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37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零诊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播呈现出“东西交流、南北并峙”的格局,不同的地域文化铸就了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所谓地域文化,某一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风貌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人的特点的文化类型。一般来讲,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在这一地域所产生的经济体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

2、民俗传统、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单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其本质指向主要是景观背后的东西,即景观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地域文化,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在当下意义上有其现实性。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精神概念。钱钟书先生说过:“东学西学,学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文。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全球化”和“城市

3、化”两种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目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文化最忌讳的就是求同。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人们常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是极言因地域的不同而导致风俗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地域文化的另外一个威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村落、古镇、名胜、遗迹以及风俗传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中华文化,特别是诞生于民间的地域文化,对于历史的传承、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维系都发挥着巨大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4、。当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城市风俗的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大量民间传统文化遭受破坏甚至走向消亡。乡土文化和来自城市的市井文化体系一旦被毁坏,就会使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当代中国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地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地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

5、新,它既是对经典文化的通俗化表现,也是对经典文化民间传播的再现,对于中华民族风俗的传承、中华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摘编自史飞翔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地域不同,其文化往往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域的人,其性格一般也会有其地域特色。B. 地域文化具有很强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它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C. “全球化”和“城市化”给地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将使地域文化最终消失。D. 保护我国的地域文化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指出中国地域文

6、化的格局,再从其特点、面临的危机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论证。B. 文章在解说地域文化这个概念时,主要从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等方面进行论述。C.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法论证了当前地域文化的现实处境及所遭受的影响与巨大危机。D. 末段既指出保护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指出了该如何将地域文化融于城乡建设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地域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指向多样,只要有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等条件,就可形成。B. 地域文化从范围上来讲,是空间概念,对于这个地域上的人来说,是思想、精神概念,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C. 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而西方国家的文明是工业文明,因此,

7、后者不会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D. 当下,我们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抓好城市定位和依托自然等方面做好地域文化保护工作。【答案】1. C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C选,“将使地域文化最终消失”分析不当。根据文中“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和“文化最忌讳的就是求同。文化的价值就在千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8、的信息可知,这里只是强调了地域文化所遭到的冲击,“将使地域文化最终消失”并无依据。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法论证”错误,文章论证当前地域文化的现实处境及其所遭受的影响与巨大危机时并没有运用引用论证。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 项,“只要有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等条件,就

9、可形成”分析不当。根据原文“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的信息可知,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精神概念”可知,选选项解释的不是“地域文化”,而是“地域”。C项,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中华文明与西方国家文明不同,前者是农耕文明,后者是工业文明,并没有说后者不会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

10、,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OVID-19)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

11、浪尖。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迨用于动物病毒)。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堪称“毒霸”。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炉”,主要是因为蝙蝠进化出了两项“超能力”。一是蝙蝠在飞行中的体温

12、可高达40,使大部分病毒被杀死,只有小部分病毒得以进化;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中间宿主可以包括多个物种。根据我们目前对病毒的认识,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快速进化

13、,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因此,寻找SARS-CoV-2的中间宿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算真正隔离了传染源。虽然目前关于中间宿主的研究尚未有定论,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SARS-CoV-2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一条可能路线: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祖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突变或与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基因重组,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

14、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一人体内发生的故事。病毒进入人体后仍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摘编自白志华我们为什么要找病毒的中间宿主?中国科普博览2020/2/14)材料二:(据世卫组织相关数据整理)材料三: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无论是国庆、元旦前后的游园高峰,还是这个疫情阴云笼罩下的闭园时期。我们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查地点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

15、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复旦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今天这个网络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记录着。完成这些调查工作的,除了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一个近百名市民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与此同时,每一名“公民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在项目中都会输入自己对于更好的城市生态的期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

16、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摘编自王放疫情之下,我们在上海的八十个探头,监测着城市野生动物,果壳网,2020/2/9)4. 下列对“病毒宿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B. 堪称“毒霸”的蝙蝠,被确定是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等病毒的共同宿主,因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C. 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

17、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而且,它飞行时的高体温也帮忙杀死了许多病毒。D. SARS-CoV-2的中间宿主,为祖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并可能使其实现基因重组或基因适应性突变,进而感染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SARS-CoV-2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B. 病毒的中间宿主既有野生动物,如黑猩猩、森林羚羊,又有人类豢养的动物,如马、猪,这说明单靠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隔绝新型病毒传染人类。C. 如果在城市里发现蝙蝠这个“毒

