎么研究人感染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或者其他活体动物。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就曾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 1900 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有少数几次,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培养了病毒,但是,他们的成功只是零星的,并没有持续性。病毒很快就会在培养

12、皿里死亡。而到了 20 世纪中叶,白喉、肺结核和百日咳之类曾经常见的致命细菌性疾病,都已经被相应的疫苗和抗生素击退。这些神奇的新药抗击了细菌,但是对病毒无效。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所以更难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抗击病毒。尤其在上世纪 60 年代前,麻疹、肝炎和脊髓灰质炎之类的病毒性疾病更难以对付,危险且致命。脊髓灰质炎病毒会攻击神经系统,造成瘫痪,萨宾和奥利茨基曾推测它“对神经组织的特别亲和力”,因而不适合制备疫苗。直到 13 年后恩德斯的团队才证明其他类型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远没有那么挑剔。这让分离许多新病毒成为可能,进而促进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摘编自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人类

13、对抗疾病的代价罗爽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早在 19 世纪,细菌学领域已取得研究成果,可见人工培养是研究成败的必备要素之一。B.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科学家就已研发了或许是首创的灭活疫苗,并进行接种试验。C.发现病毒并不等于能够抗击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存活于活细胞中,且其增殖方式特殊。D.病毒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过程可谓艰辛,不论古今,都离不开英勇的献身精神。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海弗利克爱上微生物时,病毒研究的黄金时代刚刚到来”,这可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病毒尽管擅长劫持细胞,但是

14、无法自立”,此句用了比拟手法,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章。C.作者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被发现到被攻克的过程,说明了该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D.作者在行文时强调了时间,从十九世纪到上世纪 60 年代前,使读者认识到攻克病毒的艰辛。6.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充满艰辛的,请结合文章,概括有哪些艰难之处。(6 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聆听井冈山素素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

15、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

16、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

17、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 21 位宰辅、18 位状元、16 位榜眼、14 位探花、近 3000 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

18、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

19、意。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第 3 页 共 4 页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

20、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 30 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

21、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7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井冈

22、山的墙壁上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是因为当年红军不但要用标语鼓舞战士,而且要用标语动员百姓,赢得拥护。B文中引用伟人和学者的话,突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C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D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8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 分)答:9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 分)答:二、古代诗文阅

23、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

24、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因拜守仁南京

25、兵部尚书。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C王守仁始以

26、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与“致仕”略有不同。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王守仁发展的道家学说。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12下列

2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成。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B王守仁正直敢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任龙场驿丞时,受到当地民众爱戴。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巡抚南、赣,率领弱旅铲除横行几十年的巨寇;宁王叛乱,王守仁采纳属下建议出其不意直捣南昌,逼迫宁王回撤,从而在湖中击败叛军。D王守仁天资聪颖,不只是军事奇才,学说也有建树,被贬龙场,悟出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28、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5 分)译:(2)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5 分)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第 4 页 共 4 页夜坐杨万里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灯光摇曳着殷勤劝人读书,隔窗窥看的素月调皮地唤人看她;拟人手法让诗歌灵动活泼。B.颔联中诗人对历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表达了立志勤奋读书、超越前人的决心。C.颈联

29、写诗人苦读不倦,双鬓已如白雪,以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组织画面,意境深远动人。D.尾联写“愁”却全无愁情,有清丽美好的春雨园蔬为诗人助兴,愁去喜来,风格婉转风趣。15.全诗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请简要分析。(6 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通过“小儿蹬被”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2)不同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象,苏轼赤壁赋以“_,_”高度概括了赤壁一带的自然风貌。(3)逍遥游中,“_,_”两句写大鹏一飞冲天,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飞向南冥。三、语言文字

30、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了优秀的文化基因,如天人合一、诚信友善、天下为公、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这种优秀的文化基因已融进民族的血液,使得中华民族能够。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本着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为原则,为所医治的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由此,学校在培育青少年理性消费观时,应不忘民族“根”,高举民族“魂”,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弘扬勤俭节约美德,发扬艰苦奋

