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32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2、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

2、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3、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反映出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 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 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4、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系那个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杜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3、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5、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赠程君五十叙卷说道:“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现象是A.长途贩运的发展 B.商人地位的提高C.“商帮”的出现 D.商业城镇的繁荣6、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

4、得以发展7、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曹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8、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材料直接反映出A.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9、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

5、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10、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11、“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

6、”“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我国古代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C.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鼓励海外贸易的需要12、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

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

8、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 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1)依据材料概括京杭

9、大运河的开凿工程的三个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重修运河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后京杭运河衰落的原因。概括指出京杭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街,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辑,联翩方栽,钰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

10、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材料二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计,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或萍洲可谈(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2)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

11、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D 2、D 3、C 4、B 5、C 6、B 7、C 8、A 9、B 10、B 11、D 12、D二、非选择题13、(1)阶段:春秋时期;隋朝;元朝。条件:国家统一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2)原因:汽车、铁路、轮船海运等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运输方式的兴起;河道的淤塞。作用:经济和文化方面,连接五大水系,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原和南方文化的融合以及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政治方面,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量;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

12、展。14、(1)不同: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唐朝长安位于西部高原,北宋东京位于中原腹地。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世俗化;政治中心逐渐东移。(2)特征:海外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对外关系;有利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