18、霸”,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D. 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上海市民“公民科学家”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来调查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能最大程度避免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6.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此决定出台的必要性。【答案】4. D 5. C 6. 野生动物很可能是致病病毒的自然宿主或中间宿主,密切接触就有可能导致新型病毒传播人类,甚至导致人传人的疫情发生。此决定的出

19、台,能有效减少人类与病毒宿主的密切接触。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既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又能营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持世界的生物多样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病毒宿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错误,由原文“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可知,人只是某些病毒的终宿主,并不是唯一的终宿主;B项,“因

20、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理解错误,过于肯定,由原文“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可知,推测蝙蝠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的原因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而且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定蝙蝠就是SARS-CV-2的自然宿主;C项,“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错误,由原文“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可知,蝙蝠

21、是免疫系统敏感性比一般哺乳动物更低,而非更高。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

22、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可推知,“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带来的不是“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而是“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属于探究能力考查,而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属于向内挖掘类,也就是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

23、概括材料的观点。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以上材料,谈谈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出台的必要性。然后通读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即可。本题,注意提取材料中关于“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危害”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整合作答。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材料一第三段“自然宿主是指除人

24、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适用于动物病毒)”、材料一第四段“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快速进化,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野生动物很可能是致病病毒的自然宿主或中间宿主,密切接触就有可能导致新型病毒传播人类,甚至导致人传人的疫情发生;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此决定的出台,能有效减少人类与病毒宿主的密切接触;根

25、据最后段“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另外再联系现实中病毒传播给人民生活、生命带来的巨大危害进行分析,可以指出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既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又能营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持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26、,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

27、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蚕(节选)茅盾“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

28、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接着是家家都“望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

29、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

30、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四大娘首先说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

31、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

32、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就是这么着,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不算!1932年11月1日(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

33、节发展。B. 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一人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C. 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D. 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8.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9. 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7. C 8. 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

34、,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今年却没见半收革人,使老通宝他们优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又气得生了病(生气)。 9. 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调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地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

35、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的说法有误。这只是小儿子事后的抱怨,不能得出他“有远见”和“智慧”的结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树立文章结构,然后按照文章写作层次逐层筛选,找出表现人

36、物心情的句子,注意有时候文本很含蓄,只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人物心理;最后用表现心情的词语加以概括,回答问题。由“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可概括出“紧张焦灼”“快活”“期待”等;由“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可概括出“欢笑兴奋”;由

37、“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可概括出“忧愁失望”;由“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可概括出“生气”。【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写作特征一般包括内容的特点,写作手法的特点,语言表达的特点等;探讨创作意图就是要分析文本的主题以及现实意义。题干说“现实主义文

38、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这就规定了思考方向,即分析文本的写作内容是否能够反映现实,是否有代表性,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等。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养蚕为主线,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的结局。文中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比如“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

39、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这样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蚕农的生活状态,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文章选取了老通宝一家作典型代表,通过描写一家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借了三十块钱,布了五张蚕种,好容易熬得蚕宝宝上了山,并且蚕茧非常好,“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结果却没有茧厂收茧子;大老远弄到无锡去卖,“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也给气病了。小说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

40、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老通宝一家的遭遇是当时千千万万蚕农的真实写照,很有代表性。春蚕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小说以帝国主义侵略的侵略下,国内江南地区落后蚕丝制造业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水乡的朴素农村蚕农们养蚕的故事。可想而知,中国清政府败落后,国内改朝换代并没有营造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反之,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这严重影响到了江南地区的蚕丝买卖生意,也使得辛苦劳作的蚕农们得不到回报,从而陷入窘境。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这是作品对时代的反映。作者没有在

41、作品中直抒情感,作品的思想倾向都隐藏在冷静的叙述中,情感较为隐蔽。比如“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等。【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

42、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稺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稺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稺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稺、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

43、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稺、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稺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稺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稺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稺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稺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

44、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灵帝初,欲蒲轮聘稺,会卒,时年七十二。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节选自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稺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B.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稺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C.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稺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