31、斗精神,反对铺张浪费行为,可谓正当其时。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丰厚精神。无论在古书典籍、诗词歌赋还是民间市井中,都能见到它们的。总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永不改变。面对当今盛行的消费主义,这些文化资源都是学校教育青少年的最好素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用优秀文化润泽人心;帮助学生传承文化根脉,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从而远离消费主义的侵扰。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积累周而复始润泽踪迹B积淀生生不息滋养踪影C积淀周而复始滋养踪迹D积累生生不息润泽踪影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32、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为原则,为所医治的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B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本着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的原则,为所医治的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C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本着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为原则,为医治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D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为原则,为医治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要被学校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B

33、被学校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的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C学校要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D学校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的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戈壁看似荒凉、贫瘠,但在地面之下常常能。如准噶尔煤田、塔里木轮南油田大部分都位于戈壁中。戈壁还是。1923 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支考察队在蒙古高原寻找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时,偶然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后来,在戈壁中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恐龙蛋和恐龙骨架化石被发现。浩瀚无边的戈壁并非一片死寂,在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或者有山泉出露的地方,常常会自然形成水草丰茂的绿洲,就像一颗颗璀

34、璨的宝石镶嵌在茫茫戈壁之间。在新疆天山南麓、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的戈壁滩,还可以通过引水灌溉,。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答: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答: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2021 年 10 月 16 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的博文,引发网友热议。1964年 10 月 16 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 年 10 月 16 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首次

35、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 年 10 月 16 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这看似极为巧合,但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 5 页 共 4 页树德中学高 2019 级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A。B 项,“书法的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偷换概念,原文是“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C 项,“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章法的隐喻性思考”错误,原文是“古人对章法问题的思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多是隐喻性的”。D 项,“从而

36、”强加因果。2.B。以偏概全,没有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均衡”法则。3.C。“古人对书法章法原理的思索处于不自觉状态”错误,原文是“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这使他们对章法缺少领悟,很难得其大要”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影响古人对书法章法探讨的是“书写性的认知”,今人“如果对此缺少领悟,便很难得其大要”。4.B、A 项,“可见人工培养是研究成败的必备要素之一”表述错误,比如军医沃尔特里德证明黄热病是由蚊子引起的就没有使用人工培养病毒的方式。C 项,“主要是因为”于文无据。D 项,“不论古今,都离不开英勇的献身精神”说法绝对。5.C、“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被发现到被攻克”表述错误,文中只是说有

37、关研究“促进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但根据文章,得不出其已被攻克的说法。6.发现之难。在 20 世纪上半叶,研究人感染病毒的科学家就因为很难获得这些病毒而工作受阻。尽管它们可以在无生命的物体表面较长时间存活,但又不会爆发,且病毒可能有多个种类,人们想要发现它有难度。培养之难(或者“获得艰难”)。病毒需要活细胞才能存活,科学家想在培养皿里成功培养病毒很艰难。攻克之难。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所以更难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抗击病毒。(每点 2 分)7、B。“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错误。根据原文,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

38、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他们的话没有交代口号的来源。8(1)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2)“形”是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形”是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9观点一:不可删去。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将井冈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观点二:可以删去。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

39、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10A(通读画波浪线部分,比对四个选项,可发现两处不同。一处是“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间的断句,一处是“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间的断句。画波浪线句是对王守仁的评价。第一处,“以直节著”即“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之意,“比任疆事”即“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之意,“提弱卒”的主语应是“王守仁”,而不是“疆事”,故“以直节著”后和“疆事”后要断开,故排除 B.C 两项。第二处,“未有如守仁者也”即“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之意,其主语是“文臣用兵制胜”,故不应在“制胜”