45、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D.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稺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11. 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有道,指被选用为有道之士,汉代科举考试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四科目。B. 尚书令,本是秦代少府属官,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C. 安车玄纁,安车指可坐乘的小车,玄指黑色和浅红色布帛,帝王用作礼聘贤士。D. 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在遭逢父母丧事时,必须暂时离职回到祖籍守丧。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稺自尊自重,品德高尚

46、,因为家贫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决不接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具有恭让、节俭、谦逊等美德,为乡人称道。B. 徐稺淡薄名利,无意仕途。地方官府和朝廷曾多次征召他做官,他一概不前去就职;即使是汉桓帝亲自征召他为官,他也概不例外。C. 徐稺声誉远扬,一时名士。当陈蕃等上疏举荐天下贤士时,他的姓名被排在首位;当汉桓帝询问谁最优秀时,他又被陈评为第一。D. 徐稺家风淳朴,泽被后世,徐稺儿子徐胤受其影响,为人孝悌,隐居不仕;汉末盗贼听说徐胤品行,互相告诚不犯胤所居乡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蕃在不接宾客,惟稺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2)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答案

47、】10. B 11. A 12. C 13. (1)陈蕃在郡里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稺前来时才特别摆一个坐榻,等徐稺离开后就把坐榻挂起来。(2)上天孕育的才德出众的人才,因为陛下您而出现,您应当让他们在圣明时代辅佐治世,帮助陛下完成大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时聚集在一起的天下名士郭林宗等有几十个人,听说这件事,就怀疑他是徐稺,于是郭林宗就派会说话的

48、后生茅容骑着快马追赶徐稺。追赶到大路上,茅容为徐稺摆上饭菜,吃饭时他们一起谈论了农事”。“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中,“数十人”定语后置,之后断开,排除A;“疑其樨也”,省略主语,之前断开,排除C;“容为设饭”中,“容”是人名,之前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A项,“汉代科举考试”错误,汉代只有征辟、察举制,科举考试隋唐才有,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为隋朝有分

49、科举人与进士科为由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C项,“他被陈蕃评为当世第一”错误,据原文可知,皇帝问徐稺、袁闳、韦著谁最优秀时,陈蕃只说徐稺比袁闳优秀。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

50、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接”,接待;“设”,摆设;“县”,通“悬”,挂起来。(2)“为”,因为;“明时”,圣明时代;“左右”,帮助。【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

51、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徐稺字孺子,是豫章郡南昌人。因家里贫穷,他经常亲自

52、耕种,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他为人恭敬节俭、礼义谦让,居处的乡里人都钦佩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做官,他都不赴任。当时,陈蕃担任豫章郡太守,按礼制聘请徐稺暂时担任郡里功曹,徐稺不能推托,于是在亲自拜访陈蕃后辞去官职。陈蕃在郡里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稺前来时才特别摆一个坐榻,等徐稺离开后就把坐榻挂起来。后来被选用为有道之士,朝廷派人到他家举行仪式,授予他太原太守的官职,他都没有就职。汉桓帝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人上疏举荐徐稺等人说:“我等听说品德好的人是天地间的纲纪,政治治理的凭借。诗说:思念美好众多的士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孕育的才德出众的人才,因为陛下您而出现,您应当让他们在圣

53、明时代辅佐治世,帮助陛下完成大业。臣等看见处士豫章人徐稺、汝南人袁闳、京兆人韦著,道德纯粹完备,在世人的传闻中声誉显赫。如果提拔他们担任民政、选人、司法类官职,辅佐陛下昌明国家政治,那么他们一定能帮助陛下发扬盛大的美德,一定能使日月增光辉。”于是汉桓帝就用供人坐乘的小车、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按照礼仪前去征召他们,可他们都不前来。汉桓帝于是就问陈蕃说:“徐稺、袁闳、韦著哪一个是最优秀的?”陈蕃回答说:“袁闳出身士大夫家族,接受教导是按部就班而典范的。在三辅礼义风尚方面很擅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蓬草生长在麻丛,不去扶助它也自己挺直,璞玉不雕刻也会自己雕饰。至于徐稺,是从长江以南偏僻贫瘠的地方超群出众

54、的,应该说他是最优秀的。”徐稺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可是他不赴任。等到黄琼去世归葬乡里时,徐稺才背着粮食步行到江夏为他奔丧,他摆上鸡、酒等微薄的祭品,哭祭结束后就离开,不把自己姓名告诉别人。当时聚集在一起的天下名士郭林宗等有几十个人,听说这件事,就怀疑他是徐稺,于是郭林宗就派会说话的后生茅容骑着快马追赶徐稺。追赶到大路上,茅容为徐稺摆上饭菜,吃饭时他们一起谈论了农事。临别辞行时,徐稺对茅容说:“您替我奉劝郭林宗,大树将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要忙忙碌碌的做不到安处呢?”等到郭林宗母亲去世时,徐稺前去吊唁,把一捆鲜草放在墓庐前就离开。大家感到奇怪,不知其中缘故。郭林宗说:“这人一定是

55、南方州高明士人徐孺子。诗不是说了吗,献上一捆鲜草,祝愿那人像玉一样高洁。我没有品德匹配这捆鲜草啊。”汉灵帝即位不久,想用蒲草裹轮的小车前去聘请徐稺入朝为官,恰逢他去世,当时年龄是七十二岁。徐稺的儿子徐胤,字季登,品德忠厚,为人孝悌,也隐居不做官。太守华歆备足礼仪拜请他相见,他坚决称病不到。东汉末年盗贼虽然横行,但是他们都敬重徐胤遵礼义、品行好,于是反而互相约束告诫,不要侵犯徐胤的乡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王安石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去去便看归奏事,莫嗟行路有崎岖

56、。【注】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朱轓,古代高官之车。辇毂,代指朝廷。均输,指均输法。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B. 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官员形象。C. 王詹叔眼下虽然不受器重,但作为难得的人才,作者认为他最终会得到朝廷认可。D. 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别情,而是缘事抒怀,表达作者的意志态度。15. 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

57、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第一问)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暗含作者克服困难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第二问)“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不要嗟叹改革道路崎岖难行; “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两句共同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

58、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分析错误,“岂久孤”表达了作者对于王詹叔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赏识人才的情怀。故选C。【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性格的能力。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本诗最后一句“莫嗟行路有崎岖”,以行路为喻,强调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应该消极抱怨,而要勇往直前,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 “莫嗟”句体现

59、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句中,“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两句体现作者的性格是一致的。【点睛】诗歌赏析:首联,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王安石对他分赞赏的赞赏。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颈联,作者借王詹叔表达了自己对于他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赏识人才。尾联,“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应该消极抱怨,而要勇往直前。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综上,本诗以送别

60、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离别之情、儿女作态,而是有着更高的一重境界,能够缘事抒怀,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同时这也是王安石的一种自我鼓励,暗含他克服困难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述在江州的居住环境潮湿荒凉的句子是:“_,_。”(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_”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3)屈原的离骚中,“_”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_”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答案】

61、 (1). 住近湓江地低湿 (2). 黄芦苦竹绕宅生 (3). 不与秦塞通人烟 (4). 西当太白有鸟道 (5). 退将复修吾初服 (6). 唯昭质其犹未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湓、塞、修、唯、昭、犹。三、语言基础与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上流传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后,“双黄连口服液”一度遭哄抢直至脱销。其实,在1月29日早就已经

62、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大部分我们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于是我们的脑中只能充斥各种道听途说的观点。而关于独立思考,有一个很重要的本质叫做逻辑,( )。我们的很多见识、理解力,以及智慧,都是通过阅读 的见解。在大量的阅读里,我们可以和无数思想者对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之中,才有了自我对事物的认知,也进而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遇到问题时,才会理性判断,不盲从,先去了解事情的 ,再去判断是否具有价值,也可以通过文献搜索,而非 。这样,当我们再去面对“双黄连”类问题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先提问:有什么东

63、西可以证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而不是:哪里可以购买双黄连。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B. 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C.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D. 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

64、,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B. 事物的规律就是所谓的逻辑,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C.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且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D.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阅读和经历。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衍伸从而来踪去迹道听途说B. 衍生而后来龙去脉道听途说C. 衍伸而后来踪去迹捕风捉影D. 衍生从而来龙去脉捕风捉影【答案】17. C 18. A 19. B【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

65、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划线句子有四处语病:语序不当,“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中,定语“早”应在“在1月29日”前面,排除B; 成分残缺,“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缺主语,排除AD;用词不当,“日前”应为“目前”,排除AD;不合逻辑,“治疗和预防”应为“预防和治疗”,排除AB。故选C。【18题详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