40、前断开,排除 D 项)11D(“道家”表述错误,“阳明学”是儒家的一门学派)12C(“采纳属下建议”错误,是王守仁自己的计策)13(1)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相继(一个接一个)砍伐树木建造房子,来使守仁居住。(“因”“相率”“栖”各 1 分,大意 2 分)(2)在这个时候,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王守仁,东南战事就很危险了。(“叵”“微”“殆”各 1 分,大意 2 分)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王守仁十五岁时,到居庸关、山海关访游客居。时常擅自远出边塞,放眼观看山岳江河的壮阔优

41、美。二十岁时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向皇帝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当众杖打他四十棍,将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杂,苗族、僚族人同居一处。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相继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兵部尚书王琼一向对守仁的才能感到惊奇。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南、赣。在这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第二年正月,守仁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卒驻扎在上杭。守仁假装撤兵,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俘获斩杀(敌人)七千有余。后向大庾进军,

42、总共攻破敌巢八十四个,俘获斩杀(敌人)六千有余。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卒,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把他当作神明。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守仁疾速奔赴吉安,征集调用军队和粮食,建造兵器和船只,并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地方长官各自率领官兵救援朝廷。七月初一,宁王偷袭攻下九江、南康,出兵大江,迫近安庆。有人请求援助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掌管,我军跨过南昌和敌人在江上僵持,两郡兵力断我军后路,这样会腹背两面受到敌人夹击。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的精锐部队全都出动了,守御戒备力量不足。我军刚刚聚集,气势锐利,进攻一定能攻克。敌人听

43、说南昌被攻克,一定会解除包围自救。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将船连起来结成方阵。官兵用小船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上逮捕了他。总共三十五天敌人就被铲平了。当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守仁,东南战事(或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守仁后来病得很厉害,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守仁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没有不披麻戴孝哭着送别的。守仁天生非常聪敏。被贬官龙场时,边荒之地没有书可读,他每天推究旧日已得的知识。忽然参悟格物致知,悟出应当自己求之于心、

44、不应当求之于外物的道理,于是深信不疑。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有称赞说: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战斗力弱小的军队,跟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14.B“诗人对前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理解有误,“向来诸老端何似”句只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并没有对其观点进行批判。15.全诗围绕“夜读”,记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1 分)首联写夜读夜景。青灯相伴,素月透窗,诗人灯下苦读,是一幅月夜攻书图。(1 分)颔联、颈联写夜读的思考及行动。夜渐深,读书也渐

45、深,诗人遍览群书,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之心油然而生;于是诗人愈发刻苦攻读,多角度写自己用功读书。(2 分)尾联写夜读之乐。久读之后,夜饮解乏,喜人的春雨恰好催肥了园蔬,可以想见深夜苦读之后的惬意满足。(2 分)16.(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2)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3)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第 6 页 共 4 页17.B(积淀:在长期积累沉淀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积累:逐渐积聚起来的事物。语句的意思是中华历史与优秀文化基因的关系,用长期积累沉淀的意思更合适,故选“积淀”。生生不息:事物不断地产生、发展。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语句的意思是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故选“生生不息”。

46、滋养:滋补保养,供养。润泽:雨露滋润,不干枯;使滋润。语句的意思是中华文化蕴含的营养,故选“滋养”。踪影:踪迹和形影。踪迹: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相比“踪影”更具象可见。语句的意思是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文化在各处留下的印迹,故选“踪影”)18.D(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句式杂糅,“本着为原则”改为“本着原则”或“以为原则”;成分赘余,现代汉语中,“所十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为所医治的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中,“所医治”指医治的对象“消费主义的顽疾”;删掉“所”,让“医治”充当“消费主义的顽疾”的谓语。综上分析,D 项修改最恰当)19.C(从后文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分析,上一

47、句的主语是“学校”,排除 A、B 两项;从前后语句的意思分析,此处强调的是学校要大力普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排除 D 项)20发现丰富的矿产资源许多重要化石的来源建造出人工绿洲21这里将“绿洲”比喻成“宝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在沙漠中“绿洲”的可贵和重要作用,又突出了绿洲在茫茫戈壁之间的醒目状态,生动形象。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2021 年 10 月 16 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的博文,引发网友热议。1964年 10 月 16 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 年 10