66、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所谓的”意为所说的,紧接前文用于复说、引证等;“经历和阅读”分别照应前后文内容,前文说的是经历,后文说的是阅读;“而”做连词,这里表顺承。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

67、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衍伸:是从自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比如对这个问题进行衍伸(还是在讨论这个问题)。衍生:是从自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东西来,比如衍生出新品种(出现新的事物)。根据语境“都是通过阅读的见解”,填入“衍生”。第二组,从而:连词,侧重于表示上文指明原因、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而后:副词,以后,后来。根据语境“在遇到问题时”,填入“而后”。第三组,来踪去迹:指人的来去行踪。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根据语境“先去了解事情的

68、”,填入“来龙去脉”。第四组,道听途说: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根据语境“先去了解事情的”,填入“道听途说”。故选B。【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食品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_。一类是对人体相对无害的变质,例如

69、外观、结构和香味的变化,某些营养素的消耗等;另一类则是_,如某些微生物、霉菌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某些食物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成分等。吃了第一类食物,一般不至于引起中毒,或可能只是带来轻微的不适。吃了第二类食物,则容易引起中毒或潜在危害。有些过期食品因为有毒物质比较少,并不会引起急性中毒,但如果长期吃,_,甚至致癌等。【答案】 (1). 食品过期后会变质 (2). 对人体有害的变质 (3). 很可能造成慢性中毒【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

70、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空,结合“一类是对人体相对无害的变质”“食品保质期”等分析,此处主要讲食品过了保质期后会变质。第二空,结合 “某些食物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成分等”“吃了第二类食物,则容易引起中毒或潜在危害”分析,仿照“一类是对人体相对无害的变质”的句式特点来写即可。第三空,结合“如果长期吃”“甚至致癌”分析,可能会造成慢性中毒。21.下图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影像文化委员会的微标,其中徽标左右两边的弧形色块颜色相同,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1)

71、请写出该标志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2)下而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上联,请写出下联。上联:教生灵于刀俎人人行动下联:_【答案】(1)熊猫代表野生动物;圆形包裹熊猫,抽象为眼睛图案,寓意要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野生动物;红象征阳光、蓝色象征蓝天、绿色象征植被碧水,三色块象征自然生态,寓意让野生动物健康生存于大自然中。(2)护万物之家园个个参加 ;援自然以仁爱事事关心【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属于徽标类。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丰富的寓意。因此,这类题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首先审读题干,理解是什么图标,然后仔细观察图标,分析图标和相应文字的关系。表述时语言的

72、准确,鲜明。构图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寓意,结合图标的内涵分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影像文化委员会的微标设计理念,以熊猫图为中心(取自协会总标识)。围绕熊猫图用淡绿色围绕,即国际“保护眼睛”的标色。寓意:要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野生动物。生态影像文化委员会系艺术范畴,艺术可用色标表示。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生存,阳光、蓝天、植被碧水,故取红(阳光)、蓝(蓝天)、绿(植被碧水);(古代有五色之说,是“红、蓝、绿”三原色,另两色“黑与白”,正好在熊猫色上补齐。图色标和(英文缩写:C W C A I)共同组合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影像文化委员会”的总标识。中文和英文全称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

73、会生态影像文化委员会。(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比如,“护”对“教”;“生灵于刀俎”对“万物之家园”;“人人行动”对“个个参加”。【点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

74、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了。”这些不同声音也有一定市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生身份给本市精神文明网“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写一篇文章,倡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文明习惯大

75、家谈”栏目:编辑好,这是我给栏目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请选用。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我深表赞成。是啊,这些文明习惯看似小事桩桩,但如果人人都践行起来,天地就会爽朗起来,人间就会和谐起来,国家就会斯文起来!可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在每个人心间,是极为迫切的事情!尤其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确实关乎生命安全。用餐用公勺公筷,可降低感染风险;拒绝野味,可切断人兽间病毒的传播;保持社交距离,可有效阻断病毒散播渠道;饭前便后勤洗手,可很大程度避

76、免病菌侵害风险;起床后开窗勤通风,也可吹走室内不好空气;疫情期间专家、媒体之所以反复强调上述文明习惯,是因为一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就会给病毒带来可乘之机!可见,养成文明习惯绝不是小事,否则,就可能带来要命的损害!其实,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践行文明习惯,切勿有“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的看法。若是疫情来了,就讲究文明习惯;若是疫情过去了,就不讲究文明习惯,那只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受害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由此看来,讲究文明习惯绝对不能一阵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这不好,要想养成文明习惯,就要把那些不好的原先习惯尽数去掉,绝对不能借口

77、“很难改啊”来掩饰自己的主观不作为。记得鲁迅曾对柔石的善意劝告表示为难,说什么使惯了刀枪,再改换其他东西,恐怕很难做到;柔石对此一本正经说道:“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是啊,要改掉原先的不好习惯,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难者也会变易!当然,也许有人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猛一听,似乎有些道理;其实谬矣!文明习惯从小培养,这是对的;但借口年龄大了,就说自己不适应文明习惯了,那是大错特错的!若你不习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一旦感染疾病,那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用公勺公筷,一旦把病菌传染给其他人,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社交礼仪,一旦闹出交往的纠葛,怎么办?若你不

78、习惯开车礼让行人,一旦撞碰了行人,怎么办?可见,借口年龄大了,就不愿意养成文明习惯,那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如何才能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呢?无非三条:其一,养成文明习惯要从“我”做起,古人说“非礼勿想,非礼勿言,非礼勿做”,这就是强调文明习惯的自觉性;其二,养成文明习惯要移风易俗,剔旧布新,如原先用自己筷子勺子给客人布菜,那是热情待客;现在就要改用公勺公筷了;否则的话,就会招人烦。其三,养成文明习惯要多顾及他人感受和社会理解,如原先见面要握手,要拥抱;现在疫情期间就要换换方式了,可改为远距离拱手或微笑点头示意,等等。是啊,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可拒病毒于身体之外;风和日丽时候,养

79、成文明习惯可让行为举止赏心悦目。好处如此之多,为何不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于每个人的心间呢?高中生2020年4月21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审题】“文明习惯是在人类枝头绽放的最璀璨的花朵”,该题目也属于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着意于弘扬时代文明,聚焦学生自身良好习惯养成,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写作此文要注意几点:行文主旨不能另起炉灶,倡导意图要鲜明有力,确保

80、论点明确清晰;正面立论与反面驳斥要结合好,“难改论”“不适应论”“一阵风论”等三种错误观点要批驳到位;要结合高中生身份,有策略讲出养成文明习惯的具体办法,使得行文更有现实针对性。另外,行文要紧贴材料,贯通材料,切忌在材料外围发议论;还要突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让自己的议论具有穿透力与周延性。当然,也要体现一定文采性。【立意】1.拒绝陋习,养成文明习惯;2.养成文明习惯,从现在做起;3.文明习惯伴我行。【素材】1.文明一般与野蛮对应,既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只有人人行动起来,养成文明习惯,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才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国

81、家。2.养成文明习惯,有利于我们的生命健康。17年前SARS疫情的暴发,就促使人们反思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的关系。“公勺公筷,文明用餐”,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避免交叉感染。生活中的许多疾病,就是由于聚餐时不注意使用“公勺公筷”导致的。比如,好多人得了胃病,就是因为聚餐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拒食野味,走向文明”,既是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的形成。3.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有利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文明社会的形成,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应当让文明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比如“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学会真诚地说

82、声“对不起”,有序排队上车,尊老爱幼,和睦邻里,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试问,假如我们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养成了以上良好的文明习惯,那么,我们国民的整体素质怎能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呢?我们的社会怎能不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文明社会呢?4.有人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根深蒂固的积习的确难改,知难而上,这就是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有人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年龄不能作为挡箭牌,将来是一个老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十七年前的“非典”曾经让我们痛定思痛,新冠病毒还没有离我们而去,实践证明,养成

83、文明习惯,我们必须常抓不懈,否则未来还会有其他病毒再次给我们人类敲响警钟。【结构】题目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开头由公益广告入手,提出论点: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在每个人心间,是极为迫切的事情!排比说明疫情期间我们的正确做法,论证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确实关乎生命安全;接着论证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践行文明习惯,切勿有“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的看法;再以鲁迅和柔石的话,批驳“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的说法;再以假设论证法批驳以年龄大为借口的做法;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三条,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可能比较新颖;有话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