48、月 16 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 年 10 月 16 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这看似极为巧合,但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引发考生写作的真实情境是 2021 年 10 月 16 日人民日报微博“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的博文。该博文列举人民日报报道的三个重大巧合: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 年 10 月 16 日我国首次

49、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 年 10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三个巧合跨越 57 年的同一天,三件事都是国之重器的研发成功,都展现了大国崛起、科技腾飞、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每一项成功的背后都是中国实力的支撑,都是出征星辰大海的大国格局的彰显,这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基点和要点。2.典型任务的限制。“这看似极为巧合,但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试题要求考生通过这三件发生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天的事件,思考巧合背后深刻的必然性。不能脱离了巧合与必然的联系,只写大国崛起、科技腾飞、接续奋斗、中国实力支撑、大国格局等等。考生既要关注三则新闻材料又要关注写作引导语“

50、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来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并联系自己作为新一代青年,将如何以自身之力为中国故事谱写华章,为中国辉煌接续奋斗。这里有写作方向和内容主题方面的限定。3.价值判断的限制。考生必须明确,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绝不是巧合,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必然,这种必然就是一代一代人的接续拼搏奋斗,拼搏奋斗背后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航天科技上,也融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各行各业。这些必然的因素与精神正是新时代青年应赓续发扬的。开放性1.立意角度的开放。在扣紧“巧合”“必然”两个关键词的前提下,考生可以从成功的巧合背后挖掘其必然的因素:大国崛起、强盛国力、国家富强的坚实经济保障,科技

51、腾飞的标志,几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出征星辰大海的梦想,百折不回、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的彰显立意角度有很大的开放性。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无论是挖掘材料中的三个巧合事例背后的必然因素,还是拓展到各行各业成功的必然因素,考生都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思考。例如由原子弹、航空航天事例可以联想到新中国任何一项辉煌成就的取得,可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制度;也可以是改革开放的创举、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可以是建国七十多年的辉煌成就;也可以是建党一百周年的辉煌伟业。同时可以联系一个企业的成功如华为的创新成果;也可以是个人的成就如樊锦诗、屠呦呦、全红婵等个人成绩的取得,无不是巧合之中蕴含着

52、深刻的必然。3.文体的开放。只要能体现考生对历史巧合与奋斗必然关系的感悟和认识,考生可叙可议,文体特征要鲜明。【解题】这是一道宏大新闻材料+思辨任务驱动的作文题,既考查考生对宏观事件的理性思考,对“巧合与必然”二元对立话题的进行辩证认识,也考查考生的价值观,激发其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都是考生熟知的备考材料,题目别具匠心,在考生熟知的材料之上增加了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考生写作时要综合立意,避免空泛地歌颂大国崛起、科技腾飞、民族精神、青年担当等,导致没有对“巧合与必然”关系的分析;或只对“巧合与必然”的关系泛泛而谈,而忽略

53、了“巧合与必然”所针对的三则新闻事件;还要注意到“巧合”背后的必然因素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不是一种因素使然;更不能只看到新闻材料只谈航空事业或科技事业。【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跨越时空不谋而合,国家崛起是必然。2.成功之中蕴巧合,奋斗之下有必然。3.跨越时空似巧合,接续奋斗是必然的。4.巧合实为必然,奋斗创造非凡。5.巧合蕴含必然,实力铸就辉煌。6.时空之巧合,历史之必然7.巧合中含必然,奋进中筑成功。偏题立意:1.小楼听雨听今夕,大鹏乘风乘时代。(只写时代。)2.以创新引领发展,以科技铸就未来。(只写科技。)3.国之重器兴,国之实力盛。(只写国家实力。)4.海昌河清风华起,大国崛起正当时。(只写大国崛起。)5.国家前行展宏图,青年强国担使命。(只写青年担当。)6.跨时空砥砺前行,赴未来与国共强。(只写接续奋斗。)7.筑梦九天一甲子,扬帆起航开新篇。(只写航空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